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晶
談原典教學在高校中的應用
——以《宋史·樂志》為例
蔣晶
從原初文獻中吸取營養(yǎng),頡取精華,是高校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課,這一宗旨表達了對原典意識進一步重視的態(tài)度,本文將以《宋史·樂志》為例,闡明學習原典文獻的價值,誠如丘瓊蓀先生在《校釋》一書的《序》中所說:“有意于了解歷代音樂概況者,有志于研究我國音樂史、樂律史、樂制、樂器、樂調(diào)、民族音樂、域外音樂,乃至歌曲、舞蹈、戲劇、散樂、曲藝等等之興亡隆替及其衍變流轉(zhuǎn)情形者,請先于歷代《樂志》、《律志》中求之?!?/p>
原典 宋史·樂志 教學
原典文化指作為文化源頭的經(jīng)典要籍,思想,文化等,指一種文化、思想、流派最開始、最本源的學說,未經(jīng)修飾、詮釋、解讀的。原典,在封建士大夫們看主要是指孔孟創(chuàng)立的而后為漢武帝欽定的以“四書、五經(jīng)”等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有所謂“不學詩,無以禮”,講出來的話就不好聽,沒有文采。漢武帝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策之后,思想文化與政治之間的關系被打破,政治權力開始全面主宰思想文化,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儒學既是官學,又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這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借助于政權的力量推向整個社會,從而使整個社會意識儒學化。①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認為是原典的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樂經(jīng)》 現(xiàn)已亡佚)、《易》、《春秋》 六部,它是中華文化學術思想的根源。因《樂》亡佚,所以實為“五經(jīng)”。此外,《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典籍也具有“原典”性質(zhì)。《論語》和《孟子》是儒家的主要經(jīng)典,也是“九經(jīng)”、“十三經(jīng)”的組成部分,而《老子》和《莊子》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經(jīng)典。文化原典是特定地域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它的精神能觀照久遠的歲月,反復地被后人解讀,對本民族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審美情趣、思維定勢形成深遠的影響。原典討論的是不朽的主題。“典”即經(jīng)典。何為經(jīng)典,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認為有兩點:一部經(jīng)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fā)現(xiàn)的書;一部經(jīng)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書。經(jīng)典作品是那種從不會耗盡它所要說的東西,同時又深深扎根在滋潤和養(yǎng)育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中的書。
學習音樂的人大都了解蔡仲德先生的《中國音樂美學史》這部書,蔡先生從事中國音樂美學研究僅僅30年,雖已過世,但學術精神依舊永存。他在中國音樂美學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是《中國音樂美學史》和《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這里面有大量的原典文獻和古籍研究,從先秦一直到宋元明清,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史,文獻資料及其豐富。很多上過蔡老師課的學生后來都認為自己的國文基礎是在那個時候打下的,因為老師在課堂上要求背誦原典文獻??梢姡溆绕鋵τ谝魳肥穼W學科的重要。
