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滿玲,胡偉華
(西安工程大學(xué) 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陜西 西安710048)
當(dāng)代愛爾蘭劇作家布萊恩·弗里爾(Brian Friel,1929—)的代表作《翻譯》講述了19世紀(jì)80年代一批英國皇家工程兵受英國政府派遣,在多尼戈爾郡(Donegal)的一個愛爾蘭社區(qū)進行地貌測繪,并將愛爾蘭語地名全部翻譯為英語地名的殖民史實,以及該行徑對愛爾蘭人民及其傳統(tǒng)文化所造成的災(zāi)難性后果[1].國內(nèi)對該劇本的相關(guān)研究主要聚焦于從后殖民主義理論視角解讀愛爾蘭語言文化危機及身份重構(gòu)[1]或從后殖民翻譯角度闡釋3種“認知暴力” .然而,《翻譯》作為一部后殖民文學(xué)作品,是劇作家在后殖民語境下用殖民者語言創(chuàng)作的文本,這種寫作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虛擬的本土語言文本翻譯成外語文本的過程,其原文是原殖民地愛爾蘭語言文化,譯文就是文學(xué)作品《翻譯》.鑒于此,本文擬將劇本《翻譯》納入到廣義后殖民翻譯研究視域之中,從后殖民翻譯視角探析其雜合化翻譯策略表征及其在后殖民語境下的文化、政治功能,對曾經(jīng)與愛爾蘭有著類似被殖民或半殖民經(jīng)歷,飽受戰(zhàn)亂與創(chuàng)傷的國家與民族尋求擺脫邊緣文化地位和促進文化共存與多樣性具有借鑒意義.
后殖民翻譯研究發(fā)軔于20世紀(jì)80年代末,源自后殖民批評理論,承襲了后殖民批評的文化政治批評話語.該理論致力于從后殖民視角來考察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翻譯行為,關(guān)注隱藏在譯文變形和置換背后的兩種文化之間的權(quán)利爭斗和權(quán)力運作,描寫和解釋權(quán)力差異語境中譯者自覺與不自覺的價值取向、翻譯行為和翻譯策略選擇,揭示譯本生成的外部制約條件以及譯本生成后對目標(biāo)文化所產(chǎn)生的顛覆性作用[3].其中包括翻譯的混雜性、翻譯的身份認同、文化霸權(quán)、他者等內(nèi)容.更確切地說,后殖民翻譯就是第三世界要借此來促使本族文化擺脫前宗主國的文化束縛,改變本土文化邊緣地位,重塑文化身份,重新定位東西方文化間的關(guān)系,平等地參與文化交流和對話[4].
后殖民翻譯理論認為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存在著權(quán)力差異,不同文化間從未有過平等對話,因此,翻譯不再是對等或等值的問題[3].翻譯作為不同文化間的“角力場”,本質(zhì)上蘊涵著各種差異,翻譯應(yīng)該獲得異質(zhì)性的生存空間,擁抱差異,凸顯差異.在翻譯的過程中,韋努蒂倡導(dǎo)采用“異化”、“陌生化”、“抵抗式”的翻譯策略,保留原語中的異質(zhì)性成分,向譯入語輸入充滿語言文化價值差異的異國文本,以抵制英、美主流語言文化價值觀和霸權(quán)意識[5],從而起到彰顯邊緣文化地位,消解中心話語霸權(quán)的目標(biāo).伯爾曼也認為,“異化策略”是對當(dāng)今世界事物的一個聰明的文化干預(yù),用來針對英語國家的語言霸權(quán)主義和在全球交往中的文化不平等狀態(tài),是對民族中心主義,種族主義,文化自戀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的一種抵制,有利于在全球地域政治關(guān)系中推行民主[6].擁抱差異固然重要,但異化策略不應(yīng)變體為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不應(yīng)過分張揚凸顯本文化的差異性而置他文化的差異性于不顧,必須要適度,即“主張譯文在保留原文本的新奇性,他性,異域性,變更性的同時,也應(yīng)具備可讀性及活力”[7].翻譯應(yīng)是兩種異質(zhì)文化彼此之間差異性的協(xié)調(diào)和商討過程,是一種差異共生,“眾聲喧嘩”的多元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8].正如貝爾曼所說,“翻譯究其實質(zhì)是一種開放、對話、雜交、離心,…”[9].
