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
古代詩歌鑒賞在全國各地的高考中占有重要的版塊,縱觀近幾年的高考古代詩歌閱讀題,考查熱點主要集中在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四個方面,其中對思想情感的分析、鑒賞考察為重點?,F(xiàn)實的情況是:學生讀不懂詩歌,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么樣的感情,所以答題時東扯西拉,不得要領。如果不能準確的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就談不上鑒賞詩歌的其他方面,因此準確把握詩歌情感又是詩歌教學的重中之重。本人主張把詩歌情感作為切入點鑒賞詩歌,以“情”字當頭,抓其重心。本文主要對2013年、2014年的高考古詩詞閱讀題進行考察,由此探究準確把握詩歌情感的一些策略。
標題是詩歌內(nèi)容和形式的豐富載體,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nèi)容,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有的詩歌通過解讀標題,就能基本確定詩歌思想情感的走向。如2014年(廣東卷)《望江怨·送別》,從詩歌的題目看這是一首送別詞,以“送別”為主體的詩詞,多為纏綿不舍之情。又結(jié)合詞中“春江”“殘照”交代了送別的地點和時間,“斷送扁舟過”可見行人已遠行,從“愁云”“恨”即可看出這首詞表達了詞人送別時的愁情別恨。有的詩歌還可以從詩歌的題目中挖掘出詩人寫作的背景和寫作時的思想情感,從而為準確地解讀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2014年(江蘇卷)《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從詩歌的題目分析,詩人休暇日訪王侍御是欣然前往的,“不遇”又可能是是悵惱的,根據(jù)詩句可知友人“詩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賞的。因此鑒賞詩歌的第一步要仔細解讀詩題,挖掘有關信息,為鑒賞服務。
鑒賞詩歌要做到“知人論詩”,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性格特點以及他所遭遇的時代,都會在他的詩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因此不同的詩人在詩歌中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感情基調(diào)。
2013年(課標全國Ⅰ)《鵲橋仙》,作者的情感在詞當中表現(xiàn)的不是很明確,但是假如學生了解作者人生經(jīng)歷和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就能夠準確把握本詩的感情了。陸游是南宋最杰出的愛國主義詩人,詩人后期放歸之后長期蟄居故鄉(xiāng)山陰一直到逝世,這一時期陸詩的內(nèi)容和風格較之以前又有所變化。自然風光、田園景物、農(nóng)村生活成為詩中表現(xiàn)的主題,風格也趨于閑適自然、古樸平淡,但愛國熱情始終不衰。這首詞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能代表陸游放歸后詞作的特色,詞中表現(xiàn)了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并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和無奈,這首詞就表達了對自己壯志未酬而只能隱居的無奈與牢騷。所以我們在詩歌鑒賞時,若能根據(jù)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風格去分析詩歌的情感,就能比較輕松的實現(xiàn)了。
詩歌中有時會出現(xiàn)愁、憂、悲、恨、孤、別、思等詞,通過這些詞就可基本把握情感走向,同時這些詞也是詩歌的“詩眼”。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中一個“愁”字就點出了全詩的情感內(nèi)蘊。杜甫的《登岳陽樓》最后一句“憑軒涕泗流”這涕淚之中,既有貧病交加,漂泊無依的悲傷,又有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也有無以報國的悲痛。
2013(課標全國Ⅱ)《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惆悵江頭幾樹梅”中的“惆悵”和“卻望柴荊獨自回”中的“獨”字就體現(xiàn)了表現(xiàn)了作者落寞惆悵、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將自己復雜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緒萬端卻又無從說起,以至在梅樹下沉吟許久,直到日暮才獨自離開。
意象,是詩歌中傾注了詩人主觀情感和思想的生動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和言志的憑借和依據(jù)。在鑒賞時要特別注意抓住表現(xiàn)意象特征的詞,進而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
