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義哲 許淼
胃鏡聯合腹腔鏡治療胃間質瘤的臨床效果分析
赫義哲 許淼
目的 分析胃鏡聯合腹腔鏡治療胃間質瘤的臨床效果。方法 76例胃間質瘤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8例, 觀察組給予胃鏡聯合腹腔鏡治療,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開放手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以及術后住院天數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9%, 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7.4%,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胃鏡聯合腹腔鏡治療胃間質瘤的臨床效果顯著, 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胃鏡;腹腔鏡;胃間質瘤
胃間質瘤是胃腫瘤的一種, 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 部分患者具有腹部包塊、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癥狀, 一般在體檢或其他檢查中發(fā)現。手術切除為臨床常用治療方法, 但常規(guī)開放切除術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較大, 術后恢復慢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1]?,F階段, 胃鏡及腹腔鏡技術在胃間質瘤治療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患者接受度逐漸提高。本院為研究胃鏡聯合腹腔鏡治療胃間質瘤的臨床效果, 選取收治的76例胃間質瘤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別給予雙鏡聯合治療及常規(guī)開放手術治療, 現將其相關報告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2月收治的胃間質瘤患者76例,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8例。觀察組男22例, 女16例, 最大年齡68歲, 最小28歲, 平均年齡(42.8±8.1)歲;最大腫瘤直徑5.6 cm, 最小0.4 mm, 平均直徑(3.6±1.5)mm;對照組男23例, 女15例, 最大年齡69歲,最小26歲, 平均年齡(43.1±8.3)歲;最大腫瘤5.5 cm, 最小直徑0.6 mm, 平均直徑(3.7±1.3)mm。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腫瘤直徑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胃鏡聯合腹腔鏡治療, 要求醫(yī)護人員做好術前準備工作, 提醒患者術前禁水、禁食, 清潔腸道, 并留置胃管及導尿管?;颊呷⊙雠P位, 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處理, 抬高其左側, 使之與水平面成30°夾角, 保持頭高腳底、呈“大字型”狀態(tài)。采取四孔法或五孔法, 觀察孔位于臍上緣, 取10 mm長橫切口并建立人工氣腹, 壓力保持10~12 mm Hg(1 mm Hg=0.133 kPa);主操作孔:左側腋前線肋緣下2 cm置入12 mm Trocar;輔操作孔:在左鎖骨中線平臍水平偏內側置入5 mm Trocar, 另一處為劍突下2 cm置入5 mm Trocar, 如有必要可加取右側腋前線肋緣下2 cm置入5 mm Trocar作為輔操作孔。腹腔鏡進入患者腹腔后觀察其腹腔內病變情況, 并將胃鏡經口腔置入, 觀察其胃腔情況, 利用胃鏡冷光源對患者腫瘤進行定位, 使用剝離或鉗鈦夾手段對其腫瘤范圍進行詳細標記, 隨后使用內臟牽拉器撥開肝左葉, 顯露胃前壁區(qū);位于胃體后壁腫瘤可選擇超聲刀分離胃結腸韌帶, 顯露胃體后壁, 隨后進行腫瘤胃契形切除術。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腹部切口實施開放胃契形切除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以及術后住院天數, 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112.4±15.6)min, 術中出血量(34.8±4.5)ml,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65.1±10.8)h, 術后住院天數(7.8±0.9)d;對照組平均手術時間(90.5±11.2)min, 術中出血量(113.7±25.4)ml,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121.6±15.4)h, 術后住院天數(13.4±1.2)d;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以及術后住院天數等方面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術后切口愈合不佳1例, 嚴重疼痛1例, 吻合口瘺1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9%(3/38);對照組術后切口愈合不佳5例, 嚴重疼痛9例,吻合口瘺4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7.4%(18/38)。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胃間質瘤是少見的一種胃腸道腫瘤, 臨床常見并發(fā)癥為吞咽困難、充血水腫, 隨著病情發(fā)展, 可發(fā)生胃穿孔、壞死等嚴重癥狀;若腫瘤發(fā)生潰瘍, 可導致患者出現胃部疼痛、出血等癥狀。胃間質瘤需及時予以治療, 其中開腹治療、腹腔鏡治療及胃鏡治療為臨床常用治療方式[2]。
腹腔鏡與胃鏡聯合手術治療的具體優(yōu)勢分析如下:①可顯著拓寬手術范圍, 對于僅采用胃鏡治療時難以切除的小腫瘤, 在雙鏡聯合下也可進行準確定位, 協助手術操作者順利完成手術。腹腔鏡手術可在胃鏡輔助下徹底切除病灶組織,還可防止過多切除健康胃組織, 降低手術風險;②在腹腔鏡輔助下切除胃底近賁門部腫瘤時, 可將胃鏡作為手術支撐,防止胃底切除后患者出現賁門狹窄現象;③胃鏡還可檢查手術創(chuàng)面或吻合口是否出現狹窄及出血現象等;并在腹腔鏡下進行胃壁縫合加固, 可顯著降低胃穿孔及出血等多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治療價值較高[3]。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給予胃鏡聯合腹腔鏡治療,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腹部切口實施開放胃契形切除術治療, 觀察組手術時間多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以及術后住院天數等方面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9%, 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7.4%,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 給予胃間質瘤患者胃鏡聯合腹腔鏡技術進行切除術治療, 可顯著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 縮短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 治療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 胃鏡聯合腹腔鏡微創(chuàng)下治療胃間質瘤的臨床效果顯著, 符合微創(chuàng)技術特點, 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較小, 術后恢復快, 可顯著減少患者住院時間, 手術安全性較高, 因此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 孔靜, 吳碩東, 陳永生, 等.單切口與常規(guī)腹腔鏡胃楔形切除術治療胃間質瘤的對比研究.中國內鏡雜志, 2013, 19(11): 1154-1156.
[2] 楊平, 鄧建中, 程龍慶, 等.雙鏡聯合技術在胃間質瘤切除術中的應用.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0, 3(2):178-181.
[3] 卞秋桂, 丁霞芬, 許迎紅.胃鏡聯合腹腔鏡治療胃間質瘤的圍手術期護理.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2(17):63-6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062
2015-03-19]
132002 吉林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赫義哲);吉化集團公司總醫(yī)院(許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