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希卉
論抗病毒治療艾滋病患者HIV-1耐藥性分析
臧?;?/p>
目的 研究和分析艾滋病病毒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的耐藥性及其主要的影響因素。方法 282例艾滋病患者, 根據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療將其分為實驗組(進行艾滋病HIV-1抗病毒治療, 157例)和對照組(未進行艾滋病HIV-1抗病毒治療, 125例), 使用橫斷面的調查方法與基因型分析法, 針對兩組感染者分別進行耐藥性檢測, 并將結果進行對比。結果 共對兩組中病毒載量(VL)在1000 copies/ml以上的110例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呈現陽性的患者進行了耐藥檢測。實驗組患者的耐藥率為56.4%, 顯著地高于對照組15.5%, 兩組患者耐藥率對比,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發(fā)生基因突變是使艾滋病病毒HIV產生耐藥性的最主要的原因, 進行艾滋病HIV-1抗病毒治療的患者耐藥率較高, 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流行病學 ; 藥物耐受性 ;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抗病毒
目前, 艾滋病抗病毒藥物在臨床治療的聯合應用, 不但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艾滋病感染者從血漿里獲得性免疫缺陷艾滋病病病毒的水平, 而且延緩了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進程,并且還極大地降低了和艾滋病病毒相關的疾病發(fā)病率與死亡率[1]。然而, 耐藥病毒株的產生, 則是進行持續(xù)性的艾滋病病毒抑制的主要障礙之一。本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2011年7月開始, 就針對收治的艾滋病患者進行了艾滋病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治療, 并將艾滋病病毒耐藥性所產生的情況與其影響的因素進行詳細、認真地分析, 現將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011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282例艾滋病患者, 將其中已經接受并進行艾滋病HIV-1抗病毒治療的157例設為實驗組, 其中男98例, 女59例, 年齡34~49歲, 平均年齡(37.5±3.90)歲;將未進行艾滋病HIV-1抗病毒治療的125例設為對照組, 其中男81例, 女44例, 年齡35~51歲, 平均年齡(39±3.40)歲。兩組艾滋病感染者均服用抗病毒藥物:奈韋拉平(NVP)、司他夫定(D4T)、核苷類去羥肌苷(DDI), 非核苷類依非韋侖(EFV)。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橫斷面調查的方法, 依據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則, 對于自愿參加本項研究且符合參加標準的艾滋病感染者, 均按照統(tǒng)一的原則進行問卷和調查, 并且同時對其進行臨床體檢與采集血樣, 將HIV-RNA含量>1000 copies/ml的艾滋病感染病例實施虛擬表型的基因分析, 對比檢測DDI、EFV、D4T、NVP的耐藥情況。檢測采用QIAGEN公司的試劑盒進行提取血漿內的RNA與逆轉錄酶以及cDNA作為模板十四行巢式RT-PCR的擴增, RT-PCR的擴增產物進行純化回收以后, 使用自動測序儀進行HIV的基因序列的測定。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檢測后發(fā)現, 基因突變是HIV患者產生耐藥性反應的重要原因。共選取兩組中病毒載量VL在1000 copies/ml以上的110例PCR呈現陽性的患者進行了耐藥檢測。其中, 觀察組患者的耐藥率為56.4%(62/110), 顯著高于對照組15.5%(17/110), 兩組患者耐藥率對比,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96, P<0.01)。
目前, 伴隨著對于艾滋病抗病毒臨床治療的積極開展和重視, 隨之治療HIV抗病毒藥物的耐藥性也非常顯著的增加,這也成為造成進行抗病毒治療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潘啟超、張?zhí)烀竦龋?,4]相關研究證明, 產生基因突變使艾滋病病毒HIV耐藥性發(fā)生的根源所在。在艾滋病病毒HIV的突變株上, 兩種酶即逆轉錄酶與蛋白酶基因產生突變, 結果致使在相應處的氨基酸會被其他基酸所取代, 造成酶的功能不會再受到藥物的抑制, 從而使艾滋病病毒可以自由復制, 出現耐藥病毒株可以取代野生病毒株。
本項研究采用的是以基因型分析作為基礎的虛擬表型分析法, 經過檢測發(fā)現, 基因突變是HIV患者產生耐藥性反應的重要原因。共選取兩組中病毒載量VL在1000 copies/ml以上的PCR呈現陽性的患者進行了耐藥檢測。其中, 觀察組患者的耐藥率為56.4%, 顯著地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在選擇艾滋病抗病毒的治療方案時, 應當盡可能去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復制, 使它降低到一個不能被檢出來的水平[5], 并且盡可能的讓這種狀態(tài)維持更長的時間, 否則將會有耐藥病毒株產生并且成為優(yōu)勢的病毒株, 從而增加產生耐藥的可能性。
本項研究內耐藥檢測的范圍受到艾滋病病毒HIV RNA>1000 copies/ml的條件限制。因此, 對于艾滋病病毒載量<1000 copies/ml 的感染者的耐藥情況以及其與艾滋病抗病毒臨床治療的相關性, 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1] 陳姬秀, 薛建亞, 萬漠彬.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耐藥現狀.中華國際感染控制雜志, 2013, 2(1):66-68.
[2] 楊泉海, 王霞. 抗艾滋病病毒藥物研究進展.成都醫(yī)藥, 2014, 8(5):41-43.
[3] 潘啟超, 薛以樂, 康來儀, 等.上海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中蛋自酶抑制劑耐藥基因型的研究.上海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1, 16(7):311-313.
[4] 張?zhí)烀? 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耐藥性和不良反應.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0, 22 (12):852-854.
[5] 余水勤. HIV的基因突變與其耐藥性.傳染病信息, 2011, 14 (4): 156-15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192
2015-04-22]
130062 吉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檢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