“雜合”原是生物學(xué)術(shù)語,指不同物種之間的雜交.但這個術(shù)語引入文化研究后,主要指“不同語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的具有多種語言文化特點但又獨具特色的混合體”[10].著名后殖民學(xué)者道格拉斯·羅賓遜認為“雜合化”是不同種族、文化、語言、意識形態(tài)彼此混雜的過程[11].后殖民文化研究大師霍米·巴巴將雜合概念引入后殖民研究,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指出文化從來都不是單一的,鐵板一塊的,也不是簡單的“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二元對立關(guān)系[12],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狀態(tài)。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第三空間”,通過“第三空間”,文化差異得以闡釋、留存,文化沖突得以化解,從中衍生出一種“非我非他”相互滲透的文化雜合話語[13].這種多聲部復(fù)調(diào)音樂的雜合話語,是顛覆權(quán)威話語,瓦解文化霸權(quán),制造異質(zhì)性文本最有效的策略.通過雜合,弱勢文化或邊緣身份可以趁機打破殖民權(quán)威單一的壟斷,改變自身文化的失語狀況.同時,意識到自身語言文化的異質(zhì)性和文化的“他性”,從而拋棄基于強勢文化價值觀的普適幻想和自我中心主義.
翻譯是文化間交流、碰撞的媒介,是不同文化差異性協(xié)調(diào)和商討的過程.翻譯的過程就是譯者引領(lǐng)兩種異質(zhì)文化和語言進入“第三空間”進行對話、協(xié)商、理解、認同、互補,最后達到彼此之間的交融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雜合化既是翻譯的結(jié)果,亦是翻譯的手段.雜合翻譯策略是介于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的“中間道路”,是東西文化對話、互滲、共生的第三條道路,是弱勢文化抵抗殖民話語和文化霸權(quán),解除殖民化,重塑文化身份的有效手段,對于凸顯文化的差異與多元有重要意義.
語言、文化間的差異性及權(quán)力的不對稱是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考察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通過對差異的尊重與追求,弱勢族群顛覆“中心”強權(quán),探尋建構(gòu)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言說方式.愛爾蘭作為大英帝國的第1個殖民地,深受英國帝國主義文化的壓迫和抑制,其文化幾乎被英國化,語言也頻臨滅絕,愛爾蘭人民曾一度有著十分尷尬的文化身份.為了保護愛爾蘭語言,重構(gòu)自身的文化身份,愛爾蘭人民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及翻譯中采取雜合化策略,挖掘自身語言、文化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在劇本《翻譯》中,布萊恩·弗里爾通過語言、文化兩個層面的雜糅,張揚、凸顯了自身語言文化的異質(zhì)性,實現(xiàn)了對愛爾蘭文化身份的重構(gòu).
雜合化策略在語言層面的表征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和句法兩個方面.
2.1.1 詞匯層面 在《翻譯》中,布萊恩·弗里爾原封不動地移入了許多愛爾蘭人名和地名,如Owen,Hugh,Maire,Baile Beag,Ceann Balor,Baile na gGall,Anna na mBreag等等.他還融入了愛爾蘭方音、方言,如受蓋爾語發(fā)音影響的“aul(old)”,“maypoll(maypole)”等,以及 Manus在吶喊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時,使用了地道的愛爾蘭方言詞匯“backways”,還有“turf-bank”,“aul eegit”等,這些愛爾蘭語匯的參雜,使標(biāo)準(zhǔn)、權(quán)威的英語語言帶上了愛爾蘭蓋爾語文化的特色,凸顯了愛爾蘭蓋爾語的身份.同時,他還雜糅了與愛爾蘭有著更親淵源關(guān)系的希臘語和拉丁語詞匯,如aei(總是,一直),endogamein(部落內(nèi)通婚),exogamein(異族通婚),Theo(神),Thea(女神),baptizein(洗禮),sobrius(清醒),Opus honestum(光榮的任務(wù)),expeditio(遠征,探險隊)等.此外,他還引用了《奧德修記》(Odyseey)和《埃涅阿斯記》(Aeneid)中的典故,以此來彰顯愛爾蘭語與古典語言之間的文化傳承與歷史連續(xù)性[1].通過在強勢語言里融入邊緣地區(qū)詞匯,使多種語言成分并存,挑戰(zhàn)了西方權(quán)威,使第一世界單一的聲音中出現(xiàn)一種第三世界多音雜合的“多種聲音”,從而消解強勢語言的中心地位,釋放了邊緣聲音,創(chuàng)造了抗?fàn)幣c對話的空間.
