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鹽田高級中學 肖安慶
公民教育,即國民教育,指每個出生在這個國度里的人都有權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必須接受的義務教育,以及此后的職業(yè)技術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一個公民只有經過相應的教育,才能從一個自然人成為具有健全的法治意識和良好的公共道德,能夠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具有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識、知識和技能的國家公民。
我國的公民教育旨在樹立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方向,進一步推動全體國民公民人格的成長和精神素質的提升,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實施公民教育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迫切需要,是我國當代政治發(fā)展的當務之急,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的重點要求,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政府治理方式的逐步改變,我國已經由“傳統(tǒng)百姓社會”向“現代公民社會”轉型,大力倡導和實施公民教育,為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國家培養(yǎng)大量的合格公民,應成為教育工作者所共同關注的課題。
強調學科整合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特點。整合意味著對課程設置、課程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評價等諸要素進行系統(tǒng)考慮和改進。中小學開設的學科課程中幾乎均包含了公民教育內容,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公民教育元素,與現行的學科教學進行有機整合。
以學科整合的方式推進公民教育,要求教師針對不同學段、年級,分層次、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要找準開展公民教育的突破口。如語文學科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和認同中華文化,形成民族情感;數學學科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公平公正和理性的思維;物理、化學學科教學和相關實驗操作,可以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探索、協(xié)作的精神;英語學科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接納多元文化和價值觀;音樂學科教學,可以通過賞析國歌、民歌、民族器樂等,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與民族情感;體育學科教學,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與競賽,培養(yǎng)學生自強、進取、競爭、合作等精神。學科整合式公民教育的基本流程為:公民教育元素的分析與挖掘—目標確定—整合與設計—實施與調整—評價與反思。
公民教育頗具成效的國家,往往都開設了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這已成為學校實施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徑。這里所講的“課程開發(fā)”指的是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中小學公民教育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在內容上可以圍繞知識(以權責教育為核心)、態(tài)度(以道德教育為重點)、技巧(以政治參與為突破口)三個維度,充分挖掘和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與社會熱點中蘊含的公民教育元素,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理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模式為:實踐—評估—開發(fā)。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階段:一是評估,這是設計校本課程首先要做的基礎性研究工作;二是確定目標,這是學校對于公民教育校本課程進行目標定位的過程;三是組織實施,這是學校為實現公民教育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四是評價改進,這是公民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評價的結果要面向有關人員及社會進行公布等。
調研聽證式公民教育是以社區(qū)存在的公共問題為主線,以社區(qū)和學校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以模擬聽證為主要展示形式,按特定步驟和程序進行,是一種旨在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服務性學習實踐活動。
它的兩個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前期的問題調研和后期的模擬聽證:問題調研是模擬聽證的前提,模擬聽證是問題調研的展示。
一般可按六個步驟進行:1.發(fā)現問題:觀察社區(qū)中存在的公共問題及相關的公共政策,確定 3~5個問題;2.選擇問題:學生討論后確定班內合作研究的問題,一般用投票表決的方式確定一個要研究的問題;3.研究問題:分工協(xié)作,收集所要研究問題的相關信息資料;4.編制方案:共同研究、制定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5.模擬聽證:舉行模擬聽證會,展示研究成果,報告行動方案,邀請有關部門領導、專家參與聽證活動,將行動方案提交有關部門作為決策參考;6.總結反思:組織學生回顧反思,總結經驗。
這是一種以“開放、探究、體驗”為特征的新型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通過社區(qū)這一“課堂”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
專題是指對某個目標內容的集中收集。專題教育式公民教育可以采取報告、講座、國旗下的講話、主題班會、團隊活動等方式。公民教育專題教育活動一般由學校德育處或各班組織實施,通過系列主題活動,幫助學生獲取公民知識,養(yǎng)成公民意識。
專題教育的內容一般以權利、參與和責任為核心,可以包括以下維度:身份與認同、人道與人權、德性與責任、民主與法制、和平與理解、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等。如我校就開展了“愛綠護綠,共建美好家園”“民主型班集體建設”等專題教育活動。其實施步驟可以設計為:專題調研—確定目標—制定計劃—設計收集—組織實施(附記錄)—評價反饋。開展專題教育時,可以把教育內容以集體活動的方式集中介紹給學生,從而增強公民教育的系統(tǒng)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我國公民教育專家檀傳寶教授指出,“公民教育首先是校園與社會生活的重建”,這就是說,要重新改造校園與社會生活環(huán)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公民生活”的環(huán)境。“公民生活”環(huán)境的改造包括校內“公民生活”環(huán)境的改造與校外“公民生活”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校內“公民生活”環(huán)境的改造,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學校改造的“公民生活”環(huán)境,它包括: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團隊活動和所具有的校園文化氛圍。二是班集體改造的“公民生活”環(huán)境,如實行干部輪換與“競爭上崗”制度,爭創(chuàng)“無人監(jiān)考”班集體等。校外“公民生活”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主要有以下形式:建設愛國主義、科普教育、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組織校外崗位體驗活動、社會公益或校外志愿者社區(qū)服務活動等。以“環(huán)境改造”為主要形式推進中小學公民教育的基本步驟可以設計為:形式論證—資源整合—引領創(chuàng)設—組織實施—總結反思。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讓學生親身實踐,是公民教育的關鍵點;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公民教育的基礎。我們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及時開展廣泛深入的公民教育,不僅要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更要加強對學生未來參與社會事務的技能培養(yǎng),使每個人都能樹立社會主義國家公民的主人翁意識,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不斷實現人對自我本質的占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