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羅敏(上海大學圖書館 上海 200444)
新生視野中的大學圖書館
——基于民族志方法的用戶需求研究
桂羅敏(上海大學圖書館 上海 200444)
將問題置于更為寬廣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思考,是圖書館研究的一種發(fā)展趨勢,而目前常用的量化方法缺乏對用戶需求整體考量的能力。運用民族志方法調查上海大學本科一年級新生關于圖書館的認知和觀點,有助于發(fā)現(xiàn)新生的信息行為特征和與圖書館的互動模式。由此,上海大學圖書館針對新生展開服務時,應著重發(fā)展以下3個方面:樹立圖書館的良好形象,培養(yǎng)新生對空間資源和紙本圖書的利用,培養(yǎng)新生對電子資源的充分利用。
大學新生民族志方法用戶需求
在法國里昂舉辦的2014年國際圖書館協(xié)會和機構聯(lián)合會,將主題定為“圖書館、公民、社會:知識的會合”[1],表明圖書館不只是信息傳播的媒介,還承擔著促進社會公平發(fā)展的責任。會議還邀請法國著名哲學家B. Stiegler作為主旨發(fā)言人,探討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下人與信息的關系[1]。國際圖書館協(xié)會和機構聯(lián)合會教育與培訓部主席A.M. Tammaro曾在2011年的一次中美合作會議上明確表示:數(shù)字圖書館建設更應被看作是一個社會問題而非技術問題[2]。圖書館學家W.A.Wiegand曾倡導:在新的形勢下,圖書館研究需要超越現(xiàn)在的視野和盲點,從研究“圖書館生活中的用戶”轉向研究“用戶生活中的圖書館”[3]。這些來自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觀點都闡明這樣一種態(tài)度:應該將圖書館問題置于更為寬廣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整體性地進行探討與思考。
“我們很努力地改善服務,用戶為何卻很少來圖書館尋求幫助?”這是一直讓圖書館員們感到困惑的問題。隨著“以用戶為中心”成為圖書領域的主導理念,從用戶感知、用戶滿意度等用戶角度測評圖書館成為提升服務的重要途徑。美國研究圖書館協(xié)會(ARL)研制的LibQUAL+,通過收集用戶對圖書館的感知數(shù)據(jù),分析用戶期望與感知間的差值來評估圖書館,是目前國內外較流行的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模型[4]。對于大部分圖書館,更為通常的做法是針對圖書館某項服務,設計用戶滿意度指標收集數(shù)據(jù),并通過模型評估該服務,如關于數(shù)字圖書館和圖書館服務產(chǎn)品所做的實證研究[5-7]。
盡管這些站在用戶角度的量化評估工具能夠幫助圖書館更客觀地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衡量現(xiàn)狀與理想之間的差距,然而圖書館卻很難從預先格式化的問題和答案中,發(fā)現(xiàn)更多有意義的內容,我們仍舊不清楚:圖書館在自己用戶心目中的位置?圖書館在用戶生活和學習中扮演的角色?圖書館、用戶、技術之間到底發(fā)生著怎樣的互動?用戶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存在哪些困惑和障礙?圖書館能否幫助用戶解決面臨的壓力和焦慮?圖書館如何給予用戶更多良好的體驗?
