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銘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規(guī)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shù)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第4條: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shù)額在六十萬元以上的?!督忉尅分胁捎昧恕百r償數(shù)額”和“賠償能力”的表達方式,對該罪的量刑劃分了梯度,實質上,就是以金錢的方式,從恢復損失的角度,來考量量刑幅度,實際上體現(xiàn)了刑法的謙抑性,一方面,這種規(guī)定使得因交通肇事行為所導致的損失恢復到了原來的狀態(tài),充分保障了受害者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通過讓肇事者承受經濟壓力,使肇事者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真正做到發(fā)自內心的悔悟。可以說,在刑事犯罪中,對經濟犯罪問題,如果以將損失恢復到原狀的形式來替代刑罰處罰,是我國今后立法的一個趨勢,體現(xiàn)了保障人權和保障社會利益的雙重效益。
對于這一司法解釋,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對此,不同的人對此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減輕因交通肇事而引起的刑罰處罰,甚至可能通過適用緩刑而避免坐牢的情形。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有錢人”撐起了一把犯罪的保護傘,而使得錢不多,甚至沒錢的人,因無力支付而遭到重刑,這樣,難免會讓人覺得不公平,從而影響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而另一種觀點認為,既然被害人已經遭受了身體上的傷害,導致其重傷致使無法勞動而獲得養(yǎng)活自己的渠道,甚至因事故而死亡,對肇事者采取嚴厲的刑罰處罰,并不能從實質上安慰被害人及其家屬的精神傷害,同時,通過對交通肇事罪犯罪構成的分析我們得知,此罪屬于過失犯罪,這意味著,肇事者在其主觀態(tài)度上,并不希望,甚至抵制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過失犯犯罪結果的發(fā)生,往往是因為其沒有預見到危害結果,或者相信自己的行為不會發(fā)生危害結果,從這個角度上看,交通肇事罪中的肇事者,其社會危險性不大。而從刑法的目的上看,刑法的目的并不在于懲罰犯罪分子,而在于改造犯罪分子,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如果肇事者真誠悔罪,并愿意且能夠支付足額賠償金,從而獲得減刑,一方面,對于肇事者本人的改造以及盡早步入社會適應新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通過肇事者對被害人的足額賠償,使被害者從根本上解決了生活困難的問題,同時解決了因資金不足所造成的治療不及時的問題。筆者認為,肇事者積極賠償受害者的損失,表明了肇事者的悔罪態(tài)度,說明其社會危險性不大,對其不入罪,也是刑法謙抑性的內在要求。
(一)否定說
否定說認為,雖然賠償作為一種懲罰方法,從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肇事者在賠償中悔悟,可是,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支付得起因交通肇事而引起的巨額賠償金,尤其是對窮人、工薪階層來說,生活中也不乏有“寧可軋死,也不愿把別人撞成殘疾”的說法,從這也能看出,交通肇事致人重傷而引發(fā)的巨額賠償,對普通人來說,無疑是種巨大的壓力。其實,對肇事者來說,他們根本不希望發(fā)生交通事故,但對于事故結果的發(fā)生,大部分人也愿意用金錢去賠償因為自己行為帶來的經濟損失,但是由于客觀方面的原因,使他們無力賠償,問題是,因為客觀原因無法賠償所引起的刑罰處罰,這真的公平嗎?
因此,相當多的人認為民事賠償不應當影響交通肇事罪的量刑,否則將會帶來諸多弊端,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點:
1.為有錢之人撐起犯罪的保護傘。通過充分的民事賠償,可以使肇事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甚至免除處罰,基于此,“有錢人”只要通過賠償行為,就能逃避一定的法律制裁,給人以“花錢買刑”的感覺,而對于那些沒有賠償能力的人來說,實為不公,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法的公平性。
2.賠償損失本為犯罪分子理所應當。持該觀點的人認為,賠償與量刑并無實質上的關聯(lián)性:民事賠償旨在對被害人因行為人的行為而造成的損失進行補救,屬侵權行為人理所應當賠償之范圍;而刑事處罰,則在于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進行懲罰,一方面對犯罪人進行改造,另一方面,是對被害人及其家屬的一種心理安慰。民事賠償與量刑,并不具有實質上的關聯(lián)性,兩者無論從目的還是內容上來說,均不相同。并不能因為民事賠償?shù)耐耆远鴮е滦淌铝啃痰臏p少或免除,更不能因為沒有能力進行民事賠償,而加重量刑。
3.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法律并不能包容所有的社會現(xiàn)象,對沒有包容的問題,該如何處理,這里便涉及到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問題。對于是否從輕減輕處罰,法官是最終裁決者,加之寬幅度的自由裁量權,難免存在權力濫用的大空間。如果對裁量權不加以限制,將有可能導致權力的濫用,影響審判的公正。實踐中,有法官以量刑相要挾,要求刑事被告人支付更多財產賠償金,以滿足被害人經濟要求,也有不少法官,為了幫助被告人獲得較輕的刑罰,逼迫被害人進行調解,接受調解協(xié)議?;蛘咴谕瑯有再|的案件中,因賠償數(shù)額的不同而對被告人判處不同的刑罰,這使得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大打折扣。
