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威
(東北電力大學工程訓練教學中心,吉林吉林132012)
根據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的主題,設計基于齒輪齒條傳動的無碳小車。大賽設計要求:驅動其行走及轉向的能量是根據能量轉換原理,由給定重力勢能轉換而得到的。如圖1所示。該給定砝碼重力勢能為4 J,要求砝碼的可下降高度為400±2 mm。標準砝碼始終由小車承載,不允許從小車上掉落。競賽小車在前行時能夠自動繞過賽道上設置的障礙物[1]。障礙物為直徑20 mm、高200 mm的圓棒,沿賽道中線等距離擺放,如圖2所示。由于這項賽事已經在全國各大高校開展了四年,老師和學生都在這項賽事中得到充分的鍛煉,取得了學校師生的高度認可。所以,多年來學??蒲袌F隊對這項賽事的命題進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圖1 無碳小車示意圖
圖2 無碳小車在重力勢能作用下自動行走示意圖
為了降低小車穿越障礙時刮碰圓棒的概率,并且盡量減小車體的質量。小車的寬度設計變窄,將小車制造的材料選用鋁材料。防止重心太靠前造成小車前輪轉動困難,導致小車無法啟動運行,將重物下落位置設計在兩個后輪軸線稍微靠前的位置[2]。提高小車轉彎時的穩(wěn)定性,將小車的底座設計靠近地面。
小車驅動繞線部分:利用重物下落的重力勢能,通過細繩帶動繞線輪轉動轉變成動能。為了減少動能損耗提高傳動效率,減少加工難度和裝配難度,繞線輪帶動一級齒輪傳動。要使小車運行距離增長,繞線輪直徑要小。繞線輪上要加一個直徑大于它的啟動輪,確保小車啟動時可以得到足夠的動能運行。
小車驅動部分:采用一級齒輪傳動形式。小車后軸承座安裝差速器進行小車運行差速功能的實現。模數m=0.5,傳動比1∶6。小車驅動輪機構采用差動輪系,以減小轉彎時驅動輪打滑產生的能量損和過大的行走誤差。
根據大賽要求模擬畫好小車行走圖,近似認為是正弦曲線軌跡,根據小車設計寬度120 mm及小車行駛繞過障礙柱子的余量間隙80 mm。得出:小車正弦軌跡的振幅為A=10(障礙柱半徑)+80(余量間隙)+60(小車一半寬度)=150 mm;周期T=2 000 mm。
則利用曲線積分公式得到半個周期曲線的長度為:
設計按照模數:m=0.5,齒輪傳動比1∶6,設計出大齒輪齒數為Z大=120小齒輪齒數為Z小=20。計算要求小車前行1 056 mm時轉向輪轉向一個方向,根據小車的行走軌跡,當后輪轉動3圈計算驅動輪直徑為:D=1 056÷3.14÷3=112 mm。由已知驅動輪軸的小齒數20,大齒輪齒數120,計算出齒輪軸轉動圈數為:N=20×3÷120=0.5圈。后輪每轉動3圈,大齒輪轉動0.5圈,轉向輪轉一個方向,正好符合設計要求。
圖3 傳動示意圖
小車轉向機構采用齒輪齒條和滑塊機構相結合。利用在大齒輪上連接一個滑塊,改變滑塊位置起到改變偏心位置的目的。滑塊相對一個滑道在上下方向移動,而滑道則進行直線的前后方向移動?;狼昂蠓较蛞苿油苿育X條移動,從而達到齒條帶動半個齒輪轉動,齒輪帶動前輪實現左右轉動,傳動示意圖3所示。
根據大賽要求,設計的小車多以S形路線進行周期轉向。這種以齒輪齒條和滑塊機構相結合的設計要優(yōu)于曲柄搖桿機構和凸輪機構。曲柄搖桿機構雖然設計制造簡單方便,但是轉向不穩(wěn)定性是在原理上無法解決的問題[3]。凸輪機構轉向雖然準確,但是計算軌跡非常困難,難有成功的競賽隊伍,而且小車制造精度要求特別高。齒輪齒條和滑塊結構結合的設計,不但運行精度高,而且制造工藝比凸輪機構簡單,所以采用這種方式實現小車轉向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保證小車平穩(wěn)準確運行除了巧妙的設計,還有合理的制造工藝安排。小車上的構件非常多,后軸承座是小車上重要的構件之一,其工藝簡圖圖4所示。
后輪軸承座的精度要求較高,其與軸承配合的孔必須保證同軸度。所以采用一次裝夾、鉆孔、鉸孔,并用線切割切開軸承座上半部分,用螺絲連接。這樣做是在保證軸承孔與軸承密切配合,同時不用加工臺階孔[4]。工藝上涉及到交叉孔的加工,根據加工工藝原則先加工螺紋孔,后加工軸承配合孔。
圖4 工藝簡圖
根據“粗基準”選擇原則和結構工藝分析可知,對于單件小批量生產,銑件時以第一加工表面為基準[5],所以軸承座以第一步加工的大平面為基準平面,并用壓板定位裝夾加工四周輪廓以及上表面。
后軸承座加工工藝步驟如下:
(1)選料:選擇毛坯;
(2)銑床:銑基準面,并以此為基準銑外輪廓;
(3)鉆床:鉆螺紋孔攻絲;一次裝夾,鉆軸承配合孔、鉸孔;此步驟最為關鍵涉及到交叉孔的加工,必須先加工螺紋孔然后加工軸承配合孔,反之若次序顛倒,鉆螺紋孔的時候極易斷刀,還保證不了垂直度。另外6個φ2.5深孔由于絲錐長度不夠不能完成攻絲,這6個孔放到步驟五之后攻絲。
(4)銑床:銑減料區(qū)域;
(5)線切割:線切割軸承配合孔,分成上下兩個配合蓋;
(6)攻絲:步驟五中工件被切開后用M3絲錐對工件下半部分6個φ2.5孔進行攻絲。
按照小車設計圖紙加工組裝小車,通過反復探索試驗,調整小車的運行狀態(tài)。最終實現重物下落400 mm時候繞線輪轉動20.53圈,根據大小齒輪傳動比1∶6,后輪Φ112 mm轉動圈數為120.23圈,重量塊下落過程中,加上慣性等因素,小車最好成績是小車行走41 m,繞柱36個。
本文所設計的小車,利用齒輪齒條和滑塊替代桿傳動或凸輪傳動,實現轉向功能。新的設計解決了桿傳動本身無法改變的運行缺陷,同時保留了桿傳動加工、運行方便的優(yōu)點。由于車輪與地面之間的摩擦系數無法解定,所以小車內部傳動系統仍然需要微調,保證小車運行的準確性??傊?,新設計的小車,設計新穎、結構簡單,加工和裝配小車零件的難度下降,這些都順應未來無碳小車設計的發(fā)展趨勢。
[1]季元進.利用變心齒輪傳動的無碳小車的機構創(chuàng)新設計[J].機械設計,2014,31(4):71-75.
[2]付大鵬.基于離心泵半開式葉輪的五軸數控加工技術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3,33(3):47-49.
[3]鄒光明.基于不完全齒輪齒條機構的小車轉向系統研究[J].機械工程師,2014(1):120-122.
[4]傅水根.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04,(7):24-26.
[5]楊英杰,欽鵬明.一種改進的GPS微弱信事情捕獲算法[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3,33(5):57-60.
[6]馮國亮,于天暝.超聲波檢測系統的前端電絡設計[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2,32(3):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