侯保龍, 王方友
(安徽科技學院 思政部,安徽 蚌埠 233100)
論傳統(tǒng)消極文化對現(xiàn)代廉政理念的梗阻與消解策略
侯保龍, 王方友
(安徽科技學院 思政部,安徽 蚌埠 233100)
現(xiàn)代廉政理念是廉政文化建設的前提,該理念由九大意識構成,提出的依據(jù)是性惡論是現(xiàn)代廉政理念形成的觀念預設,專制恐懼感是催生現(xiàn)代廉政理念的強烈動因,社會民意構成現(xiàn)代廉政理念的終極基礎。應從五個層面來消解中國傳統(tǒng)消極文化對現(xiàn)代廉政理念的影響。
現(xiàn)代廉政理念; 傳統(tǒng)消極文化; 文化反腐
反思和消除傳統(tǒng)文化的消極影響是廉政文化建設的基礎工作。如果不認真反思傳統(tǒng)消極文化,“我們即使有民主制度的硬件,民主也不會健壯,腐敗就會肆虐”[1]。所謂傳統(tǒng)消極文化,是一個社會文化傳統(tǒng)中那些對社會文明進步起副作用的社會心理、習俗和行為方式的總和,人們或稱其為社會“潛規(guī)則”。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傳統(tǒng)深厚的國度,如何打破和消解傳統(tǒng)消極文化對現(xiàn)代廉政理念的梗阻,將是我國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斗爭繞不開的課題。
現(xiàn)代廉政理念是現(xiàn)代廉政文化的內核,它規(guī)定了一個國家廉政文化建設的方向,從根本上制約著廉政文化建設的進程和質量,甚至決定著廉政文化建設的成敗。
現(xiàn)代廉政理念是指西方文藝復興以來逐漸形成的一套人類正確參與和處理公共生活的理性思維或觀念。其核心問題是理性認識和處理個人與國家或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v觀西方政治文明建設的歷程和近現(xiàn)代中國對救國救民之路的探索,我們認為現(xiàn)代廉政理念由以下三點九大意識構成:第一,對于人類理性的社會公共生活而言,人類嚴格區(qū)分和界定“公”與“私”的界限,在公共生活領域高舉“公”字大旗,即社會個體應具有公共意識、公益意識、公德意識;第二,從社會公共生活的主體角度看,每一個人都應是公共事務的主人,都應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民主意識;第三,與此相適應,為了有效維護社會個體的正當權利,人們還必須以法治的精神時刻警惕公務人員侵犯公民的合法權利,這就必須要求每一個公民特別是公職人員樹立強烈的權利意識、法治意識、限權意識。
上述三點構成現(xiàn)代廉政理念,其根據(jù)何在?
首先,性惡論是現(xiàn)代廉政理念形成的觀念預設。綜觀西方人性理論的發(fā)展史,性惡說是其主流的思想傳統(tǒng)。從古希臘起,西方哲人一直有著人性惡的假設傳統(tǒng)。柏拉圖在其早年信奉人性善,但在其晚年改持人性惡的觀點。在其著作《法律篇》中,他認為人性惡,并主張法律的統(tǒng)治。在文藝復興運動中,性惡論成為西方社會契約論的認識論基礎。正是基于這種性惡的人性設定,以制度、法制約束人性的弱點成了法治主義者的永恒焦點,他律型的腐敗治理模式在西方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在中國,雖然性善論在漫長的傳統(tǒng)社會中一直居于主導地位,但改革開放后腐敗形勢的嚴峻動搖了中國人的人性觀傾向,市場經濟的深化正在強化著國人關于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經濟人的判斷,依法治國和制度反腐的高揚正印證著我國國民人性觀的轉變。
其次,專制恐懼感是催生現(xiàn)代廉政理念的強烈動因。人類天生就有酷愛自由的本性,專制是對這一本性的壓制和藐視。不論任何形式的專制,其共同的特征是壟斷公共權力,排斥專權者或家族之外的社會群體參加國家政權共同行使或監(jiān)督公共權力,并且利用公共權力壓榨社會民眾,謀取個人或家族利益。所以專制與腐敗是一對孿生兄弟,專制是腐敗的根源,絕對的專制導致絕對的腐?。桓瘮√烊灰蕾嚭蛿U大專制,腐敗分子最害怕民主。故民眾對專制甚為恐懼,最痛斥專制和腐敗,最熱愛民主和清廉。社會民眾要維護其正當權利,必然要以法治和憲政限制公共權力的行使。國家公共權力的形成和運行若不具有相當大的公共性,就會喪失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礎。
最后,社會民意構成現(xiàn)代廉政理念的終極基礎。一個廉潔的政府必然建立在堅實的社會民意基礎上,并且能夠有效地回應社會民意。在西方,社會契約思想力圖使政府建立在社會民意并對社會民意負責的基礎之上。以社會契約的方式約束政府行為,目的是打造一個清正廉潔的政府、一個無私為民謀取福祉的政府。社會契約思想認為政府只是暫時掌握社會公共權力,社會公共權力最終屬于全體公民。之所以讓少數(shù)政府人員掌握公共權力,只是全體社會成員無法共同行使公共權力;政府如果不能很好地運用公共權力為社會民眾服務,社會民眾有權隨時收回公共權力,所以政府必須接受社會民眾的制約和監(jiān)督。這就是西方社會契約論的廉政邏輯。中國古代雖無西方“社會契約”的概念和系統(tǒng)論說,但中國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的堯舜禪讓時期就有千方百計挑選既有智慧又有德行的人充任最高統(tǒng)治者的傳統(tǒng)。從此以降,不論如何選拔最高統(tǒng)治者,對他們的最基本要求總是“重民”“仁政”和“德治”。統(tǒng)治者雖秉承“天意”而治,而“天意”與“民意”是直接相通的,統(tǒng)治者若違背天意即民意,就成為人人得而誅之的“民賊”,此時,人民群眾就有推翻“無道暴君”、重建新政府的革命權利。無產階級國家成立以來在無形中繼承了這一思想,我國憲法明確宣布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一切國家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jiān)督。民主、法治不過是民意的體現(xiàn),是促使政府回應民意的制度安排。
