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靈俊
田荷珍教授說過:“在講臺上講過的話對自己的記憶是一種強化,講授過程是對自己已有認知結構的補充完善或重新構建過程。”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廓清籠罩在師生課堂關系上的“迷霧”,引領教師將“教本位”真正變?yōu)椤皩W本位”,從而優(yōu)化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課堂上筆者嘗試利用講臺這個小舞臺,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展示自我的機會,讓這個“小舞臺”成為課堂中一道美麗的風景。
一、讓學生到講臺前“回憶”
每堂課的伊始五分鐘,學生就會到講臺前回憶上一節(jié)課學的主要內(nèi)容。這是我給學生的第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目的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和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為了下一節(jié)課能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不但課上做到了認真聽講,課后也變得積極主動,不懂就問,不僅滿足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一改過去被動的學習局面,對知識的探求也成為他們一種自我表現(xiàn),發(fā)展自我的需要。更何況學生的這種自主學習,減輕了教師的負擔,避免了教師枯燥無味的講解,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例如,在學習分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時,先讓一學生上來帶領大家回憶整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當學生對整數(shù)運算順序回顧后,對于新課也就迎刃而解了。短短五分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為課的開端造就了一個“學生為主體”的活躍課堂氛圍;短短五分鐘,學生在老師滿意的笑容和同學贊賞的目光中變大膽了,演講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
二、讓學生到講臺前“書寫”
教師在新授的過程中,對于一些難度不是太大的題目,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著到黑板前板演,針對學生所做的答案,教師給予評價。對于新授知識中需要記憶的內(nèi)容,在結課時,教師可保留板書的題目和主線,擦掉板書中需要學生記憶的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到講臺前填寫空白部分,以達到強化的目的。這種看似略帶強制性的方法,能使學生增強記憶的目的性和緊迫感。學生在識記知識時,懷著強烈的“我要記住的愿望”,注意力集中,記憶效率也大大提高了。這樣,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隨時提取自己記住的有價值的知識,省去大量查找、復習、重新理解的時間,從而使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新授結束后,對于一些相對應的練習題,教師可讓學生走上講臺,在指定的位置進行板書。這樣,可使信息得到及時反饋,錯誤得到及時糾正。
三、讓學生到講臺前“講解”
教師在批改作業(yè)、批閱試卷時,總會發(fā)現(xiàn)有些題目,某個學生的解法特別新穎,而且很有推廣價值。那么,在講評試卷或作業(yè)時,就完全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講授此題,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備好課是教師上好課的前提,何況是學生的呢?在講評之前,我都事先通知學生,并告訴他:“你的解題方法很新穎,希望你能將自己獨特的解題方法介紹給其他同學。”然后,幫助學生設計好“教案”,必要時我還先聽他們試講一次。另外,在學生上講臺講授的過程中,我也認真聽課,仔細做記錄,找出學生錯講、漏講和講解不透的地方,以便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有發(fā)言權,在點評學生所講時能對癥下藥。
學生走上講臺,講授自己的一些獨特見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善學、樂學的熱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能力、自我表現(xiàn)能力、臨場應變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zhì)。
四、讓學生到講臺前“表演”
講臺前學生的表演可以作為活生生的“教材”。對于那些比較簡單但很容易錯的操作性題目,學生在操作時,教師可做好觀察,臨場讓一些粗心的同學將不規(guī)范或是錯誤的操作到講臺前表演。當然這樣的操作容易引起講臺下同學的哈哈大笑,但就是這“善意的哈哈大笑”,不僅是對臺上演示同學的一種鞭策,同時也會讓臺下觀察的同學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比教師的再三強調(diào)要高效得多。在大家的“督促”之下,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操作方法,這一知識他永遠也不會忘記。
那些具有一定難度,學生又容易混淆的知識,教師可讓學生到講臺前表演,進行區(qū)別和理解。如行程問題的應用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看似差不多的詞組,學生很容易混淆。為了便于學生正確區(qū)別和理解它們的意義,我讓部分同學到講臺前逐一表演,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掌握了它們的意義。
三尺講臺這個“小小的舞臺”,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留一方“土地”給“演員們”吧,讓他們在“導演”的引導下,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他們的“演技”。學生一旦成為“演員”他就不會站在教師的對立面機械、被動地接受,而是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將以教師“授業(yè)”為主的“課堂”變成以學生“求知”為主的“學堂”,學生們的求知自覺性和思維能動性盡情彰顯,進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區(qū)十總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