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霞,劉廷華
(宜賓學院 法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7)
離婚率升高問題的婚姻法應對
——婚外性與家庭分工視角
趙 霞,劉廷華
(宜賓學院 法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7)
婚外性的獲取成本逐漸降低導致婚姻作為獲取性滿足手段的吸引力愈來愈小。無過錯離婚原則的確立及離婚救濟制度缺乏效率導致婚姻預期缺乏保障,基于家庭內(nèi)部分工形成的婚姻溢酬逐漸消失?;橐龇☉獙﹄x婚率升高作出積極回應,加強對婚外性行為的控制,防止頻繁的“離婚-再婚”循環(huán),保障當事人對婚姻的預期收益。
婚外性;經(jīng)濟;離婚率;婚姻法
婚姻只是意味著社會所許可的一男一女之間性與經(jīng)濟的結合。[1]盡管大多數(shù)夫妻在結婚之初都具有長久結合的打算,但這種結合最終可能因為婚外性盛行及家庭分工弱化而解體。本文試圖通過經(jīng)濟學分析闡明性與經(jīng)濟對婚姻收益的影響及其動態(tài)變化,探討離婚率升高問題的干預政策。
康德認為婚姻在本質(zhì)上是一個民事契約,男女之間簽訂該契約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終身互相占有對方的性器官。[2]可以通過很多途徑滿足性需求,為什么非得是婚姻?我們注意到,通過婚姻外的途徑獲得性資源的成本是比較高的。也許你不會贊同這樣的觀點,因為人類的性資源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受制于發(fā)情期,如果沒有社會規(guī)則的限制,不具有稀缺性,[3]不具有稀缺性的資源利用成本往往較低。但是,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規(guī)則為人類行為設置了諸多約束,對性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設置了很多限制。就當前社會而言,利用他人的性資源必須征得其同意,否則構成強奸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此規(guī)定相當于確立了性資源的產(chǎn)權,局中人只能通過性資源的交易獲得性滿足。
為了促成雙方達成性資源的交換,必須經(jīng)過交易伙伴的搜尋、談判和交易等不同的階段,期間會產(chǎn)生大量成本。必要的信息是確保交易盈余的根本保證,獲取更多信息通常以遞減的方式增加收益。獲取信息過程本身也帶來一定成本,獲取更多信息通常是以遞增的方式增加成本。為了實現(xiàn)收益最大化,理性當事人往往在獲取信息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時停止信息的搜尋。性資源的交易市場信息的搜尋也遵循上述規(guī)律,不同的只是信息搜尋成本更高而已。因為在其他市場,廣告等營銷手段可以大量采用,而在性資源的交易市場,迫于輿論壓力,幾乎沒有人愿意明目張膽地宣揚自己正在努力追求性資源的交易,最終只能通過含蓄的方式散布隱晦的信息。捕捉到這些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困難的是信息的篩選工作。為了促使交易成功并獲得更多的交易盈余,局中人會竭盡全力散發(fā)那些迷人的信息而掩飾令人厭惡的信息。如果考慮到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和暈輪效應等心理偏差的影響以及貿(mào)然交易帶來的負面效應,信息的篩選將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漫長的性等待期,性饑渴可能導致非常大的心理壓力。與頻繁的一次性交易不同,通過婚姻獲得性的滿足可以明顯降低成本。在婚姻市場,人們可以名正言順地發(fā)布信息,而且可以借助于親朋好友甚至專業(yè)中介機構的支持,信息的搜尋和篩選成本明顯降低。法律和習俗為婚姻契約提供了基本框架,比起單次交易達成契約,婚姻契約的談判過程可以省略很多環(huán)節(jié)和內(nèi)容?;橐鰧㈩l繁的一次性交易鎖定在一個長期契約中,婚姻內(nèi)性滿足的平均成本遠遠低于婚姻外獲得性滿足的交易成本。除了交易成本的節(jié)約,婚姻往往能避免頻繁的性資源交易過程容易滋生的性疾病,并確保交易主體的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降低與交易相伴隨的各種風險,從而節(jié)約了性交易的實施成本。也許更重要的是,婚姻內(nèi)長期固定的性關系容易滋生出真實的情感,性與愛的完美結合可以進一步促進性滿足,提高交易的凈收益。