第一,基于人性善的人性預設從根本上阻礙著中國法制理性的培育。儒家對人性中善的一面盲目樂觀,而對人性中惡的一面保持理性無知。既然人性是善的,官員的人性亦是善的,相信他永遠是“圣人”、是“君子”,相信他會實行“賢人政治”,他會推己及人,像愛護他的子女一樣關愛社會民眾,當然就無需對官員進行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即使官員受到各種影響而變質腐化,也不是本性使然,而是官員修身養(yǎng)性欠缺的結果,通過教育可以得到糾正,根本不需要權力限制和依法治國。孫關宏教授在反思我國社會產生腐敗的原因時認為,對人性認識的偏頗是我們社會腐敗現(xiàn)象嚴重的深層次原因,“特別是對官員,把他們看做圣人,否認他們有謀取私利的可能,……這樣做,客觀上保護了官員的私利性,讓其不受制約地、隱蔽地發(fā)展”[2]?;谌诵陨频幕绢A設必然形成德治——人治傳統(tǒng)和集權專制傳統(tǒng),制約著現(xiàn)代科學民主治理理念的生成以及社會監(jiān)督和限權意識的張揚。事實上,人性中善惡的成分都有。馬克思說過,“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問題永遠只能是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3]人類實行法治的目的不是根本不相信人性中存在善的一面,而是對人性中惡的一面加以提防。
第二,官本位傳統(tǒng)造成官員官貴民賤的從政心理,造成部分官員私欲膨脹。中國社會有濃厚的官本位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社會,官員居于特殊的社會地位,擁有特殊的權利,形成了官貴民賤的官本位傳統(tǒng)?!肮俦疚蛔鳛橐环N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就是把是否為官、官職大小當成一種核心的社會價值尺度去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盵4]75在傳統(tǒng)官員看來,萬般皆下品,唯有當官高。因為社會其他階層都是圍繞著官員權力旋轉的,官員手中握有各種各樣的權力資本,擁有任意處置民眾生命財產的大權。于是部分官員產生當官發(fā)財心理(所謂 “千里做官為求財” )、自我權威崇拜與濃烈的排外心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衍生出無官不貪的社會心理,導致新的官員崇拜現(xiàn)象,亦使領導干部把權力特殊化處理,盲目排斥圈子外(派別外)的新人加入公務員隊伍特別是領導班子,阻礙著現(xiàn)代公務員職業(yè)理性和服務理性的生成。
第三,臣民心態(tài)不利于公民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權利意識、民主意識、限權意識以及進取意識的產生。在官本位社會,官員凌駕于社會之上,社會民眾對官員只能仰視、崇拜,甚至“羨慕”。社會民眾無法取得與官員平等的政治經濟地位,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人格平等和獨立。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一方面社會民眾形成了對官員強烈的依附思想,民不與官斗以及消極無為、與世無爭的社會心理;另一方面官場和政治的昏暗與民眾反抗的無望導致廣大民眾企盼清官出現(xiàn),救苦救難?!胺_二十四史,人們就會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貨真價實的清官,不過幾十位?!盵5]138“民眾迷信清官,那是一種軟弱無奈的表現(xiàn)。清官思想本質是一種企盼救世主的封建主義思想?!盵5]150-151因此,在傳統(tǒng)消極文化的浸淫下,民眾喪失了自我,無法享有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利,只有“官主”意識,少有民主意識,只有臣服意識,更無限權意識。民眾得過且過,妄談創(chuàng)新進取意識。