上述問題的范疇超越了圖書館系統(tǒng)本身,圖書館解決其需要更加寬闊的視野。為了解答這些問題,也為了探索解決圖書館問題的新途徑,筆者以所在大學圖書館及其新生用戶為研究對象,以“大學新生視野中的圖書館”為主題,采用民族志方法,站在新生立場,以開放、整體的視角聚焦于大學新生信息行為及其特征,理解新生與圖書館的關系,藉此發(fā)現(xiàn)新生潛在需求,為改善和提升圖書館服務提供啟示和依據(jù)。
2.1研究方法
本課題采用的民族志方法是質性方法的一種,其特質在于:(1)開放性,研究者一般只制定研究計劃,沒有預設的研究框架,隨著調查進程不斷調整方案;(2)整體性,盡量獲取來自不同角度的觀點,收集各種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性材料;(3)豐富的材料收集方法,只要有助于客觀地獲取有意義材料的方法,研究者都可運用;(4)獨特的分析策略,面對一大堆材料,研究者憑其理論、經(jīng)驗及獨到思維,尋找和發(fā)現(xiàn)材料間隱藏的關系[8]。在國外,民族志方法于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圖書館情報領域,研究圖書館、用戶、技術與社會間的內在關系[9]。2004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圖書館率先運用該方法研究該校用戶的信息行為[10],在其之后先后有40多家圖書館用該方法分析用戶特征和需求[11]。本文參考國外研究的方法與技巧,運用民族方志法的思維和技巧探索上海大學圖書館新生用戶的潛在需求。
2.2 過程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上海大學本科一年級新生,通過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收集資料。調查時間是2015年5月至6月,該時段是新生經(jīng)過將近一學年的學習,對大學生活有了基本認識和感悟的階段。接受訪談的新生有25位,來自文、理、工、管理等不同背景,另有一些大二學生、教師、圖書館員也參與了訪談。觀察地點在圖書館、自習教室、食堂等地。
從制定計劃、聯(lián)系受訪對象到收集、整理資料、制作報告,整個過程歷時2個月。筆者搜集了大約50多小時錄音,以及大量文字材料。這些資料涉及了新生學習生活狀況的許多方面,本文所探討的主題只用到其中一部分。整個調查過程經(jīng)歷了種種外來和自身的問題與障礙,而對于民族志方法來說,逾越困難,不斷接近事實本質和真相,是整個研究的組成部分,也是該方法的魅力所在。
經(jīng)過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圍繞“新生視野中的圖書館”,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些我們之前未曾關注的,或者站在圖書館角度所無法得知的現(xiàn)象與事實。
3.1新生與圖書館的整體形象
3.1.1新生對圖書館的印象
新生描述的對上海大學圖書館的最初印象為建筑高大雄偉,一位新生稱之為“高大上”,而且“入校時參加過圖書館組織的一次參觀活動,覺得環(huán)境真好”。伴隨新鮮感和興奮感,新生大多憧憬今后與圖書館多多結緣,如“開學來轉過幾次,覺得以后要常來看書”。但實際上,在隨后的大學生活里,圖書館在新生心目中的形象并沒有獲得更大升華。在新生的描述中,其想象中的圖書館形象為“大家都埋首閱讀圖書館藏書”,經(jīng)過一年,其認知中的圖書館已經(jīng)漸漸轉變?yōu)榫哂袑嵱霉δ艿男蜗螅鹤粤暿?、借書處。而事實上,主要是基于自習和借書這兩個功能,圖書館才與新生的生活發(fā)生關聯(lián)。新生表述最多的兩種說法是 :“我來圖書館比較多,沒有課就到圖書館自習”,或者“我很少來圖書館,需要借書的時候才會來”。
3.1.2新生學習生活與圖書館
其實,圖書館形象的前后變化是新生對環(huán)境的感知經(jīng)歷了從理想到現(xiàn)實的變化。這一年里,新生不得不從各種憧憬中走出來適應現(xiàn)實。社會、學校、學院共同建構了其生存環(huán)境。有位新生如此形容目前的生活:“這一年主要兩件事,玩和績點?!彼^玩,是指新生進入上海大學后第一年不分專業(yè),由社區(qū)學院統(tǒng)一管理,學院為培養(yǎng)新生綜合能力而安排了豐富的課余生活,其中部分活動被納入成績考核,新生也必須用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應對。所謂績點,指的是課程成績,績點高低將決定新生今后的專業(yè)選擇、選課優(yōu)先權及其他種種優(yōu)勢的獲得,這是新生的主要壓力,并隨著專業(yè)分流的臨近變得更大,有位學生說績點的壓力讓他們仿佛又回到高中。從與受訪新生的交流中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主動還是被迫適應環(huán)境,無論是偶爾光顧還是天天來圖書館,他們都流露出了對疏離“閱讀”的無奈。有的學生說:“第一學期常來圖書館看看書,第二學期活動多,事情多,來得就少了”;有的學生說:“我和室友每天來圖書館看書、做作業(yè),競爭壓力實在不小”;一位計劃出國的新生反省道:“想想這一年非常忙,除了績點,我還在學習托福。圖書館那么多資源,沒有時間好好利用,真有點遺憾。”
3.2新生與圖書館實體空間資源
3.2.1新生進入圖書館的行為類型