2.1.2 句法層面 《翻譯》的雜合化策略表征不僅表現(xiàn)于以上豐富的雜合語匯,還體現(xiàn)于作品語言的陌生化句法特征.布萊恩·弗里爾使用了許多帶愛爾蘭蓋爾語典型特征的英語句子,在傳達意義的同時,也將陌生的異域語言思維模式潛移默化地植入英語讀者的閱讀行為中,從而完成對英語語言傳統(tǒng)規(guī)范的顛覆[8],對自身語言身份的重構(gòu).僅舉以下幾例為證:
(1)“How do you put a tail on it?”[14](2)Hugh's panicked,“Put some order on things!”[14](3)“Put English on that,Lieutenant…”[14](4)“I wonder did anyone notice us leave.”[14](5)“The grass must be wet,my feet are soaking.”[14]在以上例句中,例(1),(2),(3)采用了蓋爾語中很常見的“put x on y”結(jié)構(gòu),這種句法結(jié)構(gòu)源于蓋爾語,因為蓋爾語是以名詞為中心的語言,趨向于用名詞而非動詞去表達重要的概念[15].例(4)標(biāo)準(zhǔn)的英文句式應(yīng)為:“I wonder if anyone noticed us leave.”但布萊恩·弗里爾有意使劇中人物采用蓋爾語句式,即在處理嵌入問句時,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經(jīng)常使用沒有變形的問句[15].例(5)是蓋爾語另一個常見的特征——“v-ing”形式,即讓劇中人物Marie使用動名詞或動詞的現(xiàn)在分詞形式表達形容詞的概念[15].因此,這里使用“soaking”而不是 “soaked”.總之,布萊恩·弗里爾在《翻譯》中有意移植了蓋爾語的句法特征,給譯文帶來了一些陌生的,甚至充滿“怪異”色彩的句子,使譯文更加生動、具體.這樣可以使英語閱讀者體驗到蓋爾語的異質(zhì)性,領(lǐng)略到這種異域語言文化的魅力,對推動兩種語言之間的平等對話及互補共進具有重要的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鏡像折射,文化的雜合主要通過文化蘊載詞來體現(xiàn).在《翻譯》中,布萊恩·弗里爾在殖民者語言英語里嵌入了大量蘊涵愛爾蘭獨特風(fēng)情及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愛爾蘭蓋爾語人名和地名.這些人名和地名隱含了愛爾蘭的歷史、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等.他用一種融入民族語言與殖民者語言的混雜語言表達了殖民地人民自己的觀念、思想和生活哲理.體現(xiàn)文化雜合的人名如:Grania-Diarmuid′s Grania表示“愛爾蘭海上女王”,Termon(Terminus)表示“地界之神”,Maire表示“頭發(fā)卷曲的”等.體現(xiàn)文化雜合的地名如:“Bun na hAbhann”,“Bun”指“底部,底端”,“Abha”指 ”小河,河流”,因此,“Bun na hAbhann”指“河口”.Saint Muranus原指7世紀(jì)初在此處的一座寺院,后來這個名字就逐漸簡化為“Murren”,這是指愛爾蘭一個老石灰窯,是對Saint Muranus的訛用[14].“Tobair Vree”在蓋爾語中指“十字路口”,該詞隱含著一個民間傳說.“Tobair”是一口井,“Vree”是蓋爾語“Brian”的誤用.“Brian”源于“Tobair Bhriain”.因為150年前,這里曾是一口古井,并不是十字路口,只是距十字路口很近.一位名叫“Brian”的老者,因為臉部長了腫瘤而破相,聽說井里的水是神佑的,于是他接連7個月,每天都用井里的水洗臉,但腫瘤并沒有消失.一天早晨,人們發(fā)現(xiàn)Brian淹死在井里.自此,這個十字路口就被命名為Tobair Vree[14].此外,劇作家弗里爾還巧妙地在劇中安排了愛爾蘭少女梅爾(代表愛爾蘭文化)與約蘭德(代表英國強勢文化)的約會與相戀.約蘭德想和梅爾在一起,卻苦于語言、文化的障礙,無法交流,于是萌生了想學(xué)愛爾蘭語及文化的念頭.最終通過借助愛爾蘭語地名所構(gòu)建的空間地圖,兩位戀人實現(xiàn)了超語言的交流.這一幕體現(xiàn)出弗里爾將愛爾蘭語言、文化融入英語文化,實現(xiàn)文化身份雜糅的意圖.總之,為了對英語文化規(guī)范造成沖擊,布萊恩·弗里爾有意在譯文中雜合了愛爾蘭文化,向目的語文化輸入、移植本族文化的差異性,使其文化的異質(zhì)性特征得以保存、延續(xù),并成為新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有效抵抗了英國對愛爾蘭文化的控制與征服,讓愛爾蘭文化在英語文化中發(fā)出了自己獨特但和諧的聲音,重構(gòu)了愛爾蘭人民的文化身份及文化認同基礎(chǔ).
