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民的法治思維能力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重要的影響,但我國公民的法治思維能力還存在信奉“人治”觀念、權利意識淡薄、法治行為與法治意識存在偏差、法治信仰欠缺等方面的不足,應從強化立法執(zhí)法司法力度、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加大預防和懲治腐敗力度、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法治教育的手段和內容等方面加強提升公民法治思維能力。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352(2015)04—0048—03
【收稿日期】2015-05-26
【作者簡介】杜鵑(1983—),女,山東聊城人,中共聊城市委黨校理論研究室講師。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公民的法治思維能力對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公民的角度,法治思維是指公民在具備了法治意識的條件下,處理問題時主動地、自覺地將法律作為評判問題的準繩,運用法律知識、法律規(guī)定、法律精神對待、分析、判斷最終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 [1],簡而言之就是以法為價值之要、以法為行為之規(guī)、以法為治理之本的思維模式 [2]。法治思維是公民參與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的一種思維方式。
一、我國公民法治思維能力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我國公民法治思維能力現狀
公民的法治思維是在具備法律知識、法治意識的前提下逐步養(yǎng)成的,并且要將其外化為處理具體問題的法律行為。公民的法治思維能力也主要通過法治意識、法律行為、法治信仰等方面表現出來。
1.法治意識方面
(1)具備一定的法治意識,但傳統(tǒng)“人治”觀念仍普遍存在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法制教育的推進、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公民普遍具備了一定的法治意識,但是“人治”思維仍存在于很多人的思想觀念中。人治思維的特點是崇尚權力、漠視權利、拒斥制度、暗箱操作等,在日常中經常表現為漠視規(guī)則,遇到事情先找熟人找關系,有權有人好辦事;存在“信權不信法”“信錢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的現象;很多人存在錯誤的權力觀,依照權力大小將人分為三六九等。應該說現階段人治觀念還在大行其道,公民的法治意識還有待提高。
(2)公民權利意識蘇醒,但維權意識和對權利義務關系的認識還有待提高
隨著法治意識的逐漸增強,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有所覺醒,比如,越來越多的公民權利受到侵害會選擇依法維權。例如消費維權方面,2014年中國工商和市場監(jiān)管部門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16.22萬件,同比增長14.3%,投訴量及增幅均居五年來最高 [3]。但是,遇到利益遭受侵害持息事寧人態(tài)度或采取暴力維權的現象也非常普遍。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上,存在“義務為重,權利為輕”的價值觀念,例如,公民有繳稅的義務,卻沒有充分的參與和了解稅收使用的權利訴求。
(3)存在公民法治意識發(fā)展不均衡的情況
公民法治意識發(fā)展不均衡具體可表現在法律實踐的多維空間。例如,在地域空間上,經濟發(fā)展水平較好的地區(qū),公民對法治事件更為關注,對權利義務的認識更清晰;反之,在有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qū)法治意識薄弱較為普遍。年齡層面上講,較為年輕的群體擁有較強的法治意識。也有調查顯示,領導干部群體和普通公民群體法治意識也有差距。以上這些都表明,公民法治意識發(fā)展不均衡,對公民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應有針對性,分層次、遞進式地采取不同的方式。
2.法治行為方面
公民的法治思維能力是通過法治行為體現出來的。我國公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法治意識,但是在法治行為方面存在滯后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法治觀念沒有轉化為行為選擇,存在觀念和行為的矛盾性,如雖然具備維權意識,但是大多數公民仍然具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輕訟”觀念;在法治行為上具有利己主義和自我保護思維,有選擇性地踐行法律,如在行使自我權利時不惜以損害他人利益為代價;對權力運行的監(jiān)督能力較弱,如對腐敗的網絡監(jiān)督存在盲目性、 情緒性、 主觀性等多種問題,甚至有因“網絡暴力”觸犯法律的現象發(fā)生。
3.法治信仰方面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公民法治信仰的缺失還很嚴重。主要表現在:很多公民對法律不信任,對法律的權威性存在質疑,不是發(fā)自內心地自覺守法、用法,而是多處于對違法的懲戒;立法缺乏嚴肅性、科學性,立法速度過快、應急性法律膨脹,這些都導致部分法律質量較低;有些司法部門和執(zhí)法人員執(zhí)法犯法、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等行為不僅表明他們對法律的蔑視更是嚴重損害了法律在普通公民心中的權威性;地方保護主義橫行,法律工具主義的思想嚴重,某些政府部門權大于法、特權思想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尊嚴和嚴肅性,造成了法律和普通公民之間的隔閡。
(二)我國公民法治思維能力現狀原因分析
