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同盛學校 張 玲
如今,快餐式的生活為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卻減少了讀書思考的時間。讀書時間變得零碎,大人如此,學生亦如此。這就加重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負擔。同時,以應試為導向的名著指導,缺乏生機活力,禁錮著學生的閱讀效果。
雖然在當前的名著閱讀教學中,還是有很多教師嘗試了一些方法來推進學生的名著閱讀,如影視閱讀、以演促讀等,也都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這些方法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導學生去了解名著內容和人物,不過對學生閱讀名著的思維廣度、思維深度上還不能發(fā)揮明顯的作用,影響了文學名著對學生的精神滋養(yǎng)。名著閱讀的深層次意義絕不僅僅是知識性記憶,它更在于啟迪人的心靈、熏陶人的品格、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性的家園,這正是名著閱讀的真正效果所在。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還可以思考以名著閱讀的挑戰(zhàn)性去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以名著閱讀的探究性去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以名著閱讀的思辨性去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這樣,研究性名著閱讀就進入了我們的研究視野。
文學名著多是鴻篇巨著,不是短時間內能讀完的,且與學生實際生活相去甚遠,這都加大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負擔。教師如果要降低學生閱讀名著的難度,就要讓學生告別“漫無目的”的閱讀狀態(tài),去有目的地“讀”,有方向地“讀”。
有目的地去“讀”,有方向地去“讀”,不僅是獲取名著中的內容知識,還要去領略名著的魅力,進而獲得情感體驗和思想的提升。文學名著蘊含著人生哲學,怎能讓學生輕易“讀”過?選擇一個主題,讓學生結合自己讀過的名著談感受,從書中找依據,大有寫一篇“小論文”的架勢。
我們班的讀書論壇就是這樣展開的,例如,讓學生結合所讀過的名著談談“成長”是什么。起初,面對“成長”這一主題,學生都很迷茫,不知要說些什么。于是,我們利用小組的力量,小組組員暢所欲言,先談談自己認為的成長是什么,然后再試著結合自己讀過的書。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交流,并深入到各個組去啟發(fā)引導,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待小組討論交流有所得后,教師再讓小組選出各自的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小組成員幫助代表構思并組織語言,其他小組提意見,回家完成書面稿。教師給予各個組代表面對面的指導,小組成員幫助制作課件。
各個小組分別有了自己的論壇內容,例如,“成長是離童年漸行漸遠——讀《城南舊事》有感”“成長不外乎一‘勤’字——讀《傅雷家書》有感”“成長是堅強的力量——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成長是看我72變——讀《西游記》有感”等。讓人驚嘆的是,十二三歲的學生有如此獨特而深刻的見解!流于形式的名著閱讀,真是教師辜負了學生,學生的潛力真是值得挖掘的寶藏!
最后正式開展讀書論壇,評獎。每個上臺的學生都有收獲,不僅讓他們自己和組員有了群策群力展示閱讀的舞臺,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讀書的成就感。這才是推動學生名著閱讀興趣的真正動力所在。
學生的初中語文學習少不了“名著導讀課”。但是名著導讀到底“導”什么,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去思考。名著導讀的價值取向絕不僅僅是考試知識的認知,它還肩負著文化熏陶、精神滋養(yǎng)、人格塑造等更深層次的重任。就這個角度而言,名著導讀課并不簡單,語文教師似乎無從下手,但我們不要忘記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名著導讀課也可以選擇名著中的一個文化“點”,開動學生橫掃群書的動力。
以《城南舊事》為例,我選擇了《城南舊事》中的一個點——“離別”,主要環(huán)節(jié)如下。
1.七嘴八舌。
請具體說說《城南舊事》中分別寫到了哪些“離別”。
2.心靈捕手。
鄉(xiāng)愁、離別、傷春、悲秋是中國文學史上永恒的主題。文學中的離別最早起源于先秦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邶風”被清代文學家王士禎稱為“萬古送別之祖”,到了漢魏六朝時期的《古詩十九首》中,大部分都是寫離別的,但文學中的這一主題真正繁盛的時期是在唐宋時期,我們對這很熟悉,也背過很多關于離別的詩詞。到元明清時期,隨著散曲、戲劇、小說的出現,離別的場面也出現在這時期的作品中。離別的基調多是哀怨、愁苦的,但也有豁達、堅強的。你認為《城南舊事》中的離別屬于哪種?請有理有據地闡明自己的理由。
