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名星
黑龍江省綏棱縣人民醫(yī)院,黑龍江綏棱 152200
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推動了我國醫(yī)療保障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當前,我國的醫(yī)療保障事業(yè)正以一種良好的態(tài)勢向著先進的方向發(fā)展。我們已經能夠有效的控制和治療一些常見的病癥,但是對于一些復合型的病癥我們無論是在治療方面還是護理階段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這也是影響和制約我國醫(yī)療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大障礙[3]。因此,加強對一些復合型的病癥的治療和護理手段的研究,尤其是對于一些糖尿病患者所患的復合型病癥的研究顯得非常有必要,該研究具體從婦科病合并糖尿病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要想很好的開展對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工作,我們首先必須要對這一綜合性的病癥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對其病理、癥狀以及在護理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進行全面、透徹的分析,對其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和認識。在此,我們先從糖尿病入手,所謂糖尿病是指由于患者體內的胰島素發(fā)生病變或者受到一些損害,出現嚴重的功能障礙,無法發(fā)揮其正常作用,最終導致患者體內血糖的含量失衡而引發(fā)糖尿病。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人體的血糖含量除了受胰島素的控制以外,還可以通過其他的營養(yǎng)元素轉化而成。因此,糖尿病也有可能由于蛋白質、糖類、脂肪當營養(yǎng)元素的功能發(fā)生紊亂而無法正常轉換為血糖引起。糖尿病多發(fā)生于老年人當中,當然,在一些平日食用大量的含糖食物、缺乏鍛煉的青年人群當中也很常見,我們對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來實現,分別是藥物調理和生活方式調節(jié)。藥物調理的原理很簡單,我們主要是通過在患者體內諸如胰島素來維持其正常的功能,保持患者體內的血糖含量平衡,而生活方式調節(jié)則要求患者在平時的飲食中盡量避免食用一些含高血糖的食物,注重運動,加強鍛煉,不斷增強身體的機能。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醫(yī)療水平也進入一個快速發(fā)展的軌道,對于一些常見的病癥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方案,能夠在預期的時間內有效的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減輕病痛帶來的痛苦。諸如一些婦科疾病或者糖尿病。而對于集婦科疾病和糖尿病兩種疾病與一身的患者來說,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就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直接影響到手術的治療效果,嚴重時甚至會對患者構成人身安全的威脅,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由于它是兩種病癥的并發(fā)癥,因此就給治療過程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和風險,目前,我們對于這種綜合性病癥的治療過程中還存在著較多的缺陷和不足,處在一個較低的發(fā)展階段,我們在對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治療和護理上,我們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不管是哪種病癥,其護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后期的治療效果和患者的恢復程度的好壞,尤其是對于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這樣的綜合性病癥我們更應該注重其護理工作,只有不斷提高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水平,做好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工作,為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后期治療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我們才能夠實現對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治療和控制,不斷地改善我國的醫(yī)療水平。
在對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這一病癥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們接下來探討有效實現婦科疾病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方法和一些護理過程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對于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主要包括手術前護理和手術后期的護理,而護理又包括心理護理、藥物護理、飲食護理等多個方面的護理。這就要求我們的護理人員必須要對護理工作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精通和熟練其工作流程和工作細節(jié),有著規(guī)范的護理操作,尤其是在對患者的藥物護理和飲食護理方面,一定要注意用藥的劑量、時間及其一些不良的現象和癥狀,及時向患者的主治醫(yī)師反映和匯報患者的實際的病情和恢復狀況。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對婦科病合并糖尿病這一復合型病癥的護理方法的研究現狀有了一個更為深入和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同時我們也對這一復合型病癥護理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基于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護理方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對有效提高和改善我國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護理水平提出了幾點針對性的建議。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還有待在實際的應用中進行不斷地檢驗和補充完善。相關領域和行業(yè)的部門和工作人員應不斷結合自己平時的工作經驗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1] 田寶鵬,林欣,李孟元.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護理的中期療效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2(11):997-998.
[2] 翁建平,李延兵,許雯,等.短期持續(xù)胰島素輸注治療對初診 2型糖尿病患者β胰島細胞功能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1): 10-15.
[3] 齊紅巖,張儒英,其木格.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的圍手術期護理[J].內蒙古醫(yī)學院學報,2012,30(3):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