前文已經(jīng)述及,性資源是一種相對稀缺的資源。如果考慮到人類的偏好和挑剔,高質(zhì)量的性資源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稀缺性。由于性是發(fā)自本能的,人們?yōu)榱藸帄Z稀缺的性資源往往容易爆發(fā)沖突,浪費大量的社會資源,甚至威脅社會穩(wěn)定。根據(jù)對北京猿人化石的分析,幾乎所有的顱骨都有被棍棒、石制工具打擊致死的跡象,據(jù)此可以推斷同性之間因性競爭致互相殘殺是早期人類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4]人類的性競爭比動物世界的性競爭具有更大破壞力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兩點:第一,動物世界的性競爭受制于自然規(guī)律,僅僅存在于發(fā)情期,時間往往短暫。人類的性行為幾乎和發(fā)情期毫不相關,甚至可以是不分時間的,這直接導致人類的性競爭比其他動物更加頻繁地發(fā)生。第二,動物世界的性競爭往往是通過一對一的原始角斗來實現(xiàn),波及面相對狹窄。由于人類智商明顯高于其他動物,性競爭的手段表現(xiàn)得更加多樣化,私下打斗、謀殺,甚至“沖冠一怒為紅顏”而引發(fā)戰(zhàn)爭。為了社會結構的安定,人類的性競爭必須加以控制,而最好的控制形式就是婚姻制度。[5]如果對婚外性交易施加嚴厲的法律制裁,利用婚姻制度保護婚姻當事人對配偶性資源的排他性利用,可以減少性競爭導致的資源耗損。同時,如果不利用婚姻制度保護婚姻當事人對配偶性資源的排他性利用,人們可能會對利用和消耗他人的性資源保持高度的熱情,將導致過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到性的享樂之中。另一方面,無論避孕技術有多發(fā)達,允許婚姻關系之外的性交易都會增加孩子產(chǎn)權的辨別成本。當一個父親在無知狀況中耗費了大量資源去撫養(yǎng)他人的孩子后得知真相,其內(nèi)心的仇恨爆發(fā)出的破壞力恐怕絲毫不會亞于性競爭的破壞力。這也許正是法律不允許性資源在婚姻外的更大范圍內(nèi)進行合作與交換的重要原因,換妻被嚴格禁止。因此,婚姻降低了性資源的保護成本,確保用于性競爭及其相關活動的資源投入到生產(chǎn)性活動。
根據(jù)效用理論,多樣化選擇帶來的效用往往大于單一選擇的效用,這可能是由于邊際效用遞減引起的。按此理論,與同一配偶進行性生活獲得的滿足感可能在不斷下降,大多數(shù)人可能會本能地追求性的多樣化——或者是性生活內(nèi)容的多樣化,或者是性伴侶的多樣化。在中國古代,“萬惡淫為首”這一格言婦孺皆知,婚外性行為更是受到嚴格的控制,男女通奸一般都會處以宮刑(周、秦)、無償勞役性質(zhì)的徒刑(漢至唐、宋)、杖刑(明、清)、短期徒刑(民國)。我國當前的婚姻法僅規(guī)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卻沒有規(guī)定不忠實的法律責任,完全不能保護婚姻當事人對配偶性資源的排他性利用。除了必要的法律制裁,當前對婚外性行為的輿論壓力基本上也消失殆盡。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封閉的小農(nóng)社會,一旦爆出諸如婚外性之內(nèi)的越軌之舉,來自輿論的壓力是非常大的。輿論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是輿論客體被輿論主體所知悉,當前社會人口流動性非常大,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陌生人社會具有的“匿名效應”使得個體免受輿論壓力的束縛,人言不再可畏。更為嚴重的是,伴隨著女性解放運動而掀起的“性解放”運動,認為性交是人人都應有的與生俱來的自由權利,反對一切性約束,一些極端的性自由者甚至認為亂倫也不應受到指責,對傳統(tǒng)性倫理形成強烈沖擊。加之避孕技術的提高,刺激了婚姻與性的進一步分離,婚外性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胺欠ㄍ印边@一概念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婚外同居已經(jīng)成為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如果考慮到商業(yè)性性資源的易得性日益提高、網(wǎng)絡交友平臺的廣泛應用和法律對婚外性行為的寬容,婚外性資源的獲取成本已大大降低。根據(jù)替代選擇假說,婚外性行為的吸引力越大,離婚的可能性就越高。[6]
