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雅斌,楊波
(天津市化工設計院,天津 300193)
目前國內生產(chǎn)次氯酸鈉的一般方式為:首先將液氯氣化,然后采用堿液噴淋的方式進行反應吸收。
原工藝液氯氣化后,在緩沖罐內與氮氣長時間接觸會殘留爆炸性物質二氯化氮,必須定時排放,在排放過程會帶出氯氣也存在泄漏、中毒風險[2]。同時原先工藝在拆裝液氯鋼瓶接口時會散發(fā)少量氯氣,在安裝時存在墊片不正,導致泄漏的情況,另外裝卸車操作程度復雜并且缺少有效的有毒氣體報警裝置,安全連鎖裝置和尾氣處理裝置,能耗偏高。天津科邁化工于2015年針對以上工藝安全及節(jié)能的問題進行如下技術改進措施。
本次技改將1t液氯鋼瓶改為21m3集裝罐,機動車摘掛留下集裝罐,降低裝卸勞動強度、免除從庫房到生產(chǎn)現(xiàn)場的運輸、以及吊裝重瓶的重復勞動和安全風險。集裝罐出口安裝符合要求的閘閥和電控液動球閥,電控液動球閥的信號與現(xiàn)場有毒氣體報警器連鎖,如果發(fā)生泄漏,電控液動球閥立即關閉,終止進料。原生產(chǎn)裝置同時使用4瓶液氯4個進口控制,改為一個入口,減少泄露點和操作復雜程度?,F(xiàn)將裝車管線上增加管線局部排風設施,在裝卸車開始、完畢時啟動風機,排空連接管線中的殘余氯氣,避免帶氯操作和有氯氣的泄漏、杜絕接口滲漏的可能,提高裝卸車操作安全性。
改進后工藝采用液氯與氫氧化鈉溶液在15℃以下反應制備次氯酸鈉水溶液。在確保制冷條件下溫度可控,液氯不經(jīng)氣化直接通入深4 m,直徑6m,容積140cm3的堿液反應釜中,出口設分布孔減壓均勻釋放,在堿液始終過量條件下充分攪拌,在冷介質循環(huán)冷卻同時使液氯與液堿充分中和反應,同時設置反應超溫、攪拌故障連鎖停液氯供應源,連鎖切斷液氯進料。并且在反應釜上部增加局部排風設施,將可能溢出的氯氣吸至尾氣吸收塔,與液堿進行中和反應,避免反應釜上部存留氯氣。此項技改與原工藝對比,不僅可以避免緩沖罐內殘留爆炸危險性物質二氯化氮,還避免了排放過程中的泄漏、中毒風險,降低氯泄漏可能,做到對環(huán)境無污染,更加安全可靠。此外從能量角度考慮原工藝液氯氣化吸收部分熱量,反應劇烈,而液氯直接反應,反應活性有所降低,放熱稍有減少,安全性更高。
氯氣使用開敞式廠房結構,同時設置局部排風和事故排風設施對氯氣進行吸收處理。具體方案如下:次氯酸鈉車間增設一Ф1000x4500堿噴淋吸收塔,填料采用25mm塑料鮑爾環(huán)。一旦發(fā)生泄露,連鎖報警裝置啟動后分別開啟引風機、事故風機、堿液循環(huán)泵,進行排氣、溶解、吸收。吸收塔吸收能力按事故排風區(qū)域5min換氣的量計算(即事故排風換氣12次/h)計算得出風量為2904m3/h(含氯氣224.7kg/h),采用循環(huán)泵打堿液循環(huán)的方法吸收,循環(huán)量為7倍實際需要量。緊急狀態(tài)時采用進堿液循環(huán),經(jīng)計算可吸收3000 m3/h(含氯448kg/h)包括70 m3/h氯氣和44.8cm3/s液氯。
根據(jù)工廠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材料選用經(jīng)驗,液氯可使用碳鋼管道,但由于外腐蝕性、檢修期意外淋水、氯泄漏對周圍的腐蝕性,采用不銹鋼管,延長使用周期。存有氯氣的管道采用增強FRP+PVC、聚氯乙烯材質或者聚四氟閥門和管道。與含氯液體接觸的管道采用鈦材,耐液相氯腐蝕。次氯酸鈉成品采用襯四氟材質的管線和設備。液氯為A2類流體,使用軟墊片時,選用凹凸面法蘭。螺栓選用外襯塑螺栓或不銹鋼螺栓,并采用隔膜閥作為切斷閥。由于氯的強腐蝕性,所有設備管道應定期更換,檢查腐蝕和老化程度。
國內的次氯酸鈉制取過程能耗為:液氯氣化的加熱量、氯氣和堿反應熱的冷卻量。原工藝采用0.4MPa的蒸氣作為熱源,氣化潛熱γ=2113.2kJ/kg,蒸氣單價200元/t,液氯氣化潛熱γ=287.7 kJ/kg,則每汽化1t液氯需消耗蒸氣136.22 kg/T氯。汽化液氯的蒸氣消耗為200×0.136=27.2元/T氯。
原工藝氯氣反應得反應熱采用36%乙二醇溶液,作為循環(huán)制冷劑。36%乙二醇溶液密度ρ=1060kg/m3,冷凍機出口溫度5℃,進口溫度10℃,制冷劑的比熱為3.41 kJ/kg.k,經(jīng)計算每生產(chǎn)1t氯氣需要制冷劑的量為85.29T/T氯。
液氯直接氯化,采用大冷YCLG20CF2B乙二醇螺桿機組,制冷量為550kW,運用公式Q=CP·M·△T計算得乙二醇循環(huán)量為111.3t/h,壓縮機電機功率250 kW、油泵電機功率3.0 kW、配套DBNL-350涼水塔風機功率11 kW,潛水泵300QJ200-30/2功率25kW,采用100 m3/h,功率22 kW循環(huán)水泵輸送制冷劑。乙二醇運行成本為(250+3+11+25+22)×0.9÷111.3=2.51元/t,用于移熱消耗制冷劑費用為214.08元/t氯。
若采用改進工藝,液氯汽化熱由反應熱提供,不但可以降低蒸汽消耗,還可降低制冷劑的消耗,改進工藝制冷量為68.41 t/t氯。所以采用液氯方式每消耗1t氯氣的運行費用為171.71元。兩種工藝運行費用相差241.28-171.71=69.57元/t氯。
綜上所述得出以下結論:此項技術改進在工藝安全性和節(jié)能方面有顯著提高,使次氯酸鈉的生產(chǎn)工藝更加安全、經(jīng)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