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和諧社會的概念就是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各種利益能夠實現關系協(xié)調,同時這種關系的協(xié)調是以多元利益群體的表達為基礎。在這種概念下,暢通和有序的利益表達就是和諧社會能夠實現的基礎。對于高校而言,一套科學有效的利益訴求和解制度在對有類似于公權力的學生處分糾紛解決過程中,將學生和校園之間的糾紛較好地解決,就能夠實現高校的和諧,也是目前高校必須實現的目標。
一和解制度在實現過程中的難點
和解的前提條件是在尊重當事人意志,如果尊重了當事人的意志,那么就可以進行相應的協(xié)調。協(xié)調的標準為通過兩方的讓步而達成平衡點,實現諒解的目標。但是協(xié)調實現的前提必須是雙方對于自己的權利能夠自由的使用。學生利益訴求和解制度目前實施的范圍不是很廣泛,它的存在和實行會受到現行制度和一些傳統(tǒng)理論的限制,學校不積極實施此項制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和解制度會影響學校公權力的行使
和解在進行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到必須尊重兩方的意志,并且也能夠讓兩方能夠做出一定的讓步,并且通過讓步來找到平衡點,從而實現諒解的效果。但是如果需要實現諒解,就需要兩方能夠處理自己的權利??梢哉f總體上使得學校的權力不斷弱化。基于這種觀點,和解制度就是學校將自己所擁有的各項權利進行讓出或是進行交易。但是傳統(tǒng)的理論認為學校的權力是國家授予的,因此學校在使用權力的過程中不能將自己的權利進行出讓或是放棄,也就是說不能自由將自己的管理權進行處理。因此高校不得擅自通過讓步與管理對象(學生)之間實現和解。
(二)和解制度會影響學校公共利益的流失
學校在處理學生利益訴求和解程序時往往會涉及到學校的很多公共利益,在和解過程中可能會把學校被授予的權力與學生進行交易,而在此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國家和社會的權益被出賣或變相出賣的情況,因此學校如果需要和解,那么就會必然對學校的公共利益進行損害。
(三)和解制度會影響到雙方真實的意愿
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如果在和解的過程中兩方的地位無法在同一平面,那么就會出現地位較高的一方將自己的意愿強行加在地位較低的一方,逼迫另一方接受方案,其中兩方達成的和解意愿也就無法保證。在學校處理學生利益訴求的過程中正是校方行政管理部門和學生之間的地位是絕對不平等的,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了和解的存在基礎。
(四)和解制度會影響到教師的權威性
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中,教師的尊嚴被無限拔高,因此學生是不允許對教師進行談論,或是向教師進行挑戰(zhàn)的。在現代的教育觀念影響下,教師以及學校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也需要一定的威信作為基礎,不允許他人挑戰(zhàn)。如果可以討價還價的話,學校和老師的權威和威信將會被削弱。
二從司法和解制度中得到的啟示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校實行學生利益訴求的和解制度的困難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和解制度的推行是促進和諧校園甚至和諧社會的重要的方式,這種方式已經在司法制度中實施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來得到一些啟示。
從2006年開始,國家關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實行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標志著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作為新的刑事司法政策出爐。司法界就開始新的思考和討論,當年湖南省和浙江省人民檢察院就出臺了關于刑事和解方面的規(guī)定,開始有條件的實行刑事和解,對一百多件能夠和解的刑事案件進行刑事和解,并且不得起訴。這項規(guī)定得到了較好的效果,也可以成為推動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重要創(chuàng)新點。隨后全國各地檢察院和法院紛紛效仿。
2007年~2008年期間,最高人民法院也連續(xù)出臺了一些關于行政訴訟和解方面的意見,這種處理機制是新形勢下解決行政爭議的比較有效的制度,也是很好的促進“官民”之間的和諧要求。從司法界的這些較為成功的事例可以看出,在校園中實行學生利益訴求的和解制度是有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的空間的,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就是民主和法治,而民主和法治的目標就是追求更加和諧的社會。對于校園而言,和諧校園的建設就能夠保證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在校園立法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到構建起積極的和解制度,以保證校園能夠符合社會的發(fā)展,也能夠更好地促進校園的和諧建設。因此在高校中建立起學生和解制度以及利益訴求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三和解制度實行的理論基礎
(一)價值理念下的必然趨勢
