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犯罪的認定和防控——以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損害商譽罪為視角
張強,陳勇,張雷
(重慶市酉陽縣人民檢察院,重慶 409800)
摘要:在當今網絡時代的信息化環(huán)境下,計算機網絡犯罪與傳統(tǒng)犯罪相比具有主體復雜化、實施行為便捷化、作案手段隱蔽化和損害后果嚴重化的顯著特征。在這些伴隨計算機網絡而生的犯罪新變化下,司法實踐中出現了現行立法依據不足、犯罪證據搜集受阻和犯罪情節(jié)認定復雜等問題。在認清計算機網絡犯罪與傳統(tǒng)犯罪的區(qū)別后,需要采取完善法律規(guī)范、改進偵查技術、量化評價情節(jié)和增強防范意識的對策來防止和控制計算機網絡犯罪。
關鍵詞:信息化環(huán)境;計算機網絡犯罪;認定困難;防控;對策
隨著計算機網絡應用的不斷普及和深入,科技的力量帶來了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發(fā)展。根據《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已經達到6.18億,互聯網的普及率已上升到45.8%。這意味著全國有將近一半的人在使用計算機網絡,并受到計算機網絡的影響。然而,在計算機網絡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犯罪的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許多傳統(tǒng)犯罪一旦與計算機網絡聯系在一起,就會呈現出新的特點,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問題。在研究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基礎上,結合損害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罪這個與計算機網絡密切相關的罪名,通過探討該傳統(tǒng)犯罪在計算機網絡化背景下的新變化,希望以小見大,從而實現更好地研究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目的。
一、計算機網絡犯罪的概念辨析
自從計算機和網絡相關的犯罪產生以來,國內外學者對這類犯罪下過各式各樣的定義,學術界也形成了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網絡犯罪和網絡犯罪的說法。然而眾說紛紜,學術界對這三個概念至今仍沒有形成共識。在實踐中,人們也經常混淆這三個概念。毋庸置疑,概念的模糊使用會影響研究的準確性,因此,下一個清晰準確的定義是研究計算機網絡犯罪的首要前提。
當今社會,計算機和網絡二者密不可分。與計算機網絡犯罪相關的概念主要有兩個:計算機犯罪和網絡犯罪。因同樣涉及計算機設備和高科技,計算機犯罪、網絡犯罪和計算機網絡犯罪三者容易被誤認為是同一個概念或是同一種犯罪形式。事實上,它們相互之間雖存在一定的交集,但有不可否認的界限。
1.計算機網絡犯罪與計算機犯罪
關于計算機犯罪的概念經歷了三個階段:所有與計算機相關的犯罪都是計算機犯罪的廣義說、計算機犯罪僅限于計算機作為犯罪對象的狹義說,以及認為計算機可作為犯罪工具或犯罪對象的折衷說。其中以折衷說為主流觀點,即認為計算機犯罪是指行為人針對正在使用中的計算機系統(tǒng)內部數據資料或與計算機系統(tǒng)正常運行緊密相連的硬件設備,通過計算機操作或其它手段危害計算機系統(tǒng)安全,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應受刑罰懲罰的行為[1]。
計算機犯罪先于計算機網絡犯罪出現,二者可以說是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后者是前者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新發(fā)展。但計算機網絡犯罪更多的是強調計算機在網絡環(huán)境中作為一種犯罪工具而不是犯罪對象出現,其主要因網絡環(huán)境的特殊性而展現出與傳統(tǒng)犯罪不一樣的特性。
2.計算機網絡犯罪與網絡犯罪
網絡犯罪產生于計算機犯罪之后,關于網絡犯罪學術界流行三種說法:第一種認為網絡犯罪就是計算機犯罪的等同說;第二種認為網絡犯罪是以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為犯罪工具,以網絡和網絡信息為犯罪對象的獨立說;第三種也是現階段的主流觀點,即認為網絡犯罪是指危害或濫用計算機系統(tǒng)、網絡和計算機數據的行為[2]。
可見,網絡犯罪是計算機犯罪在互聯網時代下發(fā)展的一種表現。與計算機網絡犯罪相比,網絡犯罪的外延更加廣泛。在智能手機、3G和4G移動終端設備網絡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并非所有的網絡犯罪都依靠計算機實施,計算機網絡犯罪只是網絡犯罪中的一部分。
首先,通過對與計算機網絡犯罪相關的概念進行辨析,可以發(fā)現上述三個概念有一定的時間傳承性。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以及計算機與網絡之間關系的不斷變化,概念的內涵也會不斷改變。因而對這三個概念進行孤立的、絕對的區(qū)分是不合邏輯的,而且也會脫離實際。
