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寒 周秀芳 陳慧妍 徐晶
心理干預對顱腦外傷患者焦慮狀態(tài)的影響
肖寒 周秀芳 陳慧妍 徐晶
目的 探討心理干預對顱腦外傷患者焦慮狀態(tài)的影響。方法 62例顱腦外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1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方法進行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護理, 出院前比較兩組患者焦慮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焦慮的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干預對顱腦外傷患者焦慮狀態(tài)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 不僅能緩解患者不良情緒, 而且能夠提高護理滿意度。
心理干預;顱腦外傷;焦慮狀態(tài);滿意度
顱腦外傷是神經(jīng)外科最常見的危急癥之一, 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40%~80%[1]。不僅對人體造成傷害, 而且會對患者家屬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患者會經(jīng)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影響患者的康復。近幾年, 隨著交通的發(fā)展, 顱腦外傷患者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發(fā)展, 此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與病殘率,雖然醫(yī)療技術在不斷進步, 但是對于一些顱腦損傷造成的神經(jīng)元結構和功能損傷的恢復治療仍然有一定的難度。有關研究顯示, 輕度顱腦損傷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 所以在護理過程中心理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本院為了研究心理干預對此類患者焦慮狀態(tài)的影響, 特選取62例患者進行分析、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2例顱腦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62例患者中男32例, 女30例;年齡10~75歲, 平均年齡(45.21±5.45)歲;19例高空墜落, 20例車禍, 其他外傷23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CT驗證為顱腦外傷, 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所有患者均沒有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認知障礙, 也沒有精神病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神經(jīng)外科常規(guī)護理方法, 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狀態(tài)等, 同時做好患者預后并發(fā)癥的預防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護理,具體心理護理措施包括:①建立個體化護理方案。一般情況下, 顱腦外傷患者均伴有機體功能障礙, 在治療期間需要他人照料, 這種狀態(tài)使患者感到不安, 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悲觀等不良情緒, 主要表現(xiàn)為失眠、寡語、少動、甚至輕生等。護理人員必須根據(jù)患者文化程度、病情發(fā)展以及個性特點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 建立個體化護理方案, 定期對患者進行效果評估, 及時調整個體化護理方案。②心理疏導。首先護士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關心患者, 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時要語言親切、態(tài)度和藹, 耐心解答患者疑問, 滿足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要求, 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指導和幫助,使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熱情, 避免與患者爭執(zhí), 以免加重患者心理負擔。給予患者鼓勵、安慰和支持, 如果患者病情有進展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給患者講解成功病例, 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有關研究顯示, 顱腦外傷發(fā)生后, 患者家屬會產(chǎn)生極大的恐慌, 應激反應較強, 家屬承受的壓力也很大[2]。所以護理時也要對患者家屬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囑咐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安慰和鼓勵, 多與患者進行溝通,盡量滿足患者合理要求, 使患者覺得受到家庭的重視與尊重,從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③社會支持。護理的過程中注意患者正常交往和活動, 多組織患者進行集體活動, 通過患者互動相互交流經(jīng)驗, 使同類患者相互鼓勵, 共同分擔心理壓力,使患者覺得自己不是孤立的個體, 提高患者社會認同感, 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平時多組織患者進行放松訓練, 既增進患者之間的交流, 又提高患者身體免疫力。
1.3 療效判定標準[3]采用焦慮狀態(tài)自測量表(SAS)對患者的焦慮心理狀況進行評分, 共80分, >40分為陽性(焦慮),<40分為陰性(無焦慮);護理滿意度為100分, >80分為滿意,<80分為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理焦慮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陽性3例(9.7%),陰性28例(90.3%);對照組陽性12例(38.7%), 陰性19例(61.3%);兩者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中滿意例數(shù)為31例(100.0%), 對照組為25例(80.6%)。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顱腦外傷患者的飲食起居等都需要別人的幫助, 患者因此感到焦慮、不安, 再加上身體的疼痛、陌生的環(huán)境以及經(jīng)濟上的壓力, 使患者產(chǎn)生過度焦慮、情緒失控, 甚至出現(xiàn)相應的生理變化, 對疾病的治療與恢復有一定的影響[4]。所以患者的心理護理非常重要, 對顱腦外傷患者康復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是提高患者康復的關鍵步驟。護理人員要積極耐心的與患者交流, 多鼓勵、安慰患者, 給予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支持, 讓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5], 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此研究中,出院前觀察組焦慮的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心理干預用于顱腦外傷患者的護理中,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焦慮狀態(tài), 緩解不良情緒, 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李文娟, 馮奇, 王瑩瑩.心理護理對改善顱腦外傷術后恢復期患者負性心理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8):75-76.
[2] 楊關芬.顱腦外傷患兒家屬的生活變化單位與家屬心理狀態(tài)關系的研究.全科護理, 2011, 9(2):99-100.
[3] 莊彩藍.小組包干制護理對手術病人心理狀況影響的研究.當代醫(yī)學, 2012, 18(10):126-127.
[4] 杜偉嫻.心理護理對改善顱腦外傷術后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分析.當代醫(yī)學, 2013, 19(7):119-120.
[5] 馬建芬.心理護理干預對顱腦外傷患者焦慮狀態(tài)的影響.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4, 17(8):137-13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5.172
2015-01-12]
163316 大慶市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