3.教師引領。
秀珍與妞兒的離去,讓小英子初嘗傷心的味道;小偷的離去,讓小英子真正意識到什么是傷心;藍姨娘的離去,讓小英子面對了心中不得不承認的不安;宋媽的離去,更是把傷感波及到家里的每一個人;爸爸的離去,讓小英子失去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盡管這些離別把小說的悲傷一步步推向高潮,但是,更讓我們感動的是小英子的逐漸成長,學會堅強,以及她獨有的快樂,就像那冬天里的陽光一樣,雖然寒冷,但是讓人暖暖的。同學們,你們其實也在面對著許多的離別,與童年的離別,與母校的離別,與輕松的學習生活的離別,甚至與親朋好友的離別,與至親之人的離別……送給你們曹文軒的一句話: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絕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可能是一個強者。
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超出了讀一本書的范圍,思維不限于情節(jié)的欣賞,更關注作品中一些獨特的細節(jié)的描寫,例如,冬陽的幾次出現,小英子的悲劇推動作用,惠安館中的幾次情節(jié)鋪墊等。更為重要的是,在品味《城南舊事》的“離別”后,我把學生從書中引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完成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向引導。
在這種“以小見大”的研究性名著導讀課中,教師選點至關重要。前文中提到切入點應是文化“點”,如《城南舊事》中的“離別”,而不是糾結于內容的點,如,秀珍、妞兒怎么被火車軋死的之類的。又如,我們學校的另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讀《西游記》時,選擇從“三”在古典文學中的意味入手,引導學生品味“三”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效果,這也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除了閱讀名著,還要查找很多間接性的資料,這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
天津市教研室研究員趙福樓說過,學生的閱讀是需要展示和激勵的。除了前文提到的讀書論壇,讀書報告也是學生展示閱讀成果的舞臺。在班級的墻報中開辟一塊天地,定期更換學生個人或小組的讀書報告,這會促使班集體的讀書氛圍越來越濃。讀書報告不必長篇大論,但一定要奪人眼球,引發(fā)思考,產生共鳴。同樣,讀書報告選“點”也很重要,比較閱讀是個不錯的選擇。所謂“比較閱讀”,就是把兩種或多種文章或書籍對照著閱讀,通過辨析其異同,以加深認識和理解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對內容和形式都相近的作品,不妨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獲得新的思維視角,以加深認識、彰顯特點,例如,在讀《城南舊事》的過程中,就有學生把蕭紅的《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作比較,用兩本書的背景,以及其中的一些描寫,帶領學生感受這兩部書中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一些學生就燃起了讀《呼蘭河傳》的興趣,并加深了對《城南舊事》的認知。又如,在中學必讀的十二部名著中,游記就有幾部,在學習《格列佛游記》時完全可以把它與《魯賓孫漂流記》來進行比較,會在社會背景、選材布局、語言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認識。
在比較閱讀時,教師引導學生練就課內閱讀時習得的閱讀方法,例如,可抓散文的某一主題,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也可走入畫面,感受散文的“情感一條線,語言成畫面”;閱讀小說,則主要抓住其中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等。學生可以在名著閱讀的比較中漸漸去揣摩相同體裁、不同內容的區(qū)別,也可甄別不同體裁、相同內容的效果等,從而逐漸形成對書本的獨特見解,這正是學生寶貴的閱讀能力。
文學名著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瑰寶。名著閱讀,使人飽食精神文化的“饕餮盛宴”,提高思想境界,提升文化素養(yǎng)。名著閱讀應營造一種文化的氛圍,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外,更應讓學生的思維深入進去,并飛揚起來,探索精神世界的美好。減輕學生名著閱讀的負擔,提升名著閱讀的效果,初中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