其次,對于利用計算機網絡來實施類似傳統(tǒng)犯罪的行為究竟是屬于計算機網絡犯罪還是傳統(tǒng)犯罪,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以損害商譽罪為例,從計算機網絡具有物理性質的視角來看,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損害商譽罪只是將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作為實施犯罪的工具,其實質是在實施傳統(tǒng)犯罪;從計算機網絡具有虛擬性質的視角來看,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損害商譽罪不論行為方式還是損害結果都有其特殊的表現形式,它雖脫離不開傳統(tǒng)犯罪的構成要件,卻因實施犯罪的平臺發(fā)生改變而表現出與傳統(tǒng)損害商譽罪不同的特征[3]。筆者從計算機網絡具有虛擬性質的視角出發(fā),認為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類似傳統(tǒng)犯罪的行為屬于計算機網絡犯罪,并主要對該種類型的計算機網絡犯罪進行研究。而單純針對計算機進行物理損害的犯罪,因計算機只是作為一種普通財物,屬于傳統(tǒng)犯罪的規(guī)制范圍,所以沒有必要將其視為計算機犯罪,更不應該歸入計算機網絡犯罪的范疇。
最后,結合三個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區(qū)別,站在虛擬視角的立場上可以將計算機網絡犯罪定義如下:行為人利用計算機對網絡系統(tǒng)和網絡數據進行破壞或利用網絡實施其他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且應受刑罰懲罰的行為。
二、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基本特征
在諾頓發(fā)布的《2014年網絡犯罪調查報告》中顯示:全世界每天有將近100萬人受到計算機網絡犯罪的侵害,每年因計算機網絡犯罪所帶來的直接損失達到1 140億美元。有將近1/3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更容易遭受的是計算機網絡犯罪,而不是傳統(tǒng)犯罪??梢?,計算機網絡犯罪正以猖獗之勢威脅著人們的生活。無論是類似黑客入侵、散播網絡病毒等具有專業(yè)性的計算機網絡犯罪,還是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類似傳統(tǒng)犯罪的計算機網絡犯罪,如網絡詐騙、侮辱和誹謗等,它們都因實施犯罪的平臺——網絡具有特殊性而表現出與傳統(tǒng)犯罪迥異的特征。
計算機網絡犯罪所牽涉的主體不像傳統(tǒng)犯罪那樣單一和明顯,而是因主體類型的增多和主體隱蔽性的增強變得更加復雜。以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損害商譽的犯罪為例:一方面,由于在互聯網中參與信息交流的主體非常廣泛且形式多樣,使得一條在網上發(fā)布的損害他人商譽的虛假信息除了涉及它的捏造者和散布者兩種在傳統(tǒng)犯罪中所具有的主體外,還可能牽涉到許多基于網絡而存在的特殊主體,如網絡服務商、網絡信息供應商、應用服務供應商、信息轉載者和網絡媒體等。這些特殊主體與犯罪行為的損害結果有著或重或輕的影響。另一方面,虛擬的網絡世界為在其中實施損害商譽罪的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屏障。除少數網站采取實名制外,大多數情況下在網絡發(fā)表言論可以匿名。匿名發(fā)表言論者若再運用一點技術,就會使犯罪行為不容易被追查出來??梢?,計算機網絡犯罪所牽涉的主體已不再像傳統(tǒng)犯罪那樣大多是“點對點”的關系,而是發(fā)展到了“點對面”甚至是“面對面”的復雜關系。
科技的發(fā)展和技術的普及使得計算機網絡已經不再是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才能操縱的高端工具,而是變成平民大眾日常的生活娛樂工具。人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基本可以完成在現實空間想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從工作、看病的大事到購物、交友的小事,都能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而且實現范圍還在不斷擴大。正因為計算機網絡的獲得和使用越來越方便,也讓利用計算機網絡或針對計算機網絡實施犯罪的行為變得越來越便捷。受犯罪空間單一性的影響,有些計算機網絡犯罪行為的表現形式雖沒有傳統(tǒng)犯罪豐富,但網絡空間約束少、成本低和高效率等特點使得行為人在互聯網實施各種犯罪行為更加便捷。凡是具備連接網絡功能的計算機都能被利用來實施犯罪行為。而計算機的普及特別是手提電腦和平板電腦的日漸廣泛應用,更使得犯罪分子擁有了能夠隨時隨地犯案的工具。電子郵件、電子公告板、博客、微博等豐富多樣的網絡信息交流平臺也為類似利用網絡實施損害商譽罪的行為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行為人實施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可能性。
