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米切姆“責任”內(nèi)涵剖析工程師責任的合理限度

        2015-02-13 09:04:16王進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工程師倫理力量

        王進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從米切姆“責任”內(nèi)涵剖析工程師責任的合理限度

        王進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工程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進程,這使得工程師承擔責任成為必然之舉。米切姆定義“責任是知識和力量的函數(shù)”,但隨著巨型工程的日益增多,工程技術的日漸復雜,作為人類進步主要力量的“負責任的工程師”是否應當承擔擴大化的責任值得商榷。本文認為該定義包含三層意思:一是工程知識的結構分類極大提升工程師辨識責任的能力;二是工程師力量的復雜多變警醒工程師審慎對待責任;三是知識與力量的不同組合共同助推工程師在合理限度內(nèi)履責。只有通過辨析米切姆“責任”內(nèi)涵,充分認識到工程師在知識局限和力量有限上的困境,才能理解其只應當“力所能及”地“當責”,方能期待工程師的道德自覺和倫理自省得以彰顯,從而“把好的工程做好”。

        責任的合理限度;工程師;工程知識;力量;卡爾·米切姆

        1 學界低估了米切姆“責任”內(nèi)涵之于工程師擔責的重要性

        卡爾·米切姆(C.Mitcham)認為:“說‘誠實的工程’幾乎是畫蛇添足——如果工程不是誠實的,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工程”[1]?,F(xiàn)代工程是價值負載的倫理決策過程。所有的倫理課題皆離不開責任[2]。米切姆從語義學考證,責任(responsibility)的詞根是拉丁文的“respondere”,意為“允諾一件事作為對另一件事的‘回應’或‘回答’”[3]。

        西方學者對于責任內(nèi)涵的理解有三種代表性觀點:責任是人類群體性的必然要求;責任是人內(nèi)化了的行為規(guī)范或傾向;責任通常意味著付出代價[4]。在中國,“責”本意為“求也”,“任”本意為“符也”,責任即為符合要求,其含義與西方觀點大致吻合:擔當某種職務和職責;做好分內(nèi)之事;承擔不履行應盡之責導致的損失[5]。責任在現(xiàn)代社會已成為各行各業(yè)倫理水平高低的試金石?!柏熑蝺H僅是知識和力量的函數(shù)”[3]。米切姆的這一論述雖然勾勒出構成責任的兩大要素,但對于知識與力量如何協(xié)同形成“自我的規(guī)定性”,并未詳細闡述。研究者歷來也認為這一觀點簡單明了而未加深刻解讀,導致其學術價值被嚴重低估,論述主要集中在兩方面:贊同者堅信“責任應當真正與知識和力量成正比”。掌握精深知識或掌控特殊權力使得工程師具有更大的影響力,理當擔負更多的倫理責任,同時亦當制定特殊的倫理規(guī)范來約束其職業(yè)行為[6]。隨著科技進步的飛速發(fā)展,工程師在知識增長和能力拓展上的急速變化,使得責任“不僅關乎工程師本人,而且關乎其周圍環(huán)境,甚至整個社會”;特別是對未來的責任。既然頭頂“知識權威”桂冠的工程師期望憑借自我的能力展示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自然應當承擔因技術使用不當而產(chǎn)生的任何損失。質(zhì)疑者認為“責任因為知識和力量受到遮蔽和約束而不易明晰”。巨型工程的日益增多、工程技術的日漸復雜以及組織結構的日趨扁平,既弱化了工程師以專家身份獨立承擔責任的可能,又削減了工程師對于工程決策方案進行裁決和拍板的掌控力,使其日漸淪為在自由意志和道德行為能力上都廣受限制的“邊緣人”,只應當承擔有限度的工程倫理責任[7]。

        隨著“責任”從社會“邊緣”進入到生活“中心”且工程對世界的影響度與日俱增,對米切姆責任內(nèi)涵的重新認識將使工程師理解:不負責任是無可救藥的惡,但是負責任充其量不過是不充分的善[3]。米切姆認為“工程師的責任已擴展為一種社會責任”[3],工程師在道義上有責任、有義務向用戶介紹技術要領和產(chǎn)品細節(jié),憑借其工程知識和專業(yè)經(jīng)驗闡釋潛在危害。但在“知識”和“力量”兩個維度上,現(xiàn)代工程都令工程師常生無所適從之感,難以承擔擴大化的責任。一方面,職業(yè)倦怠使工程師偏離了“實現(xiàn)項目目標”的正確軌道而陷入“為工作而工作”之歧途,導致獲得卓越績效所必須的有效“知識”被“流放”至配角地位。另一方面,工程師“天經(jīng)地義”地被視作擁有改造自然、改變社會、改換世界的力量。可現(xiàn)實并非如此:工程師常表現(xiàn)出深重的無力感。米切姆贊同道:“實際上工程師的責任是非常有限的,他們并沒有像莫里森、普魯特所說的普遍責任,而僅有一些特定的和特殊的責任”[3]。

