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步真(天水建筑設(shè)計院,甘肅 天水 741000)
卦臺山地理與伏羲先天八卦的生成
馬步真(天水建筑設(shè)計院,甘肅 天水 741000)
卦臺山及周邊地理的山川地貌,是一個非常好的天然“文字”,記載著上古時期我們先民的活動情境,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穿越時空、追溯遠古的途徑。在對卦臺山周邊地理和伏羲先天八卦解析的基礎(chǔ)上,從卦臺山及周邊地理蘊藏著太極、八卦的玄機,四象特征及與星象關(guān)系等方面的闡述,揭示了封臺山物理地理對伏羲文明八封的啟迪作用。人文始祖伏羲通過對卦臺山天象和周邊地理長期的觀天察地,悟自然和宇宙規(guī)律,從而為創(chuàng)畫太極八奠定了基礎(chǔ)。
地理玄機;太極陰陽;四象三陽;先天八卦
(一)蝌蚪形山勢的啟迪——陽魚
卦臺山山勢的形狀猶如渭河邊游嬉的蝌蚪,蜿蜒蟄伏,頭部偏西,面迎渭河,尾部與風都山相接,似斷猶連。山勢又像現(xiàn)代漢語標點符號中的逗號,呈現(xiàn)(,)狀。卦臺山猶如太極圖中陰陽魚的“陽魚”,山體遺世獨立、突兀挺拔,橫臥在渭河河川。渭河河水北依九龍山,南繞卦臺山,呈半圓形由西向東款款流過。上古時期,雨水充沛,在卦臺山山頂?shù)屯莸牡胤剑壳敖◤R的附近),形成一小形水體,猶如陽魚的眼睛。
(二)上古時代水域的追溯——陰魚
卦臺山西側(cè)是張石川,是渭河沖積形成的川地,川內(nèi)現(xiàn)有張石村、張新村和馬營村等村莊。張石川東面與卦臺山山麓相接,南面和西南面以風都山和風臺山山麓為界,西北面和北面由渭河環(huán)繞,張石川隔渭河與九龍山相望。張石川大致呈半圓形平面,圓弧弓向西,面迎渭河,半圓的南面由風都山、風臺山圍合,半圓的北側(cè)由渭河圍合。大雪覆蓋后的張石川,猶如太極圖中的“陰魚”,依偎著卦臺山,側(cè)臥渭河河畔,氣象非凡,堪稱神奇。遙想上古時期,氣候濕潤,雨水豐沛,張石川地勢低洼,在卦臺山旁邊形成一個大面積水域,水域環(huán)繞卦臺山,形似一個反向逗號,呈(‘)狀,水域猶如太極圖中的“陰魚”。水域與卦臺山首尾相依,環(huán)繞相抱。當時,水域中存在一座圓形小島,猶如陰魚的眼睛,與卦臺山山頂陽魚的眼睛相對應。
(三)優(yōu)美的“S”型曲線
卦臺山與西側(cè)水域相交,自然形成一個“S”型曲線,恰似太極圖中陰陽魚的分界線?!癝”型曲線是自然界最優(yōu)美、最流暢、最靈動,變幻無窮的曲線,表達了陰陽二氣自然流轉(zhuǎn),相互變換。山與水,一剛一柔,一動一靜,相偎相依,首尾相接,通過“S”型曲線,形成一幅渾然天成的太極圖形,為卦臺山太極。卦臺山太極立體景象圖見圖1-1所示。
(四)滄桑歲月使太極圖形變得模糊
1.陽魚的滄桑隨著歲月的流逝,卦臺山經(jīng)歷了水土的流失、巖石的風化、地震的破壞、河流的沖刷等自然演變。同時,山體周圍先民及后來的村民在山腳下的挖山造田、整土建舍、取土燒磚等人為活動,破壞了卦臺山原來完整的陽魚形狀。在卦臺山北側(cè),主要是因河流不斷沖刷,流失了局部山體,造成山體的缺失;在卦臺山的東側(cè),主要是因人為的延續(xù)破壞,挖掉了部分山體,造成山體的凹缺。數(shù)千年來,卦臺山遭受了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同時伴隨著雨水減少和森林消失,使卦臺山原來生動的太極“陽魚”圖形,變得越來越模糊。
2.陰魚的悲傷隨著喜馬拉雅山山脈的升高,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導致西部地區(qū)的雨水越來越少,氣候變的越來越干燥。渭河流水量不斷減少,沿岸的沼澤、湖泊變成了河灘、耕地,河床寬度逐漸縮小,流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卦臺山西側(cè)水域隨之變小、直至消失,現(xiàn)已變成良田沃土和村民院落。數(shù)千年來,卦臺山西側(cè)水域經(jīng)受自然演變和人為破壞,同時伴隨著雨水減少和水體消失,使原來靈動的太極“陰魚”圖形,逐漸湮沒殆盡。見圖2-1所示。
