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殿冬 于 力 拓萬亮
(塔里木大學(xué)體育工作部,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
古代龜茲乞寒舞研究
連殿冬 于 力 拓萬亮
(塔里木大學(xué)體育工作部,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通過民族學(xué)、歷史學(xué)、體育學(xué)和考古學(xué)等多種學(xué)科原理,結(jié)合背景分析、綜合分析和文獻資料法等,對古代龜茲乞寒舞的產(chǎn)生、內(nèi)容、性質(zhì)、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研究。結(jié)果表明:乞寒舞產(chǎn)生于生產(chǎn)、生活實踐與戰(zhàn)事之中,具有祭祀性、集體性和武舞的舞蹈特征,其內(nèi)容完整地反映了古代龜茲民眾祭祀、祈福、征戰(zhàn)等過程,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西域民族體育風(fēng)格;并對中原和日本等地的民俗體育文化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
乞寒舞; 內(nèi)容; 性質(zhì); 表現(xiàn)形式; 東漸
我國著名的東方學(xué)家季羨林先生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這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盵1]古代龜茲地區(qū)位于今天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沿,是絲綢之路中道必經(jīng)之地,它處于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四大文化交匯之處,多種異質(zhì)文化在此匯聚、碰撞、沖突、交流與融合,逐漸形成了兼容并包而又自成體系的璀璨的龜茲文化式樣。多元文化生態(tài)也催生出了花開別樣的龜茲民俗體育。以乞寒舞為代表的古代龜茲民俗體育曾經(jīng)大放異彩,并對中原和日本等地的民俗體育文化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v觀學(xué)術(shù)界對乞寒舞的研究,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對乞寒舞源流的考察,如趙世騫的《西域乞寒舞》一文和王嶸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蘇莫遮>》一文;二是對乞寒舞的東漸和流變過程的研究,如柏紅秀等的《潑寒胡戲之入華與流變》一文和王鳳霞的《從潑寒胡到蘇幕遮——潑寒胡戲在中原地區(qū)流變的幾個階段》一文;三是對乞寒舞在中原地區(qū)被禁斷原因的考察,如丁淑梅的《唐代禁斷潑寒胡戲的戲劇學(xué)考察》一文和趙望秦的《潑寒胡戲被禁原因發(fā)微》一文;四是從考古文物角度對乞寒舞活動內(nèi)容的研究,如王嶸的《龜茲舍利盒樂舞圖文化解讀》一文。通過對乞寒舞文獻資料的考察,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還沒有學(xué)者從體育學(xué)的視角出發(fā)對乞寒舞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從體育學(xué)視角出發(fā)研究古代龜茲乞寒舞對于豐富乞寒舞的研究視角亦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龜茲,又名“丘茲”、“屈支”、“拘夷”、“苦叉”等,它位于中亞腹地的塔里木盆地。在塔里木盆地的天山山脈與雀爾達格山、庫魯克達格山、塔里木河之間形成了一個從南到北寬約300多公里的富庶地帶,這就是古代龜茲之地?!稘h書·西域傳》中記載:“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2]古代龜茲國的疆域,據(jù)《大唐西域記·屈支國》記載:“屈支國,東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七八里?!盵3]龜茲古國的物產(chǎn)也極其豐富。據(jù)《冊府元龜·外臣傳》載:“(龜茲國)能鑄冶,有鉛?!橐?、喪葬、風(fēng)俗、物產(chǎn)與焉耆略同。唯氣候少溫為異。又出細氈、獐皮、氍毹、鐃沙鹽、綠雄、雌黃、胡粉及良馬、封牛等?!炼嗟尽⑺?、菽、麥、饒銅、鐵、鉛、安息香、葡萄酒、富室至數(shù)百石?!盵4]古代龜茲也是“絲綢之路”西域段中道的必經(jīng)之地。東行七千余里可達中原,北越天山隘口可低烏孫草原故地,西行可達中亞、西亞諸地。獨特的絲路區(qū)位促進了龜茲商品貿(mào)易的高度發(fā)達,東漢時,“絲綢之路”上“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5];而且,“絲綢之路”的開通也誘發(fā)了不同類型的文化在此匯聚、碰撞、沖突、交流與融合。季羨林先生認為“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和漢唐文明唯一的交匯處”[6],可見,古代龜茲文化是多種異質(zhì)文化相互撞擊、交流與融合下的結(jié)晶??傊?,獨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為古代龜茲乞寒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chǔ)。