        論文的研究依循如下思路:首先,辨析工程知識的結構分類,以提升工程師辨識責任的能力;其次,探究工程師決策力量的能級分層,論述工程師力量的復雜多變,從而警醒工程師審慎對待責任;再次,厘清知識與力量這兩大源頭構成責任的內(nèi)涵機制,以輔佐工程師有限度地合理承擔責任;最后,總結知識與力量的相映生輝,助推工程師真正實現(xiàn)兼顧技術標準和倫理規(guī)則的“批判性的忠誠”。

        2 工程知識的結構分類極大提升工程師辨識責任的能力

        工程師若要勇于當責,必須具備工程知識這一重要智力資本。工程知識包含諸多層面,對工程知識加以合理分類和認真辨析,能夠增進工程師辨識責任的能力。但是,工程知識是一把雙刃劍。倘若工程師固步自封,則其工程知識的儲量受限,極易導致工程師創(chuàng)造新知的努力受挫和意愿受限。

        2.1 工程知識是工程師勇于當責的重要智力資本

        知識是認知主體(工程師)對客觀事物(人工物)抽象出來的主觀影像。米切姆認為:“與科學不同的是,工程所關心的是‘做(make)’,而不是‘知(know)’”[8]。但沃爾特·文森蒂對“工程知識”中“知識”一詞給予更寬泛的解釋,認為它不僅以科學知識(know-why)為基礎,還包括“如何做(know-how)”和“是什么(know-what)”?!叭绾巫觥卑叭绾卧O計/建造/運營”以及“如何產(chǎn)生新知識”,“是什么”是有關事實的知識[9]。

        工程知識是多元化的知識混合體,是工具理性與目的理性的統(tǒng)一,展現(xiàn)了科學技術維度與人文社會維度的深度交織與融合[10]。工程知識經(jīng)歷了由最初的素樸經(jīng)驗常識到工具主義的工程科學,再到工程“食譜”的演變過程。所謂工程“食譜”是指工程師解決問題之法及結果以參考手冊的形式編目記載,并跨領域成為通用知識。約瑟夫C·皮特宣稱“一本好的食譜應該可以為任何人準備一頓美餐”。但工程師僅有“食譜知識”遠遠不夠,更得掌握“怎樣做菜”的技術知識。

        長期以來,工程被片面理解為“應用科學”或“技術應用”,實證主義者更是把工程知識、技術知識均視為科學知識的“退化形式”,工程知識根本沒有作為獨立知識形態(tài)的合法地位。工程知識服務于工程實踐,承擔“考慮周全的義務”。它不是工程活動的目的而是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兼具實踐性、中介性、情境性及現(xiàn)場發(fā)生性。約瑟夫C·皮特甚至宣稱:“工程知識被證明要比科學知識可靠得多?!惫こ讨R增進工程師“化繁為簡”的能力,助推工程師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且能理性判斷并合理抉擇,為工程師“當責”消除了智力障礙。

        2.2 工程知識的結構分類增進工程師辨識責任的能力

        (1)工程師要兼具休謨所分類的事實知識(科學真理)和價值知識(道德準則)。專業(yè)背景使工程師更擅長事實知識,而倫理教育的弱化令其輕視價值知識。工程師習慣以價值知識淺陋作為倫理不作為的擋箭牌,但亞里士多德早就批駁過“在無知中行動”的觀點:“一個人應該承擔雙重責任:首先要對自己的無知負責,其次要對自己在無知中做錯的事情負責”。對“工程必須接受倫理考量”這一理念缺少認知,既限制工程師形成道德認知,又助長其推卸責任。工程師道德敏感性的缺失不但模糊了倫理審視的焦點,而且強化其“理直氣壯”捍衛(wèi)自身作為“專家權威”的勇氣。正如康德所言:“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惫こ處熚┯斜WC事實知識和價值知識的齊頭并進,才能實現(xiàn)專業(yè)表現(xiàn)與道德自覺的并行不悖[11]。