婚姻能帶來明顯的規(guī)模經(jīng)濟效應,尤其是在消費方面。除此之外,婚姻還能帶來明顯的效用放大,例如,與配偶一起看電影可能比獨自看電影更有樂趣。但這些收益并不是婚姻所特有的,沒有婚姻關系的人組合在一起也能享有。研究表明,在控制與工資函數(shù)相關的其他變量后,已婚男性的工資明顯高于未婚男性的工資。[7]婚姻不僅提高了男性市場勞動的生產(chǎn)率,還提高了男性在特定崗位上的升遷概率。[8]這些額外的收益被成為婚姻溢酬。有學者提出選擇性假說,認為已婚男性自身帶有一些不可觀測的高生產(chǎn)力特征,這些特征使其更容易結婚。[9]但從我國婚姻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具有高生產(chǎn)力特征的男性并沒有表現(xiàn)出比具有低生產(chǎn)力特征的男性更易結婚的傾向。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是,婚姻溢酬來自于依據(jù)比較優(yōu)勢原理形成的家庭內(nèi)部合理的分工。女性利用其在家庭勞動方面的比較優(yōu)勢承擔起比男性更多的家庭勞動,而男性則將其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人力資本積累和勞動力市場上,這明顯有利于提高已婚男性的生產(chǎn)力。[10]婚姻溢酬在很大程度上是已婚男性從家庭內(nèi)部的分工中獲得的收益,當然,妻子還可以通過給丈夫搜集信息和提供建議來幫助他獲得更高的工資。
家庭分工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夫妻雙方進行有效的交易,女性用更多的家務勞動換取男性更多的市場勞動,其間還夾帶著大量類似生養(yǎng)孩子的專用性資產(chǎn)。這些資產(chǎn)對于促進婚姻收益的價值大大高于在任何其他用途上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女性在家務勞動方面的投資也可以視為專用性投資,因為一旦婚姻破裂這些投資的價值也將迅速降低。因此,專用性資產(chǎn)一經(jīng)投入,對方可能利用威脅終止交易等機會主義行為損害投資方的利益。作為回應,投資方通常會繼續(xù)投入,保證對方從中獲得較高的收益,從而誘惑對方維持雙方交易的穩(wěn)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專用性資產(chǎn)具有使局中人瘋狂投入的鎖定效應,相當于為投資方自己營造較高的退出壁壘,這無疑也提高了潛在的競爭對手的進入壁壘,進一步提高了交易關系的穩(wěn)定性。但專用性資產(chǎn)投入越多,對配偶的依賴性就越大,被配偶威脅終止交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意識到這一點,在投資前必須確定對方是一個誠實可靠的人。按照信號傳遞理論,人的內(nèi)心意圖難以被他人直接觀察,而只能通過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加以推測。[11]當事人選擇的行為之所以能傳遞私人信息,是因為當事人需要為此付出成本。[12]而且這種成本越高,傳遞出的信息越是可信。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婚姻意味著一輩子長相廝守,愿意與對方分享婚姻溢酬,在法律不準離婚或者能夠為婚姻專用性資產(chǎn)的預期收益提供充分保障時,婚姻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信號傳遞作用,刺激局中人不斷地投入專用性資產(chǎn),促進性別分工與合作。
婚姻家庭內(nèi)的分工與合作程度越高,婚姻關系雙方當事人聯(lián)系越強,離婚的可能性就會越低,反之亦然。[13]隨著教育水平提高,女性參與市場勞動的能力增強。如果離婚變得容易并且婚姻專用性資產(chǎn)的預期收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越來越多的女性就會離開家庭進入勞動力市場。這削弱了基于性別基礎上的傳統(tǒng)分工而帶來的男女之間強有力的相互依賴關系,以前的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家庭模式也就隨之瓦解,離婚只是遲早的事情。我國古代婚姻講究合兩姓之好,離婚自然也是牽扯到兩個家庭的事情,個人情感被淹沒在家族利益之中。盡管我國歷代都有類似“七出三不出”的離婚標準,但沒有征得父母同意而休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與古代不同,如今人們結婚主要是因為彼此相愛且希望與對方長相廝守,[14]感情被提到了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橐龇ㄉ踔翆⒏星槠屏炎鳛殡x婚的條件,離婚不再要求對方當事人的過錯。同時,類似“四世同堂”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日漸稀少,核心家庭成為主流模式。與大家庭相比,小家庭對離婚的干預和控制明顯較弱。法律和家族對婚姻約束的軟化導致婚姻契約的可執(zhí)行性變得很差,夫妻只能以一定概率實現(xiàn)合作,考慮離婚可能性之后的動態(tài)家庭分工模式往往是女性被迫更多地參加市場勞動。