卦臺山是人文始祖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大地始創(chuàng)太極八卦的神山圣地,卦臺山及周邊神奇的地理蘊藏著深奧的八卦玄機。先天八卦與卦臺山周邊地理的山川地勢、氣象變幻的特征非常契合隱含著八卦特征,寓意玄奧、內(nèi)涵機妙,對其玄機的探索作者既興奮又期盼,希望引起各位讀者的共鳴,現(xiàn)分述如下:
(一)乾卦(
)
乾卦在南方。卦臺山南面正對著的是風都山西南面為風臺山,往南遠眺是邽山和鳯凰山,即南梁主峰。在卦臺山及周邊地理位置上,邽山是最長的“一”字形山梁、鳯凰山次之,鳯凰山是最高的山梁、邽山次之。邽山和鳯凰山相連,組成東西走向的南梁主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橫亙在卦臺山南方,是該區(qū)域的風水依托。
從卦臺山遙望南方,發(fā)現(xiàn)有三道東西走向的山梁,由近及遠,由短到長,最近的是風都山上的兩道山梁,最遠的也是最長的一道是邽山山梁短、中、長三道山梁分別代表八卦中的初、中上爻,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乾卦。另外,卦臺山南面的風都山以山為一陽,西南面的風臺山以山為一陽,遠方的南梁主峰為一陽,分別代表
八卦中的初、中、上爻,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乾卦。
(二)坤卦(
)
坤卦在北方。卦臺山北面是九龍山,九龍山隔渭河環(huán)繞著卦臺山。九龍山由西翼、中腹、東翼、北梁主峰組成。九龍山在渭河邊上形成九座小山峰,九座小山峰呈半圓形,隔渭河環(huán)繞卦臺山太極分布,順時針由西到東依次是:西翼上的廟咀峰、白馬峰、龍馬峰、鴿子峰等四峰,中腹上的黑牛峰、龍山峰等兩峰,東翼上的蝎子峰、貂蟬峰、九龍峰等三峰。
從卦臺山遙望北方,可以看到,九龍山上有特征明顯的六段山梁。其中,西翼上有兩段,一段是廟咀峰和白馬峰的結(jié)合,一段是龍馬峰和鴿子峰的結(jié)合,兩段組合可看作一個陰爻;中腹上有兩段,一段是黑牛峰,一段是龍山峰,兩段組合可看作一個陰爻;東翼上有兩段,一段是蝎子峰和貂蟬峰的組合,一段是九龍峰,兩段組合可看作一個陰爻。沿渭河邊環(huán)繞卦臺山的六段山梁,兩兩組合形成三個陰爻,分別代表八卦中的初、中、上爻,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坤卦。另外,九龍山的西翼為一陰,中腹和北梁主峰結(jié)合為一陰,東翼為一陰,分別代表八卦中的初、中、上爻,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坤卦。見圖2-2所示。
乾、坤兩卦,既相互對峙又不可分割,是一個整體,是八卦中最重要的兩個卦象。乾卦講春生夏長,坤卦講秋收冬藏,乾卦主顯,坤卦主隱。乾為天,乾在午時,是太陽最熾熱的時候,乾置于卦臺山南方,符合南方的自然地理現(xiàn)象;坤為地,坤在子時,是大地最沉寂的時候,坤置于卦臺山北方,符合北方的自然地理現(xiàn)象。
(三)離卦(
)
離卦在東方。從卦臺山向東,可俯視到三陽川川地,遠眺到羅漢山山系的導流山。遠在上古時期,三陽川雨量充沛,沼澤密布、湖泊遍地,從三陽川周圍發(fā)現(xiàn)的諸多新石器遺址分布在半山腰上,充分證明川地是一片澤國,整個三陽川基本被水侵占。因?qū)Я魃接幸欢ǜ叨龋谪耘_山看到早晨的第一縷光線,由導流山山頂照來,卦臺山沐浴在早陽之中,三陽川在晨曦中熠熠生輝。