        (2)經(jīng)驗知識和直覺知識都源自“拇指規(guī)則”(rules-of-thumb),體現(xiàn)工程師的“實踐智慧”,決定工程師倫理決斷力的強弱。邁克爾·波蘭尼將知識分為外顯知識和內(nèi)隱知識。外顯知識是指已經(jīng)過編碼可用公式、定律、原則、制度和說明書等類型化的知識,是工程師發(fā)揮力量的主要源泉;經(jīng)驗知識和直覺知識都屬于內(nèi)隱知識,具有較強的環(huán)境依賴性、模糊性和個體性,需要通過“附加的洞察行為與試驗行動”才能獲得。經(jīng)驗知識為工程師理解新技術難題和新倫理困惑提供歷史透視角度;直覺知識,伊德稱之為身體化的“默會”知識,其運用無需通過大腦有意識的思考。工程師借由經(jīng)驗知識和直覺知識提升問題解決速度。缺少“實踐智慧”,經(jīng)驗知識會退化為僵化教條;缺乏“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考”,直覺知識乏善可陳。

        (3)工程師要打通個體知識與群體知識的界限并實現(xiàn)互融。彼得·德魯克強調(diào),知識是組織或個人的首要資產(chǎn)。工程師的知識儲量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公司聘請專家重在“購買”其專業(yè)見識。同時,工程的世界,是一個與他人“共在”的世界。工程共同體各方所擁有的知識各異,溝通協(xié)調(diào)時群體知識較之個體知識更重要。參與一項重要工程,工程師能獲得和同業(yè)佼佼者反復商洽的良機,能發(fā)掘自有知識,與同事共享知識,并為機構創(chuàng)造新知識。

        (4)工程師既要重視成功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失敗知識的警醒。成功知識是指在成功項目的實踐中累積的高創(chuàng)新性知識,失敗知識則形成于工程缺陷和事故等失敗經(jīng)驗。因項目成功標準的界定受多元價值的影響,且項目管理成功與項目成功時常背離(如悉尼歌劇院),在成功知識與失敗知識的認定上屢有爭議。工程師該如何區(qū)分兩者呢?若為了推卸責任而肆意顛倒黑白,是否會惡化工程師倫理缺失的境況?此外,工程師易患“項目健忘癥”,即項目結束時根本不予反思和總結,任由成功經(jīng)驗和失敗教訓流失和遺忘。惟有“知識化”后,才能使“需要的人”能在“需要的時候”以“需要的形式”得到“需要的內(nèi)容”。

        工程師常被賦予更多期待:他們被要求成為科普專家,教育民眾理解工程,幫助公眾加深對工程師職業(yè)的認同。若工程師的知識存量和知識結構不足以勝任這一職責,就算工程師極力希望在公眾心中樹立“權威”和“當責”形象,也是無異于緣木求魚。

        2.3 工程知識儲量易導致工程師創(chuàng)造新知的努力受挫和意愿受限

        當知識拒絕審視自我、停止發(fā)展時,主觀或教條就會占據(jù)上風,工程師易陷入封閉心態(tài)和狹隘姿態(tài)而變成武斷之人。工程是科學和技術的集成性創(chuàng)新,是創(chuàng)新的主戰(zhàn)場。但在風險偏高、事故頻發(fā)的工程領域(如土木工程),資深工程師寧愿選擇成熟技術,而將“試錯”推給他人。依常理而論,“多知”比“少知”更能審慎決斷。但悖論是:人越“有知”,越對“所不知”感到畏懼,反倒不夠自信和果敢。處于知識成長期或成熟期的年輕工程師常有“驚世駭俗”之作,部分即源于“無知者無畏”的心理暗示。很多處于知識衰退期的“老工程師”深怕“越雷池半步”,甚至為顧全面子而濫用行政權力和專業(yè)權威扼殺年輕人的知識創(chuàng)造力。這印證了馬爾庫塞所描述的技術悲觀主義論斷:“技術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轉(zhuǎn)而成了解放的桎梏,成了人的工具化”。

        工程師懂得“適宜知識”有助于責任意識的增強。正如埃斯庫羅斯所說:“知道有用的東西,而不是太多東西的人,是聰明的?!惫こ處熑舨荒軐⒅R轉(zhuǎn)換為助推責任擔當?shù)尿?qū)動力,知識就會遭遇“降格”或“貶值”的危險。

        3 工程師力量的復雜多變警醒工程師審慎對待責任

        工程師對于工程知識的掌握和使用,最終體現(xiàn)在工程師對工程決策及工程共同體能夠施加多大的影響力上,這恰恰是工程師力量的本質(zhì)體現(xiàn)。力量多寡決定著工程師責任承擔的范圍,但當責意愿的大小同樣不容忽視。工程師只有同時在意愿、能力和機遇三方面都滿足條件時,才能變身為積極履行責任的道德主體。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工程師會根據(jù)項目成功與否而有“偏好性”地選擇邀功或是推諉,此類做法會嚴重損害公眾對工程師職業(yè)角色的正向期待。