一個和諧的社會必須要具有十分明確的價值理念以及價值觀,在價值觀以及價值理念方面就能夠十分鮮明地體現出社會的本質特征以及本質規(guī)定,并且也能夠為社會的發(fā)展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以及規(guī)范作用,為社會的需要進行十分完善的表達。在目前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基本的價值觀也是和諧,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理念以及價值觀念,是具有較為特殊的價值以及實踐性的,同時和諧也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效果。在當今這個社會環(huán)境下和諧的意義就是能夠化解以及協(xié)調在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并且也可以為日后的協(xié)調過程提出理論指導,在校園中的和諧也是當前社會和諧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校園和諧的基礎以及核心理念就是學生和高校之間的和諧相處,也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和諧。對于高校而言,學生是組成基礎,在高校的工作過程中需要以學生的各項發(fā)展為基本原則,幫助學生建立起完善的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理念的建立是十分有利于學生在學校中的健康發(fā)展。而從價值觀的角度出發(fā),和解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也是解決學生和高校糾紛的最佳選擇。由于學生需要利益訴求以及和解制度,因此建立起這一制度也能夠實現學生的價值合理性和高校的工具和理性統(tǒng)一。
(二)哲學理論下的必然選擇
校園的和解制度主要是解決學生個體和學校行政體之間因為某特定事件或者特定環(huán)境下產生的糾紛或者沖突,糾紛的兩個當事人在哲學理念中就是矛盾的雙方,和解制度在辨證基礎上表現為在糾紛和矛盾的雙方統(tǒng)一又對立的關系中。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聯結、互相吸引的屬性和趨勢。概括起來,同一性有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矛盾中的兩方是互相殘在的,同時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在一個共同體中,而在另一種情況下,矛盾兩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和解制度能夠實現的前提條件,并且在這其中可以看出重點是矛盾的統(tǒng)一性。因為統(tǒng)一性和斗爭性的原因,兩者的地位并不相同,由此可見矛盾不同方面的側重點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在目前的情況下,將矛盾的統(tǒng)一性重視起來,并且將相同點進行相應的分析,是完全能夠促進和諧校園的發(fā)展的。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在化解矛盾的目標下,構建起學生的訴求和解制度是完全符合在哲學理論中的矛盾發(fā)展情況的。
(三)訴求制度完善的發(fā)展基礎
目前,學生在利益訴求方面的目的以及時間是會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同的制度設計就會有著不同的實踐情況。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深入,也會讓目的隨著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價值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就必須根據人的需要以及人的目的等內在尺度讓客體目的性發(fā)生變化。
由此可見,根據學生在利益訴求上的理念改變以及實踐的發(fā)展情況,學生在利益上的訴求與制度上的發(fā)展以及完善也有著社會上的發(fā)展影響。訴求是為了能夠將糾紛解決,和解又能夠更好的將糾紛解決,因此學生的和解制度和利益訴求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四)和解制度結構的構建設想
從整體的結構協(xié)調來看,和解的程序就必須設置在訴求在審理完成后,在此之后,委員會就能夠對具體的行政管理行為進行相應的判斷,但是不能夠像民事訴訟那樣在審理前就可以進行和解。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訴求機制的功能是需要對學校的處分行為的正當性以及合法性進行相應的審核。
在功能發(fā)揮的情況上,學生的和解制度以及相應的訴求必須在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的,而在一般的情況下是不許處分單位以及被處分的學生在私下進行和解的。
從和解的程序來看,這個程序的開展主要是以學校學生的訴求委員會根據自己的權利以及職能的啟動為主,學生的申請啟動為輔,一定要堅持自愿的原則不能強求開展。
從合法性來看,對學生問題的處理過程中,是不允許學生和學校之間就行政處分的合法性進行和解,同時也不允許違反法律,也不能損害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及第三方的利意。
目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學校學生在和解制度以及利益訴求所需要追求的和諧社會構想以及價值目標高度一致。因此就需要在目前的情況下大力的改變學生利益訴求的機制框架,同時也需要不斷地應用以及豐富和解的理論,為和諧社會以及高校法制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S].2006.
[2]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司法保護的若干意見[S].2007,1.
[3]張慶旭.理論邏輯與實務設計:高校學生申訴制度研究[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4]吳永明.當代高校學生申述制度探析[M].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