從卦臺山遙望東方,三陽川的大地視為一陽,可看作初爻;三陽川的水面視為一陰,可看作中爻;直射的陽光和水面反射的波光視為一陽,可看作上爻。大地、水面、光線分別代表八卦中的初陽、中陰、上陽,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離卦。另外,從卦臺山由西往東,依次是卦臺山三陽川和導流山,將卦臺山視為一陽,可看作初爻;三陽川視為一陰,可看作中爻;導流山視為一陽,可看作上爻。卦臺山、三陽川、導流山分別代表八卦中的初陽、中陰、上陽,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離卦。見圖2-3所示。
離卦為下實、中虛、上陽,陽氣上升,則陰氣下降。從卦臺山往東眺望,導流山初現(xiàn)的太陽像火球一樣冉冉升起,有離的特征。同時,由三陽川水面反射來的波光和太陽直射來的光及由水蒸氣漫射來的光,相互交融、絢麗多彩,看上去像似火焰一樣在三陽川大地上燃燒,有離的屬性離為火,該方位堪為神奇,離卦特征明顯。
(四)坎卦(
)
坎卦在西方。從卦臺山向西望去,自西而來的渭河從余家峽流來,河水呈“S”型彎轉(zhuǎn),北依九龍山山麓,南繞卦臺山太極流入三陽川。上古時期,渭水在卦臺山西側(cè)形成大面積水域,構(gòu)成了卦臺山太極的陰魚。從卦臺山往西望去,依次是卦臺山太極的陰魚、風臺山西側(cè)尾部和新陽川(新陽鎮(zhèn))。那時新陽川同三陽川一樣,雨水充沛河水充盈,川區(qū)基本上是湖面,整個新陽川基本被水侵占。
從卦臺山遙望西方,將卦臺山太極的陰魚視為一陰,可看作初爻;風臺山西側(cè)尾部視為一陽可看作中爻;新陽川視為一陰,可看作上爻。陰魚、風臺山、新陽川分別代表八卦中的初陰、中陽、上陰,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坎卦。另外從卦臺山往西眺望,西面的水體主要來自渭河渭河之水由西而來。水的特性是柔中帶剛、外柔
內(nèi)剛,在坎卦中的初爻和上爻為陰為柔,符合水外柔的特性,中爻為陽為剛,符合內(nèi)剛的特性,渭河之水恰好具備了八卦中坎卦的特性。同時,甲骨文的“ ”(水)字,左虛、中實、右虛,把字平放后看,類似于坎卦的符號,佐證坎卦與水的關(guān)系。見圖2-3所示。
坎卦為下虛、中實、上陰,陰氣外包,陽氣居中。從卦臺山往西凝望,基本是水的世界,貫穿著水的主題,水的特性外陰內(nèi)陽,外柔內(nèi)剛,其外柔弱、其內(nèi)剛勁,陰柔延綿、陽剛內(nèi)居,滴水穿石、柔能克剛,水是生命的主要組成部分,又是生命的搖籃,生命因水而有了靈氣,水有坎的屬性。坎為水,該方位由水主導,坎卦的特征明顯。
離為火、為日,坎為水、為月。離在東,為太陽初升的地方,初陽似火;坎在西,為太陽落山的地方,日落月出,浩月似水。
(五)震卦(
)
震卦在東北方。在九龍山的南山麓下,渭河呈半圓弧形,繞卦臺山太極自西向東流過。葫蘆河發(fā)源于正北面的寧夏西吉,流經(jīng)葫蘆峽,繞過九龍山東北角山麓后,流入三陽川。渭河與葫蘆河隔九龍山遙相呼應,兩河在三陽川盆地內(nèi),款款蹣跚,蜿蜒曼妙,在峪口村南相匯。
從卦臺山遙望東北方,特別是夏天,九龍山東翼上空,經(jīng)常有電閃天裂,雷聲陣陣,而后是大雨磅礴。由于當時渭河和葫蘆河水量充沛,在渭河和葫蘆河上空,水汽蒸發(fā)容易形成云塊,兩組云塊相向移動,在九龍山東翼上空相遇,互相碰撞產(chǎn)生雷電。卦臺山東北方位的九龍山東翼上空,頻頻發(fā)生雷電,是該地理位置上常見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雷在東北方,雷為震,有動的特性,恰似八卦中的震卦。另外,從卦臺山往東北方位眺望,大地視為一陽,可看作初爻;渭河和葫蘆河結(jié)合視為一陰,可看作中爻;云層視為一陰,可看作上爻。大地、河流、云層分別代表八卦中的下陽、中陰、上陰三爻,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震卦。再次,卦臺山可視為一陽,可看作初爻;渭河可視為一陰,可看作中爻;葫蘆河可視為一陰,可看作上爻。卦臺山、渭河、葫蘆河分別代表八卦中的下陽、中陰、上陰,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震卦。見圖 2-4所示。
