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敏怡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四川 成都 610075)
?
皮膚病陰虛夾濕證驗案二則
覃敏怡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四川 成都 610075)
從三因制宜探討皮膚病中陰虛夾濕證型,就陰虛夾濕驗案二則,試論川派中醫(yī)治療陰虛夾濕證的證治分析及特點,對皮膚病中疑難病提出討論,以供參考。
皮膚??;陰虛夾濕證;川派中醫(yī)
皮膚病中陰虛夾濕證型為臨床診治疾病的辨證難點,不是中醫(yī)常見證型,研究亦較少。今就醫(yī)案二則,試論川派中醫(yī)治療陰虛夾濕證的證治分析及特點。
病案1:周某,男,70歲,物探隊退休職工。初診:2012年4月13日,患者于夜間9時求診。患者自述,在異地裝修房子,突然起病,發(fā)病3天,發(fā)病后白天不敢出門見人,故夜間前來求診。刻見患者面部腫脹、眼瞼腫甚、紅斑、部分表皮剝脫、皮溫較高,雙手紅斑、腫脹、散在丘皰疹。納可、眠差、小便黃、大便可,舌紫黯苔黃膩,下焦尤甚,脈滑數(shù)重按無力。診斷為接觸性皮炎/漆瘡。辨證為虛實夾雜,陰虛為本,濕毒為標(biāo),治法宜滋陰涼血、化濕解毒。處方組成為:銀花10g、連翹10g、白茅根15g、茜草10g、土茯苓30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車前子15g、女貞子30g、墨旱蓮15g、生地黃30g、生黃柏10g、佩蘭15g、生甘草6g,共4劑,服4天。服藥后療效顯著,患者共看診3次,微調(diào)藥味,服藥12天,痊愈。隨訪1年無復(fù)發(fā)。
病案2:鄧某,女,71歲,物探隊退休職工。初診:2012年9月20日,患者自訴近日發(fā)癢疹,遇熱即發(fā),常于洗澡后發(fā),約數(shù)小時后自行消退。納可、眠可、二便調(diào),舌黯紅苔水滑,脈沉緩。診斷為急性蕁麻疹/癮疹。辨證為陰虛夾濕、表郁失疏,治法宜滋陰除濕、輕疏郁表。處方組成為:麻黃絨3g、連翹6g、赤小豆30g、杏仁10g、薏苡仁30g、女貞子30、墨旱蓮15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蟬蛻10g、生甘草6g,共2劑,服2天,痊愈。隨訪1年無復(fù)發(fā)。
2.1 三因制宜
四川有蜀犬吠日之典故,地理位置處盆地,終年多陰雨、少日照,夏季濕熱、冬季濕冷,濕氣不易從盆地散開,包含重慶群山環(huán)繞、兩江交匯,水汽氤氳、云霧蒸騰。孫思邈于《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針灸上·灸例第六》云:“凡人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惫首怨艆前l(fā)展出溫病學(xué)派,蜀即川派中醫(yī)擅長發(fā)現(xiàn)、分析、處理濕邪這一病理產(chǎn)物及以濕邪為主諸多變化的疾病,濕邪與治病用藥見解獨特。
在皮膚科方面筆者有幸聆聽艾儒棣、鐘以澤教授的指導(dǎo),師常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為高度指導(dǎo)原則,揭示四川地區(qū)的老人處于一個人一生長期動態(tài)陰陽過程中偏終末階段,而過程多為陽虛后的陽損及陰或陰虛后的陰損及陽,故老年階段陰陽兩虛以陰虛或陽虛為主要表現(xiàn),其中體現(xiàn)陰陽的絕對與相對關(guān)系,既有陰陽的絕對不足,亦有陰陽的相對不足。以人生當(dāng)中的虛損過程,加之四川濕氣,疾病與濕脫關(guān)系密切。
2.2 四診合參
從二則病案中,患者的年齡、舌、脈特征可提示醫(yī)者,老年陰虛的舌,并非皆如教材版本為舌紅少苔,許多陰虛舌顏色不鮮明,為黯淡甚或紫黯;舌苔白膩顆粒致密、苔厚膩顆粒疏松、苔水滑欲滴均為濕盛之象;苔分布部位近舌根處為下焦,在左為血分,在右為氣分;脈亦非教材版本為細(xì)數(shù),??梢姵良?xì),病案1脈雖滑數(shù),由于其急性起病,故濕熱象明顯,但重按無力故仍屬虛非實。
2.3 治療方法
2.3.1 養(yǎng)陰除濕,扶正祛邪 養(yǎng)陰與除濕共為矛盾,用藥方法為:滋陰宜避滋膩養(yǎng)陰藥,取清潤之品,以免助長濕邪;除濕宜避辛燥,取淡滲利濕之品,以免重傷陰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辈“?使用車前子,清熱利尿;病案2使用赤小豆、薏苡仁,淡滲利濕。初診中扶正祛邪應(yīng)扶正力量,病案1祛邪體現(xiàn)為解漆毒,具體藥物為銀花、連翹、土茯苓;病案2體現(xiàn)為疏散郁表,具體藥物為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患者脈象顯示為表郁輕證,且以虛為本并非強(qiáng)入,加上南方人腠理疏松,故取麻黃絨替代麻黃。
2.3.2 加強(qiáng)扶正 濕邪纏綿難癒,去其八九之后,宜加強(qiáng)扶正,扶正力量大于祛邪,謂:“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用藥上宜養(yǎng)陰加以益氣,健脾升清,整體用藥不宜過寒傷脾。陰陽是動態(tài)過程,繼續(xù)扶正宜審查陰陽的變化,且宜陽中求陰,筆者恩師常于養(yǎng)陰藥中加一味助陽藥,使陰能更好地化生。
[1] 羅云波,閻瑋,賈波.陰虛夾濕證探討[J].四川中醫(yī),2009,27(12):22-24.
(責(zé)任編輯:李嵐春)
2014-12-01
覃敏怡(1977-),女,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傷寒學(xué)。E-mail:1353316372@qq.com
R255
A
1673-2197(2015)08-0052-01
10.11954/ytctyy.20150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