        3.1 力量的本質(zhì)體現(xiàn)為工程師對工程決策及工程共同體的影響力

        長久以來工程師都被認為具有改天換地的超級力量。早期的軍事工程家亨利·加士利·普魯特就相信“工程師,而不是其他人,將指引人類前進?!保?]莫里森是這一觀點的忠實信徒,他說:“我們是掌握物質(zhì)進步的牧師,是能夠使別人享受自然界偉大力量源泉的牧師,是擁有用頭腦控制物質(zhì)力量的牧師。我們是新時代的牧師,卻又絕不迷信”[12]。技術的力量使“責任”特別是對未來的責任成為倫理學的新焦點。但工程師對于力量的錯誤認知歪曲了倫理自由,進而導致責任承擔長期處于能級不匹配的狀態(tài)。

        工程師的力量,表現(xiàn)為其影響力的大小。影響是強者對弱者的“提攜”。影響力包括兩部分:一是組織賦予工程師的權力及因權力而衍生的強制性影響力;二是工程師借助知識、名望、同理心等要素練就的自然性影響力。權力源自工程師所在職位及其附屬的資源控制力,使得工程師擁有能影響其他工程參與者之行為的能力;強制性影響力派生自權力所攜帶的“權力束”,包括強制權、獎賞權、合法權等;自然性影響力體現(xiàn)的是工程師在“責任簇”上的綜合表現(xiàn),各構成要素對于擔責能力貢獻不一。D.E.蘇泊爾和P.B.巴赫拉赫描述“工程師善于處置事物而不擅長與人打交道”就是對工程師在自然性影響力方面動力不足、能力不濟的直接批評。至少在面對工程引發(fā)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公平、正義等環(huán)境倫理和社會倫理問題時,工程師意見的分量與他們被賦予的權力不成正比。

        3.2 力量多寡和意愿大小決定著工程師責任承擔的范圍

        權力及其強制性影響力體現(xiàn)“權”的實力,自然性影響力彰顯“威”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工程師的力量之源。當源頭遭遇枯竭危機時,工程師會陷入如下三種困境。

        (1)工程師缺乏工程決定權使其無“力”可言。無“力”體現(xiàn)為:一是典型的工程決定(proper engineering decision)讓位于典型的管理決定(propermanagement decision),管理者逾越角色邊界而拍板本該由工程師做出的決定。約瑟夫·雷林說:“因為教育背景、社會環(huán)境、價值觀、職業(yè)利益、工作習慣和見解的不同,管理層與職業(yè)層存在著自然的沖突。”這種“對抗關系”甚至會導致雇主或管理者出于公司利益而強迫工程師行敗德之事。倘若工程師膽敢舉報,將被企業(yè)視為挖組織墻角的“叛徒”或“異端分子”而加以報復。二是技術力量集中于工程共同體金字塔上部,一線工程師的工程決定權少之又少,淪為“事務性”工作的“看門人”。C.S.路易斯尖銳批評道:“人們常說技術發(fā)展是人類征服自然力量的增長,其實這種力量不是付與一般意義上的人的,而只是把自然當作中介來使一部分人相對于另一部分人的力量的增長?!边@種“少數(shù)人在力量上優(yōu)于多數(shù)人”的現(xiàn)象,在工程共同體內(nèi)更為突出:塔尖處的業(yè)主、投資人和權威專家手握重權謀得暴利,卻將失敗風險丟給塔底的無“力”者。

        (2)工程決策的“集體政治”姿態(tài)決定了工程師的“力不從心”。一則雖然工程師常被稱作“有產(chǎn)者的仆人”,但現(xiàn)代公司中的最大問題并不是權力配置過度,而是很多人的權力太小或太少。工程師常常處于“權力萎縮”的焦慮之中。在忠于雇主和公司利益的義務與履行對公眾安全的道德責任之間,存在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工程師在管理、就業(yè)等方面的弱勢地位,加劇了這種倫理沖突帶來的道德強度。在米切姆看來,“公眾希望人們不要為惡,鼓勵人們?nèi)プ鲇⒂碌纳剖?。而事實上,這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律令,它最終只會產(chǎn)生極權主義或壓抑的政治體制?!逼髽I(yè)只希望工程師成為“溫順的羔羊”,而非公眾利益代言人。相較于工程所負載的巨大使命,很多工程師被賦予的力量實在太過渺小。這就是謝帕德為何將工程師稱為“邊緣人(marginalmen)”的原因,也契合萊頓“工程師既是科學家又是商人”,“科學和商業(yè)有時要將工程師拉向?qū)α⒌姆较颉钡挠^點。二則因為專業(yè)化分工程度越來越高,工程師個人在整體工程活動中只能起到細微作用?,F(xiàn)代工程活動采用流水線施工,勞動分工不斷細化,加大了將集體責任歸咎到個人的難度。這就是漢斯·約納斯所描述的:“我們每個人所做的,與整個社會的行為整體相比,可以說是零,誰也無法對事物的變化發(fā)展起本質(zhì)性的作用?!摇瘜⒈弧覀儭⒄w以及作為整體的高級行為主體所取代,決策與行為將‘成為集體政治的事情’”。

