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
空調房、涼棚、七輪扇、銅冰鑒、冷飲、竹夫人、玉枕、心靜……古代避暑,各有妙招。
盛夏時節(jié),火辣熱浪如影相隨,酷熱追人實在難忍。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余,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么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
不妨穿越千年炎炎盛夏,與古人共消酷暑,享受絲絲清涼透徹脊背!
“空調房”:貴族享受 你值得擁有
納涼指數:★★★★★
如今天一熱我們就躲進空調房享受涼風,其實古代也有“空調房”,名曰:“涼屋”或者“涼殿”。
唐代宮廷涼殿常傍水而建,采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產生風力將涼氣送入殿中。并用水車把池水運到屋頂的水罐中,讓水從房檐四周徐徐流下,回到水池,如此循環(huán),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得以降溫?;始胰绱?,自是上行下效。唐代的高官顯貴們,都有私家避暑設施,規(guī)模雖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短普Z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钡搅怂未?,涼殿四周還擺上各種花卉,冷風送香,妙不可言。
最奢侈的當然是唐代顯貴楊國忠,人家的涼殿不用水降溫,而是用冰。每到夏天,他就取大冰塊,雕琢成假山模樣,放在宴席四周,客人就算喝酒,也凍得直哆嗦。夏日冰塊在唐代屬稀有之物,楊家竟以融化巨大冰塊的方式來降溫避暑,足見其富貴驕奢。
涼棚:搭個涼棚來納涼
納涼指數:★★★★★
雖說“空調房”涼殿的原理挺簡單,均是以水降溫,不過這種涼殿只有皇家或貴族才消費得起。因為古代沒有動力,要帶動水車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普通百姓,只能享受天然涼棚——大樹,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嘛。
民間也有消暑利器——他們給住宅搭一個涼棚。
涼棚的制作很有創(chuàng)意: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頂,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蓋出一個高高的遮陽罩,不讓陽光直射墻壁,這樣外墻不容易曬透,地面也不會很快升溫??紤]采光,古人又發(fā)明了活動的棚頂:把整張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塊,每塊席子的邊緣都拴上長長的繩子,陽光照射最厲害的時候,席子完全遮蓋,早上或黃昏,輕輕一拉繩子,席子就自動掀開了,光線和涼風都可以進來,相當巧妙。
舊時有專業(yè)搭涼棚的棚匠,不到一個小時就能搭出一個堅固耐用的涼棚。中秋前后,棚匠還負責把涼棚拆掉,那些竹子、席子等材料也一并收回,來年還可以再用,非常環(huán)保。
民國北京還流行一種避暑用具:竹簾子。從屋檐上懸掛下來,一直垂到地面,把住宅的大門、窗戶和整堵大墻都給遮起來。這樣全方位遮擋能讓整個室內都保持低溫。竹簾子上也拴了繩子,甚至裝上滑輪,一拽滑輪,竹簾子就被卷到屋檐上了,屋內照樣透亮。
七輪扇: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納涼指數:★★★★☆
古時候,扇子又名“搖風”、“涼友”,所謂“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古往今來消暑第一神器,排在納涼兵器譜首位,其地位至今無人可以撼動。它外形多變,卻萬變不離其宗,輕輕一搖風自來;它功能多樣,可以扇風蔽日,斜斜一擋,更添嬌羞;文人寫詩作畫,既消暑又增雅趣;俠客用作兵器也十分順手,“香帥”楚留香少了它,傾慕的姑娘恐怕得少一半……
在西漢,京城長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緩,為了祛暑,把7個一丈長(3.33米)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西京雜記》記載,這把扇子“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操縱,可以讓滿廳堂的人都感到涼爽,豈非吊扇的鼻祖?