新生光顧圖書館實體空間的目的和行為主要有:借書、閱覽、自習。根據(jù)這些行為比重,筆者將受訪新生分成以下幾類:第一類學生,經(jīng)常來圖書館,習慣在圖書館閱覽或自習;第二類學生,除了借書之外,很少來圖書館;第三類學生,借書時來圖書館,考試時段會來圖書館學習;第四類學生,從不借書,也從不來圖書館自習。其中,第二類學生在一年級新生中所占比例最大。由于學習壓力等各種因素,借書、閱覽不是新生來圖書館的主要目的,學習和自習成為新生與圖書館互動的主要內容。
3.2.2新生選擇圖書館空間的原因
實際上,新生除了上課、課余活動之外,其一天的課余時間大部分用于完成各種課程作業(yè),而圖書館空間并不是其自習的唯一選擇。新生自習地點的選擇范圍有:寢室、D樓自習教室、社區(qū)學院某樓底層、食堂、圖書館。新生選擇自習地點的動機,與其個性、習慣、所處環(huán)境、經(jīng)驗、期望及實際體驗都有關系。新生將圖書館作為首選自習地點的理由為:圖書館比較安靜,能夠讓人專心學習。圖書館學習氛圍好,相比之下,“寢室里人進進出出比較吵。呆在寢室里,我經(jīng)常會喝喝水,吃吃東西,學習效果不好”;在圖書館“還能隨時拿書看”。還有的新生來圖書館自習是受其他同學的影響,“我們寢室同學都喜歡到圖書館來”;“我的一位同學很愛學習,成績比較好,我也就跟著來”;“對我的學習有幫助吧,至少讓你能夠更投入一點”。而選擇圖書館之外自習的新生也有各種理由:即不喜歡圖書館的約束感,“不能說話”,相比這些不足,其他的自習地點則各有優(yōu)勢,“在寢室可以喝水、吃吃東西,方便自由”;“教室里比較自由,而且通宵開放”;“食堂也可以學習,還能說話交流”;“圖書館來來去去的人太多了”;“有的同學在圖書館里看視頻,氛圍不好”。還有的新生是因為日常事務比較忙,沒有時間來圖書館,漸而養(yǎng)成不到圖書館自習的習慣。
3.2.3新生對圖書館空間利用的評價和感受
上海大學圖書館采用借閱一體化管理,圖書館既是統(tǒng)一的大空間,又被分割為具有不同功能特征的小空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筆者在不同圖書館空間分別觀察學生的行為發(fā)現(xiàn) :第三、四節(jié)課后是學生進入圖書館的高峰期,新生喜歡結伴到圖書館來;二樓和五樓有能夠容納幾百人的自習室,沒有專設管理員,是學生們的首選,新生通常在這里閱讀,使用電腦上網(wǎng),也有的互相輕聲交流,甚至還有人趴在桌上睡覺;根據(jù)學校上課時間周期,二樓和五樓自習室的學生流動量呈現(xiàn)出明顯規(guī)律。從訪談與觀察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圖書館作為公共空間,雖然有較多約束,但經(jīng)常來此的新生已善于為自己營造個體的自由空間。除了看書、做作業(yè),新生們認為:“在圖書館還可以上網(wǎng)看視頻,聊天交流,做自己的事。只要不影響別人,沒人會管你,其實在圖書館也是比較自由的。”
目前,學生對圖書館自習環(huán)境的評價還是比較滿意的,其中幾位高年級學生對比之前的布局,認為目前的空間安排更合理和人性化。新生也從各自的體驗中表達了看法:二樓、五樓圖書館自習氛圍并不好,進進出出的人太多;三樓、四樓房間里的自習環(huán)境較好;六樓、七樓房間小,比較安靜,而且旁邊就是圖書,隨時可以看,“比較喜歡”,但在考試周時不好找座位。另外,有些較具個性的新生也表達了特殊需求:希望能夠設置一些舒適的座位(如像書吧里那種座位),以及營造一個休閑環(huán)境來閱讀文學圖書。同時,有的新生比較向往大家一起交流的氛圍,希望圖書館設置一個可以說話、聊天的空間。
3.3新生與紙質圖書資源
3.3.1新生與紙質圖書的關系
在新生的表達中,圖書館形象主要與紙質圖書聯(lián)系在一起。圖書館豐富的圖書資源給新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各個樓層那么多書,品種特別多”;“很多書高中的時候就很想看,但那時候沒有時間看”。相比電子書,新生對紙質圖書還是更有好感。有幾位新生表示:“喜歡看紙質的書”;“紙質書拿在手里比較有感覺”;“看紙質才是看書”??梢哉f,新生與紙質圖書之間更多的是記憶中的文化情感,這種情感在很長時間中是支配新生來圖書館借閱的原動力。同時,大部分新生對圖書和知識充滿敬重感。但是,新生在談話中多少都流露出對沒有時間來圖書館瀏覽的遺憾,以及對課業(yè)繁重導致的閱讀量減少的無奈。
對于在圖書館借書閱讀的體驗,許多新生表示,想看某本書時通常首先會想到圖書館,但在圖書館經(jīng)常借不到,原因可能是借閱的人多,或者是圖書館沒有入藏。圖書館實體書拒借體驗的積累,一方面會挫傷新生看書的積極性,同時也促使新生開辟別的閱讀途徑,如上網(wǎng)站購買圖書、下載電子書、同學之間共享與互換圖書。
3.3.2新生的閱讀選擇
新生對實體圖書表現(xiàn)出較強的閱讀意愿,但對于閱讀對象的選取,則與各自的性格和習慣等因素有關。根據(jù)訪談資料,從學生的個性角度筆者大致歸納出幾種閱讀類型:第一類新生,體現(xiàn)出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和獨立判斷,會按照個人興趣和偏好來選擇,如有一位理工科學生說他特別喜歡某位當代翻譯家,幾乎看完了他的所有作品,這一類新生閱讀量較大,但所占學生比重不大;第二類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有明確的現(xiàn)實利益考量,他們較多考慮績點,往往按照課程老師的要求來閱讀圖書,或者閱讀實用性較強的圖書,但閱讀量并不是很大;第三類新生,沒有明確的閱讀方向,其閱讀信息和選擇多受周圍人的影響,閱讀對象主要來自學長、同學、網(wǎng)絡、老師的推薦,如有幾位新生一起到圖書館來借書,說是因為聽了一位優(yōu)秀學姐的報告后,到圖書館來借閱名人名著。由于在大一階段,缺乏學院專業(yè)老師的引導和指點,閱讀方向不明,所以第三類學生所占比例較大。
