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永紅綜述 祝曉芬楊燕珍審校
·綜述·
漢語言語測聽材料的歷史與現(xiàn)狀
季永紅1綜述 祝曉芬2楊燕珍2審校
語言(language)是人類最基本的交流方式,言語(speech)指人類按照一定的自然語言模式發(fā)出的聲音。接收和理解語言是人類聽覺最重要的功能,言語測聽(speech audiometry)是一種用言語信號作為刺激聲來檢查受試者言語聽閾和言語識別能力的聽力學測試方法[1],可用于聽障患者的診斷以及評估聽力康復效果。20世紀中葉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英語國家,在言語測聽材料的開發(fā)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動了言語測聽技術逐漸走向規(guī)范化。近年來隨著助聽器和人工耳蝸植入的發(fā)展,如何更好地指導助聽裝置的選配及評估人工耳蝸植入后的效果,并進一步制定切實有效的聽力康復計劃已經成為廣大聽力學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言語測聽技術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要使其在我國得以廣泛推廣,還需要設計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言語測聽材料和方法,使言語測聽法能夠服務于廣大聽障患者。本文在回顧英語言語測聽材料的發(fā)展基礎上,對漢語言語測聽材料的歷史與現(xiàn)狀進行綜述。
早在1804年,Pfingsten就開始利用言語信號研究聽力損失分級(Feldmann,1960)[2],直到1904年,Bryant使言語測聽標準化,才使得言語測聽逐漸開展起來。1910年第一張英語輔音測試詞表問世,用于測試電話聽話質量;1947年,在貝爾電話實驗室誕生了第一份經錄制的聽力測試材料,被廣泛應用于評價受試者的言語聽閾[3];次年,Egan等[4]按照音素平衡的規(guī)則編制了24張單音節(jié)表,每表50個詞,被稱為PB(phonemicaly balanced)-50詞表;Hirsh等[5]在1952年又將PB-50詞表進行改編,編制了4張CID-W22(central institute of the deaf,CID)詞表,每表仍為50個詞,不過有6種隨機排列方式,并制成了磁帶,目前,CID-W22仍是美國臨床上最常用的詞表之一。1959年,Lehiste和peterson提出了音位平衡的概念,基于音位平衡的考慮編制了CNC(consonant-nucleus-consonant)單音節(jié)表,每張表50個詞,共10張表,有5種隨機排列順序。為了評價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語理解力,1977年,Kalikow等[6]設計了噪聲中言語接收(speech perception in noise,SPIN)測試,利用單詞在上下文中的可預見性來測試單詞的識別率,在言語噪聲背景下進行測試。為了比較患者在使用多種助聽器時為達到相同的言語識別率所需要的信噪比,1993年,Killon[7]設計的噪聲中言語(speech in noise,SIN)測試,測試材料包括72張表,每表10句,以女聲灌制在DAT數(shù)字錄音帶上,同時也灌制了4人(3男1女)談話產生的噪聲,可用于臨床評估助聽器的效果。1994年,美國House耳科研究所的Soli等[8]設計了噪聲中聽覺測試(hearing in noise test,HINT),其主要目的是用來測試語句言語識別閾,既可用于安靜環(huán)境中,也可用于噪聲環(huán)境中;為了提高測試的效率,在此基礎上,他們還開發(fā)了快速噪聲中言語測試(quick speech in noise,QuickSIN)表。
2.1 我國早期的言語測聽材料 我國的言語測聽起步較晚,直到馬大猷等在20世紀50年代將言語測聽介紹到我國后,言語測聽才開始在國內逐步開展起來;1963年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張家騄等編制了語言清晰度測試音節(jié)表,廣州軍區(qū)總醫(yī)院蔡宣猷錄制了漢語揚揚格雙音節(jié)詞表;1966年,上海瑞金醫(yī)院程錦元等編制了普通話和上海話詞表和唱片,表的編排及錄制與哈佛大學心理聲學實驗室(PAL)一致;1985年包紫薇等編寫了漢語清晰度測試基本詞表,同年顧瑞等編錄了我國首個漢語普通話交錯揚揚格詞測試材料,并對聽力正常人的正常值進行了測試[9]。1990年,由張華等[10]編寫的漢語最低聽覺功能測試,用于評估患者的言語辨別能力,也可用于評價聽障患者的助聽器使用效果。臺灣地區(qū)開展言語測聽比較早,1960年張斌提出中國語詞聽力檢查表;1979年,王老得編制了“中國語音均衡字匯表”;1983年李宗伊發(fā)表了中文語詞聽力檢查表;1997年林永松發(fā)展了4張共80個雙音節(jié)揚揚格詞測試表[11]。遺憾的是,從引進之初到20世紀結束,近半個世紀我國言語測聽工作發(fā)展緩慢,由于言語測聽材料編制年代久遠,有些選詞已顯陳舊,上述各類測聽材料都未能在臨床中普及,大多停留在科研范疇,未形成臨床實用的工具。