乞寒舞作為古代龜茲民俗體育的典型代表,關(guān)于它的起源,學(xué)術(shù)界歷來眾說紛紜。其主要有三種起源說:波斯說、康國說和龜茲說。
岑仲勉先生認為“乞寒舞”起源于波斯。他曾在《唐代戲樂之波斯語》中引用波斯薩珊王朝民間節(jié)日的潑水故事,故事云:“Farvardin月之六日,供奉不死圣神Hanr vatat 舉行大新年節(jié)。是日,謂之謀望日。相傳命運神于本日支配快樂也。人民互用水相灑。有謂此日系供奉水之保護神者;有謂神話中Jamahid王因缺水乏雨,特令開鑿運川,以圖救濟,故紀念其樂時者;更有謂此王頒定用水傳祓之制,因而留此紀念者。”而供奉不死之神用的不死之酒是用“蘇摩”草釀制的,因此,岑仲勉先生認為“蘇幕(摩)遮”即乞寒舞起源于波斯[7]。
據(jù)史籍記載,乞寒舞源自西域康國?!段墨I通考》中記載:“乞寒本西國外蕃康國之樂。其樂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其樂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而索寒也?!盵8]《舊唐書》亦云:“(康國)以十二月為歲首……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潑,盛為戲樂?!盵9]以此看來,乞寒舞應(yīng)該出自西域康國。
另據(jù)史籍記載和出土文物中又表明“乞寒舞”是古代龜茲地區(qū)的民俗體育活動形式。據(jù)唐代僧人慧琳所著的《一切經(jīng)音義》記載:“蘇幕遮,西戎胡語也,正云颯磨達。此戲本出自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蜃鳙F面,或象鬼神,假作種種面具狀,以泥土沾灑行人,或持絹索搭鉤,捉人為戲。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停。土俗相傳云:常以此法禳災(zāi),驅(qū)趁羅剎惡鬼食啖人民之災(zāi)也?!盵10]而且,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亦云:“龜茲國,元日斗牛、馬、駝,為戲七日,觀勝負,以占一年羊馬減耗繁息也。婆羅遮(即乞寒舞),并服狗頭猴面,男女無晝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為戲。”[11]此外,在龜茲地區(qū)出土的文物中也有關(guān)于乞寒舞生動的描繪。二十世紀初,日本探險家在今新疆庫車縣城以北20多公里處的昭怙厘佛寺遺址中挖掘出一個繪有精美樂舞圖像的舍利盒。其盒身上繪有由21人組成的演出團隊,其隊員依次為手持舞旄的女舞者,將舞旄斜插身后的男舞者,六位手牽手相連的頭戴各式假面具的舞蹈者,一位頭戴頗似猴面的假面具并且手持一根舞棍的獨舞者,緊接著是由八人組成的一組樂隊,最后又是一位頭戴假面具的、手持一根舞棍的獨舞者,并有三個孩童圍繞其身。整幅樂舞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形式恰如文獻記載所描述:“并服狗頭猴面,男女無晝夜歌舞”。其應(yīng)為“乞寒舞”演出內(nèi)容的一部分,也應(yīng)是其最具有藝術(shù)魅力的一部分??梢姡蚝钁?yīng)是古代新疆龜茲地區(qū)的一種民俗體育活動。
以上三種起源說可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本文認為流行于古代龜茲地區(qū)的“乞寒舞”是多種文化撞擊、交流、融合下的產(chǎn)物,它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受到古代龜茲和西域諸國人民的普遍接受和喜愛。
乞寒舞,又稱為蘇幕遮、婆羅遮、潑寒胡戲。從史籍記載和出土文物中,我們大致可以窺見乞寒舞的全貌。此舞表演者分作三隊,一隊頭戴各式面具,載歌載舞;一隊舞蹈者或以水相潑,或以繩索套人取樂;一隊為持各種樂器進行伴奏。表演過程中,伴隨著“騰逐喧噪”的人聲和各種樂器齊奏的相和,聲振百里,驚天動地。這充分顯示出西域少數(shù)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和及時行樂的狂歡情緒。而從乞寒舞盛大的儀式、舞者頭戴各式面具的舞蹈內(nèi)容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舞蹈者把乞寒舞作為一種媒介,作為人神溝通的載體,把自己全部的信仰與情感都傾注到表演動作中,用以娛神、媚神和祭神。