在詩歌中,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2013年(湖南卷)《釣船歸》,詞人通過“釣船”“柴扉”“白鷗”“鱖魚”等意象的描寫,展現(xiàn)出田園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隱居為樂,不再以世事縈懷的內(nèi)心世界。2014年(四川卷)《秋暮吟望》,首聯(lián)自言愿意“棲老一枝”“不為秋悲”,詩人的心境看似曠達、閑淡;但從后面三聯(lián)的“斜陽”“落葉”“孤鴻”“殘菊”“短燭”“低橫北斗”等意象表現(xiàn)的悲苦色調(diào),惆悵失意之情溢于言外,透露出內(nèi)心深處的憂傷與落寞。2014年(天津卷)《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guī)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傷春之愁、流年之嘆。
除此之外,詩歌中常常以“竹”“雪”“梅”等意象表現(xiàn)出詩人高雅的人生志趣;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等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典故是詩歌中運用的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典型故事,詩人通過這些典故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
2014年(江西卷)《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中“溪邊自有舞雩風”一句中的“舞雩”(臺名,是魯國求雨的壇,在現(xiàn)在曲阜縣東。古代求雨祭天,設壇命女巫為舞,故稱舞雩。雩,古代求雨的一種祭祀。舞雩風,就是在舞雩臺上吹吹風,表現(xiàn)一種輕松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蘇軾被流放到萬里之遙的天涯(海南),處境艱難,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黎民百姓的熱情歡迎,因此表現(xiàn)出曾點曾經(jīng)有的那種逍遙自在、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又如“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yè)。有王昌齡《從軍行》的“不破樓蘭終不還”,李白《塞下曲》的“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古典詩詞中大多數(shù)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多豐富復雜的感情,有時是發(fā)展變化的。如2013年(湖北)《臨江仙》,這首詞蘊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別重逢的喜悅;②宦海沉浮的悲惋無奈;③離別在即的愁緒。又如,2013年(山東)《山寺夜起》,“山中獨不眠”詩人不眠有兩方面原因:①喜愛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寫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開門惜夜景”,“惜”字表達了詩人對山中夜景的喜愛;②思家,最后兩句中“無家客”“獨”表現(xiàn)出詩人的孤獨和羈旅思家之情。
2014年(遼寧卷)《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盡長無侶。自對黃鸝語。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贝嗽~寫春,詞中雖有顯性的情感詞“愁”字,可是綜合考慮又可說是“喜”。此詞表達的情感可以說是“愁”:主要表達了春色惱人的孤獨憫悵之感,上片抒發(fā)了“卷簾放愁愁仍在“的無奈、缺少詩朋酒侶而自對鳥語的寂寞之情,下片抒發(fā)了大好春光無人欣賞的惋惜、吟詩而未成的遺憾、梨花飄落如雨的惆悵之情;也可以說是“喜”:此詞主要表達了春景無限的欣悅自得之情,上片抒發(fā)了卷簾放去春愁的暢快、雖無友人卻獨對鳥語的悠然之情,下片抒發(fā)了飄飄絮影脈脈蘋香春在無人赴的驚喜、梨花飄落如雨詩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每一個作者都有自己較固定的創(chuàng)作風格。浪漫主義的李白展現(xiàn)給人的是豪邁奔放、明朗、活潑的個性,而從杜甫的詩中我們體味到的是憂國憂民的情感。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豪放派的詩人也有情意纏綿的作品,反之一樣。陸游的詞詩大多表現(xiàn)愛國情懷,但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如有名的《釵頭鳳》即屬此類。李清照在不同時期的詞風也不同,少女時期的詞清新鮮麗、明快活潑,十七八歲的《如夢令》就是這樣的作品;新婚時的詞婉媚秀逸,真摯纏綿,請看《減字木蘭花》就可知道;亂世中的詞孤獨寂寞、感世傷懷,一曲《聲聲慢》將詞人南渡后,憂患余生、孤獨無依的凄涼晚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烏江》詩“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憂國之念,恢宏之志,不下陸游《詩憤》。
古代詩詞多是內(nèi)斂含蓄的,在鑒賞詩歌的情感時要善于披景入情,抓住情感變化的脈絡去梳理,一定要舍得在“讀”上下功夫,在反復咀嚼中結(jié)合整首詩的思想情感來分析,不能只抓一點,不顧其余,分析要多層面、多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