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夏曙光,苗碧川,趙曉艷,劉艷紅
(1. 河北省平泉縣醫(yī)院,河北 平泉067500;2. 河北省平泉縣第二醫(yī)院,河北 平泉 067500)
不同類型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
王旭東1,夏曙光1,苗碧川2,趙曉艷1,劉艷紅1
(1. 河北省平泉縣醫(yī)院,河北 平泉067500;2. 河北省平泉縣第二醫(yī)院,河北 平泉 067500)
目的 探討不同類型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與凝血-纖溶系統(tǒng)的變化關系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根據(jù)血壓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及其晝夜節(jié)律的變化,將229例原發(fā)性高血壓(FH)患者分為杓型組55例、非杓型組56例、深杓型組58例、反杓型組60例,均檢測Hcy 、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同時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并對不同分組EH患者的上述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反杓型組血漿Hcy、D-二聚體、FIB水平顯著高于杓型組(P均<0.01),非杓型組與反杓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與杓型組及反杓型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各組的PT、APTT、TT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 EH患者存在高凝狀態(tài),Hcy亦明顯增高,反杓型高血壓患者更為顯著,傳統(tǒng)的血液指標PT、APTT、TT不是反映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凝血狀態(tài)的敏感指標,為高血壓患者需合理用藥而有效地改善內皮細胞功能及抗凝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
原發(fā)性高血壓;同型半胱氨酸;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
原發(fā)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其變化存在晝夜節(jié)律性,典型周期形式表現(xiàn)為:全天出現(xiàn)“雙峰一谷”的長柄勺型曲線,夜間血壓下降率作為判斷血壓晝夜節(jié)律狀況的定量指標,即:(白晝平均血壓-夜間平均血壓) /白晝平均血壓×100%。根據(jù)計算結果分為4種類型:即夜間血壓較日間下降10%~20%稱為杓型高血壓;夜間血壓下降0~10%,稱為非杓型高血壓;夜間血壓下降20%以上稱為深杓型高血壓;夜間血壓不降反而高于日間稱為反杓型高血壓。但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危險因素已不能完全解釋EH的發(fā)病原因。近年研究證實,機體內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與原發(fā)性高血壓密切相關[1-2];因Hcy對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已被認為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3];亦有研究表明,凝血和纖溶功能的變化會導致內皮細胞的損傷[4]。因此,筆者研究了不同類型EH患者血漿Hcy水平的變化,及其與凝血-纖溶系統(tǒng)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9月—2014年1月在河北省平泉縣醫(yī)院內科住院的EH患者229例作為研究對象,男138例,女91例;年齡(58.9±11.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版)》中高血壓診斷標準[5]:收縮壓(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診斷為高血壓病。為減少基礎疾病因素的影響,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均≥70歲、吸煙≥10支/d,有高血脂、高血壓患者均不列入本研究對象。入選者全部進行心電圖及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查除外冠心??;頭顱CT平掃及血糖、血脂檢查無異常;除外急性感染,心功能不全,風濕活動期,糖尿病,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急、慢性血液??;近期無外傷、手術、活動性出血等病史;強調入選時未服用華法林及抗血小板藥物及他汀類藥物或已停用至少5個半衰期以上。入選患者根據(jù)血壓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及其晝夜節(jié)律的變化隨機分為杓型組55例,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齡(57.8±10.3)歲。非杓型組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58.8±11.3)歲。深杓型組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齡(57.9±11.2)歲。反杓型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58.5±10.6)歲。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4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患者空腹12 h于6:00—7:00采空腹肘靜脈血3 mL,采用循環(huán)酶法測定Hcy的濃度,成人空腹血漿總Hcy水平正常值為0~15 μmol/L,理想值為<10 μmol/L,15 μmol/L被認為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定量測定血漿FIB濃度(參考值為2~4 g/L);D-二聚體采用Clauss凝固法通過SysmexCA1500全自動血凝儀測定(正常范圍:定性為陰性;定量<0.5 mmoL/L);儀器為全自動生化儀,由日本日立公司生產(chǎn)。所有試劑盒均由上海太陽生物技術公司提供,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操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均數(shù)間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進行卡方檢驗,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非杓型組、深杓型組、反杓型組血漿Hcy、D-二聚體、FIB水平與杓型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反杓型組與非杓型組、深杓型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非杓型組與深杓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組PT、APTT、T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各組Hcy 、D-二聚體、FIB、PT、APTT、TT檢測結果比較
注:①與杓型組比較,P<0.05;②與反杓型組比較,P<0.05。
