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嚴濟
成語是從古代漢語中沿習下來的,因其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固性和定型性,所以仍保留著古代漢語的痕跡,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特別是某些實詞臨時改變基本用法,充當了別的詞類,從而使詞語的意義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成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比較多,主要有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以及數(shù)詞的活用四類情況。了解和掌握一些詞類活用的語法特點,對于正確理解成語和準確使用成語都非常重要。
古代漢語中名詞用作動詞的現(xiàn)象很普遍,這在成語里也是如此。一些成語中的名詞活用作動詞后直接帶賓語(有的賓語省略),不再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時地名稱,而具有一般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的語法特點。如“文過飾非”中的“文”,就是“掩飾”“文飾”的意思。又如“革故鼎新”“衣錦還鄉(xiāng)”“待字閨中”“正中下懷”中的“鼎”“衣”“字”“中”等詞都用作動詞,依次為 “革新”“穿”“許嫁”“適合”之意。
成語里,有些名詞直接修飾、限制動詞謂語作了狀語。如“風流云散”中的“風”及“云”就分別作“流”和“散”的狀語,成語的字面義就是“像風一樣流失,云一樣飄散”。另外,像“抱頭鼠竄”“牛鼎烹雞”“江河日下”“南征北戰(zhàn)”等成語中加點的名詞都作狀語,分別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和狀態(tài)、方式以及時間和方位等。
名詞的使動用法在成語里也能偶爾見到,它表示使賓語這一動作行為的對象產(chǎn)生某種動作或變化。如像“禍國殃民”中的“殃”,為“使受禍害”義;“汗馬功勞”中的“汗”,就是“使出汗”的意思;“生死肉骨”中的“肉”為“使……長肉”之意。
在古漢語中,有些名詞帶賓語之后,表示主語把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怎樣或當作什么。成語里名詞的意動用法比較鮮見,但像“草菅人命”“幕天席地”“魚肉鄉(xiāng)里”中也保留了古漢語的這一詞類活用現(xiàn)象。
有些成語中,動詞不再表示某一動作行為的發(fā)生,而是具有明顯的表示與這一動詞有關(guān)的人或事物的意義,它一般出現(xiàn)在賓語或主語的位置。像“輕車簡從”中的“從”(跟隨的人)、“路不拾遺”中的“遺”(丟失的東西)和“入不敷出”中的“入”(收進來的錢)等都屬于這種情況。
不及物動詞用于使動時,后面就帶了賓語,表示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產(chǎn)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成語中這種情況不少,如“破(使損壞;使分裂)釜沉(使下沉)舟”“立(使豎立)竿見影”“化(使變化)險為夷”等。又如“生殺予奪”中的“生”也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但它后面省略了賓語。
個別成語里,某些動詞或動詞短語可以單獨用在另一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方式,用作狀語。例如“奔走相告”“坐享其成”“坐以待斃”中的“奔走”“坐”“待”等。
在成語中,有些形容詞用如名詞擔任主語或賓語,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出奇制勝”中的“奇”就是表示“奇兵”“奇計”的意思。另外,像“從善如流”“披堅執(zhí)銳”等成語中的“善”(好的意見)和“堅”(堅固的鎧甲)“銳”(鋒利的兵器),都是把它們當作名詞來使用的。
在一些成語中,形容詞可以直接帶賓語。例如:“厚此薄彼”中的“厚”(推崇;重視;優(yōu)待)“薄”(看不起;輕視;慢待),“深明大義”中的“明”(懂得;了解),“文人相輕”中的“輕”(輕視;鄙?。?,這些詞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fā)展。
一些成語里的形容詞常常活用為使動,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某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比如“息事寧人”“喪權(quán)辱國”“損人利己”“曲突徙薪”等成語中的形容詞都和后面的名詞組成動賓結(jié)構(gòu),具有明顯的使動義。
古漢語里,形容詞帶上賓語時,它表示主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認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者特征。成語里形容詞的意動如“安居樂業(yè)”(以其居為安,以其業(yè)為樂)“不遠萬里”(不顧萬里長途的遙遠)“登山小魯”(認為魯國小了)等。
古漢語中的個別數(shù)詞(最多見的是“一”)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會失去它本身的語法特點和意義,活用作名詞、動詞、形容詞或副詞等,這種語法現(xiàn)象在成語里也不乏其例。例如“舉一反三”“一人耳目”“一心一意”“一仍舊貫”和“不二法門”“萬無一失”等。
總的來說,漢語成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比較多,是我們學習運用成語的難點之一。注意了解每一種活用現(xiàn)象的語法特點,熟記一些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典型成語,既利于正確理解和使用成語,又有助于辨析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