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犯案對象大多是無形的電子數據和信息,它們既可能是富有價值的資料和程序,也可能是以數據形式存在的虛擬財產等。傳統(tǒng)犯罪的犯案對象則大多是有形的人身或物質財產。犯罪對象的不同使得計算機網絡犯罪與傳統(tǒng)犯罪的作案手段相比具有明顯的隱蔽性。傳統(tǒng)犯罪大多是采取物理損害的方式實施犯罪行為,如采用暴力方式導致他人身體受傷或財物毀損等,這類犯罪基本都可以根據犯罪對象人身或財產的損害情況推斷出作案方式。信息數據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所以針對信息數據的計算機網絡犯罪實施后幾乎不會對犯罪工具或犯罪對象造成任何物理損害[4]。若犯罪分子稍加運用高科技手段,會使犯罪不留任何作案痕跡,導致計算機網絡犯罪的作案手段不容易被發(fā)現和識別,大大增加了通過作案手段偵破案件的難度。
網絡是一個自由開放、覆蓋面廣、高度共享、高效運作的世界。計算機網絡犯罪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限制,一個網絡病毒可以在短短的幾秒鐘內使得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網絡系統(tǒng)癱瘓,網絡系統(tǒng)的癱瘓又可能使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秩序發(fā)生紊亂。以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商譽罪為例,即便是普普通通的損害他人商譽的虛假信息,一旦在網絡中散布,都有可能如泄洪般一發(fā)不可收拾。網絡的隨機性使得這條虛假信息可以迅速且輕易地擴散到世界的每個角落,給經營者的商業(yè)信譽和商品聲譽造成持續(xù)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的嚴重影響。一個經營者的商譽受到損害可能會波及所屬的整個行業(yè),給該行業(yè)造成重大的打擊,嚴重影響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此外,社會公眾對大多數計算機網絡犯罪行為的辨別能力不高,但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卻越來越高,使得計算機網絡用戶極容易受到虛假的網絡輿論或隱蔽的網絡陷阱影響,不知情地成為加劇犯罪行為損害后果的助推手,造成更加難以彌補的損害。
三、計算機網絡犯罪的認定困難
立法、司法的滯后和不完善給實踐中認定計算機網絡犯罪帶來了不少困難。該類犯罪評價體系的缺失和滯后使得司法機關對日益劇增的各種計算機網絡犯罪有些不作出處理,有些借擴張解釋的名義、實為類推解釋,進入了處理和不處理均不妥的兩難境地。
在我國現行《刑法》中雖有第285~ 287條對計算機犯罪作了相關規(guī)定,但計算機犯罪與計算機網絡犯罪不完全相同,而上述規(guī)定并沒有提出關于計算機網絡犯罪或網絡犯罪的概念。除了《刑法》第285條規(guī)定的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和第286條規(guī)定的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外,其他的計算機網絡犯罪都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對于專門的計算機網絡犯罪,現行立法主要依靠概括式的法律條文進行規(guī)制,而有針對性、具體規(guī)定如何規(guī)制某種計算機網絡犯罪的法律條文少之又少。各種順應計算機網絡發(fā)展產生的新事物帶來了不少新的犯罪問題,如關于盜竊虛擬財產是否屬于犯罪以及網絡水軍的犯罪行為該如何定性的問題,曾一度挑戰(zhàn)傳統(tǒng)刑法的條款,引發(fā)各界的爭議,可見在應對計算機網絡犯罪時傳統(tǒng)刑法會出現缺位和脫節(jié)已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對于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類似傳統(tǒng)犯罪的計算機網絡犯罪,單純依靠傳統(tǒng)認定犯罪構成要件的方法已無法很好地判斷和規(guī)制因網絡而生的種種犯罪新情況。
科學嚴謹的立法要求與計算機網絡日益俱新的更新速度相比,難免會表現出我國現有法律體系在應對計算機網絡犯罪時的明顯滯后性。縱觀我國近年的刑法修正案和司法解釋,雖然與計算機網絡犯罪相關的規(guī)定不斷增加,但仍然不能滿足實踐中爆發(fā)式增長的犯罪規(guī)制需要。一種類型的計算機網絡犯罪特性剛被找到合適的立法、司法解決對策之后,很可能迅速地被新的犯罪形式替代,從而給立法和司法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F行立法依據的不足使人們在司法實踐中應對很多案件爭議點時難以找到統(tǒng)一的認定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司法運作效率,影響了司法的公正判決。
