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
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運用
高瑞
目的 分析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運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7月16名本院產科護理人員作為對照組, 對其進行風險管理;將2014年8月~2015年2月18名本院產科護理人員作為研究組, 進行風險管理時開展品管圈活動。比較兩組管理效果。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 研究組知識知曉率較高, 新生兒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較低,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運用效果較佳, 值得推廣。
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品管圈
與其他科室相比, 產科護理具有風險大、任務繁重等特點, 由于收治患者有一定特殊性, 故夜診、急診較多, 易發(fā)生護理事故及糾紛, 因此, 必須加強對護理工作的風險管理, 減少糾紛, 提高患者滿意度及工作質量。現(xiàn)選取2014年1~7月16名本院產科護理人員作為對照組, 將2014年8月~2015年2月18名產科護理人員作為研究組, 對比分析品管圈活動的運用效果及價值, 并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7月16名本院產科護理人員作為對照組, 其中1名副主任護師, 6名護士, 4名主管護師, 5名護師, 年齡23~53歲, 平均年齡(33.39±3.39)歲, 平均工作年限(9.6±1.2)年。將2014年8月~2015年2月18名本院產科護理人員作為研究組, 其中1名副主任護師, 8名護士, 4名主管護士, 5名護師, 年齡22~51歲, 平均年齡(33.42±3.40)歲, 平均工作年限(9.5±1.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風險管理, 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開展品管圈活動。分析實際工作潛在或存在風險問題, 并根據(jù)風險問題, 成立三個小組, 分別是健康教育組、新生兒護理組、孕產婦護理組, 每組6名。
1.2.1 健康教育 ①制作健康教育路徑表, 在臨床專家指導下, 確定教育內容;②在小組內開展業(yè)務學習, 使組內人員掌握宣教方法及內容, 同時加強人員溝通能力培訓;③向患者發(fā)放路徑表, 并向其講解健康教育的實施作用及意義,使患者密切配合。組內人員每日應嚴格按照路徑表, 分階段、有計劃的展開教育, 由組長定期評價, 完善管理, 增強健康教育實效性。
1.2.2 新生兒護理 ①向相關部門及護士長匯報, 重新定制胸牌及手圈;②定期進行培訓, 叮囑助產師嚴格做到新生兒雙圈, 即一足圈、一手圈;③向產婦講解胸牌及手圈的重要性, 不得隨意摘除, 禁止取下胸牌及手圈, 新生兒洗澡時應認真核對。
1.2.3 孕產婦護理 ①規(guī)定孕婦待產時, 護士及助產師應保持警惕, 一旦孕婦有任何異常, 都應向主治醫(yī)生報告;②引產時, 除遵醫(yī)囑對患者靜脈滴注催產素外, 還應對其宮縮情況進行密切觀察, 了解胎心音變化及產程進展, 預防宮內胎兒窘迫;③產后對產婦宮縮情況進行嚴密觀察, 了解陰道出血量、宮底高度、膀胱充盈等情況, 提倡早排尿, 并做好記錄, 一旦出現(xiàn)異常情況應立即向主治醫(yī)生報告。
護理管理后, 分別調查兩組同期孕產婦的知識知曉情況、新生兒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等, 并進行比較, 每組100例。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人員知識知曉率比較 對照組知識知曉率為81%, 19例不知曉, 37例基本知曉, 44例全部知曉。研究組知識知曉率為95%, 5例不知曉, 40例基本知曉, 55例全部知曉。兩組相比, 研究組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新生兒護理不良事件 對照組新生兒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為13%, 其中7例胸牌丟失, 6例手圈丟失。研究組新生兒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為6%, 其中3例胸牌丟失, 3例手圈丟失。兩組相比, 研究組新生兒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產科涉及人文及倫理, 是醫(yī)院重要科室之一。如何提高工作質量、向患者提供優(yōu)質服務、提高醫(yī)療服務滿意度是產科護理的重點[1]。風險管理是指針對護理風險, 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積極預防, 主要包含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量度和如何應對四個環(huán)節(jié)。品管圈是指在自愿情況下, 由護理人員組成小組, 小組內成員有共同目標, 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 既加強了人員交流及溝通, 又能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更優(yōu)質和更科學的護理服務[2]。研究顯示, 護理人員通過品管圈活動, 全員積極參與護理管理, 包括發(fā)現(xiàn)問題、制定措施、效果評估等, 管理執(zhí)行力及效益大大提高, 作用顯著。根據(jù)產科護理內容及特點, 可將品管圈分為健康教育、新生兒護理和孕產婦護理三個主題, 每個主題結合實際工作問題制定管理措施, 從而提高管理效果[3]。在本研究中, 研究組開展品管圈活動, 與未進行品管圈的對照組相比, 孕產婦的知識知曉率較高, 為95%, 而對照組僅為81%;研究組新生兒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為6%, 而對照組為13%, 表明品管圈活動對提高孕產婦知識知曉率、減少新生兒護理不良事件有較大作用。
綜上所述, 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運用品管圈, 效果顯著,具有較大推廣價值。
[1] 周美珍, 吳秀芳, 周春霞.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護理管理雜志, 2012, 12(11):825-826.
[2] 賈慧琴.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7(3):163-164.
[3] 張春芳.品管圈活動在產科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yī)學版), 2013, 27(4):356-35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4.214
2015-03-24]
450002 鄭州市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