2.2 近十年成人漢語言語測聽材料的發(fā)展 近十年來,隨著人工耳蝸植入的逐漸開展,為了滿足術前病例的篩選、術后康復效果評估的需要,參照國外的言語測聽材料的編制原則,我國聽力學研究者開發(fā)了大量言語測聽材料,包括單音節(jié)測聽表、雙音節(jié)測聽表及語句測聽表,有力的推動了我國言語測聽工作的快速發(fā)展。
2.2.1 單音節(jié)測聽表 單音節(jié)表是測試材料中最常見的形式,既可以用于測試言語識別率,也可用于測試言語識別閾,臨床上主要用于測試患者的言語識別率。2006年張華等[12]依據普通話語音聲、韻、調三維平衡和言語測聽要求編輯了10張詞表,每表50個詞,通過驗證,有7張單音節(jié)詞表具有良好的等價性,鑒于該詞表測試時間太久,他們又開發(fā)了24張小詞表,每表20個字;2009年郗昕等[13]遵循“音位平衡、簡短、常用、覆蓋”四原則編制了漢語普通話單音節(jié)測聽表,該表包含22張單音節(jié)測聽表,每表包含25個單音節(jié)字,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敏感度,并制成了國內第一張標準化的測聽CD。
2.2.2 雙音節(jié)測聽表 雙音節(jié)詞表多用于言語識別閾測試,言語識別閾指受試者能聽懂50%測試材料的言語聽力級。2006年張華等[14]針對漢語雙音節(jié)詞的特點,以《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普通話常用3 000字)》和《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作為詞源,編制了9張雙音節(jié)詞表,每表50詞,基本做到聲、韻、調三維平衡,已經過初步的等價性評估,尚需進一步調整錄制、測試方法。2008年,美國的Nissen等[15]編制了臺灣普通話版雙音節(jié)詞表,其中的雙音節(jié)詞均來源于臺灣中央研究院的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通過對一批到美國不久的、來自臺灣的、說標準臺灣普通話的聽力正常年輕人的測試,最終篩選出200個符合等價性標準的雙音節(jié)詞,編制成了4個臺灣版普通話雙音節(jié)詞表(每表50個詞)和8個半表(每表25個詞),并制成了光盤。同年,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張艷紅等[16]參考漢語測聽詞表及漢語最低聽覺功能測試,編制了山西話版言語測聽雙音節(jié)詞表,按山西方言分區(qū)法,把山西劃分為七個片,每個方言區(qū)編制出一張雙音節(jié)詞表,共七張表,每表50個詞;所編詞表經過驗證,初步適合山西方言人群應用。2010年李劍揮等[17]參考美國言語聽力學會(ASHA)言語識別閾測試指南,編撰了6張40詞的具有等價性及音位平衡特征的漢語普通話雙音節(jié)詞表,在評價聽障人士的言語水平方面具有實用價值。
2.2.3 語句測聽表 在言語測聽的各種材料中,與單、雙音節(jié)詞相比,語句更加接近于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形式,符合語言的自然規(guī)律[18]。語句能反映語調、音聯(lián)等協(xié)同發(fā)音特征,并具有較好的表面效度。因此,言語感知測試中,語句評估是必不可少的項目和目前人工耳蝸評估中主要的言語測聽材料。
2004年,北京同仁醫(yī)院的劉莎等[19]與香港大學、美國House耳科研究所合作,基于英語噪聲下言語測試(hearing in noise test,HINT)編制原則發(fā)展了漢語普通話版噪聲下言語測試材料(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MHINT)和廣東話版噪聲下言語測試材料(Cantonese hearing in noise test,CHINT)。MHINT測試材料包含l張練習表(含10個短句)和12張測試表(每表20句),是第一個標準化的漢語語句識別率測試材料;受試者使用耳機分別在安靜和三種噪聲條件下(噪聲在兩側、左側和右側)進行測試,臨床上可用于評估漢語人工耳蝸植入者術后效果,是目前臨床工作中較為常用的噪聲下語句測試材料之一。CHINT測試材料由l張練習表(含10個短句)和12張測試表(每表20句)組成,均來源于廣東話中的日常用語,是第一個標準化廣東話語句言語可懂度測試材料,經臨床評估,具有較高的效度、信度和敏感度,促進了言語測聽在粵語片區(qū)的推廣和應用。
