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君
從科學課堂教學的興趣以及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性等方面進行闡述,用實踐和體會說明了優(yōu)化科學課堂的教學設計是對構建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積極作用,為新課程的實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激發(fā)興趣有效性科學課堂探究能力現實教學中,有些教師過于關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課堂教學就像是演繹教案。在課堂教學時間比較緊張時,往往是忽視了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培養(yǎng)。這樣一來,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學生卻難以得到足夠的發(fā)展。
一、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內容
1.精心設計,目的明確
師生互動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問,提問是實現教學目的的必要手段。備課時就要明確提問的目的,無論是課堂組織的定向性提問,還是了解學情、復習舊課的摸底性提問,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性提問,或是知識理解的啟發(fā)性提問等都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為前提,來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思考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培養(yǎng)探究科學疑問的熱情。
2.循循善誘,層層激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常用啟發(fā)性課堂提問,因為它能觸動學生的思維神經,給學生帶來愉悅感,還能給學生點撥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方向,還能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隨之逐步提高。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尤其是科學課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趣味性濃是科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之一,怎樣將學生的直接興趣持續(xù)下來,這就需要教師采取靈活多變的教法進行培養(yǎng)。教師在課堂上激發(fā)起學生強烈興趣的同時,還要給學生設置一定的懸念,激發(fā)學生在課外去完成。如我在教《磁鐵》一課時,在課內引導學生實驗認識了磁鐵的基本性質,在即將下課時我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把一根磁鐵截成兩段后,每小根磁鐵是否具有磁鐵的基本性質?在教《動物和環(huán)境》一課時,給學生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為什么?”的討論題,讓學生先討論再回家實地考查驗證。這樣有目的地設置一些懸念,不僅使學生保持了持久的學習興趣,而且節(jié)省了課內教學時間。
二、在學生層面,要引導學生在科學探究中,學會“傾聽”
在科學課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實驗,因為在課前師生準備了實驗材料,學生又急于想動手擺弄這些材料,這樣就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
采用的方法:
(1)實驗材料先不發(fā)給他們,等老師把該講的講完,學生的疑問、假設和探究方案都提完,再把實驗材料發(fā)下去。
(2)給予傾聽者鼓勵表揚,對這樣的學生多做口頭表揚。
(3)在試驗中組織交流、引導思考。學生自行開展觀察實驗時,對事物的感知是零星分散的,而且因人而異,有正確的、錯誤的、片面的等多種情況。教師必須組織學生把各自的觀察結果匯報出來,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啟發(fā),使各自分散的發(fā)現變成集體共同的財富,逐步形成一個豐富完整的形象,達到理性的認識。應該注重發(fā)揮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給學生以表現、發(fā)揮才能的機會。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敏銳地靜觀事態(tài)發(fā)展,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做知識的評判者,在適當時機提出問題,做學生掌握知識的引路人。一要抓住教學的關鍵處設問展開討論;二要抓住思考的轉折點設問展開討論;三要抓住理解的難點設問展開討論;四要抓住探究規(guī)律處設問展開討論;五要于無疑處質疑。當學生明確了實踐活動的目標任務后,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現目標任務的方法,把整個活動的進程交給學生自己把握,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學生依據材料、工具、能力、愛好等方面的特點,自己選取最合適的方法進行小制作、小實驗。如讓學生制作一些小圓紙片,有的用剪刀剪,這是習慣思維指導下的實踐行為。可有些同學用小刀裁,有的用錐子扎,也有的用一元硬幣做模型沖出來一個小圓。
三、加強科學意識,把科學帶到學生身邊,科學無處不在
1.走向課外,豐富學生知識的層面
在科學教學中應確立“以課本為基礎,走出文本,走向課外圖書館”的理念。這是因為學生一生中學到的東西,大量的不是從教科書中學到和老師教給的。如打電話、騎自行車、玩滑溜、唱流行歌曲等。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看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影視片,閱讀各種報刊雜志,推薦閱讀《少兒百科全書》《祖國上下五千年》《有趣的動植物》等書籍,讓學生在大課本中去學取知識,形成社會綜合知識觀、大科學觀。
2.精選材料,調動學生活躍的思維
教學要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課前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精心設計、選擇“有結構的材料”以調和課堂學習的良好氣氛,如教學《溫度和溫度計》時,我在每一實驗組的桌上放上了冷、熱、溫三杯水,各人去感受三杯水的溫度。結果一個說溫水是熱水,一個說熱水是溫水。不同的感受為本堂課的定量觀察研究奠定了基礎。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以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與自然現象為對象,提供給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材料進行科學探究,并適當地將這樣的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堂以外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從而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產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獲得真正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研究工作總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