按照新生的閱讀能力,其所涉范圍主要包括:文學類、歷史類、經(jīng)濟類、專業(yè)普及類讀物。由于上海大學第一年不分專業(yè),以通識課和研討課為主,要求學生多涉獵各個學科領域,因此,來自不同專業(yè)的老師會推薦各自專業(yè)的圖書。但由于一年級新生“還沒有自己專業(yè),對各種專業(yè)只需了解大概”,因此,新生對專業(yè)圖書的閱讀需求一般僅限于通識和普及程度,不會涉足太深。
3.4新生與電子圖書館
3.4.1新生與圖書館網(wǎng)站
圖書館網(wǎng)站是圖書館的另一個門面。在與受訪新生的交流中,筆者觀察到,當將問題從紙質圖書和閱覽空間轉移到圖書館網(wǎng)站時,學生言談減少,并抱著歉意的口吻表示較少光顧圖書館網(wǎng)站,只有在使用借書系統(tǒng)查找圖書時,才會上圖書館網(wǎng)站。因為不太關注圖書館網(wǎng)站,所以新生對于網(wǎng)站的用戶界面沒有說出更多的看法。有學生說,他曾點擊過圖書館網(wǎng)站的某些鏈接,可是看到“一大堆東西,好像是各種數(shù)據(jù)庫,沒有仔細看”。顯然,目前的圖書館網(wǎng)站對新生尚缺乏吸引力。
3.4.2新生與電子資源
筆者詢問對圖書館電子資源的認識時,大部分受訪新生表現(xiàn)出茫然,不能在圖書館館藏與電子資源之間建立起關聯(lián)。有的新生將之與多媒體閱覽室混為一體;有部分新生用過中國知網(wǎng)(以下簡稱知網(wǎng)),主要來自通識課老師或者班級輔導員的介紹,“因為老師說圖書館的知網(wǎng)是免費的,做課程論文時便用了”。但是,新生認為“知網(wǎng)上的論文太專業(yè)”,而且“用起來也比較麻煩”。相比之下,新生更依賴于百度來獲取資料,雖然他們也知道百度并不能獲得高質量的信息,但是“用習慣了,多少能找到有用的資料”。百度的使用便捷深刻影響著新生獲取信息的習慣,在幫助其學習和研究的同時,也成為其疏離知網(wǎng)等專業(yè)數(shù)據(jù)庫的反作用力。
除了知網(wǎng),新生對其他數(shù)據(jù)庫等資源知道得更少。一方面,是由于圖書館數(shù)字館藏建設忽略了本科新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現(xiàn)有的圖書館電子資源未在本科學生中獲得有效傳播與利用。相比之下,新生對書商放置在大廳中的兩臺電子書設備更感興趣。這兩個設備來自不同的電子書商,學生只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閱讀圖書。有受訪新生表示,“開始沒太注意,后來每次來圖書館都看見有人站在那邊,就也去看了,掃描一下很方便?!北憬蒿@然是新生選擇閱讀媒介的重要考慮因素。
3.5新生與圖書館推廣活動
在調查中,新生對于圖書館開展的各種推廣活動的興趣非常有限。對于圖書館舉辦的各類定期和不定期的推廣活動,如畢業(yè)季、讀書節(jié)、優(yōu)質服務月活動,受訪新生表示參加的不多。原因之一是每年這個時期,各種官方和非官方的活動有很多。有兩位大一學生干部說,讀書日那天,他們被安排參加了至少5次類似活動,感覺疲于應付。相比社區(qū)學院舉辦的各種活動,圖書館的活動內容與學生之間關系不夠密切,且沒有太大特色,對新生的吸引力不足。另外,新生剛進來時對各類活動充滿好奇心,會積極參與,但時間一長,新生對活動的選擇性會加強。一位學生會干部告訴筆者,新生一般會參加社區(qū)學院或者輔導員提供的活動項目,而對于外來的各類活動參與意愿較低。
對于圖書館資源如何使用的各種講座,大部分新生表示沒有參加過,因為不知道或者沒有注意過這類信息。圖書館舉辦的一些“開學季”活動,如組織新生參觀圖書館,新生因為好奇而有興趣參加。對圖書館的《新生入館教育》培訓,有部分新生覺得對后來使用圖書館有所幫助,但大部分新生認為并沒什么幫助。有的新生為了通過考核才不得不看,到了使用時早已忘記,還需請教同學或圖書館員。一些新生對入館教育中的考核環(huán)節(jié)表示反感,甚至上網(wǎng)搜索答案,因為其認為面對面的宣傳更有意義。
通過了解新生的學習狀態(tài)、生活境況及他們視野里的圖書館,筆者發(fā)現(xiàn)了新生的外在和潛在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對上海大學圖書館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議。
4.1樹立圖書館的良好形象
