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考辰,韓運明,張秀軍,劉保林,孔令軍,呂振江
(河北省贊皇縣中醫(yī)院,河北 贊皇 051230)
不同手術入路治療高齡賁門癌分析
郭考辰,韓運明,張秀軍,劉保林,孔令軍,呂振江
(河北省贊皇縣中醫(yī)院,河北 贊皇 051230)
目的 探討不同手術入路在高齡賁門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方法 回顧性分析62例高齡賁門癌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手術入路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5例為上腹正中入路,對照組27例為左胸后外側入路。比較2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清掃淋巴結數(shù)、切緣癌陽性率、吻合口瘺發(fā)生率、心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圍手術期病死率等指標。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心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圍手術期病死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 經腹入路切除賁門癌創(chuàng)傷小,對患者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干擾輕,可降低圍手術期并發(fā)癥和病死率,清掃腹腔淋巴結較徹底,有利于患者的身體恢復,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是高齡賁門癌患者首選手術入路。
高齡賁門癌;手術入路
賁門癌是發(fā)生在胃賁門部,也就是食管胃交界線上下約2 cm范圍內的腺癌[1]。它是胃癌的特殊類型,但是又與其他部位的胃癌不同。由于其組織學為腺癌或黏液腺癌,放射治療幾乎無效,化學治療效果也甚微,所以手術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2]。賁門作為食管和胃連接處,癌腫生長的性質多樣,手術術式的選擇亦有多種[3]。對于高齡賁門癌患者(≥70歲),由于其多復合多種慢性疾病、身體功能衰退、心肺功能降低、中晚期病例多、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同時老年人賁門癌又具有生長速度慢、分化好的腺癌多、惡性度低、手術切除率高的特點。為了既能夠達到良好的術野顯露,盡可能做到原發(fā)灶的徹底切除和淋巴結的徹底清掃,又能夠減少創(chuàng)傷,縮短手術時間,對心肺功能影響小,減少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以達到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及長期生存率[4],利于患者整體康復,筆者探討了高齡賁門癌不同手術入路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2例高齡賁門癌患者,均經胃鏡取活檢病理證實為賁門癌。其中男38例,女24例。依據(jù)手術入路將患者分成觀察(經腹)組(35例)和對照(經胸)組(27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12例;年齡70~75歲,平均73.1歲;從發(fā)病到就診時間1~10個月,平均5.37個月;臨床表現(xiàn)為進食梗阻感26例,上腹不適、隱痛7例,伴黑便1例,伴嘔血、消瘦1例。并存高血壓病19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2例,慢性氣管炎7例,肺氣腫3例,肺源性心臟病2例,腦梗死3例,貧血22例,低蛋白血癥8例;并存疾病26例占74%,其中并存1種疾病3例占8%,2種及以上疾病者23例占66%。對照組男15例,女12例;年齡70~75歲,平均73.5歲;從發(fā)病到就診時間1~9個月,平均5.07個月;臨床表現(xiàn)為進食梗阻感21例,上腹不適、隱痛2例,伴黑便3例,伴嘔血、消瘦1例。并存高血壓病13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慢性氣管炎4例,肺氣腫5例,肺源性心臟病4例,腦梗死1例,貧血14例,低蛋白血癥4例;并存疾病者19例占70%,其中并存1種5例占18%,2種及以上疾病者14例占52%。2組性別、年齡、臨床表現(xiàn)、并存疾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均在氣管內全麻下行賁門癌根治術。