雜合化翻譯策略是介于歸化與異化兩者之間的中間道路,是在“異質(zhì)”和“同性”之間尋求統(tǒng)一與和諧,以消解強勢、弱勢文化對立,取得文化認同的明智之舉[16].在《翻譯》中,布萊恩·弗里爾通過融入具有本土特色,反映本土風(fēng)情的愛爾蘭語匯、句法結(jié)構(gòu)、文化專有項,保留了愛爾蘭語言文化的差異特征,幫助西方英語讀者領(lǐng)略到愛爾蘭獨特的語言風(fēng)格及與眾不同的風(fēng)氣,使處于無聲與邊緣地位的愛爾蘭語言與文化進入強勢語言文化的舞臺,完成了對英語語言、文化規(guī)范的“去中心化”解構(gòu),打破了英愛兩種文化之間權(quán)利關(guān)系不平等的局面,抵制了英國殖民文化的滲透與控制,張揚了愛爾蘭本土文化.在經(jīng)濟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凸顯語言、文化異質(zhì)性,使譯入語得以優(yōu)化的同時,又能對文化霸權(quán)進行抵制的雜合化翻譯策略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它促生了各種文化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有利于消解文化霸權(quán),遏制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文化自戀,為全球化時代的第三世界國家在文化的國際對話中彰顯自我文化身份,表達自身訴求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根據(jù)雜合理論,雜合是翻譯的本質(zhì)特征,是語言、文化交流的必然結(jié)果.在后殖民語境下,語言、文化的雜合化是弱勢文化抵制強勢文化侵略和精神控制,解構(gòu)權(quán)威,去除殖民化,重構(gòu)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種有效手段,并對實現(xiàn)全球化時代文化的平等交流與對話,具有積極的意義.探討布萊恩·弗里爾《翻譯》中的雜合化翻譯策略,對于發(fā)展、傳播愛爾蘭文化,維護民族身份有著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對曾有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經(jīng)歷的弱勢民族由弱變強,弘揚、傳播本族文化起到借鑒作用。
[1]祁亞平.愛爾蘭的語言文化危機與身份重構(gòu)——劇本《翻譯》的后殖民解讀[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010(4):118-126.QI Yaping.Linguistic,cultural crisis and reshaping of identity in ireland:A postcolonial reading of Brian Friel′s Translations[J].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2010(4):118-126.
[2]陳振嬌.解讀《翻譯》中的三種“認知暴力”[J].戲劇,2012(1):26-37.CHEN Zhenjiao.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Epistemic Violence”in Translation[J].Drama(The Journal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2012(1):26-37.
[3]王東風(fēng).翻譯研究的后殖民視角[J].中國翻譯,2003(4):3-8.WANG Dongfeng.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studies[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03(4):3-8.
[4]秦楠,范祥濤.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概評[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10):67-69.QIN Nan,F(xiàn)AN Xiangtao.A general survey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J].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5(10):67-69.
[5]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148.
[6]俞佳樂,許鈞.翻譯的文化社會學(xué)觀——簡評《翻譯文化史論》[J].中國翻譯,2004(1):39-43.YU Jiale,XU Jun.Cultural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A critique of Wang kefei′s A cultural history of translation[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04(1):39-43.
[7]ROBINSON Douglas.What is translation?Centrifugal theories,critical interventions[M].Kent: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84.
[8]唐艷芳.賽珍珠《水滸傳》翻譯研究:后殖民理論的視角[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0:140;180.TANG Yanfang.On Pearl S.Buck′s translation of Shui Hu Zhuan:A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M].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2010:140;180.
[9]BERMAN Antoine.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n romantic Germany[M].Trans.S.Heyvaert.Albany:State U of New York P,1992:4.
[10]韓子滿.文學(xué)翻譯與雜合[J].中國翻譯,2002(3):4-7.HAN Ziman.Hybridity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02(3):4-7.
[11]ROBINSON Douglas.Translation and empire[M].Manchester,UK:St Jerome,1997:118.
[12]BHABHA Homik.In Ashcroft et al(ed).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M].New York:Roatledge,1995:207.
[13]BHABHA Homi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4:38
[14]FRIEL Brian.Translations[M].London:Faber and Faber,1981:23-54.
[15]SIMON Sherry,PAULT St-Piere.Changing the terms:Translating in the postcolonial era[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172-173.
[16]倪蓓鋒.論全球化語境下翻譯的混雜性[J].齊齊哈爾大學(xué)學(xué)報,2012(2):153-155.NI Beifeng.On the translation hybrid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J].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2012(2):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