第四,濃郁的家族情結強有力地沖擊著現(xiàn)代廉政所要求的公共意識、公益意識、公德意識的形成?!傲弊謴摹皬V”從“兼”,說明廉者必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君子,必是超越狹隘的個人和家族利益、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的賢人。在此意義上,一個人能夠正確處理公與私的關系就是廉潔。費孝通曾把中國傳統(tǒng)社會稱為鄉(xiāng)土社會,它是一個以個人家庭為中心逐次向親戚、朋友、社會陌生人擴散的“差序格局”。一個人或一個官員很可能會情愿地或迫于家族朋友的壓力成為腐敗的俘虜。因為他和他的家族都認為,他手中的權力首先是屬于整個家族的,然后才是屬于國家社會的。那么,他在行動上必然把家族私人利益而不是社會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梁漱溟說中國人缺乏公共觀念,有發(fā)達的“私德”而欠缺必要的“公德”[6]162。所以梁啟超才認為,“中國想建設一個新國家,必須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舊時的中國人,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最必須的條件,就是公德。”“是故公德者,諸國之源也,有益于群者為善,無益于群者為惡?!盵7]早在古希臘時代,柏拉圖就看到了家族忠誠意識(私德)對民主政治的傷害。他指出,家族成員之間的固有關系尤其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促使他們偏愛和偏袒自家人,即裙帶風。這種“不道德的家族主義”與腐敗關系密切。
第五,人情禮制傳統(tǒng)對現(xiàn)代廉政的制度理性、公開公正和尚廉崇潔心態(tài)形成巨大掣肘。中國傳統(tǒng)上是一個講人情禮制的社會,亦稱“關系社會”。有學者認為,“‘關系’是理解中國人社會、政治和組織行為的關鍵概念,用來描述中國人之間的特殊聯(lián)系?!盵8]其特殊性主要體現(xiàn)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利用個人所擁有的人際資源以謀求政治或經濟利益上的好處,使人際關系‘資本化’、工具化的傾向”[4]15。這種功利性的“中國式關系”對我國廉政理念建立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人情、面子和關系網(wǎng)構成了中國人的社會行為特征。中國人辦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按法規(guī)制度走程序辦事,而是走捷徑找人情關系。不是說中國人辦事不想按法規(guī)制度走程序,而是說公事公辦反而效率很低,或者官員故意拖延,人們沒辦法才走人情關系。這就是我國為什么法制理性微弱而人情傳統(tǒng)不衰的基本原因。梁漱溟認為,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有“四大短處”,其中第一個就是缺乏法治精神,“亦即事事不按法律來辦,執(zhí)法的精神不夠,而且很容易殉情”[6]160。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形成對官員的依賴心理,總會千方百計地與官員攀龍附鳳,而官員也心安理得地抱著“當官不打送禮人”的陰暗心理。這樣,整個社會難以形成法治理性和尚廉崇潔的氛圍。事實上,“不當求利型的人情社會改革開放以來不僅沒有被抑制,而且呈進一步蔓延之勢”[9]。
樹立現(xiàn)代廉政理念離不開對中西優(yōu)秀文化的兼收并蓄,也離不開對傳統(tǒng)消極文化的理性認知和現(xiàn)代性轉化。如果我們的策略得當,就會加速中國傳統(tǒng)消極文化從漸變到蛻變的歷史過程,更早地確立現(xiàn)代廉政理念。
第一,在思想認識層面,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清除傳統(tǒng)消極文化的長期性,把清除傳統(tǒng)消極文化作為黨和國家長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全黨全社會都要有這樣的思想自覺。資本主義國家在立國之前都進行過激烈的資產階級對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文化批判,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資產階級新文化。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我國沒有經過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相當長的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基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由于特殊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國還未來得及對包括封建主義在內的傳統(tǒng)消極文化進行清算,就匆忙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封建主義文化陰魂不散,成為消極腐敗的主要禍首之一?!熬推鋵ξ覀兯枷氲挠绊懺诂F(xiàn)實中所起的消極作用及其歷史淵源來看,清除封建思想影響無疑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熱衷于搞以權謀私等不正之風的人最忌諱反封建主義,一提起這件事就仿佛挖了它的祖墳一般,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封建主義那一套?!盵10]封建文化最主要的內容是專制傳統(tǒng),我們特別要警惕。我們需要辯證地理解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切實貫徹民主集中制。脫離民主的權力集中就是專制。我國歷史上的民主傳統(tǒng)稀少,而專制集權傳統(tǒng)悠久,消除其文化影響,必須有打持久戰(zhàn)的心理準備。