我們的國民對于原典文化的閱讀量是極其令人擔憂的,也曾有過專家學者對某高校進行抽樣調(diào)查,做了相關的分析和報告,結果表明,儒家文化的缺失正是在儒家文化的誕生地,我們中國。于是,如何重識原典的意義變得至關重要。
一位著名的文化學家曾在他的專著中介紹了芝加哥大學的一 個 特 殊 機 構 ——社 會 思 想 委 員 會 (Committee on Social Thought)。該機構的宗旨是培養(yǎng)具有原創(chuàng)力的大學者,于是學校在課程設置上特別注重知識的廣博性和原創(chuàng)性。社會思想委員會主要是針對博士生的培養(yǎng),特別注重原典閱讀,而且是非本專業(yè)的原典閱讀,這對我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來說,是有直接的借鑒意義的。國內(nèi)的高校也有在這方面實踐先行的,復旦大學中文系自2001年開始在本科生中開設系列原典精讀課程,深受學生歡迎。目前這一類型課程也逐漸在全國許多高校鋪開。據(jù)我所知,四川大學從2006年開始把原典閱讀作為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一門必修課,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專業(yè),都以同樣的方式授課和考核。一開始大家都覺得枯燥無味、艱澀難懂,但是一學期結束后,大家才領悟到其中魅力之所在。
當然,對原典的陌生,和我們目前學校教育的課程設置也有密切關系。正如童慶炳先生所言:“我覺得我們現(xiàn)在的課程中,“概論”、“通史”一類課程太多,所用的課時太多,而學習原典的課程和課時不足。這都還是受前蘇聯(lián)教學模式的影響。前蘇聯(lián)高校的教育,由于受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和束縛,不能不加強“概論”、“通史”課程的教學。蘇聯(lián)解體了,他們的教學也不搞那么多的“概論”、“通史”了,但在中國的高校仍然沒有改過來,這不能不說落后于時代,是很遺憾的。”②
當前教育界關于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下降的討論逐漸增多,除了招生規(guī)模擴大所帶來的弊端之外,其他因素也很多,其中對原典閱讀的輕視是一個重要原因。讀原典確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們常常對于原典著作的閱讀,是在寫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才去翻看經(jīng)典著作,把它作為工具書來使用,目的性和實用性太強而缺乏欣賞性和思考性。很多研究生的閱讀量較小,而且閱讀范圍僅限于自己專業(yè)內(nèi)部一個狹小的領域,學術視野和知識面不夠?qū)挿?。于是,很多文科專業(yè)研究生熱衷于對他人的研究成果做綜述,十幾萬字的學位論文,缺乏原創(chuàng)性,材料的豐富和鮮見的觀點、評述形成鮮明的對照。如果漠視對原典著作的閱讀,就會缺乏敏銳的批判能力,缺乏提出原創(chuàng)性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開展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如何從本原上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一些根本性問題進行解讀與反思?需要通過扎實深入的原典閱讀。第三,精讀原典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方法。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思考、質(zhì)疑、否定才能夠形成較強的學術批判能力,這種能力無疑是進行原創(chuàng)性研究的一個重要條件。學術需要爭鳴,在大家爭論的時候,我們強調(diào)批判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但你得言之有理,需要論證。很多在國外讀書的高學歷人才講,自己收獲最大的不是學位論文的寫作,而是通過大量閱讀和討論課中激烈的辯論,以及課后寫的大量書評,這些都是提高和改善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方法。