我國公民的法治思維能力現狀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影響形成的,有歷史原因,有現實影響,有經濟原因,有文化原因,是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1.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受儒家“重禮輕法,重德輕刑”思想的影響,中國封建時代的統(tǒng)治階層將“德禮”作為治國的主要手段, 將“法刑”作為輔助的權宜之計。受此影響, 民眾從心理上對“法刑”產生抵觸情緒, 再加上“和為貴”“忍為上”思想影響,有矛盾沖突一般都由家族協(xié)調解決,避免對簿公堂。另外,孔子曰“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所以中國古代將國家治理的好壞寄希望于個人身上,由此而衍生出的“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等現象就是這種思想的殘留。
2.傳統(tǒng)自然經濟的影響
受“重農輕商”思維的影響,中國封建時代的商業(yè)發(fā)展受到抑制,人們的商品意識淡薄,因此也就不具備形成維持“自由、平等”為特征的市場經濟運行所必須的法治土壤,也就不會產生體系的民法、商法等。另外,小農經濟造就了中國的“熟人社會”,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人情大于規(guī)則,也就導致了法律在人心中無足輕重。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伴隨的經濟基礎不夠鞏固和完善、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不健全仍是制約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受普法教育、法治教育偏差的影響
從1986年開始,我國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針對全體公民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但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存在偏差,阻礙了公民法治思維的發(fā)展?!拔覈钠辗ㄐ麄鹘逃嬖谥軓姷墓髁x和實用主義色彩……注重宣講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活動,較少宣講法律所允許和保護的正當權利。這種‘守法教育’使廣大民眾難以對法治產生普遍的認同并熱情擁戴,也不會給予充分的信任,更不可能樹立堅定的信念,形成忠誠的信仰” [4]。雖然“六五”普法規(guī)劃的目標中提出要“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但是實際的法治宣傳活動的重心卻常常放在法律條文的宣傳普及上,而很少有提高公民法治觀念、理解法治真正內涵的項目。
(三)受法律工具主義的影響
從建國開始到此后幾十年的時間內,法一直被認為是階級斗爭或階級專政的工具,“是階級統(tǒng)治和社會管理的手段,它應當是通過利益調整而實現社會正義的工具” [5]。部分領導干部將法律任意取舍,需要時就拿來,礙事時就扔開。社會治安不好時就“嚴打”,抓人時隨意羅織罪名就是這種工具主義在實踐中的應用。目前法律更多的被用作經濟建設的工具,這是法律工具主義的一種新的形式,最主要表現就是地方保護主義。
(四)受現實中司法不公、腐敗等負面現象的影響
司法不公和腐敗現象會極大地影響黨和執(zhí)法人員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更會抹煞法律的權威性和神圣感。有些司法機關公職人員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將司法權力作為商品交換的籌碼謀取私利、貪贓枉法、制造冤假錯案,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社會不良影響。在其影響下,對司法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漸泛化成普遍社會心理。呼格案、趙作海案、聶樹斌案的巨大社會反響表明群眾對司法不公正的關注;“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這種說法表明了群眾對司法腐敗的憎惡。
二、提高我國公民法治思維能力的途徑
我國公民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個長期的、系統(tǒng)的工程。針對以上的各種制約因素,結合法治思維自身的特點,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提高公民的法治思維能力。
(一)強化立法、執(zhí)法、司法力度,完善法律各項職能
1.科學立法,完善法律體系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首要條件,也是公民產生法律意識的基礎。要想讓法律獲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仰,首先,要從立法上下功夫,訂立良法。所謂“良法”,就是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等價值觀念,代表人民利益,能促進社會進步,結構嚴謹合理的法律 [6]。只有良法,才能讓人民自覺地遵守;其次,要加快對新興事物的立法工作,如我國有關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立法就很欠缺,不能適應我國互聯網金融發(fā)展的需要;最后,要規(guī)范政策、行政性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的制定,各種政策法規(guī)不能與法律相沖突,更不能凌駕在法律之上,要切實維護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性。
2.嚴格執(zhí)法,遵循法律至上理念
嚴格執(zhí)法是指在執(zhí)行法規(guī)或掌握標準時不放松、不走樣,做到標準統(tǒng)一、公平公正。做到嚴格執(zhí)法,一是要提高執(zhí)法人員的職業(yè)素質,提高執(zhí)法技能,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和程序辦事,杜絕暴力執(zhí)法現象的發(fā)生;二是要求努力構建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的法治環(huán)境,執(zhí)法人員必須對發(fā)生的違法行為敢于糾正并依法處罰,不搞“關系執(zhí)法”“人情執(zhí)法”,做到見違必糾,糾違必罰,處罰有據;三是要建立問責機制,明確責任,發(fā)現違法現象要堅決追查到底,并追究直接責任者以及相關領導者的責任。
3.公正司法,樹立法律權威