從中不難看出是原始宗教祭祀和各種圖騰崇拜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另一方面,捉人為戲的“人”應(yīng)指羅剎的扮演者,而“羅剎”應(yīng)是印度佛教中的人物,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驅(qū)魔活動;潑水沾灑行人,是古代波斯、印度供奉不死之神的活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外來的宗教文化也被龜茲人吸納進來成為乞寒舞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外,《文獻通考》中記述“乞寒舞”的本源是西域康國,那么以此推測,龜茲本地的“乞寒舞”可能由康國傳入,或者至少是吸收與借鑒了康國“乞寒舞”的一些宗教或藝術(shù)內(nèi)容。因此,可以說乞寒舞是古代龜茲藝術(shù)家吸納融合百家之長而推陳出新的,具有龜茲地方特色和審美形態(tài)的藝術(shù)形式。
乞寒舞作為古代龜茲地區(qū)的一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西域民族風(fēng)格與地方特色的藝術(shù)形式,其性質(zhì)有如下幾個方面:
3.1 一種祭祀性舞蹈
對于乞寒舞的這一性質(zhì),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首先,從乞寒舞的舞蹈名稱來看,它是一種祭祀性舞蹈。乞寒舞,顧名思義就是乞寒求水,凍滅害蟲,多降瑞雪,祈求來年身體安康、人丁興旺、雨水充沛、農(nóng)牧業(yè)豐收。谷苞先生指出:“乞寒舞的主觀愿望是為了乞寒,同時也是為了乞水,乞求有大量的水從山區(qū)滾滾流出灌溉農(nóng)田。”[12]在古代新疆南部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灌溉主要靠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等山區(qū)的積雪融水,于是民間自發(fā)地跳起“乞寒舞”祈禱山中多降水積雪,以利于來年農(nóng)牧業(yè)的豐收;其次,乞寒舞中還包含以泥土沾灑行人的活動內(nèi)容。佛雷澤在談到世界不少地方的居民普遍存在的定期驅(qū)邪儀式時指出:“人們逐漸覺得需要定期地普遍地消除邪惡,一般是一年一次,為的是使人們能夠重新開始生活,擺脫他們周圍長期積累起來的邪惡影響?!盵13]因此,龜茲本地民眾在每年的七月初公行乞寒活動,在活動中以泥土沾灑行人,用以祛除人們生活中的各路妖魔鬼怪,使人們能夠擺脫他們周圍長期積累起來的邪惡影響,并能夠開始新的生活。簡言之,乞寒舞中以泥土沾灑行人的活動內(nèi)容,也表明乞寒舞是一種祭祀性舞蹈;再次,由乞寒舞活動中一部分表演者的裝束來看,即“或作獸面,或象鬼神,假作種種面具狀”[14],乞寒舞具有宗教祭祀性。乞寒舞中戴上假面的表演者就具有了宗教意味,表達出某種祈愿與禁忌行為的神圣之舉,象征無言的警示和聲明作用,從而驅(qū)趁羅剎惡鬼食啖人民之災(zāi),用以為人們祈福與禳災(zāi)。
3.2 一種集體性舞蹈
根據(jù)出土文物和史籍記載,乞寒舞為一種集體性舞蹈。乞寒舞是盛行于龜茲等西域各地的祭祀性和群眾性的街頭假面歌舞戲,活動過程中旗鼓開路,聲勢震天,氣氛熱烈,人物眾多,邊行邊舞,邊舞邊歌,表演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既有身披鎧甲者,也有形體裸露之人;有人手捧盛水油囊或容器,有人手持套人繩索,或以相互沾灑泥土為戲,或以搭鉤捉人作耍;演員與觀眾融為一體,樂舞氣氛威武雄壯,場面甚為壯觀。乞寒舞演出之際,成為一場全民狂歡盛宴,“男女無晝夜歌舞”;乞寒舞不僅僅限于一城一地,活動之際整個西域地區(qū)都為之動容。般若三藏譯著的《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中記載:“老蘇幕遮,亦復(fù)如是,從一城邑至一城邑,一切眾生披衰老帽,見皆戲弄?!盵15]凡此種種皆表明乞寒舞是一種流行于西域地區(qū)的,表演人數(shù)極其眾多的集體性舞蹈。
3.3 一種武舞
乞寒舞也是一種武舞。《新唐書·宋務(wù)光傳》載:“……此見坊邑,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蘇幕遮,旗鼓相當(dāng)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zhàn)爭相也……”[16]。這里的“軍陣勢和戰(zhàn)爭相”表明了乞寒舞是一種武舞。而且乞寒舞中所用的樂器之一“銅角”是軍隊鼓吹樂器之一;此外武士和一部分舞蹈者身上穿著甲胄服飾?!凹住笔枪艜r戰(zhàn)士的護身衣,用皮革或金屬做成;“胄”即頭盔,是古代戰(zhàn)士所帶的帽子。這些樂器與服飾也表明了乞寒舞是一種武舞??傊?,當(dāng)古代龜茲地區(qū)處于和平時期,在乞寒舞舉行期間,也將軍隊儀仗儀表的檢閱納入其中,久而久之,“軍陣勢”也成為乞寒舞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1 穿戴裝飾方面