        (3)工程師功利主義的算計使其“不愿出力”。納爾遜和彼特森說:“工程師之所以是功利論者的一個真正原因,正是因為事后他們不必負道德上的責任”[13]。這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解決技術難題的“力出多頭”減弱了工程師們主動擔責的意愿。當參與主體的多樣性和工作關系的互賴性過高時,各方利益訴求的沖突必然導致官僚主義的勾心斗角和本位主義的互不相讓。壓力重重極易使“有道德者做出不道德的決策”,而工程師共同體的存在更是劇增責任分擔和集體懈怠的道德風險。二是工程師們與經(jīng)理層之間的觀念分歧對其當責造成困難。施泰因曼將工程師的倫理行為分為四種:履責卻不關心倫理的“艾希曼式”;懂得善惡之分卻非倫理地謀私利的“理查三世式”;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而采取卑鄙手段的“浮士德式”;專業(yè)與倫理兼?zhèn)涞摹敖M織公民式”[14]。大多數(shù)工程師希望變成為企業(yè)謀利、為上司分憂的忠誠雇員;工程師與缺少工程教育背景和現(xiàn)場經(jīng)驗的經(jīng)理存在交流障礙;工程師對仕途抱有期待而不愿與上司發(fā)生正面沖突,上述情況共同決定了采取“組織公民式”倫理行為的工程師少之又少。

        3.3 工程師力量的“偏好性選擇”損害了公眾對工程師職業(yè)角色的正向期待

        工程失敗后的責任推諉,會徹底葬送公眾對工程師的職業(yè)期待,使其從令人尊敬的“社會仆人”滑落為“勤勉的破壞者”。工程師是涉及專業(yè)知識、自我管理與公共利益的“專門職業(yè)”(profession)。喬治·伯納德·肖指出:“對于外行來說,所有的專業(yè)人員都是合謀者”。工程師若想欺瞞公眾,憑借其獨占的專業(yè)知識和執(zhí)業(yè)時的自主權,易如反掌。米切姆認為:“角色的變化使得科學家和工程師不僅要承擔職業(yè)責任,還要額外承擔對公眾的責任”[15]。正因如此,有時“工程師往往被賦予了太多權力,并代替公眾獨立做出了決策”。工程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的以公眾為實驗對象的社會性試驗,這決定了工程師成為“社會變化的催化劑”,必須符合“遵守社會規(guī)范的游戲者”這一角色的規(guī)制。但米切姆卻堅稱:公眾討論使得“工程責任……看起來像是縮小而不是增大的”[3]。這導致工程師“偏好”根據(jù)項目成功與否選擇性地搶功或卸責。正如小布魯默所說:“為了贏得公眾和社會對工程事業(yè)的信任和支持,工程師聲稱工程是科學。一旦發(fā)生技術事故或者災難,工程師又辯解說工程不是科學,在工程中出現(xiàn)風險和失敗是難免的”。為擺脫這一責任困境,一是要引入查爾斯·佩羅稱為“正常事故”(由復雜工程設計系統(tǒng)中各部分之間的“緊密結合性”和“復雜相關性”而引發(fā)的無法歸咎責任主體的事故)的概念以幫助工程師洗脫“污名”;另一方面,米切姆強調(diào)“考慮工程的倫理問題不再是專家們的事情,而是這個時代所有人的事情”[15]。應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使公眾參與到科學技術事務中,從“專家統(tǒng)治”向“公眾參與”轉(zhuǎn)變,在科技人員和社會公眾之間倡導“合作責任”(Co-responsibility),即積極倡導公眾討論和技術評估[16]。

        4 知識與力量共同助推工程師依循合理限度履責

        工程師僅僅承擔技術責任遠遠無法滿足公眾期望,但擴大化“普遍責任”對工程師又過于沉重。這使得米切姆“責任是知識和力量的函數(shù)”這一定義,既能升格為工程師當責的重要依據(jù),也能變身為工程師推諉的借口。這體現(xiàn)在四個層面:一是要合理設定工程師的責任限度,必須建立基于知識與力量的不同組合,以確保其真正實現(xiàn)言行一致;二是部分工程師之所以只能“力所能及”地承擔責任,恰好是因其知識局限和力量有限所致;三是每一倫理問題的解決,既是對工程師履責意識的強化,更是對其知識創(chuàng)造和力量升級的共同促進;四是某些工程師愿意“道德自覺”地承擔責任,既決定于道德敏感度與所處知識周期的契合度,又取決于道德發(fā)展歷程與力量能級的相關度。