震的基本屬性為“動”,在自然界指“雷”,因為雷的震動,在空中電雨交加,雷聲滾滾。雷雨與先民的生產(chǎn)息息相關(guān),對先民的生活影響極大,由于雷雨給大地帶來雨水的同時,冰雹也給農(nóng)作物帶來災害。在先民的印象中,雷電既親切又可怕,雷雨引起人文始祖伏羲的特別重視,不斷觀察總結(jié)雷雨的發(fā)生規(guī)律,趨利避害,造福先民。雷電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現(xiàn)象,居于卦臺山東北方位,列為八卦中的震卦。
(六)巽卦(
)
巽卦在西南方。卦臺山西面是張石川,川內(nèi)緊接卦臺山有一水域,形似陰魚,與卦臺山陽魚組合,形成卦臺山太極。張石川東面與卦臺山山麓相接,南面和西南面以風都山和風臺山山麓為界,西北面和北面由渭河環(huán)繞,渭河緊依九龍山張石川隔渭河與九龍山相望。張石川大致呈半圓形平面,圓弧弓背向西,面迎渭河。半圓形平面的南面由風都山、風臺山圍合,北面隔渭河由九龍山圍合。由卦臺山往西南望去,首先是卦臺山太極的陰魚,緊接著是張石川張石村,其后是風臺山,遠處是凰山。
從卦臺山遙望西南方,迎面吹來款款季風清新颯爽。從地形上看,對卦臺山太極而言,鎮(zhèn)守在南面的五龍山南梁主峰,山峰海拔較高;屹立在北面的九龍山北梁主峰,高度與南梁主峰相當;西面群山延綿,許多山峰高度不亞于南梁主峰,卦臺山太極周圍幾乎被群山遮蔽,季風僅能從東南方的三陽川渭南鎮(zhèn)吹入。東南面的季風沿渭河,溯河逆流而上,經(jīng)過分(風)心石,進入卦臺山和九龍山之間的峽谷,季風受峽谷的擠壓風速加快,進入張石川時季風已變成東風,再受九龍山和風臺山的阻擋,季風在張石川內(nèi)多次轉(zhuǎn)向變成西南風,季風最終由卦臺山太極的陰魚頭
部吹向卦臺山。從三陽川渭南鎮(zhèn)開始,季風逆時針旋轉(zhuǎn)了270°,當人們站在卦臺山上時,感受到季風的風向主要來自西南方向,氣流強烈。對卦臺山而言,風來自西南方,從西南方吹“入”,恰好符合巽卦的特征,是八卦中的巽卦。另外,由卦臺山往西南方眺望,由近及遠,張石川視為一陰,可看作初爻;風臺山視為一陽,可看作中爻;
凰山視為一陽,可看作上爻。張石川、風臺山、
凰山分別代表八卦中的初陰、中陽、上陽,三爻組合,恰似八卦的巽卦。再次,鳯凰山在卦臺山的西南方位,古文中“鳯”和“風”是同意,“鳯”又是“雞”,八卦中“風”就是巽,“雞”為巽的動物象征,正好吻合天水當?shù)氐拿袼渍f法,恰似八卦中的巽卦。見圖2-4所示。
巽的基本屬性為“入”,在自然界指“風”,因為風就是空氣的流動,而空氣無所不入。在古代風與鳯相通,鳯又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之一。風就是空氣,與呼吸有關(guān),是生命的首需,比食物和水還重要,人文始祖伏羲及人始圣母女媧都是“風”姓,同時“呼吸”與“伏羲”讀音相近,可見風的重要。人文始祖伏羲屹立卦臺山觀察,當溫暖的春風到來時,春天來到,指導先民走出戶外,進行生產(chǎn)生活等活動;當濕冷的秋風到來時,冬天快要來臨,督促先民準備御寒物品,藏儲食品,積極準備過冬。在先民的印象中,風既溫暖又濕冷,季風引起人文始祖伏羲的特別重視,不斷觀察總結(jié)季風的規(guī)律,趨利避害,造福先民。季風作為一個重要的自然現(xiàn)象,居于卦臺山西南方位,列為八卦中的巽卦。
(七)艮卦(
)
