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義超
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板塊。但一直以來,因為詩歌的艱深晦澀、枯燥無味,常常是學生的“心頭大患”。而多數(shù)教師認為詩歌閱讀的能力培養(yǎng)是項“長期工程”,往往忽略了教學過程中許多環(huán)節(jié)。因此,詩歌閱讀教學成為了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難點。
詩歌是一種精華的語言藝術(shù)。它以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shù)思維和語言來傳述自己的心靈語言。那沉浸在詩文中的古人情懷,和著已然支離的音韻,蹣跚著穿越時空的長橋,撥動著今人的心弦。詩歌教學應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整體閱讀,用心靈、情感去交流對話,用聯(lián)想、想象去體悟詩韻。然而,在詩歌閱讀教學中,有些膾炙人口的佳作,教師的分析講解,卻讓學生無法體會到它的光彩和神韻。關(guān)鍵問題是許多老師忽略了具體教學中的問題設計,讓學生陷入了重重迷霧?,F(xiàn)在結(jié)合具體的課堂問題設計為例,來說明其重要性。
一、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情導課
以《雨霖鈴》閱讀教學為例:
《雨霖鈴》為蘇教版必修四第三專題“詞別是一家”專題。這篇課文教學安排為一課時,課前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梳通理解文意。教學目標定位在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了解融情入景、虛實相生的藝術(shù)特色。課上進行有效的誦讀指導,并明確了這首詞的主旨是傷離別。之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1.圍繞“別”字,創(chuàng)設有關(guān)情境
述“離別”、訴“離苦”是這首詩歌的主線。本首詩歌的教學可以圍繞梳理“別”這個主線,分析體會“離愁別恨”的情感。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分別走進詞中描述或虛構(gòu)的種種“離別時”和“離別后”的情境。讓學生大膽地展開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先描述有關(guān)情境。再結(jié)合文中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如“寒蟬凄切”,“孟秋之月,寒蟬鳴”,詞人點明節(jié)令;柳與蟬自古就有不解之緣,“拂水飄飄送行色”,“高柳亂蟬嘶”,“寒蟬”暗指離別。再用情語對開頭三句作小結(jié):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后,繼之以寒蟬凄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中明確——別前:勾勒環(huán)境;別時:摹寫情態(tài);別后:展開想象。
2.分析上下闋景色的不同,體會本詩“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先引導學生將上下闋中寫景的語句。例如上闋:“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庇谩昂s”“長亭”“驟雨”三個獨立的畫面構(gòu)成一幅秋雨黃昏送別圖: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jié),此時景已蕭瑟;時值傍晚時分,暮色陰沉,剛下過一場秋雨,涼氣襲人,眼前是黃葉飄零,耳畔是寒蟬哀鳴: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而此時長亭送別,叫人如何能忍受這離別的悲苦。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贝司潆m明寫景,卻暗含情,借清秋之蕭瑟,寫離別之凄涼,情景交融。所以,這句讀的時候,起調(diào)應起得低沉憂傷,句與句之間應做稍長的停頓,要讀出“悲涼”的味道來。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是閱讀教學展開的有效途徑;勾新連舊,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境界中,本是詩歌教學的有效手段;詩意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語本是升華學生對作品情感體驗的有效方法。
二、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方式,以法教課
以《蜀道難》教學為例:
《蜀道難》是蘇教版必修四中收錄的李白一部重要的作品。它堪稱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詩歌字里行間無不體現(xiàn)著李白神飛天外、語驚天人、俊新飄逸的詩歌色彩。這篇課文不僅僅要重視問題設計,還要重視提問方式。靈活多變、創(chuàng)新新穎的提問方式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這首詩歌的激情與狀態(tài)。
例如,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導入的方式多是回憶李白的經(jīng)典詩歌過度到課文。
往往不能體現(xiàn)本課的特點。我們可以采用下面這個導入:
余光中先生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這么幾句,請大家一起朗讀一下。多媒體課件展示:(余光中《尋李白》片段)“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請朗誦功底好的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大聲朗誦。這樣以一首現(xiàn)代詩歌導入一首經(jīng)典詩歌,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經(jīng)典的詩歌是需要誦讀的。這首詩歌課堂上需要反復的朗誦。那么朗讀環(huán)節(jié)就不能簡單隨意。需要作相應的設計:
如,初讀文章,要“讀準句子”。學生由于缺乏多文章的閱讀理解的深度,所以一開始讀,難以把握詩歌誦讀的節(jié)奏,更不要淡情感了。初讀已達到“讀準”為目的。先找一位同學試讀,老師再領著學生把詩歌中需要注意的朗讀停頓、快慢節(jié)奏梳理一下。如“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娥眉顛。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边@句多“二、二”停頓。節(jié)奏又慢變快。再讓學生嘗試齊讀。
再讀文章,要“讀出情感”?!霸娧灾尽?,詩歌是要表達情感的。把握好詩歌的情感,進而讀準情感的情感是學習詩歌的重要能力。這首《蜀道難》情感充沛、言真意切。更要引導學生通過讀來表現(xiàn)詩中的情感。如“低沉迂回”、“豪邁奔放”、“激情四溢”等情感??梢哉?guī)孜煌瑢W分別朗讀詩歌的幾部分,要求表現(xiàn)出各個部分的情感。
最后,要求學生反復吟誦詩歌以達到背誦的程度。這樣通過“默背吟誦”的方式讓這首經(jīng)典詩歌反復縈繞在學生心中。
注重課堂的問題方式,是增進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詩歌的閱讀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必修在新課改的引領下,調(diào)動自己的狀態(tài),開發(fā)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設新穎高效的問題活動方式,以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階梯,以線引課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為例: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教版必修二中“歷史回聲”專題中第二板塊“千古江山”中一首宋詞。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詩歌本身“大氣磅礴”、“大開大闔”同時又“時空縱橫”“古今交錯”。對于剛?cè)敫咧械膶W生來說,很難把握好這首詩歌,所以老師要搭設好問題的階梯,引著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
如,這首詩歌的開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下子將我們帶入一個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場景中。學生會心生疑問“為什么眼前的大江轉(zhuǎn)眼變成歷史的長河?”老師這是可以設置一個臺階,告知學生古人經(jīng)常用大江比喻歷史、時間。如孔子的“子在川上曰,不舍晝夜”。這首詞開頭的眼前之水,是融入了人事之水,所以,眼前這滾滾而去的長江就不再是僅僅一天有形的長河,它幻化為波濤浩淼的歷史的長河,無數(shù)的不可一世英雄人物在波濤中一一展現(xiàn),又湮滅在歷史的煙云中。
另外,這一課學生會對下闋化大量的筆墨寫周瑜這個人物感到不解。除了因為周瑜是三國歷史人物,曾在赤壁打敗曹軍。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原因,學生往往就恨難想到了。老師這是可以提示,蘇軾寫了周瑜哪些方面?為什么寫?這個時候的作者怎么樣?搭設這樣幾個問題臺階,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將作者與周瑜作個比較,自然就知道這里是“借古抒懷”的寫法了。
課堂教學主要依靠提問來推進的。作為教師不僅要注重問題的質(zhì)量,還有注意搭設問題的階梯,讓問題與問題之間能精密聯(lián)系起來,以此來串引整個課堂。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是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不是相互割裂的部分。
詩歌閱讀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高中教學的一個難點。我認為教學中除了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學情外,還要注意改進課堂教學的諸多環(huán)節(jié)。課堂問題就是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研究。以上為我個人在這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還有待于更多的同行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氾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