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舊中國有三大職業(yè):農民、工人、人力車夫。四萬萬五千萬國民,農民最多,工人其次,人力車夫能數(shù)到第三。
在北平,平均每十個人里面就有一個是人力車夫。在上海,平均每九個人里面就有一個是人力車夫。在杭州,平均每八個人里面就有一個是人力車夫。杭州有個安定巷,巷子里住著兩百多戶人家,有湖南的,山東的,紹興的,鎮(zhèn)江的,也有杭州土著,不管來自何方,全靠拉車養(yǎng)家。
浙西農村有民諺:“三升糙棉紙,三升西瓜籽,要是過得好,蓋房造屋子,要是過不好,上海拉車子?!币馑际钦f當?shù)剞r民只有兩項選擇:一是在家務農,二是進城拉車,要是務農活干不下去了,那就跑到上海當人力車夫吧!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去當人力車夫?首先因為這活兒簡單,不需要手藝,誰都能干。其次這活兒不需要大本錢,有積蓄的話,砸出去一百多塊大洋,能買一輛全新的人力車,還包牌,就算一個大子兒沒有,也能租人家的車子拉,拉一天活兒,交一天的份子錢,剩下全是自己的利潤。更重要的是,那年月坐人力車的人多,永遠不愁客戶源。
民國市民沒有不坐人力車的。老年人腿腳不好,出門得坐人力車。燕京大學體育系的學生去校外買杯汽水,也會招手叫一輛人力車坐上去,哪怕他走起路來比那個年邁多病的人力車夫快得多。這叫什么?這叫派,民國派。
民國派不是打民國才時興的,而是從帝制時代延續(xù)下來的舊習氣。帝制時代人分三六九等,民國時代大講共和,骨子里照樣分出三六九等,上等人就不應該親力親為,上等人就必須要有下等人侍候著,不然你就不像個上等人。雇保姆,廚子,聽差,門房,出門就叫人力車,這都是跟唐宋元明清一脈相承的老傳統(tǒng)。
唐宋元明清是不流行買房的 (詳見拙著 《千年樓市:穿越時空去古代置業(yè)》),古代中國的官員只流行買田,不流行買房 (康乾時期倒是流行過買鋪出租)。民國什么人會買房?洗錢的貪官,炒地皮的投機客,靠出租房產養(yǎng)老的包租公、包租婆,以及有錢沒處放的超級大腕,這些才是買房的主力軍 (詳見拙著 ?《民國房地產戰(zhàn)爭》)。如果只是為了居住,或者只是為了結婚,或者只是為了在朋友跟前顯擺自己有錢,對不起,混蛋才買,因為不管你買了多少房,都不能給你帶來任何面子。
現(xiàn)代人特別健忘,老是相信買房是中國的傳統(tǒng),是中國人的根性,其實中國人沒有這個根性。要說有,那也是最近二三十年才有。至于買婚房,非有新房就不能結婚,更是最近一二十年剛剛時興的潮流。為什么會有這個潮流?一是媒體不學無術吹出來的,二是大家你追我趕比出來的,但是歸根結底,骨子里還是那兩個字兒:面子。
現(xiàn)代人堅信買房能給自己帶來面子,民國人堅信讓人侍候能給自己帶來面子。當年魯迅先生剛到教育部上班,連個窩都沒有,跟一群老鄉(xiāng)在紹興會館里借住,早上的洗臉水照樣得讓會館里的公共聽差端到屋里,朋友去會館找他,照樣得讓聽差傳見:“周先生,有客來訪!”然后才踱著步子迎出來。當年沈從文和張兆和在北京結婚,婚房是在西山旅館租的,婚禮費用是朋友湊的,小兩口婚后也沒有窩,租房住著,照樣雇廚子、雇保姆。難道魯迅和沈從文鄙俗嗎?不,從俗而已,那時候的上等人全這德行。
現(xiàn)在房價極高,現(xiàn)代年輕人為了面子而買房,民國人只需要為了面子而雇人。那時候雇人的成本倒很低——魯迅給老母親雇了仨保姆,每人每月才兩塊大洋。沈從文去昆明逃難時雇了一廚子,一個月只有十二元法幣。十二元法幣多少錢?按當時物價只夠買兩盒最普通的卷煙!
工錢這么低,為什么還會有人干?因為窮人太多了。你買不起房,那邊還有幾億農民連飯都吃不上呢!就為了吃口飽飯,不給工錢也有人應聘。所以海倫·斯諾發(fā)出了幸福的感嘆:“我們一到中國,就從普通人升為達官貴人的等級,因為我們住在這個充滿廉價苦力的國度里。”
充滿了廉價苦力,這才是連小白領都能當大爺?shù)恼嬲颉?/p>
(選自《國家人文歷史》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