對于藝術類高校來講,“歷代樂志選讀”這門課的開設,正是契合了回到原典這一宗旨,從原初文獻中吸取營養(yǎng),頡取精華。誠如丘瓊蓀先生在《校釋》一書的《序》中所說:“有意于了解歷代音樂概況者,有志于研究我國音樂史、樂律史、樂制、樂器、樂調(diào)、民族音樂、域外音樂,乃至歌曲、舞蹈、戲劇、散樂、曲藝等等之興亡隆替及其衍變流轉(zhuǎn)情形者,請先于歷代《樂志》、《律志》中求之?!端问贰肥嵌迨分?,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兩宋時期,政治經(jīng)濟繁榮,使得文化藝術非?;钴S。宋史對于宋代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歷史的基本史料。天文、律歷和五行志中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shù)據(jù)以及關于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其中的律歷志,指樂律和歷法。記載當時的樂律理論,是正史書志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nèi)容。
“又為圖十二:一曰五聲,二曰八音,三曰十二律應二十八宿,四曰七均應二十八宿,五曰八十四調(diào),六曰十二律所生,七曰十二律應二十四氣,八曰十二律鐘正聲,九曰堂上樂,十曰金鐘玉磬,十一曰宮架,十二曰二舞。圖雖不能具載,觀其所序,亦可以知其旨意矣:天地相合,五數(shù)乃備。不動者為五位,常動者為五行,五行發(fā)而為五聲。律呂相聲,五聲乃備,布于十二律之間,猶五緯往還于十有二次,五運斡旋十有二時。其圖五聲以此?!保ㄒ姟端问贰返?454頁)
這段文字表達了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天文學的發(fā)達,希臘文明是這樣,印度文明是這樣,阿拉伯文明是這樣,當然中國文明也是這樣,而這一特征與哲學和數(shù)學有分不開的關系,所有這些古老文明都是哲學大國、數(shù)學大國。正如我們了解,音樂的律法學天然地與這些領域有密切的關涉,音樂思想與“天的哲學”、“數(shù)的工藝”自然而然有著致密的聯(lián)系,音樂律調(diào)的運行與自然宇宙的節(jié)奏有著神秘的符應,音樂秩序與宇宙秩序好比是人間秩序的源泉,而這正是許多古老文明的核心觀念。有學者指出,中國的天文歷數(shù)學與經(jīng)學、儒學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三學相互之間有很深的影響,此外,陰陽觀念的深入也是由來已久。
對陰陽的崇拜是齊民族的古宗教的一部分。五行之說大概是古代民間常識里的一個觀念。古印度人有地、水、火、風,名為“四大”。古希臘人也認水、火、土、氣為四種原質(zhì)。五行是水火金木土,大概是中國民族所認為五種原質(zhì)的。古代社會的宗法制度、倫理觀念的傳統(tǒng)是政治,與此有關之音樂制度文化、音樂行為文化、音樂思想文化與這個傳統(tǒng)有牽涉,因而與“樂與政通”的傳統(tǒng)有必然聯(lián)系。中國古代社會極重倫理,也是因為極重人間秩序,故倫理也即是人倫,所以“五倫”是指父子、夫婦、長幼、君臣、朋友之間的人倫秩序;又因為在中國倫理即是道德,所以“八德”是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秩序;有了“三綱”和“六紀”之說,都是說的封建社會的政治綱常秩序;此外,《緯書》中所謂親親尊尊的王朝循環(huán),也說的是反映了天道的歷史秩序;而五音與社會倫理模式的關系,所謂宮、商、角、徵、羽對應君、臣、民、事、物,這樣的言說曾十分密集地反映在包括《史記》和《禮記·樂記》在內(nèi)的歷代論樂文獻中,且往往被后人詬病,音樂史家楊蔭瀏先生就直白地說“那是《樂記》的糟粕部分。中國音樂美學史家蔡仲德先生也說“是漢人音樂思想中的一種神秘觀念。其實可以做更細致的分析,而不必簡單否定。③
一般中國音樂史著作或音樂思想研究者都曾注意到,在孔子前后,已經(jīng)有嚴格的音樂倫理制度,包括樂舞制度、音律制度、樂器使用制度等,其中充滿了秩序性要求,且在現(xiàn)代人看來,這些要求往往是非藝術、非美學的,終究還是倫理的問題。
《宋史·樂志》中對柷和敔的功能性意義也有記錄:
“木部有二,曰:柷、敔。其說以謂柷之作樂,敔之止樂。漢津嘗問于李良,良曰:圣人制作之旨,皆在《易》中,《易》曰:《震》起也,《艮》止也,柷、敔之義如斯而已。柷以木為底,下實而上虛。《震》一陽在二陰之下,像其卦之形也,擊其中,聲出虛,為眾樂倡?!墩稹窞槔?,雷出地奮,為春分之音,故為眾樂之倡。而外飾以山林物生之狀?!遏蕖肺灰?,為虎,虎伏則以象止樂。背有二十七刻,三九陽數(shù)之窮。戛之以竹,裂而為籈,古或用十寸,或裂而為十二,陰數(shù)十二者,二六之數(shù),陽窮而以陰止之?!?/p>