公正司法,其基本內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要做到公正司法,首先就是要保證司法獨立,只有司法運行不受外來干涉,審判結果才會是客觀公正的;其次,“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提高司法人員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打造職業(yè)化的司法工作人員隊伍;再次,要加強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jiān)督,確保公平、公正、公開執(zhí)法,保證司法工作人員的勤政、廉政,防止行政權力的濫用;最后,要建立嚴格的冤假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對司法不公案件的后續(xù)調查處理結果要及時通報。
(二)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風成于上,俗形于下”,在普通公民眼中領導干部是黨的形象,是法治行為的標尺,黨員領導干部應當做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表率,通過提高自身法治思維能力的提高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要做尊法模范,牢記黨紀國法是黨員干部必須恪守的“警戒線”,不能逾越的“高壓線”,要將對法律的敬畏和尊重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做學法模范,把學法懂法作為履職的必備條件。不僅要學習同自己所擔負的領導工作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更要學習憲法這一國家的根本大法,理解憲法精神;要做守法模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領導干部要嚴格約束自身言行,做廉潔自律、不牟私利、清白做人的表率;要做用法模范,堅持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做到依法行政。
(三)加大預防和懲治腐敗力度,完善監(jiān)督制約機制
2014年中國采取一系列的反腐敗行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要繼續(xù)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tài)勢,堅持走法治反腐的道路。懲治腐敗很重要,但是預防腐敗更重要。加強對領導干部行使權力的監(jiān)督,可以將事后監(jiān)督和查處向事前積極預防轉變,是預防腐敗的重要策略。完善監(jiān)督制約機制,首先要加強黨內監(jiān)督,認真貫徹黨內監(jiān)督條例,加強黨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監(jiān)督;其次要加強人大監(jiān)督,要合理界定黨委、人大常委會和政府的職能,完善人大監(jiān)督政府的法律、制度和程序;最后要加強輿論監(jiān)督,暢通社會參與監(jiān)督的各種渠道。要推動輿論監(jiān)督法制化,完善輿論監(jiān)督外部環(huán)境的制度建設,特別是要注重發(fā)揮網絡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作用,跟蹤關注網絡反腐的輿情,及時分析處理,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形成良性互動。
(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營造良好法治氛圍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培育以提升公民法治思維能力為核心的法治文化,對營造良好法治氛圍、推進依法治國戰(zhàn)略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要加強法治文化系統(tǒng)建設,拓寬法治文化的表現形式,將法治精神以戲劇、繪畫、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展現出來,起到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要加強對法治文化隊伍的建設,對專業(yè)文藝團體和社區(qū)文化站等組織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確保文化宣傳工作的持久、深入開展;其次推動法治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yè)、進農村、進社區(qū)的力度,拓寬社會影響的寬度、廣度;最后要提升法治文學、藝術、影視創(chuàng)作層次水平,創(chuàng)作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反映法治精神和法治實踐活動的優(yōu)秀作品。
(五)創(chuàng)新法治教育的手段和內容,培育法治信仰
法治思維的養(yǎng)成,對法的尊重和信仰比知法懂法更重要 [7]。當前法治教育的目的是傳達現代法治精神,讓公民逐步樹立起自由、平等、民主、公平、正義等現代價值取向,培育公民法治信仰。要進行深入的社會調研活動,真正了解群眾所想所需,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提高法治宣傳教育的針對性,針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的宣傳方式和教育內容。如農村群眾是法治意識比較薄弱的群體,普法宣傳應該充分發(fā)揮農村普法宣傳員的作用,結合勞動力技能培訓、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趕集經貿文化活動等貼近生活的活動進行。對領導干部群體,法治教育首先要發(fā)揮黨校的作用,增加能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方面的課程,并多采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形式的教學方法讓領導干部掌握法律的價值、作用,學會用法治思維看問題,全面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其次,將法治思維能力強、嚴格依法辦事的黨員干部作為典型進行宣傳推廣;最后,對領導干部的普法教育上要提高認識、更新形式,考核的形式應重點考察對法律的實際應用能力,將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重要內容,提高學法用法積極性。形式上,要多注意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如通過開通微信公眾平臺隨時發(fā)布法治宣傳動態(tài),達到普法的新興化和常態(tài)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