因乞寒舞流行于西域地區(qū),所以表演者最基本的服飾為胡服。胡服的服飾大體為身穿翻領(lǐng)緊袖花邊長袍,腰扎聯(lián)珠紋飾腰帶,下穿長褲,足登高筒皮靴,腰上佩帶有一把短劍。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也記載了龜茲地區(qū)的服飾:“服飾錦褐,斷發(fā)巾帽?!盵17]佩帶面具的舞蹈者是乞寒舞表演形式中的靈魂人物,他們往往占據(jù)著表演隊伍中的核心位置。他們或作獸面,或像鬼神,假做種種面具形狀,而面具的形式主要以狗頭猴面為主。這些假面舞者身穿甲胄般的彩色服飾,上身內(nèi)穿貼身緊袖服,外穿圓領(lǐng)花邊短袖緊腰外套,底襟為弧形,腰下扎有方形小裙,腰間系扎著兩片尾部開叉的下甲,足蹬軟靴。這些別具一格的裝飾與服飾,充分表現(xiàn)出了乞寒舞獨特的藝術(shù)形式和魅力。
4.2 演奏樂器方面
乞寒舞中的演奏樂器比較多?!段墨I通考》記載:“其樂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盵18]大鼓是中原先秦時期流行的樂器,很早以前就傳入西域。因此,大鼓在西域是一種比較普及的樂器;鼗鼓與雞婁鼓是一種獨特的樂器組合,兩種樂器由一人演奏。鼗鼓是中原周朝就有的樂器,其形制多為一根柄上串連一至三個小鼓。雞婁鼓源于西亞,因形似雞婁而得名?!段墨I通考》記載:“雞婁鼓,其形正而圓,首尾所擊之處平,可數(shù)寸。龜茲、疏勒、高昌之器也。后世教坊奏龜茲曲用雞婁鼓,左手持鼗牢,腋挾此鼓,右手擊之以為節(jié)焉。其形如甕,腰有環(huán),以綬帶系之腋下?!盵19]琵琶和箜篌由波斯傳入。箜篌又分為豎箜篌和弓形箜篌兩種。豎箜篌是龜茲地區(qū)的主要樂器,它的共鳴箱頭部為尖形,整個樂器呈流線形體;弓形箜篌源于古印度,印度人稱其為“維那”,中原漢族人稱其為鳳首箜篌,而且它也是龜茲石窟壁畫里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樂器之一;銅角是一種聲響很大的,用來營造氣氛的樂器。角本是游牧民族驚馬之器,后來多用于軍隊鼓吹樂中?!锻ǖ洹吩疲骸拔魅钟写到鹫?,銅角是也,長二尺,形如牛角?!盵20]上述即為乞寒舞中主要的演奏樂器。從中我們也能看出龜茲地區(qū)的樂器既有古代波斯、印度的樂器身影,也有中原地區(qū)的樂器元素??梢?,多元化的樂器組合也反映出古代龜茲乞寒舞的多元融合性特征。
4.3 表演內(nèi)容方面
乞寒舞的表演內(nèi)容豐富多彩。既有騎馬武士排列成的縱隊,也有頭戴各式假面具的舞蹈內(nèi)容,還有樂隊伴奏。在整個舞蹈過程中舞者并非獨自“寒江垂釣”,還有行人和觀眾被席卷其中,也即包含以泥土沾灑行人和套勾行人的活動內(nèi)容。因此,乞寒舞更像是一場規(guī)模盛大的巡游活動和全民參與的狂歡節(jié)。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漢代以來歷屆中央王朝對西域廣大地區(qū)的統(tǒng)治和控制,西域諸國與中原王朝的關(guān)系日趨緊密,雙方的文化交流與經(jīng)貿(mào)往來也漸趨頻繁。因此,自漢代以降,以乞寒舞為代表的古代龜茲民俗體育逐漸傳入中原地區(qū)。并且隨著中原王朝與周邊地區(qū)的交往與聯(lián)系,古代龜茲乞寒舞又遠傳日本,并對當(dāng)?shù)氐拿袼左w育文化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
古代龜茲乞寒舞至晚在西魏或北周時就已經(jīng)傳入中原地區(qū)。最早記載乞寒舞在中原演出盛況的是唐人令狐德棻等人撰寫的《周書》,據(jù)其記載,北周宣帝宇文赟于“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十二月甲子,還宮,御正武殿,集百官及宮人,內(nèi)外命婦,大列伎樂。又縱胡人乞寒,用水澆潑為戲樂”[21]??梢?,北周時的“乞寒舞”是在皇宮中演出,而到了唐朝,“乞寒舞”已經(jīng)成為京城長安醴泉坊一帶龜茲人聚居區(qū)一年一度的盛大節(jié)日,不僅皇帝登御樓觀賞,還動員諸司長官觀看。對此,史籍中多有記載。據(jù)《舊唐書》記載:“(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十一月乙丑,御洛陽城南門樓觀潑寒胡。”[22]另有《舊唐書·張說傳》記載:“自則天末年,季冬為潑寒胡戲,中宗嘗御樓以觀之。至是因蕃夷入朝,又作此戲?!盵23]可見,至唐朝中晚期,源自龜茲的“乞寒舞”不僅是西域胡人娛人娛己、思念故土的民俗體育活動,它也成為唐朝宮廷禮儀中的重要活動內(nèi)容。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繼位。而此時的唐王朝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種種盛極而衰的跡象,例如在文化政策上由開明、開放而趨于禁錮、保守,由龜茲傳入的乞寒舞正是在唐玄宗為政時期而遭到禁止的。 《唐大詔令集》記載了乞寒舞被廢止的前因后果。其詔令云:“臘月乞寒,外蕃所出;漸漬成俗,因循已久。致使乘肥衣輕,俱非法服,闐城隘陌,深點華風(fēng)。聯(lián)思革頹弊,返于淳樸?!稌凡辉坪酰骸蛔鳠o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人乃足’。況妨于政要,取紊禮經(jīng)。習(xí)而行之,將何以訓(xùn)?自今以后,即宜禁斷。開元元年十二月七日?!盵24]自此,潑寒胡戲即“乞寒舞”在唐代市民社會中銷聲匿跡。而乞寒舞中藝術(shù)化的樂舞部分,即“蘇莫遮”“曲”被保留下來,依然作為宮廷樂舞的一部分。但卻對其作了藝術(shù)化的處理,例如將金鳳調(diào)《蘇莫遮》改名為《感皇恩》,沙陀調(diào)《蘇莫遮》改名為《萬宇清》,而水調(diào)《蘇莫遮》仍保持原名。自此以后,藝術(shù)化的《蘇莫遮》成為君主顯示皇威、增福添壽的宮廷樂舞。