        4.1 知識與力量的不同組合是合理設定工程師責任限度的重要依據(jù)

        “工程師是否需要承擔責任”,存在爭議。反對之聲如塞繆爾·佛洛曼的觀點“工程師的基本職責只是把工程干好”[3],工程師因其掌握的知識和掌控的力量有限,無需承擔責任。贊同之聲如斯蒂芬·安格的主張“工程要致力于公共福利義務,社會就要給工程以學術自由的環(huán)境,工程師則必須擁有開展道德討論、不斷提出爭議甚至拒絕承擔他不贊成的項目的自由”[3]。民眾常因工程師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及其客觀性和中立性,將其視作權威。一旦工程有難,公眾就認定工程師難辭其咎,必須接受倫理審判。K.D.阿爾伯恩甚至高調(diào)宣揚:“工程師有責任做出個人犧牲,來喚起公眾對有缺陷的設計、有疑問的實驗、有危險的產(chǎn)品等的注意……工程師(必須)樂于做出比常人所通常要求的更大的個人犧牲,這使得工程師是一定意義上的道德英雄”。

        隨著人類對責任范圍認識的不斷加深,工程師應當承擔擴大化“普遍責任”的呼聲日漸高漲。例如,漢斯·尤納斯就堅持“把責任的范圍擴大到對全體人類特別是我們的子孫后代,以及包括物種在內(nèi)的整個自然界”。對此米切姆卻不敢茍同。他認為:“工程師個體只是假定對其行為的直接后果負責,不能對大量技術行動后果負責”。這意味著工程師只能根據(jù)其知識多少和職位高低決定其“是否出力”、“出多少力”以及“向何方出力”,卻保障不了“行為善”必然能導致“結果善”。

        責任范圍擴大并非好事,由此衍生的責任界定模糊、互相推諉以及難以勝任可能削弱責任主體的職業(yè)責任感。正如哈耶克所說:“在現(xiàn)代社會中,責任感之所以被削弱,一方面是因為個人責任的范圍被過分擴大了,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個人對其行動的實際后果卻不需要負責”。從米切姆的責任內(nèi)涵可知,與其強迫工程師承擔擴大化“普遍責任”,不如實事求是地根據(jù)其知識與力量的不同組合,合理設定責任限度。

        4.2 工程師解決倫理問題的過程伴隨著知識創(chuàng)造和力量升級

        工程師履行責任的過程中,會促進知識創(chuàng)造,激發(fā)力量升級。知識創(chuàng)造的成效取決于“知識共享”的程度。經(jīng)過知識螺旋模型(SECI)的群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融合(combination)和內(nèi)化(internalization)四個階段,知識轉(zhuǎn)化機制使得新知識從小到大、由淺到深地擴散,形成知識資產(chǎn)?!霸诿恳粋€組織中都有‘知識市場’在運行,這些知識市場中有知識的買家、賣家和經(jīng)紀商”。如果企業(yè)設立基于利他主義原則的知識轉(zhuǎn)移形式,如“師徒制”,將使工程師代際間更易實現(xiàn)工程知識互通。任何倫理沖突的消解,都有賴于沖突各方充分溝通與彼此坦誠造就的知識共享。只有充分了解達成利益均衡所必需的各項知識,才能擺脫倫理困境。借助用溝通理性代替以往的工具理性,知識分享催生出價值共識。隨著各種不同倫理難題的一次次化解,工程師面臨兩難抉擇時的判斷力和解決力都會同步上升。責任的承擔會帶來組織對工程師的角色信任以及公眾對工程師的職業(yè)認同,這會繼續(xù)強化工程師創(chuàng)造知識和積聚力量的自信和激情。

        4.3 知識局限和力量有限限定工程師“力所能及”地承擔責任

        工程師屬于用腦多于用手的知識型員工,知識展示工程師履行職業(yè)責任的智力資本。知識固然是力量,但知識能夠組織、選擇、學習和判斷的力量,不僅來自于信息和邏輯,更重要的是源自價值觀和信仰。只有“價值多元、信仰堅定”的工程師,才能將知識真正轉(zhuǎn)換為力量。