因此,女性勞動參與率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為市場工資上升,而是對表現(xiàn)得越來越不穩(wěn)定的婚姻的自我保險。這可能會引起惡性循環(huán):女性就業(yè)增加了市場上的勞動力供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男性的就業(yè)機會并降低了他們的工資水平,理想的丈夫人選不斷減少引起婚姻質(zhì)量下降誘發(fā)離婚率上升。與此同時,男性不再需要為工作的女性支付離婚贍養(yǎng)費,離婚成本的降低使得離婚對男性變得更有吸引力。觀察到離婚率上升這一事實,女性實施逆向選擇的結果只能是進一步增加市場勞動。
因為離婚并不總是不幸的反映,它可以讓那些對維持不幸婚姻感到無奈的人開始嶄新的生活。[15]而且,把關系十分緊張的兩個人拘禁在舊有的婚姻關系中會加劇人際關系的緊張,可能誘發(fā)危險沖突的可能性。[16]有鑒于此,無論如何不能禁止離婚。但是,離婚率逐步攀升意味著破碎的單身家庭大量涌現(xiàn),降低了人們對婚姻的信心,婦女、兒童成為首當其沖的受害者。這促使我們?nèi)フJ真思考當前的制度,采取適當?shù)拇胧﹣砜刂齐x婚率升高問題。應通過加大成懲罰力度等方式控制婚外性的蔓延,例如,將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納入法定過錯允許非過錯方提起損害賠償。限于篇幅,筆者不打算深入探討婚外性問題,僅僅是從如何增進婚姻的經(jīng)濟功能角度對婚姻法的改進提出了一些建議。
現(xiàn)行《婚姻登記條例》第十三條規(guī)定:“婚姻登記機關應當對離婚登記當事人出具的證件、證明材料進行審查并詢問相關情況。對當事人確屬自愿離婚,并已對子女撫養(yǎng)、財產(chǎn)、債務等問題達成一致處理意見的,應當當場予以登記,發(fā)給離婚證?!迸c之前的規(guī)定相比,新規(guī)定主要有三處可能提高離婚率的變化。其一,不再要求婚姻登記機關對當事人的離婚申請進行審查;其二,將離婚登記辦理時間從受理申請之日起一個月內(nèi)改為當場辦妥;其三,不再要求離婚時必須持有“所在單位、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出具的介紹信”。僅對離婚申請進行形式審查是貫徹離婚自由原則的體現(xiàn),但它過分弱化了登記離婚過程中的公權干預,向社會傳遞出婚姻缺乏國家保障的不良信號。當場辦妥離婚登記,沒有為當事人留足必要的再考慮期,無疑為沖動性離婚提供了可能。最糟糕的是,離婚登記不再要求持有“所在單位、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出具的介紹信”,完全忽視了介紹信對于婚姻穩(wěn)定的重要功能:第一,可以延緩離婚的時間,降低沖動離婚的概率。第二,所在單位、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對問題婚姻的調(diào)解和治療,可以幫助局中人化解婚姻生活中的矛盾。第三,熟人圈子可以形成足夠大的輿論壓力,增加離婚的心理成本。
在上述問題中,最嚴重的是沒有為離婚設置必要的緩沖期。緩沖期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降低沖動性離婚,更是為了防止部分當事人通過頻繁的“離婚-再結婚循環(huán)”實現(xiàn)變相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在一個想離就離的制度中,如果不設置申請離婚和再婚的緩沖期,婚姻制度控制性競爭的初衷將難以實現(xiàn)。為此,筆者建議增設緩沖期制度,緩沖期的時間長短取決于婚姻維系的時間長短,而且二者之間應設置成負相關關系。上一段婚姻維系的時間越長,那么離婚緩沖期和申請再結婚的緩沖期就越短;上一段婚姻維系的時間越短,那么離婚緩沖期和申請再結婚的緩沖期就越長。此外,婚姻法還必須在控制婚外性行為方面有所作為,降低婚外性對婚姻的替代作用。具體而言,必須明確已婚者婚外性行為的法律責任,減少婚外性資源的市場供給。雖然類似“已婚者實施婚外性行為的,視情節(jié)輕重可處以治安拘留或30日以內(nèi)的公益勞動”的規(guī)定具有較大的執(zhí)行難度,但法律規(guī)定對當事人的威懾力依然不可低估。
