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仁奎,盛小剛,潘光明
廣東省中醫(yī)院心血管科,廣東 廣州 510120
暖心膠囊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臨床療效及對左室功能的影響
賴仁奎,盛小剛,潘光明
廣東省中醫(yī)院心血管科,廣東 廣州 510120
目的:觀察暖心膠囊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臨床療效及對左室功能的影響。方法:6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暖心膠囊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3.33%,對照組86.67%,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min步行距離2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前后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舒張末(LVEDD)、左室收縮末(LVESD)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暖心膠囊能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有效延緩心室重構。
心力衰竭;冠心??;暖心膠囊;左室功能;中醫(yī)藥療法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終階段,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體、心理負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冠心病導致的心衰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研究顯示,CHF的病因,在2000年冠心病已經(jīng)占到45.6%[1]。本研究觀察暖心膠囊對冠心病心力衰竭左室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2013年10月—2014年4月本院心血管科門診和住院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2組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 38~80歲,平均(62.2±7.8)歲;心功能Ⅳ級8例,Ⅲ級12例,Ⅱ級1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2~79歲,平均(62.6±8.2)歲;心功能Ⅳ級6例,Ⅲ級13例,Ⅱ級11例。2組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冠心病診斷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頒布的冠心病診斷標準[2];心力衰竭參照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3]。符合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診斷:①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50%。②有陳舊性心肌梗死病史,經(jīng)或未經(jīng)血管重建(PCI或CABG)治療;或冠狀動脈造影或冠脈CTA提示冠狀動脈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徑狹窄在50%以上,經(jīng)或未經(jīng)血運重建治療。③冠脈病變心肌缺血與患者心衰的關系密切。④心衰病史或臨床出現(xiàn)心衰癥狀3個月以上。
1.3 排除標準 (1)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加重;(2)有下列疾病之一者:①急性冠脈綜合征30天內;②血運重建3月內;③藥物難以控制的高血壓(收縮壓≥180 mmHg和(或)舒張壓≥110 mmHg);④Ⅱ度Ⅱ型以上竇房或房室傳導阻滯未置入起搏器治療,或難以控制的惡性心律失常;⑤非冠心病 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衰如心肌病、高心病、瓣膜病等;⑥谷丙轉氨酶>正常上限2倍者;⑦血清肌酐>265 μmol/L者;⑧合并甲亢活動期;⑨血紅蛋白≤8 g/dL;⑩惡性腫瘤患者、哺乳期婦女等。
2.1 對照組 給予冠心病、慢性心衰標準治療,包括抗血小板、他汀類、硝酸酯類、利尿劑、醛固酮受體阻滯劑、ACEI或ARB、β受體阻滯劑、洋地黃制劑等藥物治療。并針對高血壓病、糖尿病等進行規(guī)范化治療。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暖心膠囊(組成:紅參、熟附子、橘紅、薏苡仁、三七等,廣東省中醫(yī)院研制),每天3次,每次3粒,療程3月。
3.1 觀察指標 2組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心功能分級(NYHA)、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收縮末(LVESD)、左室舒張末(LVEDD)等指標;以及安全性指標如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等。心功能分級,按照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標準進行分級。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4.1 療效標準 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顯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者;有效:心功能提高1級,但不及2級者;無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級者;惡化:心功能惡化1級或1級以上。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傆行手委熃M93.33%,對照組86.67%,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組6 min步行距離比較 見表2。6 min步行距離2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6 min步行距離比較(±s) m
表2 2組6 min步行距離比較(±s) m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30 30治療前318±68.6 310±56.1治療后426±52.7①②362±62.8①
4.4 2組LVEF、LVEDD、LVESD比較 見表3。2組治療前后LVEF、LVEDD、LVESD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LVEF、LVEDD、LVESD比較(±s)
表3 2組LVEF、LVEDD、LVESD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30 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LV EF(%) 34.6±8.9 50.2±6.1①②33.8±7.8 45.0±5.4①LV ED D(mm) 56.6±5.2 50.8±8.4①②56.8±6.4 52.6±8.3①LV ESD(mm) 45.2±6.6 42.8±5.8①②46.6±5.1 44.8±6.3①
4.5 安全性指標 2組均未出現(xiàn)肝腎功能損害、血小板、白細胞下降等。對照組1例患者在感冒受涼后出現(xiàn)肺部感染誘發(fā)急性左心衰竭,住院治療,好轉出院。2組均未出現(xiàn)死亡病例。
冠心病已經(jīng)成為我國慢性心衰的首要病因。在心肌缺血后,心肌結構和功能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心室重構是心衰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機制,引起心肌肥厚、心肌細胞凋亡。
中醫(yī)學認為,冠心病心力衰竭屬胸痹、心水、喘癥范疇,病位在心,因心氣不足,心陽不振,瘀血內阻等所致,病機關鍵為氣陽不足、血瘀、水停,應以益氣、溫陽、活血等為治則[5]。暖心膠囊是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教授根據(jù)“五臟相關”、“痰瘀相關”等學術思想研發(fā)而成。暖心膠囊具有益氣、暖心、溫陽、活血等功效,其主要成分:紅參、熟附子、橘紅、薏苡仁、三七等。其中,紅參“大補元氣”,為峻補元氣之要藥;熟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為溫振心陽的要藥;紅參、熟附子共起補益元氣、溫通心陽之功;三七活血通絡、通脈;橘紅、薏苡仁等健脾除痰。諸藥合用,攻補兼施,共奏益氣暖心、通陽行瘀之功。
本研究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均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如提高心功能分級、提高6 min步行試驗等,但治療組臨床療效更加明顯。筆者考慮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①暖心膠囊可能通過加強心肌收縮力,調節(jié)外周血管阻力和肺循環(huán)阻力,降低心臟前后負荷,增加心輸出量,從而改善心功能狀態(tài)。②暖心膠囊可能通過改善冠脈循環(huán),增加冠脈血流量,開放側枝循環(huán),減輕心肌氧耗,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從而改善心功能。③暖心膠囊可能通過抑制過度激活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使異常的心肺、血管壓力感受器功能正常化或加強其作用而降低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RAAS系統(tǒng)的活性,降低左室充盈壓和容量負荷,提高心輸出量,減少左室做功,縮小左室室腔。此次研究樣本量偏少,觀察時間短,未能獲得足夠有關長期預后的資料。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將中醫(yī)藥理論和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相結合,深入探討暖心膠囊在分子水平,藥物量效、時效關系等研究,進一步揭示暖心膠囊的作用機制,為臨床工作提供更充分的理論依據(jù)。
[1]上海市心力衰竭調查協(xié)作組.上海市1980、1990、200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學及治療狀況凋查[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1):24-27.
[2]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WHO命名標準聯(lián)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J].中華心血管雜志,1981,9(11):75-77.
[3]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2):1076-1095.
[4]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5]王利霞.中醫(yī)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認識及治療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7):814-816.
(責任編輯:馬力)
R541.4
A
0256-7415(2015)05-0032-02
10.13457/j.cnki.jncm.2015.05.015
2014-10-21
廣東省中醫(yī)藥局課題(20132145)
賴仁奎(1982-),男,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中西醫(y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