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盼盼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我國立法對受賄罪的成立有了正式地提出,只要是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利用自己的職權對別人的財物索要或者非法收受,幫助別人謀取了利益;又或在經(jīng)濟交往中,無視法律規(guī)定,非法占有各種形式的回扣、手續(xù)費的,都構成受賄罪。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對于事后受賄的處理問題批復,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在職工員憑借自己職務的有利條件為別人提供了某種直接或間接的利益,并在事先約定了在退休后收受別人的財物的,也視為受賄罪。在實際司法操作中,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在職人員以自己的職務優(yōu)勢為別人提供了某種利益,但是事先沒有雙方?jīng)]有約定得到利益的人在國家工作人員離職以后給予各種形式的財物以示感謝,此行為能否成立受賄罪呢?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此問題沒有達成一定的共識,尤其是關于約定的認定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
積極說,其主張這種事先沒有約定但是事后索要或事后收受別人財物的行為符合受賄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其理由分析如下:首先,從犯罪的成立角度分析,“為他人謀取利益”為受賄罪的主觀方面,事先在職時通過自己的職位條件為別人提供了某種利益時沒有接受別認錯財物的目的,然而,在沒有約定的前提下,于離職以后卻接受了別人以財物的形式表達的感激,明知是他人對自己的職務行為的感謝行為,故認定其具備受賄罪的故意。第二,從犯罪法益侵害理論分析,當事人有無約定不影響受賄罪的認定,因為事后無約定的受賄行為同樣侵犯了職位行為的不可收買性。
其中,持積極說的學者提出了內心聯(lián)想說、酬謝說、動機說。張明楷教授從刑法解釋學的角度表明了肯定說的立場,他認為犯罪的成立不受犯罪客觀行為表述順序的約束,不影響對某種犯罪的定性。
消極說認為事先無約定的事后受賄行為不成立受賄罪。首先,從客觀要素的角度去分析,行為人憑借自己的職務條件為別人提供了某種直接或間接的利益,是否具備受賄的故意,在實踐中很難認定,導致收受財物和為他人謀取利益這兩種行為的割裂,缺乏犯罪的構成要件,故不認定為犯罪。第二,從主觀要素的角度分析,事前無約定在職時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給別人帶來了利益,離職后卻又接受了他人的財物行為,并不符合成立受賄罪的主觀要件所具有的權與錢相互交易的故意,因此不能構成犯罪。
同樣,持消極學說的學者提出了缺乏主觀故意說、出賣職務客觀消極說。其一致認為受賄罪的保護的法益是國家工作人員的廉潔性,盡管離職人員事后非法收受別人財物,但若其客觀方面沒有侵害到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的廉潔性,就不適宜定受賄罪。
中立說,其主張要看沒有約定的在離職以后接受他人財物行為成不成立受賄罪,其重點是到底雙方是否存在某種約定,存在即構罪,反之則不成立受賄罪。但是如果該行為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根據(jù)具體情況酌情根據(jù)此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大小,通過一定的立法和司法解釋來對當事人所需承擔的刑事責任予以追究。
綜上所述,受賄罪的本質是一種權錢交易行為,權錢交易的時間次序并不應該影響受賄罪的成立。通過對“事后受賄”行為進行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分析,此種行為符合我國刑法中規(guī)定的受賄罪的犯罪構成要件。而且,如果不將“事后受賄”行為在刑法上加以定性,勢必會造成法律上的漏洞,也不利于我國對腐敗犯罪的預防和打擊。
我國立法對約定受賄進行正式規(guī)定,對沒有約定的離職國家工作人員接受他人財物的行為的界定很模糊,因此為了有力的打擊腐敗人員,整治目前官場存在的某些腐敗之風,筆者建議在刑法中增加“約定賄賂”這一行為,突出“約定”的具體指向。這里的“約定賄賂”行為的約定被視為構罪的客觀方面最為適宜,其理由分析如下:首先,把“約定”作為事后受賄的主觀要素的設置,運用法律邏輯去分析在職人員為別人提供了利益同時存在了受賄的目的,用客觀去推定主觀,;其次,將“約定”形式限定為客觀方面,在司法實務操作中,尤其是證據(jù)的證明方面具有更加具體的現(xiàn)實性;最后,突破“約定”的固定模式,可能會導致對“約定”進行隨意解釋,在客觀上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護,加大了此罪的打擊范疇。
[1]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80-584.
[2]張理恒.受賄若干疑難問題認定之解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6).
[3]黃繼清.淺析國家工作人員離職后受賄的認定[J].犯罪研究,2014(2).
[4]曹洪波.論職后受賄的特點及其治理[J].湖南函授大學學報,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