2005年張華等[20]編制了30組、300句普通話日常會話語句,經過嚴格制定選句原則、言語聽力測試和統(tǒng)計學處理,初步選定2套共29組具有等價性的普通話語句測試材料;所選語句進行嚴格的音素平衡,通俗、易懂,且長度富于變化,測試句使用多種句型,語法結構變化自由。
2008年郗昕等[21]編制了嘈雜語噪聲下漢語普通話語句識別表,包含練習表4張,測試表32張(每表10句,每句3~7個關鍵詞,共50個關鍵詞),與穩(wěn)態(tài)言語噪聲相比,多人嘈雜語噪聲更能反映日常交際場景;經臨床驗證和統(tǒng)計學分析,該句表符合同質性要求,可用于評估助聽設備的降噪技術對提升聽障人士言語識別能力的有效性。
2010年解放軍總醫(yī)院陳艾婷等[22]編制了普通話版噪聲下言語識別速測表(quick speech-innoise,Quick SIN)。該測試表包括12張等價的速測表(每表6句話,每句5個關鍵詞);普通話版Quick SIN的建立提供了一種簡易、迅速地評價患者在噪聲下言語識別能力的測聽方法。
2011年,House耳研所的付前杰[23]編制了一套安靜環(huán)境下中文言語感知(Mandarin speech perception,MSP)測試語句表,共10張,每張10句,每句7個漢字音節(jié);在聽力正常人群中以模擬人工耳蝸4通道聲刺激的方式進行了表間等價性的初步驗證。
2.2.4 聲調測試材料 漢語為聲調語言[24],具有構詞辨義的功能,與英語有很大區(qū)別,如果表達同樣的語意,漢語往往需要少于英語的音節(jié)數(shù)?;诜锹曊{語言開發(fā)的言語編碼策略往往不能有效地幫助人工耳蝸植入者識別或者產生聲調,這就需要開發(fā)有利于聲調語言的人工耳蝸言語編碼策略。近年來聽力學者們開發(fā)了一些不同形式的聲調評估測試材料,在評估助聽裝置使用者的聲調識別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10年,北京同仁醫(yī)院的劉博等[25]通過與奧地利Innsbruek大學合作,編制了漢語普通話聲調識別測試材料(tone identification test,ToneID Test),選取四個聲調均有對應意義的詞,經處理后得到含288個詞的男女聲資料庫各一套,測試時自動生成80個測試詞(20個音節(jié)×4個聲調),可進行安靜或者噪聲條件下的測試,用來評估助聽裝置使用者的漢語普通話聲調識別能力。
2011年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李月裳等開發(fā)的香港粵語版聲調辨別測試(HK Cantonese Tone I-dentification Test)是唯一一套全面覆蓋六聲中十五對粵語聲調對比的測試材料,有CANTIT-30和CANTIT-75兩個版本;CANTIT-30共有30條測試題,提供一種快速的評估工具;CANTIT-75共有75余條測試題,可取得詳細資料供研究使用,這套測試題適用于兒童至成人各年齡研究對象[26]。
兒童時期是聽覺-言語-語言能力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幼兒期的言語發(fā)育尤為關鍵。為了對聽力障礙兒童及早做出診斷,以便早期干預,言語測聽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語前聾兒童到語后聾成人,其言語認知能力跨度很大,這就要求面對不同年齡、認知水平的兒童及不同言語康復階段的聾兒,開發(fā)多種難度水平的言語測聽材料。我國兒童言語測聽工作開始較晚,兒童言語測聽材料不僅數(shù)量較少,而且在研發(fā)過程中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和標準。1991年,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孫喜斌等[27]編制了聾兒聽覺言語康復評估詞表,該詞表全部以圖畫、拼音、文字為表現(xiàn)形式,以聽說復述或聽話識圖作為測試方法,在與兒童的游戲中獲得測聽結果,是目前在我國聾兒康復系統(tǒng)中廣泛使用的言語測聽詞表。近年來,我國科研工作者通過借鑒英語兒童測聽材料,編制了一系列適用于不同發(fā)育階段兒童的言語測聽材料[28],根據詞表的測試方式,大致可分為家長問卷評估表、封閉式測試材料和閉合式測試材料。