新生在剛進入大學時,將圖書館與知識、圖書相聯(lián)系,對其充滿尊崇感。而一年之后,其漸漸適應了新的競爭環(huán)境,開始關注自身的發(fā)展生存等問題。隨著對校園和圖書館的熟悉,圖書館的人文形象在其印象中越來越淡化,而是只看到其實用性和工具性的一面。新生從單純的高中環(huán)境中出來,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對于圖書館來說,應該幫助學生認清圖書館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雙重特性。針對樹立圖書館的形象,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圖書館對新生的宣傳片不應只是介紹藏書、面積、使用等應用指南,還可結合學校對新生的培養(yǎng)方向——學生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側重于圖書館藏書的展示,樹立圖書館作為精神家園的形象,告訴新生圖書既是個體追求人生意義的良師益友,又是學業(yè)事業(yè)的有力支持。(2)圖書館與社區(qū)學院合作,開展真正貼近新生需求的講座和活動。針對新生學習壓力大、時間緊的情況,可為其提供更為貼心的服務,如結合其課程作業(yè),提供查找資料的指導,以提高學習效率。
4.2培養(yǎng)新生對空間資源和紙本圖書的利用習慣
圖書館的館舍空間是圖書館藉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如何營建并吸引更多的用戶,是近年來圖書館界一直討論的話題[12]。目前,改造后的圖書館空間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選擇性,新生大部分表示滿意。但新生對圖書館自習室的呆板印象,將妨礙圖書館形象的持續(xù)發(fā)展,不利于知識的傳播。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圖書館設立更具個性化的空間,如建立休閑閱讀空間,布置小圓桌和圈椅。(2)平時多與學院合作,不扎堆搞活動,多舉辦有特色的小型展示,強調人文性,并可將這種展示辦到社區(qū)學院當中。(3)新生閱讀特征在于涉及面廣,一般不需掌握太深專業(yè)知識。圖書館館藏建設應該針對新生的特征有所作為。筆者建議采訪部門建立與通識課老師的溝通渠道和平臺,偏重于采購一些普及性、入門性的專業(yè)圖書供新生使用。
4.3培養(yǎng)新生對電子資源充分利用的興趣
信息素養(yǎng)關系到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國外對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非常重視,從中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主動尋找和整理信息的思維[13]。而國內對中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非常欠缺,新生一致表示:中學里幾乎不用圖書館。甚至有的中學怕學生分心,禁止高三學生進入圖書館。由于對信息利用缺乏主動性,新生對圖書館各種資源缺乏主動認知的熱情,進而導致其與圖書館資源的疏離,這勢必會繼續(xù)影響學生的將來。所以針對此方面,筆者提出如下建議:(1)加強電子館藏資源在新生中的教育和推廣,尤其要側重于普及教育。與社區(qū)學院老師聯(lián)合,在新生入學后的班會上開展各類講座,推廣圖書館數(shù)字資源。(2)針對目前圖書館網(wǎng)站用戶界面布局的不合理、網(wǎng)頁用語過于專業(yè)化等缺陷,應根據(jù)新生興趣特征設計網(wǎng)頁,原則上應更具直觀性、便捷性和實用性,以吸引新生用戶的興趣。(3)針對新生尋求信息的特征,在網(wǎng)站上制作各種短小精煉的視頻介紹資源使用方法,讓學生隨用隨學。(4)結合新生完成課程論文過程,幫助其解決撰寫論文過程中獲取資源的困難與障礙。同時,向老師宣傳圖書館資源及服務,以獲得其支持與配合。
在現(xiàn)代技術環(huán)境下,如何促進用戶對圖書館的利用,是業(yè)界的核心問題和難題。本文通過了解新生的文獻信息行為、利用圖書館的習慣等,將圖書館置于更廣的社會、文化范疇中審視,以發(fā)現(xiàn)圖書館與新生間的互動模式,以及其背后的促進因素。這些研究發(fā)現(xiàn)為圖書館針對新生開展深度服務提供了參考依據(jù)。民族志方法及其思維方式擴展了圖書館的研究視野,是一條值得嘗試的研究路徑。當然,該研究路徑需要對社會、文化等問題進行更多整體性思考,由于時間和人力的限制,本文對新生信息行為和需求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希冀學界同仁共同予以關注與探索。
[1]IFLA 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EB/OL]. [2015-06-20]. http://conference.ifla.org/past-wlic/2014/node/279.html.
[2]Tammaro A M. 數(shù)字圖書館員教育:LIS課程面向國際化[J]. 杜然, 譯.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1(3):48-53
[3]Wiegand W A. Broadening Our Perspectives[J]. Library Quarterly,2003(1):v-x.
[4]吳冬曼, 郭依群. LibQUAL+的演進與我國本地化研究與實踐[J].圖書情報工作, 2012(15):42-48.
[5]夏立新, 孫丹霞, 王忠義.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數(shù)字圖書館知識服務用戶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 圖書館雜志, 2015(3):27-34.
