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永聚 馬士遠
政德是中國文化史中一個核心命題,對其展開系統(tǒng)研究,首先要從詞源學角度加以梳理。
政德的本源意義
政,從攴(pū),從正。攴,象以手持杖或執(zhí)鞭。本義為“輕輕地擊打”。正,從一,從止。“一”意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天下一統(tǒng)?!爸埂币鉃椋褐共?、停住不動?!耙弧迸c“止”聯(lián)合起來表示:使天下一統(tǒng)的局面停住不動。一、止、攴三者連起來的意義就是:以手持杖或執(zhí)鞭的方式促使天下一統(tǒng)的局面停住不動。故“政”的本源意義應該是“領導者促使天下一統(tǒng)的局面停住不動”。
德,由彳(chì)、十、目、一、心組成。彳,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小步也,表示與行走有關。本義:登高、攀登。十,指代直線,正確的方向。目,十下是一雙眼睛,表示目光瞄準、直射之意。一,道立于一,惟初太始。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心,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五者合起來的意義就是: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順乎自然地前行、攀登。故“德”的本源意義就是“通過心性感知而遵循正確的方向不斷有所作為”。
由上所知,政德的詞源意義應該是“為了保持住天下一統(tǒng)的局面,通過心性感知,領導者遵循正確的方向而不停努力、不斷有所作為”。
政德的傳統(tǒng)意義
由政德的詞源意義引申出其傳統(tǒng)意義,政德就是處理政事過程中所需要的德行。如《左傳·昭公四年》有:“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於不暇?!贝送?,政者,正也。政德又有端正的德行之義。如《孔子家語·入官》有:“政德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fā)乎聲?!庇纱肆x可以推導出“政德=正德=德正”。僅《論語》的例證就有: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
政德=官德
官字,為會意字,從“宀”(mián),以冖覆眾,則有治眾的意思,故本義為官吏、官員。官吏乃治政的關鍵。何謂官德?習近平總書記說:“所謂官德,也就是從政道德,是為官當政者從政德行的綜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風等方面的素養(yǎng)?!闭录词枪俚?,“官德”本質是一種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終處于社會道德的核心地位,因為沒有哪一種職業(yè)道德像“官德”這樣涉及到運用國家權力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道德問題。
2011年,拉加德的仕途又一次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轉折——這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總裁、法國人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由于在紐約面臨性侵犯刑事指控而辭職后,身為法國財長的她成為這一職位的角逐者。一開始,她的候選人身份并不受新興國家成員國的接受,但經過一番縱橫捭闔,拉加德成功說服了多數(shù)成員國。2011年6月2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宣布拉加德出任總裁,任期5年。2016年2月19日,IMF宣布拉加德連任。
官德與其他職業(yè)道德相比有其雙重性的特點,即官員作為一個職業(yè)道德主體,他既要具備國家管理人員在進行管理活動過程中的職責道德,如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職守,具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公仆意識,謙虛謹慎,求真務實,一視同仁,懲惡揚善,救危助困等;又要具備作為一個掌權者在權力運用過程中的權力道德,即與權力的行使密切相關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如遵紀守法,誠實無私,廉潔自律,不謀私利等。新時期共產黨執(zhí)政之德:“為民、務實、清廉”。
政德觀念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這主要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鮮明的治政屬性有關,而這種鮮明的治政屬性是由中華元典的治政文化基因決定的,中華文化屬于典型的治政型文化。傳世文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早在1500多年前,聰明的中國人就將其分成四部分,即經、史、子、集,用此來囊括一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經、史、子、集排序及其內在關系
如何清晰地理解經、史、子、集四者之間的內在關系?我們可以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看成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
經部是樹根。深埋在地下,最容易被忽略,是一切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源泉,源源不斷地為史、子、集提供養(yǎng)分。
史部是樹干。高大挺拔,是聯(lián)系根、葉、花、果的橋梁,是輸送營養(yǎng)的通道,是華夏文化得以長盛不衰的脊梁。
集部是花朵及樹葉。鮮艷婆娑,最易吸引眼球,華夏文化的美學思維。
華夏文化之根:六經