(二)肯定說
持肯定說觀點的學者們認為,即使對肇事者進行了嚴厲的刑罰處罰,如果不能給予被害人經濟賠償,并不能從實質上解決交通肇事帶來的問題。交通肇事的后果,往往是嚴重的人身傷害以及經濟損失,被害人需要的,是使其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財產能夠恢復到原狀。試想,一個造成嚴重身體傷害的人,其本身已經沒有能力去養(yǎng)活和照顧好自己,或者其養(yǎng)活和照顧自己的能力減弱,他又如何去工作來養(yǎng)活其配偶、子女和父母?不僅如此,因為被害人能力減弱,必然加大政府的撥款,這對政府來說,無疑也是一種壓力。對于肇事者來說,其主觀惡性本來就很小,是一種過失行為,如果其能端正自己態(tài)度,誠心悔罪,對于刑法目的的實現(xiàn),改造其犯罪人,使其重新進入社會,無疑是種優(yōu)勢。況且,通過對被害人進行巨額的經濟賠償,對肇事者本身來說,也是種懲罰,使肇事者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通過該種方式,使其不能再犯罪,不敢再犯罪,真正做到懲罰與預防相結合。
通過對否定說和肯定說的認識,筆者更傾向于肯定說的觀點,認為應當將民事賠償因素作為刑罰處罰的量刑標準。鑒于交通肇事罪案件屬于非故意犯罪案件,犯罪分子的犯罪主觀方面為過失,故而存在討論賠償與量刑關系的基本條件,而在此不探討其他具有主觀惡性的犯罪。所謂過失,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自己能夠避免,或者行為人應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沒有預見到,結果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對于危害結果,行為人并不希望其發(fā)生,甚至是抵觸的。現(xiàn)實中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往往是因為行為人的疏忽大意,對危害結果并沒有預測到,或者預測到了危害結果,但相信自己能夠避免,只是相信的基礎不可靠,才使得結果發(fā)生?!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在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guī)定,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法律有規(guī)定的才負刑事責任。通過《刑法》第十四、十五條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刑法并不當然處罰過失犯罪,只有當有法律明確規(guī)定時,才對過失犯罪進行處罰。這也說明了過失犯罪的主觀惡性小,社會危險性低,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刑罰處罰性。根據刑法的基本原則,對于交通肇事罪,應嚴格依照肇事者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險性,來決定其應當承擔的刑罰處罰,真正做到罪責刑相適應。人民法院的正確做法是在法定量刑幅度內,把賠償?shù)某潭纫暈楸桓嫒朔e極減少損失、認罪態(tài)度良好、具有悔罪表現(xiàn)的體現(xiàn),根據行為人的悔罪表現(xiàn),在法的限定范圍內,對行為人從輕或減輕處罰??梢?,經濟賠償只是量刑標準一部分,花錢是一種表象,而所謂“賠錢減刑”,“花錢買刑”,都是片面而錯誤的。筆者認為,將民事賠償作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參考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理由:
首先,將民事賠償作為量刑標準,是刑法基本原則的內在要求?!缎谭ā返诹灰?guī)定:“對犯罪分子決定刑罰時,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jié)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guī)定判處?!钡谝唬煌ㄕ厥伦镏饔^方面,犯罪性質決定其為過失犯罪,其主觀惡性較小。第二,從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來看,肇事者因為違章行為,引起了一系列人身損害和經濟損害問題,如果肇事者能支付足額的經濟賠償,使受害者及時得到合理有效的救助,并使受害者的財產損失恢復到原狀,可以認為,肇事者并沒有產生嚴重的社會危害,甚至沒有產生危害結果。相反,如果肇事者不能對被害人進行民事賠償,其危害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對肇事者進行刑罰處罰,與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相一致。
第二,對被害人進行民事賠償,有助于穩(wěn)定被害人及其家屬,甚至大眾情緒,從而維護社會整體穩(wěn)定。對于因交通肇事而死亡的人來說,死亡已成事實,通過刑罰處罰對肇事者進行徒刑處罰,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因被害人死亡所帶來的精神痛苦。而對于因交通肇事而導致重傷的人來說,如若沒有民事賠償,由于被害人勞動能力的減弱或喪失,對其被害人本人以及其家屬來說,由于少了一份經濟來源,都將成為一種負擔,雪上加霜??梢哉f,民事賠償對于彌補因交通肇事罪中被害人及其家屬的經濟損失及保障其后續(xù)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賠償從輕量刑”的制度,交通肇事者被判重刑后,往往就不愿再對被害人進行賠償,某種程度上來說對被害人很不公平:被害方不僅人身權益遭受損害,同時也蒙受物質損失,甚至有可能在遭受犯罪侵害后,失去經濟來源。對于沒有得到經濟賠償,其帶來的傷害是雙重的,一方面,因為沒有經濟賠償,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時的醫(yī)療救助,另一方面,因為受害者傷情以及因肇事行為帶來的財產損失,需要通過金錢來慰問受害者及其家屬。