艮卦在西北方。在卦臺山西北,由近到遠,首先看到的是張石川,其次是渭河,再次是九龍山,可遙望到三百多公里處黃河和三千多公里外的昆侖山主峰。昆侖山山脈在我國境內(nèi)的西北方位,山脈東端與祁連山山脈相連,山脈西面是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昆侖山山脈大致呈東西走向,綿延約2000公里。山上白雪皚皚,最高山峰是喬戈里峰,海拔為8611米,位于昆侖山的西北部,新疆和田地區(qū)的西面。在上古時期,西北地區(qū)氣候濕潤,雨水充沛,昆侖山周圍適宜生命的繁衍和生存,為人類最早期活動的地方。據(jù)傳說中華民族來源于昆侖山,在文化史上,昆侖山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是道教朝圣和修煉的圣地,是中華民族尋根問祖的地方。還有種傳說人文始祖伏羲自昆侖山而來,沿渭河來到天水(成紀)。
從卦臺山回望西北方,遙望到我們先民的發(fā)源地昆侖山,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先民心目中的神山靈土和圣地。在當時先民的心目中,昆侖山是天地接壤的地方,是西北方向大地的最邊端,也是孕育生命最早的地方。將昆侖山作為一卦,布置在西北方,山為艮,恰似八卦中的艮卦。另外,從卦臺山往西望去,由近及遠,近處是渭河,距卦臺山西北方三百多公里是黃河,距卦臺山三千多公里是昆侖山主峰,將渭河視為一陰,可看作初爻黃河視為一陰,可看作中爻;昆侖山主峰視為一陽,可看作上爻。渭河、黃河、昆侖山分別代表八卦中的初陰、中陰、上陽,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艮卦。再次,把卦臺山太極的陰魚視為一陰,可看作陰爻;渭河視為一陰,可看作陰爻;九龍山視為一陽,可看作陽爻。陰魚、渭河、九龍山分別代表八卦中的初陰、中陰、上陽,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艮卦。見圖2-5所示。
艮的基本屬性為“止”,在自然界指“山”,千峰萬仞、高山仰止,古人遇山則止,無法跨越。艮寓意為高山重立、淵深穩(wěn)重,對人來說謀不逾位明哲保身,歇腳養(yǎng)息,不輕舉妄動。艮又有邊界極限的意思。艮寓意著西北方向的發(fā)展遇“止則止,人文始祖伏羲只能引導先民遇“行”則行往東南方遷徙。艮卦的卦爻下柔、中陰、上實,在卦臺山地理位置上,西北方的昆侖山為一實,黃河、渭河各為一陰。昆侖山的一實,寓意著對我們先民的庇護,黃河、渭河的兩陰,為我們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
(八)兌卦(
)
兌卦在東南方。由卦臺山往東南望去,首先看到的是三陽川大地,其次是邽山的馬咀山,再次是導流山。上古時期,氣候濕潤、雨水豐沛,三陽川大地沼澤遍地,是動植物的天國。
從卦臺山凝望東南方,看到的東南側(cè)三陽川一片澤地。上古時期的澤地內(nèi),水草郁郁蔥蔥、植灌繁花層疊,澤水中鯢魚“娃”啼、魚翔淺底,灘涂上白鹿啾鳴、孔雀嬉戲,是眾多動物的樂園,呈現(xiàn)一片歡快愉悅的景象。由此可見,澤有“悅”的特性,將三陽川澤地作為一卦,布置在東南方,澤為兌,恰似八卦中的兌卦。另外,從沼澤的地質(zhì)構(gòu)造上看,上層為澤水、中層為淤泥河沙、下層為地層。將下層大地視為一陽,可看作初爻;中層淤泥河沙視為一陽,可看作中爻;上層為澤水視為一陰,可看作上爻。地層、淤泥河沙、澤水分別代表八卦中的初陽、中陽、上陰,三爻組合,恰似八卦中的兌卦。再次,從卦臺山往東南望去,由近及遠,導流山視為一陽,可看作初爻;馬咀山視為一陽,可看作中爻;三陽川視為一陰,可看作上爻。導流山、馬咀山、三陽川分別代表八卦中的初陽、中陽、上陰,三爻組合,恰似八卦的兌卦。見圖2-5所示。
兌的基本屬性為“悅”,在自然界指“澤”,澤是水聚集的地方,也表示恩澤恩惠,光亮滋潤,仁慈和善,祿位遺風,澤中的水可滋潤生命,使生靈喜悅。兌是喜悅的意思,快樂照人、善言喜說,心情舒暢、氣氛和諧。兌為兌現(xiàn),順從天道應和人心,順水順意,正當有利。兌卦的卦爻表柔、中陽、下剛,剛中而柔外,寓意事物根基扎實,發(fā)展順利。兌卦對植物來說,上面生命旺盛,下部根基穩(wěn)固,有利于生命的繁衍生息,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成長。澤地生命力旺盛,先民逐水而居,選擇澤地周邊生活,容易獲得生活之需,以澤地為樂,澤地有利于氏族的生存和發(fā)展。人文始祖伏羲最終帶領(lǐng)氏族由渭河流域的澤地邊,遷徙到黃河流域的澤地邊,然后擴展到長江流域的澤地邊,利用澤地給生活提供的有利條件,使華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變強。