我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如感情確已破裂,調(diào)解無效,應準予離婚。離婚標準從過錯原則過渡到現(xiàn)在的離婚破裂主義原則,離婚越來越容易。在過錯離婚階段,單方當事人離婚企圖的實現(xiàn)依賴于對配偶法定過錯的證明,這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無過錯離婚階段,單方當事人離婚企圖的實現(xiàn)只需要證明感情破裂。謾罵、家庭暴力、婚外戀或者長期分居,如此等等,這些行為都可以單方完成。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婚姻契約的可執(zhí)行性大為降低,如果法律不能為當事人的婚姻投資提供適當救濟,家庭分工將難以實現(xiàn)。研究表明,現(xiàn)行離婚救濟制度提供的救濟是非常不充分的,隱含著促使離婚率節(jié)節(jié)攀升的動力機制。[17]具體而言,家務勞動補償制度僅適用于分別財產(chǎn)制,但當前我國實行分別財產(chǎn)制的家庭較少,使得該制度適用范圍非常有限。而且該制度完全沒有考慮補償標準問題,造成從事家務勞動較多一方當事人對婚姻的貢獻時常被低估。離婚經(jīng)濟幫助制度對幫助方式、條件和時間都缺乏具體規(guī)定,而且經(jīng)濟幫助制度適用前提是生活困難。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27條,“婚姻法第四十二條所稱‘一方生活困難’,是指依靠個人財產(chǎn)和離婚時分得的財產(chǎn)無法維持當?shù)鼗旧钏??!睆纳鲜鰳藴士矗?jīng)濟幫助制度很難幫助當事人維持婚姻期間的生活水平。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適用條件過于苛刻,實際上演變成了因特定離婚原因才可以請求賠償?shù)闹贫?。對于當事人沒有過錯的離婚,無法僅僅根據(jù)離婚這一事實提起賠償,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損害賠償?shù)目赡堋?/p>
家庭內(nèi)部分工對于婚姻穩(wěn)定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但我國婚姻法對于維系和促進家庭內(nèi)部分工而言顯得無能為力。排除人身關系而言,婚姻在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民事契約,對當事人雙方之間的財產(chǎn)關系作出框架性規(guī)定。對于合法契約,當事人或者履行,或者賠償對方的違約損失。對于婚姻而言,當事人首先應信守自己的承諾堅持與配偶白頭偕老。一旦離婚,相當于背棄自己與配偶之間的婚姻契約,理應賠償配偶因違約而遭受的期望利益損失。就具體操作而言,在離婚過程中應允許當事人通過協(xié)商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并賦予其強制執(zhí)行力。如果當事人無法就賠償問題達成協(xié)議,基于離婚事實和損害事實,受害人即使不能證明對方具有法定的過錯行為也有權獲得賠償。因為婚姻關系一旦形成,基于對配偶婚姻承諾的信任,局中人往往會不斷投入專用性資產(chǎn)以增加婚姻收益。不論什么原因?qū)е禄橐銎屏?,這些專用性資產(chǎn)大多會沉沒。預期到這種情況,理性當事人逆向選擇的結果必然是減少專用性投資,婚姻演變成不合作博弈,社會陷入離婚率不斷升高的泥潭。為了控制離婚率升高問題,必須在契約婚姻理念基礎上構建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利用期望利益賠償將婚姻從不合作博弈轉(zhuǎn)化成合作博弈。
[1][美]M.恩伯,C.恩伯.文化的變異——現(xiàn)代文化人類學通論[M].杜杉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279.
[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95.
[3][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李常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103.
[4]王偉,高玉蘭.性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3.
[5]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44.
[6]Levinger.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marital dissolution[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6,32(1):21-47.
[7]Benham.Benefits of women’s education within marriage[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2):57-71.
[8]李雅楠,秦佳.我國男性的婚姻溢酬——基于內(nèi)生選擇性模型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2):19-27.