因為沒有經濟賠償所帶來的傷害,必將導致受害人及其家屬,以及社會的不滿,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引發(fā)上訪甚至其他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導致更有甚者,由于身心、工作、生活、家庭受到嚴重影響,被害人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在客觀上被迫走上犯罪道路而成為加害人,對社會造成再次侵害。因此,確立“賠償影響量刑”的制度會使受害人充分得到法律的保護和救濟,同時就整體來講,能減輕社會負擔,減少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第三,民事賠償?shù)氖褂?,減少了被害者因訴訟帶來的資本增加及身心勞累,同時節(jié)約了司法成本,提高了司法效率。被害人因得不到足額的賠償,必然要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要求對其蒙受的財產損失得以恢復。被害人在剛進行完刑事訴訟,又進入民事訴訟,一方面,徒增訟累,使被害人一直處于痛苦的回憶中無法自拔,另一方面,也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如果能通過刑事程序,有限度地、恰當?shù)貙⒈桓嫒速r償與量刑掛鉤,引導被告人積極主動的做出賠償,對于受害者來說,其獲得了經濟賠償,滿足了一定救助及心理需要,對于肇事者來說,經濟賠償帶來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反思、悔過,使刑法真正做到了教育與改造相結合,同時,由于被告人積極主動的賠償行為,為判決后的執(zhí)行程序省去了執(zhí)行成本,符合司法經濟化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民法院普遍存在的“執(zhí)行難”的問題,保障了司法活動的順利進行。
第四,民事賠償對量刑的影響,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內在要求。從責任性質上看,刑事訴訟旨在根據被告人犯罪情節(jié)、主觀惡性、社會危害性進行認定,從而確定被告人刑事責任及刑罰問題;而民事訴訟活動,其解決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糾紛,其判決通常表現(xiàn)為民事賠償,以恢復因侵權行為導致的不法狀態(tài)。從訴訟功能上看,我國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基本功能包括:全面懲罰功能(一方面,確認被告人因其違法行為所產生的刑事責任,另一方面,補償刑事違法行為產生的財產損失)、權利實現(xiàn)功能(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將民事問題一并做出判決,解決了刑事訴訟單方面解決刑事問題的不足)、復原功能(將因刑事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民事?lián)p失結果,恢復到最初始的狀態(tài))。上述兩方面皆從側面反映出,刑事犯罪的量刑是認可被告人的民事賠償因素的。
鑒于以上幾點理由,筆者認為,有必要將民事賠償作為交通肇事罪量刑標準的考量部分。一方面,交通肇事罪僅僅是一個過失犯罪,其主觀惡性較輕,從肇事者內心來看,其根本不希望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另一方面,通過對肇事者進行財產罰,保障被害人治療及生活,以獲得被害人和家屬的諒解,使其真心悔悟,從其刑法目的上看,確實達到了教育與改過的目的,同時,從實質上撫慰了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心理創(chuàng)傷,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將主觀惡性及悔過心理,作為從輕處罰的情節(jié),在量刑時考慮民事賠償因素,實屬必要。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事賠償對交通肇事罪量刑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對于民事賠償在交通肇事罪中量刑的適用,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改進空間。
(一)對于交通肇事罪中,對由于交通肇事引起的財產損失,應當具有一定的梯度標準,什么情況下屬于“一般情節(jié)”,什么情況下屬于“重大事故”,都應有詳細的數(shù)額規(guī)定,從而真正做到罪責刑相適應,而僅僅以“直接經濟損失”予以規(guī)定,其表達的含義并不明確,使法官缺少一個客觀的衡量標準,對裁量權來說,是不利的,有可能導致裁量權的濫用。
(二)應當對該罪中承擔賠償?shù)牧x務主體做出明確規(guī)定。由于交通肇事中,肇事者一般都購買了保險,對于交通肇事行為的賠償往往轉嫁到保險公司,從而降低了肇事者本人的肇事成本,不利于打擊和禁止交通肇事罪的發(fā)生。
(三)對肇事者的悔罪表現(xiàn)的判斷標準,應當是多方面的,而不應僅僅局限于經濟賠償?shù)臄?shù)額標準,特別是對于沒有經濟能力的交通肇事者來說,通過其他方式考量其悔罪態(tài)度,更有必要。比如,香港地區(qū)的“社會義務刑”。通過此種方式,可以避免將交通肇事罪變成“窮人的罪行”,脫離“金錢買罪”的現(xiàn)象,樹立人們對法律的信仰。
在處理交通肇事罪案件中,通過民事賠償,切實維護受害者的民事利益,保障受害者及其家屬得到合理的賠償,促進社會穩(wěn)定。同時,對肇事者進行教育改過,做到內心悔悟,從而不敢再犯罪,做到一般防治與特殊防治相結合。做到既準確判決被告人刑事問題,又兼顧被害人民事利益。真正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tǒng)一,進而提升法律的公正性與嚴肅性,提高法律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建立人們對法律的信仰。
[1]胡桂蓮.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定罪量刑研究[D].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劉占林.交通肇事案件中對責任者處罰的認定[J].河北農機,2001(4).
[3]金梅.交通肇事罪疑難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