傳統(tǒng)犯罪有現實存在的犯罪場所,因此即便是作案技巧再高的犯罪往往也可以通過犯罪嫌疑人遺留在犯罪現場的蛛絲馬跡來搜集犯罪證據,繼而偵破案件。但計算機網絡犯罪發(fā)生在虛擬的數字空間,除了作案的計算機以外,它既沒有像傳統(tǒng)犯罪那樣的實物證據,更不會有目擊證人的存在。再加上現在大多數計算機網絡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匿名操作,像黑客那樣的犯罪分子往往躲在無人察覺的地方獨自操縱計算機,然后利用各種木馬、電腦病毒來遠程攻擊或毀損別的計算機與網絡。偵查人員雖然可以根據計算機的網際協(xié)議(IP)地址搜尋到作案的計算機或作案地點,但因為實施犯罪的計算機和行為人大多不是一一對應的物主關系,通常難以根據計算機的信息識別和逮住犯罪嫌疑人。如在利用網絡實施損害商譽罪的案件中,被散布的虛假消息可能會被成千上萬的網絡用戶轉載億萬次,而那個最初捏造并散布虛假消息的人只要將其最初發(fā)布消息的痕跡刪除,就會大大增加偵查機關搜集有用證據、確定犯罪嫌疑人和犯罪行為的難度。可見,傳統(tǒng)的犯罪證據在計算機網絡犯罪案件中幾乎不存在,或雖存在但發(fā)揮的作用不大,而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原始證據又面臨搜集困難的問題。
雖然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承認電子證據的效力,但電子證據的提取本身是依賴技術支持的,這就需要一支龐大的掌握高新技術的偵查隊伍,我國目前形勢下的偵查隊伍狀況顯然不能滿足這個要求。此外,無法直接感知的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很容易受到質疑。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益革新,各種新興的犯罪手段層出不窮,對偵查人員搜集犯罪證據的挑戰(zhàn)也會越來越大。
基于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實施犯罪時具有牽涉主體復雜化、實施行為便捷化和損害結果嚴重化的特征,無論是從犯罪手段還是從犯罪后果來看,實踐中對計算機網絡犯罪在犯罪情節(jié)認定上存在不少困難。以利用網絡實施損害商譽罪的犯罪后果情節(jié)認定為例,刑法對結果犯大都要求“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類似條件,損害商譽罪也是如此。但利用網絡實施犯罪具有損害持續(xù)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的特征,即一個在計算機網絡實施的損害行為,其造成的損害結果常會因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而難以在短時間內查明。計算機網絡犯罪所造成的損害結果也不像傳統(tǒng)犯罪那樣簡單,在虛擬空間犯罪給損害者造成的無形財產損失往往要比有形財產損失更加嚴重。因為有形財產大多可以通過數量和市場價格來計算,但像商譽那樣的無形財產價值計算要受到時間、地域、社會形勢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通常需要評估等復雜途徑才能加以認定。在這種情況下,潛伏的損害結果大小難以判斷,無疑給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認定帶來了困難。
另外,對《刑法》第13條“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的規(guī)定,在針對計算機網絡犯罪的情形下須謹慎使用。因為計算機網絡犯罪所造成的損害結果難以預料,犯罪行為可能造成一些在短期內難以估計或發(fā)現的危害后果,輕易對犯罪情節(jié)認定為“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可能會損害受害人的利益,影響案件的公正。
四、計算機網絡犯罪的認定及其防控對策
在應對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種種困難面前,加強對計算機網絡犯罪的預防和控制是解決棘手問題并降低該類案件發(fā)生的應有之策。
現行立法依據不足給計算機網絡犯罪的認定和規(guī)制帶來了重重困難。關于如何處理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立法問題,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計算機網絡犯罪只是現實世界的延伸,該種犯罪行為不過是犯罪分子使用的一種新犯罪手段,不需要創(chuàng)造新的法律,只要對現行的法律作出更加具體明確的解釋和界定即可[5]。還有學者認為,可在刑法分則中單獨將計算機網絡犯罪列為一個章節(jié)或專門制定關于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單行法律[6]。于志剛教授認為,當前仍舊套用增加罪名的思路去處理計算機網絡犯罪問題既不實際也不經濟,比較可行的方法是探索傳統(tǒng)刑法的罪名體系如何適用于計算機網絡空間[7]。
