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學生犯罪特點與成因的反思*本文系中共河北省委講師團2015年度課題《大學生犯罪社會預防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
丁一楊敬輝
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河北石家莊051132
摘要:大學生犯罪雖屬青少年犯罪的一種,但由于其主體的特殊性以及社會后果的嚴重性,使其具有了獨特的研究價值,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本文以大學生犯罪的特點與成因為研究對象,用法學及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犯罪;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犯罪預防
中圖分類號:D917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丁一(1983-),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法學碩士,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犯罪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楊敬輝(1977-),男,回族,河北石家莊人,法學碩士,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訴訟法。
大學生犯罪本身不是一個專業(yè)的犯罪學概念,而是一類社會現象的總稱,屬青少年犯罪的一種。較歐美國家,我國的大學生犯罪現象產生較晚。進入21世紀,大學生犯罪現象隨著幾起震驚全國的刑事大案,迅速跨進了公眾和法學家的視野。這些大案包括了:“2001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博士生黃某某制毒案; 2002年劉某某傷熊案: 2004年云南大學‘馬某某事件’; 2005年江西醫(yī)學院學生薛某某持刀行兇案; 2006年南京某高校梁某進行非法傳銷案; 2007年云南大學女大學生張某伙同他人殺死并肢解木某案”[1]等。大學生犯罪不僅反映出我國教育體制的缺陷,還能反映出我國家庭及社會倫理道德機制的脆弱,究其根本,甚至還能歸結于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制度發(fā)展的不均衡。因此,要研究并解決這一問題就尤為復雜與艱難。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從我國大學生犯罪的特點及成因方面進行一些反思。
(一)犯罪主體多元化
據常理分析,個人道德及法律素養(yǎng)越低的人,實施犯罪的可能性才會越大。據此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假設:在大學生犯罪中,犯罪主體應該主要存在于非重點大學或者是本科及??茖哟沃械乃^學習較差的學生中。但事實并非如此。在已經公布的大學生犯罪案件中,重點大學學生所占比重還是不小的,并且也不乏出現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身影。這說明犯罪主體與其經濟條件、文化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并不是直接相聯的。要解釋這一現象,就要從犯罪主體的人格特征及心理品質,犯罪主體所在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
(二)犯罪動機較為簡單
大學生的心理較易受家庭、社會及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這就充分說明了其心智還很不健全。一場小小的誤會、一次口舌的爭斗或者一次失敗的戀愛經歷,往往就會埋下仇恨的種子,待時機成熟時,選擇實施犯罪行為,造成自己無法控制的后果?!?005年,備受社會關注的‘7·28’跨省搶劫殺人案中,犯下搶劫殺人重案的兩人,是長沙岳麓山下某知名高校學生,而他們作案的動機,是為了獲取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桶金?!保?]同樣是該犯罪,如果是文化層次較低的人實施,動機如此荒唐可笑,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竟然是高校學生所想所做,這就說明我國大學生犯罪的動機不僅單一,而且犯意較淺,實施犯罪往往是一種情緒化的體驗過程。為何會出現這一特征?要解釋這一問題,不僅需要研究犯罪主體本身,還要對其家庭環(huán)境及生長經歷進行考察。
(三)犯罪客體以財產及人身利益為主
2015年上半年,在對河北省四所高校近4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可知:財產性與人身性犯罪占整個大學生犯罪比重將近90%。這是由于我國大學生多以集體性生活為主,以及大學生犯罪動機簡單導致的。
在財產性犯罪中,盜竊罪所占比重最大,為85%,且涉案金額較小,地點較為集中,主要分布在教室、食堂、網吧、浴室及操場等地。這與大學生生活環(huán)境單一、自身防盜意識淡薄以及學校管理不力等方面有關。在財產性犯罪中詐騙罪的數量也在逐步增多,而且手段翻新,出現智能化特點,應當引起重視。而侵犯人身利益的犯罪則多以傷害罪為主,占到90%以上。這當然可以歸結到我國大學生心智發(fā)展及社會暴力現象增多上來。但是近些年來大學生性犯罪,諸如:性侵害、性騷擾、性侮辱等犯罪數量的增多又如何解釋呢?這就不僅要考察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性健康狀況,還要更多地關注和探究社會亞文化環(huán)境的侵擾問題了。
(四)犯罪手段多樣化、智能化問題凸出
