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zhèn)高明學校季小明
問題,讓合作更趨實效
☉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zhèn)高明學校季小明
新課標強調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小組合作。對于現代課堂來說,問題才是串起語文課堂的一條主線。
何謂“捏七寸”?就是找核心,找一節(jié)課的關鍵詞,或者關鍵句子,等等。圍繞核心設置問題,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更重要的是還能迅速切題,讓合作更加有效。然而在小組合作中,怎樣確定主題,怎樣找到問題的“七寸”?這才是關鍵。
《智取生辰綱》篇幅較長,筆者曾試著把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作為第一課時,而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自然是重點中的重點。筆者研讀了幾遍課文后,發(fā)現吳用的計劃能夠成功,最為關鍵的就是白勝把酒順利賣給了楊志等人。與此同時,筆者也嘗試著翻閱《水滸傳》,發(fā)現與課文對比,雖然少了一些詩詞,但白勝的唱詞卻保留了下來。再認真品讀幾次,發(fā)現這唱詞恰恰是“智取生辰綱”事件的“七寸”。因此在組織學生誦讀幾遍唱詞后,拋出問題:“白勝的唱詞可以刪去嗎?為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文本里,討論起來。
有小組認為,課題是《智取生辰綱》,而“取”的意思是輕拿輕放,“智取”也就是說吳用等人得到生辰綱,絲毫不費力氣。按照邏輯,這種攔路搶劫,不但有風險,而且困難重重。然而讓白勝賣酒,結果輕而易舉“取得”生辰綱。這一方面襯托出吳用的才智,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白勝不可缺少,自然白勝的唱詞不可少。也有小組在討論中質疑,認為在那樣的大熱天里,都是挑擔,楊志那邊的軍漢熱得氣喘吁吁,走不動路,為何白勝卻能悠閑地唱歌賣酒?這明顯與邏輯不符。這也說明了“智取生辰綱”純粹是虛構。在經過小組激烈交鋒后,全班一致達成共識:那就是在整個故事情節(jié)中,白勝的唱詞十分重要。從而為下文作好鋪墊。
何謂“打太極”?其實,練過太極的都知道,無非是一推一拉。在課堂中,這一推一拉,則表現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推拉,通俗地說,也就是踢皮球。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太極手”問題,不僅能把尷尬轉為風趣,更重要的是還能讓合作圍繞問題,討論得更加專一。
比如在上《致女兒的一封信》這一課時就有過這樣的插曲:這篇課文講的是蘇霍姆林斯基以父親的身份,用講故事的形式,向自己的女兒談談什么是愛情。而這恰恰是學生關注的熱點,畢竟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萌芽”階段;然而對于老師來說,卻是越說越模糊。因而筆者就想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質疑。誰知學生自讀課文時,卻出現了一陣小小的“騷亂”。原來課文中出現的句子是“窩棚旁坐著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而插圖上卻畫的是“一男一女呈站立姿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而筆者耍起了“太極”,讓學生自己思考,看看為何不一樣?結果班里立刻“炸”開了鍋。有的小組說:插圖中是青山綠水,而書中明明提到“成熟的谷物”。這是不是說明愛情更需要面包呀,下面學生哄笑一片。接著又有小組提議說:插圖不錯,沒有違背文中的原意,比如“清晨”“窩棚”都能在插圖中有所體現。而“嬰兒”才是關鍵,畢竟對于愛情來說,“嬰兒”才是最好的見證;也正因為有了“嬰兒”,從某種意義上講,說明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家。辯論越來越激烈,學生對于“愛情”這個話題的討論也變得越來越嚴肅。我適時引出“插圖中為何一男一女是站著的,而不是坐著的”的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
語文教學需要一個“綱”,同樣,小組合作就需要有個“目”,這個“目”,我們可以稱之為“臺階”,這個“臺階”就是為了好讓學生順著一定的軌跡逐步探尋文本蘊含的意思。接著,教師把主問題設計成一個個小問題,這猶如爬山時的一層層臺階,便于學生準確把握文本。
比如針對《范進中舉》第二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范進中舉了為何會發(fā)瘋?”結果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不過大多是信口開河,而對文本的解讀卻無法深入。筆者在經過細細探究后,就及時把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個“層遞”拆分,讓一個大問題迅速變成了一個個“小臺階”,從而預設了接下來的學習過程必然猶如爬山:
(1)范進中舉前,岳父對他怎樣?中舉后,岳父對他怎樣?
(2)范進中舉前,鄰居對他怎樣?中舉后,鄰居又對他怎樣?
(3)范進中舉前,生活怎樣?中舉后,生活又怎樣?
有小組在討論中發(fā)現,范進的岳父本來是個屠夫,范進中舉前對他很不好,說話也一直教訓他,說他是爛忠厚沒用的人;而中舉后卻說他是天上星宿下凡,不敢打。也有小組研讀后發(fā)現,范進中舉當天沒有吃的,抱了一只雞賣;而中舉后,什么都有了……學生分小組認真解決一個個小問題。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范進是喜極而瘋的結論。經過這樣的爬山式的激烈討論,學生更能理解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摧殘。語文課堂上,針對主問題,最好的方法還是將主問題分解,形成一層層臺階,讓學生在合作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過程中,瀏覽一路的風光。
合作,是課堂走向高效的必由之路。這誰都知道,但怎樣讓合作不流于形式更富實效?也許最好的方法,還是緊扣問題,圍繞問題,讓學生帶著一定的“目的”去合作,去探究。只有這樣,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合作才會真正成為課堂上一道最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