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俊
一、引言
人類對母語的掌握是習得而來的,也就是說在母語的自然環(huán)境中無意識地學成的,而對外語來說則是學來的,即在特定的學習環(huán)境中有意識地學成的。雖然習得母語與學習外語在環(huán)境、方法、年齡等方面有很大差別,但也存在著共同之處,即人是語言的學習者。如何運用語言習得規(guī)律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外語教學,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意義
外語教學法中有兩個流派,一個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另一個是轉換生成語法。前者認為語言學習是刺激與反應多次聯(lián)系的過程,他們強調后天的外界刺激,即客觀條件的主導作用。后者認為語言學習重在理解,依靠由某些經驗建立起來的聯(lián)系,他們強調主體因素的主導作用。雖然兩種學派各有所據(jù),但他們都過于極端,不能做到主體與客體的辯證統(tǒng)一。這對外語教學來說是值得深思的。
我們認為,語言習得理論對外語教學有著重要意義。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語言的深層結構體現(xiàn)了語言能力的特點,表層結構表現(xiàn)語言行為的特點。人的語言器官以習得語言深層結構而獲得語言能力,有了語言能力就能生成語言行為,進而正確地運用語言。根據(jù)語言習得的這一原理,外語教學應首先從深層結構入手。解決語言能力問題就外語而言,其深層結構首先是以句子結構為重點的語言知識,關鍵在于掌握句子所表現(xiàn)的內容和含義。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生活實際情景中加以熟練、鞏固和深化。教學的重點不應是句型的機械操練,而應放在有具體內容和實際背景的接觸之中。譬如,在學習句型時,既要讓學生懂得結構不同而意義相同的句子,又要讓其懂得結構相同而意義不同的句子。如:
The police examined the bullet. (警察檢查子彈)可由若干不同結構的句型來表達:
a.The bullet is examined by the police.
b.It is the police who examined the bullet.
c.The bullet, the police examined.
又如:Visiting ants can be boring可以解釋成兩種不同的意思,即:
a. To visit aunts can be boring.
b.Ants who visit can be boring.
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內在化的過程,從這規(guī)律來看,外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在課堂為主的外語教學環(huán)境中,輸入的一端是教學的各種手段和措施,另一端是學習對象的語言行為,這兩端都是可以觀察的。難以觀察到的是學習者的心理過程,我們通常稱之為“黑盒子”。因此,外語教學要達到內在化過程的目的,重要的一點是解決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問題。克拉申在他的外語教學模式——監(jiān)察模式(monitor model)中闡明了外語學習的內在化過程。他認為這一過程有三個環(huán)節(jié),即:過濾(filter),組織(organize)和監(jiān)察(monitor)。其中過濾環(huán)節(jié)是充分調動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關鍵所在。在該環(huán)節(jié)中,學習者接觸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外語材料,可以說這是對他的輸人,但是把輸入變?yōu)槲站腿Q于學習者的動機因素,感情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要想增強學習者的吸收力,使他們變被動為主動,提高教學質量??死晏岢龅倪@三點因素值得我們在外語教學的實際中參考和應用。
三、語言習得理論的啟發(fā)與語言習得規(guī)律的應用
根據(jù)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語言習得理論的規(guī)律及特點,我們認為在外語教學實踐中應該努力做以下幾點:
1.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在研究“學”的基礎上研究“教”,教也就是為了學,所以學生的積極參入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性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要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觀能動性,一是要從教師本身做起,二是要從教學方法入手。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在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氣氛,寄希望于每個學生,與學生友好相處,幫助學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在教學方法上要以學生知識為起點,以學生參與為中心。這要求教師不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充分的了解,而且還要盡可能多的給學生提供使用語言的機會,把學習外語變?yōu)閷W生自己的認識和活動。讓學生在交際使用中感受到創(chuàng)造使用語言的樂趣。實踐告訴我們,外語教學的效果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的多少決定的。
2.對學生的語言錯誤要采取容忍的態(tài)度?!凹僭O——驗證”反復不斷是人類語言習得的重要過程。假設本身就包含許多錯誤,而驗證是對正確的肯定和對錯誤的否定,從而使語言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不斷轉化,達到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這一切都寓于人的自覺努力實踐之中。因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犯錯誤是難免的。既然學習外語是一種自覺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時就不能把自己已完成的語言習得強加于學生,而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分析所犯錯誤是屬于形成系統(tǒng)前的語言錯誤,系統(tǒng)的語言錯誤,是形成的系統(tǒng)后的語言錯誤。根據(jù)不同情況具體對待,盡量多引導學生自己去糾正錯誤。
如:a.*He did not asks me.
b.*I dont know where is he.
這兩個句子中的錯誤是屬于形成系統(tǒng)后的語言錯誤,也可以說是學習的內在化過程 對目標語消化不良。對于這類錯識,學生既能解釋又能糾正,只是沒有養(yǎng)成正確的使用習慣而已。因此,數(shù)師在學生犯這類錯誤時,只要稍加提示便可,無需多加解釋。若發(fā)現(xiàn)這類錯誤多時,則應該結合具體語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練習,直到他們在使用語言中養(yǎng)成正確的語言習慣。
3.在教學中堅持聽、說、讀、寫,視聽并舉。語言習得是通過語言器官實現(xiàn)的,而語言器官的不同部位在不同發(fā)展時期有著不同的功能。人的幼年時期是通過耳聽,眼看和嘴說,并在大腦的指導下實現(xiàn)語言能力的。人一旦成熟,這些功能還要通過手寫來實現(xiàn)。不管成年期抑制性能有多么的強烈,但潛能化的生物本性在外界刺激下通過語言器官又能不同程度地調動語言習得的本性。外界刺激越強,調動力度越大。語言習得則表現(xiàn)得越活躍。因此聽、說、讀、寫并進,視聽同用是學習外語最強大的外界刺激因素。
四、結語
在外語教學中,我們應該認識和運用語言習得的這些規(guī)律根據(jù)學習者的學習外語的內在化過程,努力創(chuàng)造適應語言習得的課堂環(huán)境,培養(yǎng)和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并采取各種刺激手段(即教學法)去激發(fā)釋放學生頭腦內的巨大潛能,使他們在學習外語過程中獲得語言習得的效應,從而學好外語,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R.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Gingra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Wash:CAL,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