“乞寒舞”中藝術(shù)化的部分即“蘇莫遮”隨著中原唐王朝與日本的交流與往來也流播到日本,并成為日本舞蹈藝術(shù)最具魅力的一部分?!疤K莫遮”傳到日本后成為日本天王寺的秘傳舞蹈。并且由集體舞變成了獨舞,舞者披著蓑衣,戴著面具,左手執(zhí)桴,右手劍指。這里的“戴面具”同古代文獻中關(guān)于“乞寒舞”的記述“或作獸面,或象鬼神,假作種種面具狀”、“并服狗頭猴面”[25]是相一致的。然而,該舞的內(nèi)容已完全不同于唐代的“乞寒舞”了。該舞表現(xiàn)的是:日本古代英明的圣德太子遷往片岡的宮殿,途中遇到一條大河,圣德太子立在河邊,吹起了悠揚的洞簫樂曲,使山神忍不住跳出來,隨著樂曲聲翩翩起舞。這已完全日本化了,不過在形式上還保留著唐舞的某些特色,如戴面具、弓箭步、劍指、圓場等[26]。
總之,古代龜茲民俗體育活動“乞寒舞”本身就是多元文化互動與融合背景下的產(chǎn)物,它經(jīng)由絲綢之路東傳到中原地區(qū),并經(jīng)由中原王朝又流播到日本等地區(qū),從而豐富了上述地區(qū)的民俗體育活動內(nèi)容,并經(jīng)歷了交流、撞擊、沖突、互動和融合等諸種歷程,最終成為當(dāng)?shù)孛袼左w育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龜茲乞寒舞是多種異質(zhì)文化匯聚、碰撞、沖突、交流與融合下的產(chǎn)物,它源于民間,最初為一種祭祀性舞蹈,隨著時間的推移,又不斷地融進了一些軍事和日常生活等內(nèi)容,具有武舞和集體性舞蹈的特點。而且,不論是在穿戴服飾方面,還是演奏樂器方面,或是表演內(nèi)容方面,乞寒舞的表現(xiàn)形式極其豐富多彩,在實踐過程中它具有鍛煉身體、愉悅身心和溝通情感等諸多價值。隨著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古代龜茲乞寒舞又遠傳中原地區(qū)和日本等地,從而豐富了上述地區(qū)的民俗體育活動內(nèi)容??傊?,古代龜茲乞寒舞是在多元文化互動背景下吸納、融合多種異質(zhì)文化而形成的獨具魅力的藝術(shù)形式。這種民俗體育藝術(shù)形式為現(xiàn)代民俗體育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一是現(xiàn)代民俗體育在發(fā)展中要具有開放的心態(tài),即以積極的心態(tài)接納異質(zhì)文化的傳播,采納與借鑒異質(zhì)文化中的精華,從而豐富、發(fā)展、壯大自身;二是通過文化交流,使民俗體育走出“家門”,為異域它鄉(xiāng)的民眾所接觸、了解、欣賞、認同和接受,從而提升本地民俗體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簡言之,在“文化強國”這一戰(zhàn)略方針的指引下,對古代新疆民俗體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繁榮新疆文化的多樣性,這對于正確闡明新疆歷史,實現(xiàn)新疆多元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構(gòu)筑多民族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目標(biāo),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國家軟實力,亦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1] 季羨林.朗潤瑣言:季羨林學(xué)術(shù)思想精粹[C].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119.
[2] (東漢)班固撰.漢書[M].長沙:岳麓書社,2007:1456.
[3] (唐)玄奘撰,章巽點校.大唐西域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
[4] (北宋)王欽若.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11299.
[5] (南朝宋)范曄,(晉)司馬彪撰.后漢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4:1299.
[6] 劉陽、曾玉華. 龜茲文化對唐代長安體育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dǎo)刊,2013(1):128-130.
[7] 霍旭初.龜茲藝術(shù)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266~267.
[8]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94.
[9] (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310.