第二,在價值觀層面,應堅持集體主義人性思想,抵制狹隘利己主義。有什么樣的人性思想,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以往學界往往從性善或性惡的角度區(qū)分人性,都有其片面性。我們不妨換一個視角來劃分人性,就是從一個人行為性質的“公”或“私”的角度來具體分析人性。一個人內心中的“公心”與“私心”呈反比例關系,人性發(fā)展的方向取決于一人所奉行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或“極端利己主義”價值觀所占比例的大小。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人性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了人性觀的性質,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人性觀只能是人性惡,或人是自私的生物,或叫狹隘的利己主義。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必須堅持和發(fā)揚集體主義人性思想;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狹隘利己主義人性思想也在大肆滋生,并與集體主義人性思想爭奪思想陣地。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極端利己主義,弘揚集體主義,逐漸壓縮狹隘利己主義的生存空間。
第三,在制度建設層面,應持續(xù)反對官員特權傳統(tǒng),消減官本位和臣民文化。腐敗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和蔓延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制度特別是公務員管理制度現(xiàn)代化的缺位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鄧小平早就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11]在西方國家,公務員僅僅被看作一種服務公眾的普通職業(yè),并不具有凌駕于社會其他職業(yè)之上的特權。中國公務員制度的改革應為此而努力。首先,要改革黨管干部的具體操作機制,在公務員招聘、晉升、退出以及薪酬管理方面奉行公開、平等、競爭和功績的原則,在公務員薪資和福利管理方面規(guī)范化和透明化,逐漸消除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特權色彩,從而消除公眾的官員神秘感和官員崇拜的社會心理。其次,探索公務員職業(yè)道德法制化的途徑。公務員職業(yè)道德是一種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公共道德,是公務員在工作場合或履行公職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職業(yè)操守,它與公務員的“個人道德”(私德)對應。這兩種道德不能相互替代和混淆,否則就會出現(xiàn)以權謀私、情法不分或人情高于法律法規(guī)的違法違紀問題。為此,必須實現(xiàn)公務員職業(yè)道德的法制化,這是西方廉政文化建設的共同取向。我國應該探索進行“公務員職業(yè)道德法”的立法工作,各種公務員崗位都應制訂相應的公務員工作崗位操作規(guī)程,對正常和違規(guī)操作進行區(qū)分和界定,并實行公開承諾制。
第四,在機構建設層面,應建立透明政府和限權政府,消除暗箱政治和專權傳統(tǒng)。腐敗官員為了為所欲為、濫用公共權力,往往熱衷于暗箱操作。我國自古就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傳統(tǒng),官員盲目自大,自認為能力超強,可以“為”民做主,完全排斥了民眾的知情權、選擇權和監(jiān)督權?,F(xiàn)代廉政理念大力提倡公開的政府原則,因為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世界各國無不力圖打造透明政府。只要政府的一切規(guī)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則透明化了,政府就不敢不廉政,而社會民眾也沒有必要拉關系辦事,日久就會逐漸消除人情禮制傳統(tǒng)的消極影響,培育現(xiàn)代廉政文化的制度理性、公開公正和尚廉崇潔心態(tài)。打造透明政府,主要做到“三透明”:“一是政府組織透明,即政府機關的設置體系公開,各個政府機關的職能分工明確,政府機關的辦事規(guī)則與要求以及政府公務人員的職權范圍透明;二是政府管理透明,即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活動過程及其具體結果公之于眾;再次,政府決策透明,即政府決策的方式、步驟、順序應向社會公眾公開以及政府決策結果公開”[12]。