3.1 家長問卷評估表 對于尚處于語言發(fā)聲準備階段的兒童,國外開發(fā)了嬰幼兒有意義聽覺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和有意義聽覺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國內聽力學研究者[29,30]通過翻譯和根據國外評估工具的研發(fā)原理成功開發(fā)出了中文版ITMAIS和MAIS,用于評估正常聽力嬰幼兒的發(fā)聲以及對聲音的察覺和理解能力。
3.2 封閉式測聽材料 封閉式測試指在給聲之前或之后為受試者提供一系列的備選答案,對于具有一定的言語辨別能力但尚不具備表達能力的兒童,只能采用封閉式測試材料。封閉式測試材料常用于尚處于語前發(fā)聲階段的人工耳蝸植入(CI)兒童和聽障兒童的聽力訓練及語音異常評估及矯治方案的制定。
2009年,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鄭蕓等[31,32]與美國House耳科研究所合作,編制了普通話早期言語感知測試(Mandarin early speech perception test,MESP)和普通話兒童言語理解力測試(Mandarin pediatric speech intelligibility test,MPSI)材料。MESP測試包括六類亞測試,分別測試幼兒對言語聲的察覺、言語類型的分辨、揚揚格詞的分辨、韻母的分辨、聲母的分辨以及聲調的分辨能力,可用于評估幼兒人工耳蝸使用者的早期言語分辨能力。MPSI測試材料包含2個練習句子、12個目標句子和12個競爭句子,采用聽聲指圖的形式進行測試;一般用于2~5歲兒童,為國內臨床聽力學工作人員提供了一項可用于評估聽障兒童在噪聲環(huán)境中識別簡單句子能力的客觀、有效工具,同時,它與MESP測試方法互補,共同組成了一套用于評估聽障兒童聽覺能力和言語感知能力的客觀評估工具。
同年,香港中文大學袁志彬等[33]開發(fā)了漢語兒童噪聲下言語圖像識別測試材料(mandarin pediatric lexical tone and disyllabicword picture identification test in noise,MAPPID-N),包括雙音節(jié)詞測試和聲調測試兩個亞單元,其中雙音節(jié)詞亞測試包括3組測試(每組8個備選項),測試內容涵蓋日常用品、衣服、動物及身體部位;聲調測試包括6組單音節(jié)詞測試圖片,每組4個詞擁有同樣的聲韻母,但是音調不同,每組詞隨機出現(xiàn);該測試材料可用于5歲以上聽障兒童的詞匯辨別測試,也可用于評價助聽裝置的使用效果。近年來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李月裳等開發(fā)了廣東話基礎言語感知測驗(cantonese basic speech perception test,CBSPT),并制成了CD在國內外公開發(fā)行;該測試材料的測試項目由圖書冊組成,應用表格測試的方式,每一個測試表格中都包括三個目標項目可供選擇,主要是用來評估年齡在3歲以上的不同程度聽力損失的兒童,只要有足夠的注意力及能耐受完成測驗,該測試就可以完成;以CBSPT作為篩查工具來辨識聽障的兒童,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測試結果可作為評估助聽裝置成效的指標[34]。
3.3 開放式測聽材料 對于具備了一定言語表達能力的兒童,可進行開放式測試來了解受試者所接收的確切信息。開放式測試指的是受試者以復述或者復寫的方式重復他們所聽到的聲音或者詞句,在沒有任何提示和限制的情況下,測試者可以據此了解受試者所接收到的確切信息。
2008年,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曹永茂等[35]編制了幼兒普通話聲調辨別詞表,該詞表參考幼兒早期言語發(fā)展相關文獻及公開發(fā)行的幼兒讀物,選擇幼兒生活中較為熟悉的詞匯,并設計常用詞問卷對小兒家長、幼教老師等進行調查,確定基礎詞庫,制成了包括28個單音節(jié)詞、36個雙音節(jié)詞的幼兒普通話聲調測試詞表;該詞表經臨床驗證及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同質性要求,可以用于對幼兒普通話聲調辨別能力的評估。同年,北京同仁醫(yī)院劉莎等[36]以心理語言學言語聽辨領域的鄰域激活模型(neighborhood activation model,NAM)為理論指導編制了普通話兒童詞匯相鄰性詞表(Mandarin lexical neighborhood tests,MLNT),該表包括單音節(jié)詞易詞表3張(每表20詞)、難詞表3張(每表20詞)以及練習表1張(10詞);雙音節(jié)詞易詞表3張(每表20詞)、難詞表3張(每表20詞)以及練習表l張(10詞)。