        工程師對工程控制權的大小及其所處崗位的差異,決定其擔責能級。在雇主控制的“他治”市場中,“主仆”地位決定了工程師基本無“話語權”。防止失職的職務責任和嘉獎盡職的責任之間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從事具體工程活動的“基本行為主體”是企業(yè)[17],將責任完全歸咎于工程師顯然不具有合理性?!皩τ诔^他們能力和控制之外的政策與決定,他們不負道德責任”[18]。責任的承擔需要兩個前提:行動主體對道德規(guī)則以及行為后果擁有起碼的認知力;具備自由意志力。工程師認知力的局限阻礙其自由意志力的增長。多數(shù)工程師囿于知識局限和力量有限,擔負法律和專業(yè)倫理準則規(guī)定的最低限度的底線責任已屬不易。讓其承擔符合“公眾認為正常而慎重的理性標準”之合理關注的道德責任,殊為不易。至于關照超出職責要求之上的符合善舉的“普遍責任”,更是強人所難。承擔有限度的責任,才是實現(xiàn)工程師倫理自由的必經(jīng)之路。

        4.4 知識周期和力量能級助推工程師“道德自覺”地承擔責任

        工程知識的多元化特點決定了工程師“當責之力”的獲得必須循序漸進。工程知識的多元化體現(xiàn)在:第一,工程形態(tài)的日益復雜化決定了工程知識必須具備多元走向才能與之匹配;第二,工程實踐是由不同利益主體廣泛參與的社會建構過程,參與各方擁有的差異化知識使得工程知識多姿多彩;第三,知識本身的不斷進步和完善化左右著工程知識的多元化趨勢。工程師的道德敏感度與其所處知識周期(初生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階段關聯(lián)甚大。對重要信息的無知會明顯阻礙負責任行為的出現(xiàn)。

        工程師的道德發(fā)展歷程決定其力量的能級。哈里斯說:“當人們有意識地做某事,或者使它存在或發(fā)生時,那么他們就應該對它承擔道德上的責任”。米切姆認為工程師的責任觀有三:一是強調(diào)對公司忠誠;二是強調(diào)技術專家領導;三是強調(diào)社會責任[19],工程師的責任向著公眾和社會領域拓展。若工程師了解倫理行動更能獲得職業(yè)認同和公眾嘉許,那么道德自覺就會升級為工程師當責的主要驅(qū)動力。工程師是否具備道德敏感并依規(guī)行事,與其所處個人道德發(fā)展階段相關。理查德將專業(yè)人員個人道德發(fā)展總結為三層次六階段,充分論述了工程師在道德發(fā)展階段上達到的層級越高,就越傾向采取符合道德的行為。當然,能進行道德推理和做出道德判斷并不表明道德行為的必然出現(xiàn)。只有將道德認知轉(zhuǎn)換為真正的道德執(zhí)行力,工程師才稱得上真正履責。

        5 結論

        工程師是有著廣泛責任以確保技術改革最終造福人類的人,這使得工程師如何擔責成為重要議題。米切姆定義“責任是知識和力量的函數(shù)”,寓意擁有職業(yè)技能和專業(yè)權威的工程師可以不卓越,但不能缺少責任心。囿于倫理知識的匱乏,工程師意識不到工程問題的倫理意蘊,單純以技術思維尋找解決方案只會一再陷入倫理困境;限于力量的弱小和分散,工程師即使愿意直面工程所涉的倫理議題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上述兩塊短板使得工程師常受人詬病“不愿擔責,明知有害而為之”。知識是道德的基礎和來源,能破除擾亂人心的假象。作為最重要的智力資本,工程知識的結構分類極大提升了工程師辨識責任的能力。“知識就是力量”表明工程師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贏得控制自然的理性力量。工程師力量的復雜多變警醒工程師審慎對待責任。知識與力量的不同組合,共同助推工程師“道德自覺”且“力所能及”地履責:一方面,工程師負責以某種方式實現(xiàn)“工程善”,并驅(qū)使其在知識更新、共享、創(chuàng)造等方面不甘人后,體現(xiàn)責任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工程師應當依其行為獲得“賞善罰惡”的合理對待,并鼓勵其在力量增長、聚合、效用等方面審慎決斷,契合責任的后視性。更重要的是,工程師解決倫理問題的過程本身就伴隨著知識創(chuàng)造和力量升級,二者形成互促互助的良性循環(huán)。當知識與力量相映生輝,“能夠作為一種途徑達到技術與工程的更好的自我理解”時,工程師才能真正做到兼顧技術標準和倫理規(guī)則的“批判性的忠誠”。工程師的倫理責任,可以分為四類:必須承擔的直接責任、選擇擔當?shù)墓餐熑?、采取行動的見證責任以及表達關切的未來責任。工程師可依其物、我、人、天四重人生境界選擇承擔何種倫理責任,以達到合理限度履責的目的。其合理路徑為:“物”向,應順習而行,技術祛魅;“物我”雙向,要抉擇義利,尋求功名;“物我人”三向,需盡倫盡職,窮理盡性;“物我人天”四向,能天人合一,求真求實。最終實現(xiàn)人生境界的提升,將承擔倫理責任視為工程師職業(yè)追求的自我關照[20]。

        [1]Mitcham C,Shannon R D.Engineer’s Toolkit——A First Course in Engineering[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9.