觀察組采用上腹正中切口,從劍突上2~3 cm開始,沿正中線下行,繞臍左側,止于臍下2~3 cm。入腹后,首先探查Douglas窩有無轉移癌結節(jié),腹主動脈旁有無腫大淋巴結,再探查脾門、胰尾區(qū)有無轉移,肝臟有無轉移結節(jié),再探查癌腫大小、邊界等,可行根治切除術的,切口安放腹壁開張器,同時于肋弓處使用框架懸吊拉鉤,獲得良好的膈下顯露。根據(jù)癌腫大小、浸潤程度、轉移擴散情況,決定行近側胃大部切除術還是全胃切除術,或者聯(lián)合臟器切除等。術中于賁門上兩側分離切斷迷走神經,沿食管裂孔向脾上極方向橫行切開膈肌約10 cm,拉開膈肌,進入左側胸腔,游離食管下段,清掃110,111組淋巴結,下段食管可游離出約8~10 cm長度,應用管型消化道吻合器,使食管能夠切除足夠長度,吻合快捷安全。35例患者中,行近側胃大部切除22例,全胃切除術13例。全胃切除術中,行聯(lián)合切除脾臟3例,聯(lián)合切除胰體尾脾2例。術后均行病理檢查證實,腫瘤按照PTNM分期,Ⅱ期13例,Ⅲ期17例,Ⅳ期6例,無Ⅰ期患者。術后均行多參數(shù)監(jiān)護、吸氧、抗感染及營養(yǎng)支持治療,腸蠕動恢復后(2~3 d)進流食;日引流量小于10 mL后拔出腹腔引流管(5~7 d),同時對癥治療并發(fā)癥和復合病,7~11 d拆除縫線,9~13 d出院;出院后1個月,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輔以化療,一般6個療程。對照組采用左胸后外側入路,右側臥位,選取左側胸壁第7 肋間切口進胸,游離食管至左側下肺靜脈水平,打開膈肌,充分游離胃,于癌腫上下大于5 cm 處行食管胃切除,胃食管(或者食管空腸)弓下吻合。清掃胃左血管旁、賁門旁、胃周淋巴結,清掃隆突下、下段食管旁、下肺韌帶淋巴結等。27例患者中,行近側胃大部切除術19例;全胃切除術8例。全胃切除術中,聯(lián)合切除脾臟2例,聯(lián)合切除胰體尾脾1例。術后均行病理檢查證實,腫瘤按照PTNM分期,Ⅱ期11例,Ⅲ期14例,Ⅳ期2例,無Ⅰ期患者。術后均行多參數(shù)監(jiān)護、吸氧、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治療,腸蠕動恢復后(2~4 d)進流食;日引流量小于10 mL后拔出引流管(腹腔引流管5~7 d,胸腔引流管9~11 d),同時對癥治療并發(fā)癥和復合病,11~14 d拆除縫線,13~17 d出院;出院后1個月,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輔以化療,一般6個療程。2組患者均進行了消化道重建,全胃切除術行食管空腸吻合,胃大部切除術行殘胃和食管吻合。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中清掃淋巴結數(shù)、切緣癌陽性率、吻合口瘺發(fā)生率、心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圍手術期病死率等指標。
2.1 2組各手術指標比較 2組清掃淋巴結數(shù)、上切緣癌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心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圍手術期病死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各手術指標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術后隨訪 2組患者均進行了術后隨訪。觀察組35例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出院后訪失3例,10例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及肺病,9例2年后出現(xiàn)轉移癥狀,13例(37%)健在。對照組27例圍手術期由于嚴重心肺并發(fā)癥2例死亡;出院后訪失1例,8例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及肺病,9例2年后出現(xiàn)轉移癥狀,7例(26%)健在。