MLNT測試結果可用于評價5歲及以上可實施開放式言語測試的聽力損失兒童詞匯辨識能力,有利于獲得個體間的真實差異,可長期跟蹤調查使用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植入兒童的詞匯辨識能力,也可提供在使用助聽裝置后兒童語音辨識的習得過程和康復效果的相關信息。2009年郗昕等[37]報道了他們開發(fā)的嘈雜語噪聲下普通話兒童語句測聽表,每表9句,包含50個詞,采用4人交談的混疊噪聲,能較好地模擬日常環(huán)境中的嘈雜場景;經臨床驗證,得到了27張等價性良好的測聽表,每表測試時間僅1.5分鐘,適用于4.5歲以上的城市兒童,男女兒童略有差異。2012年郗昕等[38]參考英文BKB(Bamford kowal-bench)句表編制了12組普通話兒童語句測聽詞表(每組句表有50個關鍵詞),經正常青年受試者臨床驗證,12張語句識別表具有較好的難度等價性,可用于臨床測試和實驗研究。近年來香港的黃麗娜等[39,40]參考英文版兒童噪聲下聽力測試句表(HINT-C),編制了兒童版的MHINT-C(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children),用于6歲以上兒童言語能力的測試,按照噪聲在非植入側、噪聲在植入側、噪聲在前方的先后順序依次進行測試,比較其詞匯層面和語句層面噪聲環(huán)境下的言語識別能力。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和數(shù)字錄音技術的普及,通過對測試材料與測試方法的計算機化,形成了普通話言語測聽智能化系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tǒng)的測聽方法不規(guī)范的弊端,為臨床應用及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個實用而有效的計算機輔助工具,也為中文言語測聽的推廣提供了切實有效的途徑。
2001年,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孫喜斌等[27]開發(fā)了計算機導航-聾兒聽覺言語評估學習系統(tǒng),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在游戲過程中獲得聽障兒童評估資料。北京同仁醫(yī)院陳雪清等在2001年開發(fā)了成人聽力康復漢語計算機化訓練及評價系統(tǒng);2007年,他們又在此基礎上開發(fā)了兒童聽力言語康復分類訓練及評估的漢語視聽系統(tǒng)軟件[41]。2010年,解放軍總醫(yī)院郗昕、清華大學黃高陽等[42]聯(lián)合開發(fā)了計算機輔助中文言語測聽平臺,內置標準化的普通話言語測聽材料,可完成各種詞表、句表的識別閾及識別率測試。
言語測聽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多樣化,直到今天言語測聽在世界各國都已經普遍的開展,和臨床聽力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雖然大多數(shù)國家的言語測聽材料都是在英語測聽材料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但是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英語相比,漢語不僅聲調有很大不同,日常說話的語言習慣、常用的詞語和句子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在編制漢語測聽材料的時候,絕不能盲目照搬英語測聽材料,一定要考慮漢語的語言特點,編制符合漢語特點的等價的言語測聽材料。目前,言語測聽在國內的普及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有:①現(xiàn)有測聽材料內容陳舊,種類、數(shù)量缺乏,多樣性不足,缺乏對其信度、效度的臨床驗證;②測聽方法不規(guī)范,包括測聽人員測聽手法不當、對言語測聽的影響因素認識不足;③各醫(yī)院對臨床聽力學缺乏足夠的重視,臨床聽力人才十分匱乏,有的地方根本沒有從事臨床聽力學研究的醫(yī)師,使得臨床聽力學很難在國內大范圍的推廣開來;④測聽材料尚未實現(xiàn)商業(yè)化,想要開展言語測聽的單位很難獲得測聽材料;⑤由于我國是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不同方言在語音、詞匯、語法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各地區(qū)對于漢語普通話的學習、發(fā)音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基于普通話編制的言語測聽材料無法滿足各地臨床和科研的需求。當前,應在漢語普通話言語測聽材料的基礎上開發(fā)各種方言測聽材料,避免受試者因母語因素影響評估結果,有利于言語測聽在方言地區(qū)的推廣應用[43]。
