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穎 張小梅 徐穎
本研究采用個案研究方法,根據(jù)對交換生在英國課堂上聽課表現(xiàn)的觀察、對正在體驗交換和剛剛結(jié)束交換的學生的訪談,發(fā)現(xiàn):(1)不同的交換生的適應情況有所不同。對交換的規(guī)劃不同,行為側(cè)重也不同。(2)語言和文化問題貫穿交換學習的始終。(3)英國大學的課程設置幫助交換生轉(zhuǎn)變學習方式,形成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研究緣起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化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新趨勢。學術界對留學生適應情況的研究較多,而關注交換生的研究并不豐富。與留學生不同的是,國際交換生在國外大學的學習時間普遍較短,多為半年或一年。那么,中國交換生在英國大學是如何適應課堂教學的?
交換生去國外學習正是在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發(fā)生的??缥幕m應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初期,20世紀80年代以后,跨文化適應的研究進入黃金時期,研究方法不斷豐富,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理論成果頗豐。已有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旅外”學生的學習適應進行研究。第一,語言。交換生在學習上表現(xiàn)出來的困難主要集中在語言。第二,國外的教育環(huán)境。被訪的中國學生說美國教育給他們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自律與自治的培養(yǎng)。第三,師生關系。進入國外大學意味著熟悉的師生關系蕩然無存,這是中國學生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二、研究方法
(一)選擇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共選取了2名研究期間正在英國交換的大學生小曼、丁丁和一名剛剛結(jié)束交換的大學生大仁(均為化名)作為研究對象,盡可能詳盡地了解三名研究對象在國外的課堂學習適應現(xiàn)狀。
(二)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搜集資料的方法有三種:訪談法、觀察法及實物收集法。
(三)資料分析方法
建立編碼體系,分類編碼。編碼過程中,先將所有的資料打散,尋找本土概念,再進行二級和三級編碼。
三、資料分析與解釋
(一)不同交換生的適應狀況
1.偏生活型。第一次訪談中小曼比較重視對國外文化的適應和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不太重視知識的學習。后來,小曼在心理上更加重視學習了??傮w來看,小曼是偏向于體驗生活的交換生,但自我感覺在學習上努力不夠,所以有些擔憂。
2.學習和生活兼顧型。大仁雖然在課堂上遇到很多困難,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都克服了,并且在與教授和tutor交往的過程中很積極,得到了很多幫助。從結(jié)果上看也證實了這一點,“找到研究方向,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英語能力提升”。另外,在生活方面的交往也都很順利。大仁坦言,很喜歡曼徹斯特這座城市,身心狀況都比國內(nèi)好。
3.生活和學習適應都稍差型。丁丁一開始很不適應英國的飲食,但學著打理生活表示很“爽”。在學習上,丁丁說自己學得很“渣”,被意大利籍老師批評英語差信心下降,與教授也很少交流。談及最大收獲,丁丁說獲得了自立能力,了解了不同專業(yè)知識。
綜合三個人的適應情況來看,不同的人對交換目的的設定也不盡相同,為了適應國外,他們的重心也不盡相同。
(二)語言和文化問題貫穿交流學習始終
研究發(fā)現(xiàn),語言和文化問題貫穿交換學習的始終。語言對交換生的學習影響很大,主要集中在聽課、看閱讀材料、課堂討論方面。剛開始去的時候,盡管三位研究對象基本適應了授課的語言,但是要真正理解還是很困難,同時老師的方言也為他們的交流造成了困難。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小曼感到彼此的價值觀和關注點很不一樣,一般會選擇傾聽。而丁丁聽不懂一些當?shù)亓晳T性的表達,笑話也聽不懂。原本的語言和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要融入一個新的國度、新的環(huán)境,突破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很重要。
(三)課程設置改變交換生的學習方式
1.Seminars和Tutorials結(jié)合的課堂學習。訪談中,三位研究對象都提到曼大很有特點的課程設置。課堂學習分為“大課”和“小課”。前者是在大教室上大課,教授講解,師生互動少。后者則是tutors帶領幾個學生進行討論。大小課的結(jié)合的方式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blackboard平臺的應用。在曼大,學校為了方便教師教學設置了網(wǎng)上“blackboard”,一個可以供學生其所修讀的課程的相關信息與資料的網(wǎng)絡平臺。學生被要求每天檢查BB平臺,以防學生未及時收到信息。老師會上傳豐富的閱讀材料、學習資源,學生可以在整個學期自由的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進度。
3.注重培養(yǎng)自主學習探究方式。大仁在訪談時提到,經(jīng)過交換學習的鍛煉,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果現(xiàn)在給他一個研究問題,他能很快找到思路進行自主探究。其他兩位研究對象也提到,自己的英語運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已經(jīng)漸漸適應了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而這種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多借助于它的課程設置方式。
四、結(jié)論與討論
1.不同的交換生對交換學習的選擇、規(guī)劃不同。抱著不同的目的,他們在曼大的交換生活就體現(xiàn)出了不同特點,行為側(cè)重也不同。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也非常重視交換生在國外的生活適應問題,劉怡蘭提到,“他們的適應性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生活適應和學習適應?!钡墙粨Q生的初衷不一定是為了學習。在本研究中,兩名交換生的初衷就是為了“體驗生活”,這也會影響到她們對課堂學習的定位——國外課堂學習的體驗也是體驗生活的一部分。
2.語言和文化問題貫穿交換學習的始終。原本的語言和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要融入一個新的國度、新的環(huán)境,突破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很重要。這一結(jié)論在眾多研究中的一致性是非常高的。比如,閻琨在研究中指出,語言障礙和交流問題是學生的一重學習壓力,許多學生表示雖然他們的語言成績很高,但是英語書寫、表達能力依然很差,難以應對國外的語言要求。在朱佳妮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外語能力與留學生的學業(yè)進步呈現(xiàn)正相關。除了語言應用能力的問題,在我們的研究中和劉怡蘭的研究中都提到了國外的“方言”問題也是語言的一大難關。在編碼過程中,我們捕捉到了研究對象提到的“文化”這一概念,在文化方面,主要有以下兩點小結(jié)論:(1)在Lecture上,教授講課為主,列舉的一些例子往往由于文化差異而難以理解。(2)在英國的tutorial上,課堂全部由對話構成,文化的不同也影響到了對同學發(fā)言的理解??傊?,語言和文化適應的問題解決了也就適應英國的課堂學習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3.英國的課程設置幫助交換生轉(zhuǎn)變學習方式,形成了自主探究的能力。Lectures和Tutorials結(jié)合、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有效使用的課堂學習模式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賀國慶在對英國大學的教學特征的分析中指出,與導師制相輔相成的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用于自學的時間大大多于他們參加具體課程的時間。這與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是吻合的。
參考文獻:
[1 ]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 [D ].華東師范大學,2005.
[2 ]鄭雪,David Sang.文化融入與中國留學生的適應 [J ].應用心理學,2003,(01):9-13+28.
[3 ]呂玉蘭.來華歐美留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調(diào)查與研究 [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S3):158-170.
[4 ]王瑞德.大學國際交換生研究 [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基金項目: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013年度學工課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