EH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并且其發(fā)病率在世界范圍內處于較高水平,是導致心腦血管意外、慢性腎功能不全、主動脈夾層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我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呈逐漸增長趨勢,截至2002年,18歲以上成人患病率已達18.8%。EH是由環(huán)境、遺傳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以引起心、腦、腎、視網(wǎng)膜和血管等靶器官功能與結構改變?yōu)樘卣鞯娜硇约膊 G野l(fā)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認為下列因素在復雜的發(fā)病機制中起到重要作用:遺傳因素、精神因素、心排血量改變、交感神經(jīng)活性增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激活、內皮功能受損等均可能參與發(fā)病過程。高血壓對人類的危害主要在于它會引起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隨著對高血壓疾病的不斷認識和深入了解,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技術的出現(xiàn)使人們對于人體血壓的變化及規(guī)律有了全新認識,在對高血壓患者的診斷、治療、效果評價、判斷預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6],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中發(fā)現(xiàn)血壓在一天中具有明顯的晝夜波動性,將這種周期性規(guī)律性波動稱為血壓晝夜節(jié)律(blood pressure circadian rhythm,BPCR)。這種BPCR以交感神經(jīng)活性占優(yōu)勢,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因此白天血壓于8:00—9:00時和16:00—18:00時出現(xiàn)2個峰值;夜晚交感神經(jīng)活性下降,血壓以迷走神經(jīng)即副交感神經(jīng)活性占優(yōu)勢,心排血量減少,全身肌肉松弛,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夜間血壓下降約于2:00—3:00時處于最低谷,從而形成這種呈晝夜兩峰一谷的長柄勺形的曲線[7]。
EH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我國常見、多發(fā)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研究證實,Hcy與心血管疾病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8],與高血壓存在相關性[9-10],Hcy 引起高血壓的可能機制:Hcy 增高可直接導致血管內皮功能損傷[11],Hcy增高可致血小板功能的紊亂;Hcy損傷血小板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系統(tǒng),使NO生成減少,改變花生四烯酸代謝而促進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血栓形成[12]。血漿D-二聚體是反映體內高凝狀態(tài)和繼發(fā)性纖溶活性的確切的特異性分子標志物[13]。FIB是體內重要的凝血因子,其濃度增高致血液黏滯度增加,血小板集聚性增強,促進動脈血栓發(fā)生率增加[1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反杓型高血壓患者血漿Hcy濃度明顯高于杓型組與非杓型組及深杓型組。反杓型高血壓患者血漿FIB、D-二聚體的血漿濃度高于另3組。非杓型組及深杓型組患者血漿Hcy、FIB、D-二聚體的濃度與杓型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非杓型組及深杓型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各組PT、APTT、TT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反杓型高血壓患者發(fā)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可能性較大,也就是說反杓型高血壓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本研究結果亦表明PT、APTT、TT與高血壓的類型并無相關性,即傳統(tǒng)的血液指標PT、APTT、TT不是反映EH患者凝血狀態(tài)的敏感指標。
綜上所述,反杓型高血壓患者血漿Hcy、FIB、D-二聚體的濃度均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高血壓患者,Hcy增高表明其血管內皮損傷更為嚴重,血栓栓塞性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可能更大;所以在臨床工作中要加強對反杓型高血壓的重視,盡可能地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 Virdis A,Ghiadinal L,Cardinal H,et 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duced by fasting hyperhomocystinemia in normotensive subject and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J Am Coll Cardiol,2001,38(5):1106-1115
[2] 那開憲,余平,張桂云. 應重視同型半胱氨酸與高血壓的關系[J]. 中國臨床醫(yī)生,2010,3(1):3-5
[3] 費鳳英,王金金,祝新華.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原發(fā)性高血壓關系的研究[J]. 醫(yī)學信息,2010,23(5):1233-1234
[4] 施珅. 凝血及纖溶實驗室檢驗的進展及臨床應用[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5):1168-1169
[5]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743
[6] JCS Joint Working Group. Guidelin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24 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 ( JCS 2010)[J]. Circ J,2012,76(2):508-519
[7] Gorostidi M,Sobrino J,Segura J,et al.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a 20000-patient database in Spain[J]. J Hypertens,2007,25(5):977-984
[8] Sepulveda-Sanchez JM,Maria-Frances R,Martinez Salio A,et al. Homocystein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 Rev Neurol,2004,38(4):347-358
[9] Wald DS,lawM,Morris JK. Homocysteine and cardiovasular disease:evidence on causaity from ametal-analysis[J]. BMJ,2002,325(7):1202
[10] 王建華. 同型半胱氨酸在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中的檢測意義研究[J]. 河北醫(yī)學,2013,19(5):740-742
[11] 馮蕾,倪銳志. 高同型半胱氨酸與高血壓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 科技信息,2011,23(9):823-824
[12] Spencer CG,Martin SC,F(xiàn)elmeden DC,et al. Relationship of homocysteine to markers of platelet and endothelial activation in high risk hypertensives:asubstudy of the 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J]. Int J Cardiol,2004,94(2/3):293-300
[13] 宋予萍,王文君,徐澤昌,等. D-二聚體和高敏C-反應蛋白及腦鈉肽濃度對急性冠脈綜合癥預后的預測價值[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07,10(10):801-802
[14] 李盧軍,項美香,陳鵬. 血清C-反應蛋白、凝血因子Ⅰ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相關研究[J].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4,20(9):522-534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1.012
R544.1
B
1008-8849(2015)11-1177-03
201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