[10] (唐)釋慧琳撰.一切經(jīng)音義[M].臺北:大通書局,1985:868.
[11]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M].北京:中華書局,1985:37.
[12] 賈應(yīng)逸,霍旭初.龜茲學(xué)研究(第一輯)[G].烏魯木齊:新疆大學(xué)出版社,2006:348.
[13] 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下)[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788
[14] (唐)釋慧琳撰.一切經(jīng)音義[M].臺北:大通書局,1985:868.
[15] 王昆吾,何劍平.漢文佛經(jīng)中的音樂史料[G].成都:巴蜀書社,2001:203.
[16]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277.
[17] (唐)玄奘撰,章巽點校.大唐西域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
[18]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94.
[19]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08.
[20]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3674.
[21]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M].長春:吉林出版社,1995:58.
[22] (后晉)劉昫.舊唐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87.
[23] (后晉)劉昫.舊唐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936.
[24]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G].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92:517.
[25] (唐)釋慧琳撰.一切經(jīng)音義[M].臺北:大通書局,1985:868.
[26] 金秋著.絲綢之路樂舞藝術(shù)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259.
Research on Ancient Qihan Dance in Qiuci
Lian Diandong Yu Li Tuo Wanli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ethnology, history, sports and archaeology and with the methods of background analysi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birth ,contents, nature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of sports involved by ancient Qihan dance in Qiuci. The Qihan Dance were born in agriculture work, life and warfare. With the characters of military dancing, sacrifice and group dancing, it reflected the whole process of fighting , returning successfully and sacrifice of the local people. The sports contai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minority style of sports in the ancient Qiuci; it produced improtant influence on the folk sports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Japan.
Qihan Dance; contents;nature; form of expression; eastward transmission
2014-06-25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12CTY033)
連殿冬(1978-),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文化。 E-mail: liandiandong@163.com
1009-0568(2015)02-0073-06
G85
A
10.3969/j.issn.1009-0568.2015.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