筆者認為,上述第一種說法并沒有很好地認識到計算機網絡犯罪與傳統(tǒng)犯罪的顯著區(qū)別,計算機網絡犯罪出現的許多新問題是無法通過解釋或界定傳統(tǒng)刑法解決的。第二種關于制定計算機網絡犯罪單行法的說法值得商榷,因為考慮到在計算機網絡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各種新的犯罪手段層出不窮和刑法自身完整性、穩(wěn)定性的需要,我國目前的立法水平和法制現狀仍不適宜制定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計算機網絡犯罪單行法。第三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以偏概全,畢竟傳統(tǒng)刑法的罪名體系有其自身的缺陷,任何一個國家的立法技術都不可能通過適用一部傳統(tǒng)法律來解決將來可能發(fā)生的所有問題,因此需要對法律不斷地作出符合實際的修改和完善,通過增加新罪名的手段來解決計算機網絡犯罪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筆者認為出于刑法體系完整性和穩(wěn)定性的考慮,可以在適應網絡時代需要的前提下,適當增加或修改一些法律條文,像關于計算機網絡犯罪的主體范圍、過失能否構成實體定罪這些實踐中爭議不明的基本問題,亟需在現行法律中作出明確規(guī)定,以防止犯罪分子鉆法律沒有規(guī)定或規(guī)定不明的漏洞。對于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類似傳統(tǒng)犯罪的行為,要提高立法和司法技能,盡量通過合理變通使用傳統(tǒng)刑法體系的方法來應對計算機網絡犯罪所表現出來的新問題。此外,盡管201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對推行網絡實名制、規(guī)范網絡信息的使用和收集等作出了規(guī)定,但該決定的法律位階不高,且沒有規(guī)定違反網絡信息保護相關規(guī)定的法律后果,因此在實踐中容易出現執(zhí)行難和執(zhí)行效果不佳的問題。筆者認為,網絡使用的可匿名性是計算機網絡犯罪難以遏制且不斷滋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推行網絡實名制勢在必行,這需要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對其作出更進一步的規(guī)定。同時,明確各類網絡主體在網絡中的權利和義務,有助于實現更好的法律保護。而明確計算機網絡犯罪行為的法律責任,也有助于提高法律的震懾力,防止和控制犯罪的發(fā)生。計算機網絡的驚人發(fā)展速度無疑影響著犯罪的規(guī)律和趨勢,并給立法和司法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只有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斷完善相關法律規(guī)范,減少法律漏洞,才能在法律方面做好對犯罪的有效防控。
“因技術因素介入形成的刑法真空與理論真空”[8]不僅需要上述立法理論研究的與時俱進,也需要偵查技術緊跟犯罪形勢的變化需要,甚至要有超前的技術儲備。在計算機網絡犯罪證據搜集存在種種困難的形勢下,改變傳統(tǒng)的偵查理念,改進偵查技術,提高偵查隊伍的素質頗為重要。加大對偵查技術的科研投入和資金投入,引進和更新技術設備,密切和專業(yè)高校與科研隊伍的合作,總結借鑒國內外偵查經驗,培養(yǎng)更多掌握計算機網絡專業(yè)知識和偵查技能的高素質偵查人員等一系列措施,對防止計算機網絡犯罪進一步惡化大有裨益。
由于當前網絡犯罪的發(fā)現率低且存在打擊不力等問題,與傳統(tǒng)犯罪相比,計算機網絡犯罪的間接風險較低。很多行為人在實施計算機網絡犯罪時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所具有的危害性,幾乎沒有犯罪的心理風險。這就需要公安、政府、網絡服務提供商等部門加強合作。第一,要建立強大且有效的計算機網絡犯罪監(jiān)控系統(tǒng),即各部門之間要擴寬信息反饋的渠道,加強信息交流,做到網絡上一旦有異動就能迅速反映到偵查機關,并被偵查機關掌握犯罪證據或犯罪動向;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系統(tǒng)和管理系統(tǒng),使計算機網絡犯罪有效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在綜合嚴厲的法律懲治和先進的偵查技術的前提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大非法分子實施計算機網絡犯罪時被司法機關發(fā)現的直接風險,降低發(fā)生犯罪的概率。
復雜的犯罪情節(jié)認定給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定罪量刑帶來了重重障礙。只有立法和司法實踐對犯罪情節(jié)作出科學的評價,才能真正做到罪責刑相適應。在認定犯罪情節(jié)時,我們要充分結合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特征,可以通過制定科學的量化評價標準來作出認定。如針對某些計算機網絡犯罪的損害結果持續(xù)時間長的問題,可通過科學分析,給該類計算機網絡犯罪量化一個認定損害情節(jié)的最短期限,或給受害人主張損害責任的追訴期限,以避免因為認定時間短暫而忽略長遠損害的問題。除此以外,針對計算機網絡犯罪所帶來的無形財產損害情節(jié)認定,可以綜合各種影響無形財產價值的因素如時間、地域和社會形勢等,制定科學的量化評價標準,以此來認定犯罪情節(jié)的大小。雖然這種量化認定犯罪情節(jié)標準的方法不一定能夠完全準確地反映犯罪情節(jié)大小的實質,卻可以給司法實踐提供一個相對科學的參考標準和行動指南,減少因為倉促片面地認定犯罪情節(jié)所帶來的不公平現象。