[9]Nakosteen,Zimmer.Marital status and earning of young men:amodel with endogenous selection[J].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1987,22(2):248-268.
[10][美]加里斯·坦利·貝克爾.家庭論[M].王獻生,王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43.
[11]Eric A.Posner,Law and Social Norm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12.
[12]張維迎.信息、信任與法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38.
[13]Kalmin.Father Involvement in childrearing and the perceived stability ofmarriage[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9(61):40-21.
[14]Herbert Jacob,Silent revolution:the transformation of divorce Law[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ss,1988:25.
[15][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趙旭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49.
[16]李銀河.在修改婚姻法時要警惕倒退[C]//李銀河,馬憶南.婚姻法修改論爭.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106-108.
[17]劉廷華.離婚救濟制度的法經(jīng)濟學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36-141.
〔責任編輯:許 潔〕
Responses to the Rising Divorce Rat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arriage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ramarital Sex and Role Division w ithin Fam ily
ZHAO Xia,LIU Tinghua
(Law School,Yibin University,Yibin 644007,Sichuan,China)
The cost of acquiring sex outside ofmarriage is gradually reduced,leading to a fading appeal of marriage as themeans to satisfy sex life.The establishment of non-fault divorce principle and the lack of efficiency in the divorce relief system result in a low sense of security in wedlock,while themarriage premium based on role division within the family is also on the decline.Themarriage law should respond positively to the rising divorce rate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trol of sex outside ofmarriage,so as to prevent the frequent“divorce-remarry”cycle and guarantee the expected returns on marriage.
sex outside ofmarriage;economics;divorce rate;themarriage law
D923.9
A
1671-5365(2015)03-0059-07
2015-03-09
趙霞(1974-),女,河北張家口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民商法研究;劉廷華(1978-),男,四川廣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法經(jīng)濟學和民商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