賁門癌是發(fā)生在食管與胃交界處的惡性腫瘤,有別于食管癌。本研究顯示,高齡賁門癌有如下特點:①中晚期病例多。且高齡患者反應遲鈍,發(fā)現(xiàn)較晚。②合并癥、并發(fā)癥多,本組合并疾病的發(fā)生率為73%。③病變范圍大,手術范圍大。④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⑤老年人賁門癌生長速度慢,分化好的腺癌多,惡性度低,手術切除率高。因此,外科手術仍是主要治療手段,可采用經左胸、胸腹聯(lián)合及經腹切口等多種手術徑路。經左胸手術,食管側易于切除,但對心肺功能要求較高,創(chuàng)傷大,肺部感染發(fā)生率高[5],可引起術后低氧血癥,而低氧血癥是導致術后心肺并發(fā)癥的主要原因[6]。胸腹聯(lián)合入路對胸腹腔顯露較好,手術操作方便,但其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多,恢復慢,現(xiàn)已較少采用。研究表明,賁門癌的轉移以腹腔為主[7],而上腹部正中切口能夠徹底清掃腹腔淋巴結,明顯降低圍手術期并發(fā)癥,在框架懸吊拉鉤配合下,能夠良好顯露膈下及上腹部,術中于賁門上兩側分離切斷迷走神經,沿食管裂孔向脾上極方向橫行切開膈肌后可以進入左側胸腔,基本可以滿足腫瘤切除和胸部淋巴結的清掃。經腹入路手術在心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圍手術期病死率等方面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經腹入路更加有利于患者康復,患者下床早、進食早、拔出引流管早、拆線早??紤]其原因是經腹入路創(chuàng)傷小,不進胸腔對心肺功能的影響小[8],有利于術后咳嗽排痰和肺的膨脹,減少了肺不張及肺炎的發(fā)生;且直視下游離胃不發(fā)生扭轉,長度足夠,無張力,血運佳,保證了吻合口無張力縫合,故術后并發(fā)癥少,恢復快,住院時間短[9],術后生存質量較優(yōu),而且該手術方法根治徹底性較好,腹腔淋巴結清掃較完全,腹部框架懸吊拉鉤和一次性吻合器的應用,能夠切除足夠長度的食管,大大降低了術后復發(fā)率,提高了遠期生存率[10-12]。
綜上所述,高齡賁門癌患者由于年齡原因,心肺功能較差,體質虛弱,對手術的耐受性降低,經胸手術對心肺功能要求較高,導致部分患者無法耐受,術后心肺并發(fā)癥增多,圍手術期病死率增高;經腹手術可以減少對心肺等重要臟器的擾動,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減少手術中及手術后恢復的風險,具有其一定的優(yōu)勢。筆者認為,賁門癌患者應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評估手術風險,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務必做到綜合評估利弊,以腫瘤的根治治療為目的,保障手術安全性及降低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準則,同時考慮患者的整體康復、術后生活質量和遠期生存率來合理選擇手術術式。經上腹正中切口入路在術野暴露,徹底清掃腹腔淋巴結,減少心肺并發(fā)癥,提高患者耐受力及提高根治率等方面均具有明顯優(yōu)越性。因此,本文認為經上腹正中入路是高齡賁門癌患者的手術首選入路。
[1] 陳東紅,支修益,劉振邦,等. 賁門癌手術入路的前瞻性臨床研究[J]. 腫瘤研究與臨床,2011,23(4):234-236;250
[2] 張珂,胡高峰,李慧敏. 食道賁門癌手術治療648例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7):88-90
[3] 潘家東. 小切口與標準后胸切口開胸治療食道癌的臨床效果觀察[J]. 安徽醫(yī)藥,2012,16(9):1305-1306
[4] 霍前倫. 兩種術式治療賁門癌的比較[J]. 中國實用醫(yī)刊,2010,37(12):7, 10
[5] 林艇,藍斌,謝春發(fā),等. 胃底賁門癌根治術不同手術入路的適應證探討[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14):2623-2625
[6] 張洪文,劉昌燕. 賁門癌手術入路的選擇[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9(2):113-114
[7] 黃昌明,張相福,蘆輝山,等. 全胃切除術治療胃底賁門癌的遠期療效[J]. 中華外科雜志,2009,32(4):729-730
[8] 王駿. 賁門癌兩種手術徑路的臨床療效分析[J]. 當代醫(yī)學,2012,18(34):47-48
[9] 白建林. 胃底賁門癌切除術不同手術徑路療效比較[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1):173-174
[10] 劉軍校. 賁門癌切除不同術式的選擇[J]. 中國癌癥雜志,2006,16(1):80
[11] 華和勝,余濤. 賁門癌手術入路的選擇[J]. 安徽醫(yī)藥,2013,17(8):1359-1360
[12] 余龍海. 賁門癌術式的研究對比[J]. 中外健康文摘,2011,8(18):75-76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1.029
R735.2
B
1008-8849(2015)21-2358-03
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