因此,如何克服影響言語測聽發(fā)展的諸多因素,進一步推進言語測聽材料在臨床中的應用是今后聽力學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1 韓德民,許時昂.聽力學基礎與臨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305~317.
2 陳靜,王碩,張華.語句辨別測試[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3,6:330.
3 Rintelmann WF.Hearing assessment[M].Chapter two.Second Edition.USA:Allyn and Bacon,1990.39~135.
4 Egan JP.Articulation testing methods[J].The Laryngoscope,1948,58.955.
5 Hirsh I,Davis H,Silverman S,et al.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in speech audiometry[J].J Speech Hear,1952,17:321.
6 Kalikow DN,Stevens KN,Elliot LL.Development of a test of speech intelligibility in noise using sentence materials with controlled word predictability[J].Journal of tn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77,61:1337.
7 Killon V.Kessier was right-partly:but SIN test shows some aids improve hearing in noise[J].The Hearing Journal,1995,46:31.
8 Soli SD,Nilsson M.Assessment of communication handicap with the HINT:how to use the hearing in noise test for determining speech intelligibility[J].Hearing Instruments,1994,45:12.
9 郗昕.漢語言語測聽材料的新進展[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08,8:341.
10 張華,曹克利,王直中.漢語最低聽覺功能測試的設計及初步應用[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0,25:79.
11 郗昕.言語測聽的歷史與現(xiàn)狀[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5(1):20.
12 張華,王靚,王碩,等.普通話言語測聽單音節(jié)詞表的編輯與初步等價性評估[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341.
13 郗昕,冀飛,陳艾婷,等.漢語普通話單音節(jié)測聽表的建立與評估[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45:7.
14 吳丹,張華,王碩,等.普通話雙音節(jié)詞表在聽力正常青年中的復測信度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2,6:533.
15 Nissen SL,Harris RW,Dukes A.Word recognition materials for native speakers of Taiwan Mandarin[J].Am J Audiol,2008,17:68.
16 張艷紅,張琴娜.山西話言語測聽雙音節(jié)詞表的編制[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39:720.
17 李劍揮,郗昕,冀飛,等.一組漢語普通話雙音節(jié)測聽詞表的等價性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0,8:75.