在計算機網絡日益占據我們越來越多生活空間的今天,計算機網絡用戶更多的是看到先進技術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而對計算機網絡犯罪卻很少有認識,普通大眾甚至會覺得計算機網絡犯罪離自己很遙遠。事實上,計算機網絡犯罪就像無可計數的網絡終端一樣,可能會遍布全球各個角落。我們可能很輕易地就成為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受害者,如莫名其妙地被木馬程序攻擊導致電腦癱瘓、因點擊危險鏈接導致銀行賬戶被竊取、遭受網絡詐騙或網絡誹謗等。但我們也可能在不經意間成為計算機網絡犯罪的不法分子,如我們隨隨便便地在網上發(fā)布一條損害他人商譽的虛假消息,有可能構成損害商譽罪;或出于玩樂心理轉發(fā)帶有病毒的電子郵件、IP地址給他人造成嚴重損害,有可能構成相應的計算機網絡犯罪。可見,提升計算機網絡用戶自身辨別各類計算機網絡犯罪的能力,增強防范計算機網絡犯罪侵害的意識非常重要,不僅可以減少他人犯罪所帶來的侵害,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計算機網絡用戶不經意間成為不法分子的可能性,從源頭上防控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董玉庭.再論計算機犯罪概念[J].當代法學,2005(6):70.
[2]胡坤.網絡犯罪與計算機犯罪概念之辨析[J].法制與經濟,2013(2):29-30.
[3]孫景仙,安永勇.網絡犯罪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8-9.
[4]王云斌.網絡犯罪[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38-41.
[5]卓翔.網絡犯罪若干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4:22-24.
[6]昝強龍.網絡犯罪的原因及預防對策[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95.
[7]于志剛.網絡、網絡犯罪的演變與司法解釋的關注方向[J].法律適用,2013(11):19-20.
[8]于志剛.虛擬空間中的刑法理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13.
(責任編輯:張璠)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Cybercrime From Perspective of Taking Advantage of Internet Goodwill Impairment Crime
ZHANG Qiang, CHEN Yong, ZHANG Lei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Youyang County, Chongqing 409800, China)
Abstract:In today’s Internet 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rime, the cyber crime is more complicated, more convenient and more serious of consequences. Under these new changes, there appeared insufficient judicial practice, hindrance of collecting evidence and difficulty of identifying a crime. After know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ybercrime and traditional crime, we need to improve the legal norms, improve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plot 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control cyber crime.
Key words:information environment; computer network crime; affirmation difficulty; preven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DF7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297(2015)04-0044-05
作者簡介:張強(1970-),男,重慶人,酉陽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法律碩士,研究方向:刑法學;陳勇(1971-),男,土家族,重慶酉陽人,酉陽縣人民檢察院政治處主任,研究方向:刑法學;張雷(1992-),男,苗族,重慶酉陽人,酉陽縣人民檢察院政治處干警,法學與新聞學雙學位學士,研究方向:刑法學和新聞學。
收稿日期:*20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