儒家六經是華夏文化的根。六經是一切傳統(tǒng)文化的源泉,源源不斷地為史、子、集提供營養(yǎng)。二十世紀大儒馬一浮曾說過:“該攝諸學,唯六藝足以當之。六藝者,即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國兩千余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今揩定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學術,廣大精微,無所不備?!绷囈喾Q六經,國學即六藝之學,就是孔子刪定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門學問。
華夏文化之魂:儒家經教傳統(tǒng)
六經是中華文化之根,但礙于六經文本的“佶屈聱牙”,其蘊含的文化精髓卻很難被后人理解。于是在中國文化史上就出現(xiàn)了一種以詮釋六經為目的的學問,即六經之教。六經中的智慧被不斷詮釋,逐漸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治政倫理體系,這種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有學者稱之為“中華文化之魂”。
這種文化之魂,形成很早,孔子早就看到了這一文化現(xiàn)象,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 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 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p>
儒家元典的文本非常樸素,這種特性使其具有無限的詮釋張力:先秦時期經教的開創(chuàng)是這種詮釋張力的初步呈現(xiàn),漢唐時期經教傳統(tǒng)的發(fā)展完善是這種詮釋張力的凸顯階段,宋明時期經教傳統(tǒng)的轉向是這種詮釋張力的創(chuàng)新突破,自五四以來,經教傳統(tǒng)失去了傳統(tǒng)的社會模式支撐,當代新儒學的詮釋使命應當是“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轉化”,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傳統(tǒng)文化支撐。
中華元典的治政屬性
六經是中華文化的第一批元典,六經于治一也,故六經之教都是治政之教,但其經教傳統(tǒng)又各自有其特質——
《易》:《易》與卜筮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卜筮是上古時期治政的重要范疇?!兑住肥禽d記卜筮結果的重要形式,是一部淵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源于河圖洛書,夏代稱《連山》,商代稱《歸藏》,到周代才叫《周易》,六十四卦及其卦象、卦辭、爻辭及“十翼”(易傳)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哲理思維,《易》教與卜筮文化相得益彰,充滿了辯證思維。
《書》:又稱《尚書》,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治政文件。分虞、夏、商、周四部分,現(xiàn)存58篇,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治政思維。
《詩》:即《詩經》,“賦詩言志”與上古的治政行為有關。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年的詩歌305篇。又因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樂器伴奏演唱,又被稱為我國古代第一部樂歌總集,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文藝美學思維。
《禮》:先秦時又稱《周禮》、《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漢代是指《儀禮》,宋朝以后是指《禮記》,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倫理思維。
《樂》:是隸屬周王室司樂的音樂作品,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歷代樂官修訂。有人說《詩》和《樂》實際上是一體的。《樂》集夏、商兩代音樂精華之大成,《樂》早已失傳,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音樂美學思維。
《春秋》:是先秦人們對史書的通稱,除周王室外,各國也都設有史官。秦焚書后,各國國史皆亡。西漢時,學者們借口耳相傳,整理成《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史學思維。
六經之教有著鮮明的治政屬性,在封建王朝時期,經教理論不僅是朝代更替的“終極”依據(jù),文以載道的典范,施政布政的依歸,而且是塑造霸主能臣治政品質的法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人心、限君權的實用工具,更是大一統(tǒng)思想形成的營養(yǎng)基。
總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治政屬性決定了政德命題的深刻性、鮮明性,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最大優(yōu)勢長處就是治政倫理文化的凸顯,六經大一統(tǒng)思想的早熟催生出家國觀念的張揚,學而優(yōu)則仕傳統(tǒng)造就了華夏民族的積極入世態(tài)度,個體意識的潛隱生發(fā)出世人入世、出世的諧和,為我所用治政文化的主線發(fā)展造成了宗教文化意識的旁落。西漢賈誼《惜誓》篇有“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長”,今人大多已經遠離文化之根,如何從中華文化之根——六經中汲取營養(yǎng),來滋長當下的政德建設,當是需要我們嚴肅思考的一個重大命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