這里的論述,關于柷的解釋比較細致,敔的解釋比較簡略,或應有與《震》卦東方相對的《兌》卦西方的解釋,才能夠相對為文,這里的解釋是后天文王八卦的系統(tǒng),《兌》卦的意義正好可以與《震》卦相對而言。而《宋史·樂志》所謂《震》卦東北與《艮》卦西北的相對,廣義上也是東西方相對而言,是《震》動而《艮》止,這是先天伏羲八卦的解釋系統(tǒng)。這兩個八卦的系統(tǒng)在易學里是可以互通轉(zhuǎn)化的,所以,柷、敔的功能性解釋都暗含在易學的哲學中。這就明確了柷、敔的解釋,需要引用《易經(jīng)》的哲學。由此可看出,原初文獻所包含的內(nèi)容之深度和廣度。
1.合理利用網(wǎng)絡平臺以拓展教學空間,建立相關數(shù)據(jù)庫
為了拓展原典精讀課的學習空間,我們可以在學校開設關于本課程的虛擬課堂。將學生的每一次作業(yè)和教師的點評,經(jīng)過整理做成電子文檔,放在學校內(nèi)部的資源存儲平臺上,大家依據(jù)自己的賬號密碼登陸,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互動交流空間。類似于我們的通識課教育模式。此外,老師可將一些大學公開課的視頻資料以及專業(yè)學術論文上傳至共享平臺,供學生學習,并展開積極地討論。利用網(wǎng)絡平臺,還可以將每一屆學生的作業(yè)和教師的點評存儲在網(wǎng)絡平臺上,建立一個數(shù)據(jù)庫。
2.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堂多元解讀與老師點評相結合
對于我個人體會來講,因為課前沒有做太多的預習工作,所以會感覺講課速度較快,每人讀一段原文,在讀的過程中,一邊消化陌生的字詞,一邊思考內(nèi)容,還未真正領悟原典語句的含義,就已經(jīng)進入下一段了,等我真正找到學習方法的時候,這學期大半已結束,課后和其他同學也曾做過交流,有幾位同學都與我同感。所以我想,在這門課上強調(diào)預習工作尤其重要,另外課堂上最好以學生講為主,老師點評和總結為輔,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這樣更容易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也更容易進步和提高。雖然前期過渡和適應階段不是很順利,但我相信只要是想學好學習這門課程的同學是愿意下功夫的。目前大多樂志選讀課的主要形式是教師闡述自己對原典的理解,學生借助教師的講授深入到原典的意義中去,當然也可以隨時發(fā)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教師的理解只是接近原典含義的可能的途徑之一,而且也容易形成學生的被動和惰性,所以我建議老師以后可引導學生做自己個性化的闡釋,盡管做不到“百家爭鳴”,但至少我們邁開了通往“百家爭鳴”學術道路的第一步。
3.把原典文獻逐漸納入通識課程的教學中去
國內(nèi)很多高校目前都開設了通識課程,本著傳承人文經(jīng)典或蘊含哲學智慧,、體現(xiàn)人文關懷、凸顯美學的真諦,旨在提高學生多元化的認知視野及人文體驗;
獨立思考的析辨能力及理性價值判斷的智慧;提供人文與科技間的對話,那原典文獻無疑是其寶貴的材料。因此,作為一名高校藝術類教師,同時又承擔通識教育的課程,我會在實踐中融入這些材料的學習,讓原典真正走入課堂。
注釋:
①葛荃.權力宰制理性——士人、傳統(tǒng)政治文化與中國社會[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108-109.
②童慶炳,趙炎秋.回到原典——就文藝學教材編寫問題訪談童慶炳先生[J].理論研究,2012(3).
③羅藝峰.中國音樂思想史五講[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1).
[1]閆引堂,王麗君.精讀原典 培養(yǎng)文科研究生的學術原創(chuàng)能力[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7(2).
[2]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申小龍.高校原典精讀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復旦大學中文系),2006(4).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