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鹽埕區(qū)的一天是這么開始的。沿五福四路轉(zhuǎn)進瀨南街,我在阿貴虱目魚小店點了魚皮湯與魚肚丸面線,還配一盤鹵苦瓜。魚皮上抹了一層魚漿,咬起來很軟有彈性,如果配上蒜泥或摻了豆瓣醬的醬油,也有不同滋味,湯頭很清爽,除了魚骨高湯,就是紅蔥頭與青蔥。魚肚丸也非印象中一顆圓圓的魚丸,而是飽滿粗線條的歪扭魚漿裹上魚肚,滿滿占據(jù)碗公,湯頭更清爽,只有姜絲提味,配上淡淡的面線,很有飽足感。
轉(zhuǎn)進五福四路另一條小巷,這是陰暗的大溝頂市場,往里頭走幾步,會發(fā)現(xiàn)一攤坐滿客人的無名虱目魚小店。吃碗綜合米粉,抹上魚漿的帶肉魚皮與魚肚漿,堆在碗中如座小山,粗大的米粉味道清淡,大把的芹菜珠,點綴魚香,吃起來很過癮,配上清燙的魚腸,略帶點腥味,QQ的口感,沾點醬油也能開胃。如果嫌不夠飽足,再來一碗鹵肉飯,高雄的鹵肉飯就是一大塊肥肉,淋上醬汁,沒其他料,搭配虱目魚料理,也算稱職的配角。這家小攤清晨五點半開張,就擠滿在地的識途老馬,雖然開到下午一點,但早晨人潮最多,虱目魚講求新鮮,越早吃,越鮮美,早起才有好魚吃。
還不滿足,味道要再重一點,得更深入瀨南街另一端。已有六十多年的老蔡虱目魚,灑上姜絲的虱目魚粥很豐盛,里頭有魚肉、蚵仔與肉絲,米粒吸飽魚鮮高湯,再搭一個油條,沾上魚湯,也有不同滋味。清燙的帶肉魚皮,沾點醬油膏與姜絲,有嚼勁的魚皮與嫩肉,單純又鮮美。最期待的是煎魚腸,我看老板娘撈起粉嫩的生魚腸,放入小鍋煎一下,黑黝黝的不甚起眼,微苦滋味帶著回甘清甜。如果想再配點菜,一盤香腸與和荷包蛋,加上一碗肉燥飯,也不會只有吃虱目魚那么單調(diào)。
一般人提到虱目魚,都會想到臺南,高雄鹽埕的虱目魚料理跟臺南是同中求異,有另種飽足滋味。份量與價格上相比,臺南比較小巧、價格較高,鹽埕的便宜大碗料又多,樣式與味道變化更大。
很難想象,這里原本只是鹽田、沙洲、舄湖與魚塭,是清代重要的曬鹽場,一直到1908年的日據(jù)時期,西部鐵路縱貫線從基隆通車到高雄,啟動第一期筑港工程,1912年進行第二期筑港工程時,開始填海造陸,將浚深高雄港的廢土填平鹽埕,成為海埔新生地,擁有新碼頭、倉庫,以及稱為鹽埕埔的新市街土地。1924年,這個小地方升格為成高雄市,鹽埕成為行政中心,這個新天地,吸引許多南部各地的人來此打拼筑夢,原本在臺南安平的碼頭工人,因為安平港淤積,紛紛來高雄港擔(dān)任碼頭工人,安平港周圍的工匠、船工、漁業(yè)也因為工作變少,被迫轉(zhuǎn)移到高雄討生活。
鹽埕這個新興區(qū)域,融合南部各地移民,交融滋養(yǎng)彼此的生活習(xí)慣與飲食口味,創(chuàng)造獨有的生活風(fēng)格。像虱目魚這個源自臺南的食材,在鹽埕落地生根后,一開始多半供應(yīng)給勞動階級,便宜量多又好吃,多樣化才能滿足需求,其他小吃也是如此,才能在鹽埕生存下去。
走在街道上,鹽埕像臺北的西門町,擁有許多日式風(fēng)格的洋房,但不像西門町充滿人潮。乍看下,很難想象這里曾是高雄政商重鎮(zhèn),但是待上一段時間,細走慢看,卻能感受那種看似洗盡鉛華,仍蘊藏貴氣的質(zhì)地。每條街道也有商業(yè)分工,七賢三路是酒吧街,新興街是五金店,大勇路以鐘表為主,五福四路專售皮鞋與眼鏡,鹽埕街則賣婦女飾品,新樂街是一長排的銀樓店,一眼望去,整齊劃一,架勢十足。
這里曾有個崛江町,日據(jù)時期沿著加蓋的愛河支流地下水道,在上面開設(shè)了貫穿鹽埕南北的崛江商場,一九五四年在商場上方加蓋屋頂,變成名副其實的大溝頂市場,大溝頂整合整個街廓的商場,彼此相連,帶動不少小生意。
走到七賢三路與五福四路交叉口,一棟外觀老舊不起眼的建筑,朋友說這里曾叫銀座商場,我半信半疑,走進去一看,光線暗淡模糊,卻深不可測,只有幾個店家招牌看得清楚,抬頭一看,是個三層樓建筑,屋頂微微透著光,上頭是彼此相連的樓道,像幾條蜿蜒的巨龍,房舍密密麻麻,仿佛是隱秘的城堡,有王家衛(wèi)電影《重慶森林》的影子,也有周星馳電影《功夫》豬籠城寨的味道。走出銀座另一頭,光線耀眼,外似狹窄的商場,實際直通整個街區(qū)。
日據(jù)時期,這里有個吉井百貨,是高雄市第一個百貨公司,百貨內(nèi)部還設(shè)有“流籠”,搭乘“流籠”成為最時髦的活動。銀座與吉井百貨,戰(zhàn)后仍持續(xù)營業(yè),銀座改名為“國際商場”,吉井百貨改為“高雄百貨”。1958年,來自臺南佳里的吳耀庭,興建位于高雄百貨斜對面的大新百貨,擁有臺灣第一部電動手扶梯,以及頂樓的兒童樂園,也造成風(fēng)潮。
鹽埕曾經(jīng)是高雄的代名詞,只是這個小三角地帶先天腹地有限,西邊受限于壽山,東邊被愛河包圍,南臨高雄港,無法容納過度膨脹的人口。當(dāng)市政府東移、新的百貨商圈從各地冒出,鹽埕就日益沒落。
這里的昔日繁華,現(xiàn)在也重新復(fù)蘇。除了虱目魚的老滋味,一家原本是新娘禮服工廠的老公寓,也重新整修成為民宿“叁捌旅居”,空間都是當(dāng)年的老記憶,但又很舒適現(xiàn)代。名稱也是呼應(yīng)民宿主人邱承漢與曾是禮服設(shè)計師的外婆的共同記憶,一個是1930年代出生,一個則是1980年代出生,民宿也有豐富的鹽埕導(dǎo)覽信息,早餐也提供虱目魚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