18 郗昕.人工耳蝸相關的中文言語測聽材料十年發(fā)展巡禮[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3,11:413.
19 黃麗娜,蘇軾閣,劉莎,等.中文廣東話版與普通話版噪聲下言語測試材料的開發(fā)[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5,12:55.
20 張華,陳靜,王碩,等.漢語普通話語句測聽句表的編輯與評估[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774.
21 郗昕,趙陽,冀飛,等.嘈雜語噪聲下漢語整句識別的同質性研究[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8,6:35.
22 陳艾婷,郗昕,趙烏蘭,等.噪聲下言語識別速測表(Quick SIN)普通話版的編制[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0(4):27.
23 Fu QJ,Zhu M,Wang X.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andarin speech perception test[J].J Acoust Soc Am,2011,129:267.
24 張宇晶,郗昕.成人人工耳蝸植入相關的中文言語識別評價體系的建立[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2,20:387.
25 Krenmayr A,Qi B,Liu B,et al.Development of a Mandarin tone identification:sensitivity index d’as a performance measure for individual tones[J].Int J Audiol,2011,50:155.
26 Ma XR,Bradley M,Ma L.Chinese speech audiometry material:Past,present,future[J].Hearing Balance and Communication,2013,11:52.
27 孫喜斌,梁巍,晁欣,等.計算機導航-聾兒聽覺評估學習系統(tǒng)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2,6:3180.
28 劉莎,郗昕.我國兒童言語測聽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3,21:213.
29 Zheng Y,Soli SD,Wang K,et al.A normative study of early pre-lingual auditory development[J].Audiolology&Neurotology,2009,14:214.
30 陳雪清,王靚,孔穎,等.用有意義聽覺整合量表評估兒童人工耳蝸植入后聽覺能力[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112.
31 Zheng Y,Meng ZL,Wang K,et a1.Development of the Mandarin early speech perception test:children with normal hearing and the effects of dialect exposure[J].Ear Hear,2009,30:600.
32 李剛,鄭蕓,王愷,等.普通話兒童言語理解力測試[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1(1):29.
33 Yuen KC,Luan L,Li H,et a1.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ized Mandarin pediatric lexical tone and disyllabic-word picture identification test in noise(MAPPlD-N)[J].Cochlear Implants Int,2009,10(Suppl 1):138.
34 廣東話基礎言語感測試(CBSPT).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http://www.ihcr.cuhk.edu.hk/database/pdf/purchasing/CBSPT order form China.pdf.
35 曹永茂,華清泉,陶澤璋,等.幼兒普通話聲調辨別詞表的設計[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8,16:374.
36 張寧,劉莎,盛玉麒,等.普通話兒童詞匯相鄰性多音節(jié)詞表編制研究[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8,6:30.
37 鄭海昌,王楓,郗昕,等.安靜條件下語句識別表的等價性研究[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1(1):16.
38 Xi X,Ching TYC,Ji F,et al.Development of a corpus of Mandarin sentences in babble with homogeneity optimized vi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J].Int J Audiol,2012,51:399.
39 Nilsson M,Soli SD,Sullivan J.Development of the hearing in noise tes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peech reception thresholds in quiet and in noise[J].J Acoust Soc Am,1994,95:1085.
40 Wong LL,Soli SD.Development of the Cantonese hearing in noise test(CHINT)[J].Ear Hear,2005,26:276.
41 亓貝爾,張寧,劉博,等.中文言語測聽材料概述[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7:607.
42 郗昕,黃高揚,冀飛,等.計算機輔助的中文言語測聽平臺的建立[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0(4):31.
43 卜行寬,倪道鳳.推進中文言語測聽材料的標準化和臨床應用[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8,6:9.
(2013-12-26收稿)
(本文編輯 雷培香)
10.3969/j.issn.1006-7299.2015.02.022
時間:2015-3-3 14:38
R764.04
A
1006-7299(2015)02-0206-06
1 廣東醫(yī)學院(湛江 524023); 2 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楊燕珍(Email:yangyanzhen98@126.com)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50303.143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