        [2]查爾斯·E·哈里斯,邁克爾·S·普理查德,邁克爾·J·雷賓斯.工程倫理概念和案例(第三版)[M].叢杭青,沈琪,等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3]卡爾·米切姆.技術哲學概論[M].殷登祥,等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4]況志華,葉浩生.責任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羅竹風.漢語大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6]曹南燕.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倫理責任[J].哲學研究,2000,(1):45-51.

        [7]秦婧.面向技術風險的工程師責任倫理探析[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6-21.

        [8]Mitham C.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9]Vincenti W G.What Engineers Know and How They Know It[M].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10]鄧波,羅麗.工程知識的科學技術維度與人文社會維度[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9,31(4):35-42.

        [11]王進.論工程與倫理的融合[J].工程管理學報,2015,29(1):23-27.

        [12]田鵬穎.從技術的思想到技術的倫理學轉(zhuǎn)向——卡爾·米切姆技術哲學思想述評[J].哲學動態(tài),2005,(4):26-30.

        [13]Nelson C,Peterson S R.A moral appraisal of costbenefit analysis[J].Issues in Engineering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Activities,1982,108(1):21-25.

        [14]霍爾斯特·施泰因曼,阿爾伯特·勒爾.企業(yè)倫理學基礎[M].李兆雄,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15]Mitcham C.Co-responsibility for research integrity[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3,9(2): 273-290.

        [16]Mitcham C.Why the Public Should Participate in Technical Decision Making[C]//Thinking Ethics in Technology:Hennebach Lectures and Papers(1995-1996).Colorado: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Press,1997:29-38.

        [17]李伯聰.微觀、中觀和宏觀工程倫理問題——五談工程倫理學[J].倫理學研究,2010,(4):25-30.

        [18]Vesilind PA,Alastair SG.工程、技術與環(huán)境[M].吳曉東,翁端,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9]Mitcham C.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M].Lanham,MD:Rowman and Littlefield,1997.

        [20]王進.境域關注下工程師倫理責任歸咎限度分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29(10):38-43.

        Reasonable Lim it of Engineer’s Responsibility from M itcham’s Responsibility

        WANG Ji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4,China)

        Engineering has profoundly affected and changed the course of human society,which makes the engineer’s undertaking responsibility an inevitable necessity.Carl Mitcham defined responsibility as a function of knowledge and power.With the increasing of complexity ofmega-project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whether Responsible Engineer as amajor force forhuman progress should undertake the enlarged responsibility remains to be considered.The definition includes three meanings:(1)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knowledge greatly enhances the engineer’s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responsibilities.(2)The complexity of engineer forcesmakes the engineer alert to the responsibilities.(3)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knowledge and force jointly boost the engineer to fulfill responsibility within reasonable limits.Only through discriminate the connotation of Mitcham’s responsibility,fully aware of engineer’s knowledge and power limitations can we understand the responsibility within one’s ability.And then we can look forward to engineer’smoral and ethical conscious introspection.Thus good engineering can be well done.

        reasonable limit of responsibility;engineer;engineering knowledge;power;carl Mitcham

        B822.98

        A

        2095-0985(2015)04-0020-07

        2015-05-24

        2015-07-20

        王進(1972-),男,貴州湄潭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工程倫理(Email:csruwangjin2@126.com)

        中國工程院咨詢研究項目(2013-XZ-1)

        猜你喜歡
        工程師倫理力量
        《機械工程師》征訂啟事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Kenoteq的工程師研發(fā)環(huán)保磚塊
        英語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40
        青年工程師
        安徽建筑(2020年4期)2020-05-23 01:37:12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麥嘜力量 (一)
        孤獨的力量
        37°女人(2017年1期)2017-01-14 02:32:18
        懷疑一切的力量
        工程師變成“資本家”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中国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在线| 性色做爰片在线观看ww|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国产三级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91色综合久久高清|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男女男在线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美女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在线观看播放|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李白姓白白又白类似的套路|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资源高清小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热久久网站| 久久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亅性猛交内射|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少妇性俱乐部纵欲狂欢电影|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乱人伦AⅤ在线麻豆A|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在线一二三四区| 国产免费av片无码永久免费| 国产在线美女| 国产人妖直男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中日韩字幕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日韩经典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 | 亚洲| 久久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毛茸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