犯罪手段多樣化在這里是指大學生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已能夠通過知識的遷移和利用,而達到其犯罪成本的最小化或反偵察能力最大化的目的。簡單也是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選擇熟人作案、選擇熟悉而隱蔽地點作案;稍微復雜一些的,比如:組成一些組織或團伙進行分工、配合,在作案前有人踩點,在作案時戴上面具或手套并有人在旁放哨,作案后則有人隱匿贓物或迅速銷贓;最為復雜的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的各種智能化犯罪。這種犯罪可以說是危害最為嚴重而又最難預防和控制的。它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常規(guī)的道德和法制教育,而且需要校方甚至社會有關機構進行長期地監(jiān)測與技術地不斷更新。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大學生犯罪特點或趨勢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它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縮影,是我國犯罪形勢走向的一種回應。正因為如此,在探尋其成因問題上,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抓住其本質及形成機理了。
(一)大學生自身方面
大學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及不健康是導致大學生犯罪的直接內在原因。大學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現為:遇事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盲目樂觀以及過度的利己主義。這些心理特征主要是由于其沒有形成較為穩(wěn)定和健康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導致的。因此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負面環(huán)境的干擾和侵入。而正是由于這種不成熟性,則更易引發(fā)其內心負面性格的膨脹,最終形成一種不健康的人格。這種不健康人格的表現因人而異。有些很明顯,有些則很隱蔽,需要特定的外界刺激才會引發(fā)心理危機,最終形成犯罪心理。
(二)家庭教育方面
大學生形成穩(wěn)定和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就是家庭。無論是暴力型還是溺愛型的教育方式都會遏制孩子自身的發(fā)展?jié)撃埽购⒆訜o法獨立而正確地面對身邊的人和事,導致孩子性格扭曲,最終形成一種不健康的人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的素養(yǎng)決定著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選擇,而這些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習慣和性格的養(yǎng)成,最終會決定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基本雛形。在研究大學生犯罪個案中,都可發(fā)現其自小家庭教育不當甚至扭曲的痕跡。
(三)教育機構方面
許多學者都把這方面的原因細分為二:一是高校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理念的相對落后;二是高校日常管理機制的疏漏。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卻有些片面。導致大學生最終實施犯罪的外在原因當然會有高校方面的問題,但是大學生主體內在犯罪心理的最終形成卻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并不只是在高校教育階段才開始的。而要解讀一份完整的大學生犯罪心理,需要從其幼小的家庭及校教育開始。正因為如此,這方面的原因就不只是高校教育問題了,而應該是整體學校教育問題。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在改革中前進。但是對學生基本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及心理自控能力的培養(yǎng)卻由于現有體制的弊端而長期處于“瓶頸”狀態(tài)。這就導致很多“高分低能”學生的產生,導致高校大學生犯罪的頻頻出現。因此,要想從教育方面來控制和預防大學生犯罪,必須從整體上對我國學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機制進行變革。
(四)社會方面
西方學者往往會把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歸為社會亞文化的影響。[3]這當然是對現實的一種坦誠的描述。就我國的情況來看,社會亞文化的影響固然是存在的,但是究其根本卻是我國經濟、政治與文化發(fā)展的不協(xié)調導致的。改革開放以來,多元經濟與政治制度的展現,一方面為我國進行改革,制定各項經濟、政治制度提供了多種樣本;但另一方面,由于沒有較早地建立與完善我國傳統(tǒng)文化機制,導致了這些外來制度所附文化暢通無阻地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侵蝕,對我國民眾的思想進行改變。因此要從社會角度來控制大學生犯罪,不僅需要控制社會亞文化的滲透,更要建立起與我國政治、經濟文明相適應的文化機制。
參考文獻[]
[1]周瑜.從頻發(fā)的大學生刑事案件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經營管理者,2013:19.
[2]王蘭高.大學生犯罪現狀評述[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3][英]麥克·馬奎爾,羅德·摩根,羅伯特·賴納等.牛津犯罪學指南(第四版)[M].劉仁文,李瑞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44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