人文始祖伏羲受卦臺山特殊地理的啟發(fā),觀物取象,激發(fā)靈感,“一畫開天”,獨辟異徑,歸納萃取,開辟了認識宇宙萬物的途徑,始創(chuàng)了認識事物的方法。找到了大自然的變化關(guān)系,揭示了宇宙萬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宇宙萬物可以分為陰性和陽性,宇宙萬物都是由陰、陽兩性組成陰陽兩性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陰陽兩性既相互包含又相互轉(zhuǎn)換,大小無量、內(nèi)涵深奧,運動不息、變幻莫測。這種認識就是變幻著的太極陰陽“二元論”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宇宙萬物的根本特性,準確反映了宇宙萬物的實質(zhì)。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無到有,從原來的“無”到現(xiàn)在的“有”即無極生太極?!盁o”是混沌狀態(tài),即無極“有”是事物生成,即有極。由有極的“一”生成“二”,“二”就是陰、陽兩極,即太極的兩儀而后,兩儀生成四象,四象生成八卦,從而總結(jié)出了表示宇宙萬物八個最基本的原素,創(chuàng)立了先天八卦。
人文始祖伏羲屹立于卦臺山之巔,神游天外上觀宇宙天象,總結(jié)日月星辰的運行法則;下察大地,探討地理位置的構(gòu)成特征;中視動植萬物總結(jié)生命對山川地勢、氣候變化、南北東西的適應狀態(tài)。近擷自身心神五官的感觀,遠取天地萬物的理則。人文始祖伏羲觀天察地,環(huán)顧卦臺山四周:
往南望去,看到邽山形似“一”長線,鳯凰山形似“-”短線,聯(lián)想到結(jié)繩記事中,“一”長線代表天、陽、男等陽性之物,“-”短線代表地、陰、女等陰性之物。受邽山和鳯凰山的啟發(fā)又結(jié)合結(jié)繩記事的經(jīng)驗,人文始祖伏羲突發(fā)靈感提煉出宇宙萬物的陰陽兩性可由一長線“—”,兩短線“- -”表示?!啊北硎娟栃灾铮Q為陽爻;“- -”表示陰性之物,稱為陰爻。太極可用陽(—)、陰(- -)符號組合表示,其中“—”表示陽儀,“- -”表示陰儀;四象可用陽(—)、陰(- -)符號,兩個一組排列組合表示八卦由陽(—)、陰(- -)符號,三個一組排列組合表示。由此,可衍生出許多表達事物的符號豐富了表達事物的方式,避免了結(jié)繩記事的混亂形成了原始文字的雛形。
俯瞰腳下,卦臺山就是個陽魚,西側(cè)水域就是一個陰魚,山體陽魚與水體陰魚首尾相接,形成一個渾然天成的太極圖?!瓣桇~”表示陽性事物,“陰魚”表示陰性事物,陰魚和陽魚首尾相接,相依相偎,山水相連、相互環(huán)抱組成太極圖太極圖內(nèi)山呼水涌、旋動不息,山光交替、湖影炫幻。俯看卦臺山太極圖,人文始祖伏羲由衷感
嘆,卦臺山太極如此的神奇玄奧,反映了事物中的陰陽特性,印證了變幻著的太極陰陽“二元論”的思想。
觀察卦臺山周邊,提取山川地勢的地理特性,總結(jié)氣象變化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卦臺山周邊的山川地勢、氣象變化,隱含著乾(天)、坤(地)、離(火)、坎(水)、震(雷)、巽(風)、艮(山)、兌(澤)八卦的特征。五龍山山脈、九龍山山脈、導流山上的日出、逶迤而來的渭河、東北方的雷電、西南方的季風、西北方的昆侖山、三陽川澤國,分別對應著八卦的八個特征。同時,通過對卦臺山周邊地理八個方位的進一步觀察,發(fā)現(xiàn)八個方位在地理特征上還有更多的玄機,逐漸豐富了八卦的內(nèi)容。