[6]焦玉英, 雷雪. 基于用戶滿意度的網(wǎng)絡信息服務質量評價模型及調查分析[J]. 圖書情報工作, 2008(2):81-84.
[7]陳明紅, 漆賢軍, 陳雯. 學術博客的用戶滿意度模型及實證研究[J]. 圖書館論壇, 2014(10):79-83.
[8]桂羅敏. 民族志方法與圖書館用戶研究: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圖書館項目為例[J]. 圖書情報知識, 2015(2):50-57.
[9]Khoo M, Rozaklis L, Hall C. A Survey of the Use of Ethnographic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Libraries and Library Users[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12(2): 82-91.
[10]Foster N, Gibbons S. Studying Students: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M]. Chicago: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A division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7:v-vii.
[11]Seadle M. Research Rules for Library Ethnography[J]. Library Hi Tech, 2011(3):409-411.
[12]Turner A ,Welch B,Reynolds S. Learning Space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Evolving Trends[J]. 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 2013,44(4):226-234.
[13]Smith J K,Given L M, Julien H.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ficiency:Assessing the Gap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ess for Undergraduate Academic Work[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13,35(2): 88-96.
桂羅敏 女,現(xiàn)工作于上海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用戶需求。
Library of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reshman——Study on the User Demand Based on the Ethnographic Methods
It is a trend to put the problems of library in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to research, and the common quantitative methods are short of overall consideration to user needs.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views of the freshman on Shanghai University Library applying ethnographic method is helpful to show the new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eshman and interaction mode between the freshman and the library. To improve the library service, Shanghai University Librar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ree points: establishing a good image of the libray, training the freshman to use the library space and books, guiding the freshman to make full us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Freshman; Ethnographic method; User demand
G252.0
A
2015-0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