細細探究,這把七輪扇吹風原理應該是利用葉輪的旋轉形成風源,即在巨輪上安上七個葉片,一人搖動手柄,七個葉輪飛速旋轉,空氣被攪動起來產生涼風,得到“滿堂寒顫”的效果,不過搖動手柄的那位仁兄可就有點慘了,肯定是汗流浹背。
冰:透心涼 齊分享
納涼指數:★★★★
如今有冰箱,夏日隨時可以吃到各式冷飲降溫,其實古人也有自己的“冰箱”。早在商周時期,富貴人家就已經懂得貯藏冰塊。湖北曾出土一件戰(zhàn)國時期的“銅冰鑒”,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最原始最綠色的“冰箱”。明清時期,皇家宮殿內出現了可移動式“冰箱”:即貯放冰塊的木柜,上面鏤空,當冷氣出孔;中部空間可儲存食物、冰鎮(zhèn)西瓜、冷飲。后來傳至民間,還有進口貨,稱為“洋桶”。
既有冰箱,自然不缺冷飲。春秋末期,在諸侯的宴席上已出現了冰鎮(zhèn)米酒。唐代出現了專業(yè)的“冰商”,他們冬天藏冰,夏天拿出來賣。杜甫有詩云:“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宋代冷飲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人們把各種水果汁、牛奶、冰塊、菊花等混合調制成冰凍的飲品,稱之為“冰酪”,馬可·波羅將制作方法帶回歐洲,改良后制出了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不過冰塊在古代儲藏的成本很高,價格不菲,平民百姓們大多是把西瓜、葡萄等水果放到清涼的井水中浸泡降溫,還會煮些酸梅湯、綠豆湯來解暑。尤其酸梅湯,這道夏日飲品經清宮御膳房改進后傳入民間,有除熱送涼、生津止渴之奇效。舊時北方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攤上插一根月牙旗,表示前一天夜里剛剛熬煮,飲下一碗,暑氣頓時全消?!般~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郝懿行《都門竹枝詞》描繪的正是這樣一幅市井消夏圖!
竹夫人:紅袖添香也添涼
納涼指數:★★★☆
蘇東坡一日調侃佛印:“你有妻子沒?”佛印笑答:“有,兩個?!睎|坡大驚,佛印笑著解釋:“我夏天擁抱‘竹夫人,冬日懷揣‘湯婆子,可不是兩個妻子?”蘇東坡聽后大笑。
佛印說的“竹夫人”是一種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長約1米,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工匠還會在竹夫人內放兩個小球,能增加彈性,還能在滾動中去糙,保持清潔,且十分好玩。
竹夫人在舊時江南一帶很受歡迎,夏日置于床上,能休憩手足,可相擁而眠,或夾于膝間以求清涼。即便大汗淋漓,竹篾生出的沁涼,也能將汗意一點點褪去。以“夫人”喚之,正是看中它清涼解意,所謂“紅袖添香也添涼”吧。講究的人家,還會在中間擱些薄荷、梔子花、茉莉花等解乏提神的香草,擁著入眠格外香芬甜美,所以它還有“百花娘子”的雅稱。
富貴之家也不拒絕這種民間納涼工具?!都t樓夢》中寶釵做燈謎:“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敝i底就是竹夫人。
玉枕:一枕最幽宜
納涼指數:★★★☆
“竹夫人”也好,“百花娘子”也罷,涼則涼已,總有點男權色彩的意味,南宋詞人李清照的選擇就透出一股女人的清雅?!蹲砘帯分袑懙溃骸凹压?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長長的白晝過后,躺在玉枕上,夜半醒來,竟涼意寢身。
這個玉枕,其實是青白釉瓷枕,也是古代的一種夏季納涼的寢具。瓷枕有光滑晶亮的釉面,摸起來清涼沁人,中醫(yī)認為有“清涼沁膚、爽身安神”的功效,這使它成為夏季首選的寢具。瓷枕中數北宋定窯孩兒枕最為罕見,一小兒頭枕雙臂,俯臥床榻,樣子十分憨態(tài)可掬。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就存有一件精美的瓷白嬰兒枕。
沁涼爽身,安眠納涼,枕下便香甜入夢,再也不想醒來。在今人看來是求之不得的,但凡事求適中的古人卻怕是有貪戀之虞的。這時,瓷枕的“堅硬”就有另一個功效:故意讓人睡不安穩(wěn),意在警醒世人不得貪睡,當醒則醒,“不準賴床”,視為“警枕”。
心靜:我不能穿越你別蒙我
納涼指數:★★★
在白居易看來,避暑不是躲避暑熱,而是直面它,化解它。白居易曾寫詩:“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彼囊馑际?,心房就是禪房,暑熱雖在,但只要心靜身體就涼快。所以他的消暑辦法就是:靜坐,坐到“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p>
心靜自然涼——在今人看來,存在忽悠的嫌疑。這的的確確是古人避暑的真諦,畢竟在古代,涼屋冷飲不是人人都消費得起的,而扇子、竹夫人這些也只能消外熱。只要心不靜,就無處可藏,到哪里都熱。
古代先賢們深知“煩夏莫如賞夏”,這種境界確實值得現代人借鑒。清心靜氣,心平氣和,不只是一種避暑的方式,也是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