卦臺山及周邊地理之神奇,涵蓋著天元之魂、天地之道、陰陽之性、生命之理、龍鳯之形和九五之數(shù)??梢哉f,卦臺山及周邊地理的山川地勢非常神奇,極為罕見,是人類生活環(huán)境中獨一無二的風水寶地,是天之心、地之膽。伏羲先天八卦與卦臺山及周邊地理的特征如此暗合,堪稱神奇。充分證明,先天八卦就是人文始祖伏羲在卦臺山創(chuàng)立和演繹的。在沒有文字記載和傳說模糊的情況下,卦臺山及周邊地理的山川地勢、氣象變化,是一個非常形象的天然“文字”、“語言”,記載著上古時期我們先民的活動情境,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穿越時空、追溯遠古的途徑。這個特殊的“文字”、“語言”,表明了伏羲先天八卦創(chuàng)立在卦臺山,說明了人文始祖伏羲早期活動在天水,證明了人文始祖伏羲“誕生”在成紀(天水)。上古時期,天水是一塊天然的、獨特的、適宜于人類生存的地方,因為有了這塊難得的風水寶地伏羲氏族才能夠繁衍生息、兼納并容,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使伏羲氏族成為華夏民族中一支最為興盛壯大的根干。在天水這塊靈奧的、神奇的土地上產(chǎn)生了伏羲文化,因為有了這種璀璨的文化動力,人文始祖伏羲才能夠引領(lǐng)先民“圖騰”勵族、凝族聚夷、尋土拓疆、強族興邦發(fā)展壯大使伏羲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中起著支配作用的根源伏羲文化根植于華夏民族精神中,推動著中華民族逐漸走向繁榮強盛??梢哉f,伏羲氏族是華夏民族的血脈之根,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肇始之源。人文始祖伏羲“一畫開天,肇啟文明”,肇啟了人類文明的曙光,為華夏文明奠定了基礎(chǔ),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被后人尊崇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的祖先,受到華夏民族長久的敬仰和崇拜,頤領(lǐng)著后人最高規(guī)格的祭祀?!ぃɡm(xù)完)
[1]劉雁翔,伏羲廟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3.5.
[2]李寧民.人祖伏羲與宗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7.
[3]何新.何新論易經(jīng)[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4]周春才.易經(jīng)圖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
[5]徐芹庭.細說易經(jīng)[M].北京.中國書店,2009.
[6]仙松濤.全球華人祭祖基地的思考[M].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2012.
G127.42
A
1009-6566(2015)04-0122-07
2015-05-14
馬步真(1963—),男,甘肅渭源人,天水建筑設(shè)計院院長,工程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蘭州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市政府專家委員會專家,研究方向為建筑設(shè)計和區(qū)域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