第五,在行為規(guī)范層面,應建立各級各類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禮物贈送、收受底線的量化標準,消解人情送禮風俗和面子文化心理對公務員隊伍的侵蝕。中國是個人情大國,人情關系不僅廣泛存在于私人生活領域,還廣泛滲透于我國公共生活領域,造成人情關系對公共權力行使的不當干預。如何讓人情關系回歸私人領域,讓制度理性控制公共生活領域,對我國的廉政理念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在這里,我們首先要弄清人情和禮物的關系。在腐敗文化那里,禮物往往成為不當人情關系的表征和實物形式,是迎合部分腐敗官員私欲的利器;公共生活也不是一味排斥任何禮物,有時禮物僅僅具有禮節(jié)性的意義,例如在一些外交場合。但實際上兩者的關系更為復雜。如果不建立各級各類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禮物贈送、收受底線的量化標準,公務人員就把握不住贈送和收受禮物的限度。例如英國《公共機構腐敗行為法》規(guī)定:“禁止公共機構的任何人員在與公共機構有關的任何交往過程中收受或者要求收受、同意接收任何形式的禮物、貸款、費用、酬勞或利益?!盵13]195美國規(guī)定,公務員接受300美元以上的禮品就須做出說明,并將禮品上交[13]204。我國也不妨建立類似的標準。
[1] (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
[2] 孫關宏.中國政治學:科學與人文的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92-393.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40.
[4] 趙建國.中國式關系批判[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
[5] 宋慶森.卿本佳人 奈何做賊——腐敗現(xiàn)象的文化批判[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0.
[6] 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7] 梁啟超.新民說[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65.
[8] (英)邁克·彭,等.中國人的心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194.
[9] 馮必揚.人情社會與契約社會——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J].社會科學,2011(9):74.
[10] 徐世杰.清除封建思想影響的長期性[J].理論探討,1989(5):105.
[11] 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3.
[12] 王勇.我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探究——從行政法學的視野[J].行政法學研究,2012(2):80.
[13] 麻承照.廉政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張 璠)
On Traditional Negative Culture Obstructing to Modern Integrity Ideas and Resolution Strategies
HOU Baolong, WANG Fangyou
(Politics Department,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100, China)
The modern integrity ideas are the premises of the integrity culture, and they are made of nine consciousnesses. Their theory bases are as follows: the theory of evil human nature is their idea presupposition, authoritarian fear is the strong motivation, and the social public opinions constitute their ultimate foundation.
modern integrity ideas; traditional negative culture; cultural anti-corruption
2014-08-19
安徽省社科聯(lián)課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廉政文化建設的負面影響與消解研究”(A2014037);安徽科技學院校級課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廉政文化建設的負面影響與消解研究”(SRC2014362)
侯保龍(1973-),男,安徽臨泉縣人,安徽科技學院講師,政治學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文化;王方友(972-),男,安徽廬江縣人,安徽科技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122
A
1674-0297(2015)01-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