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盛
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高職院校雙語教學模式研究
——以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
□葉 盛
中外合作辦學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走向國際化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和組成部分。在中外合作項目中采用雙語教學模式日漸凸顯出效果。通過對雙語教材的選用、雙語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旨在切實提高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培養(yǎng)出更多國際化人才。
中外合作辦學;高職院校;雙語教學模式
2003年1月《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一種新的辦學模式逐漸走向了規(guī)范化新進程。而占據我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也積極抓住了時機努力開拓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目前,隨著國內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蓬勃發(fā)展,中外合作辦學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出來,已成為高職院校推動自身走國際化教育路線、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途徑。
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至今已經從抓規(guī)模擴張轉移到了抓內涵提升上,而引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高職院校提升學校辦學檔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學生升學及出國深造創(chuàng)造平臺的重要通道。中外合作辦學旨在引進國外領先的辦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專業(yè)和課程設置、最新的外文教材、現代化的教學管理模式和教學評估體系等諸多國外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中外合作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yǎng)方案、教學計劃和教材編寫等,并有外方學校選派資深或優(yōu)秀的專業(yè)教師來國內院校和國內教師一起開展雙語教學、教學管理以及學生管理等工作。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國外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在對其進行吸納的基礎上再加以改進和創(chuàng)新是對我們現有的教學資源一個最有益的補充。雙語教學作為中外合作辦學中授課的一種既常見又獨特的教學模式,它對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外語來學習專業(yè)課程的能力和為學校建設一支能夠熟練利用外語講授專業(yè)課程的優(yōu)秀師資隊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促進中外合作辦學順利開展并良好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在高職院校雙語教學優(yōu)秀師資缺乏,學生外語基礎較差的現狀下,中外合作項目開啟專業(yè)課程的雙語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幫助教師認識并認同國外合作大學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和教學理念,并將其消化和吸收,成為教師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常態(tài)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而真正達到引進中外合作辦學的最終目的。
就目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中的雙語教學情況來看,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雙語教學是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即一位具有專業(yè)知識和較好英語水平的教師在上專業(yè)課時用英文和中文結合著進行中外合作項目中的專業(yè)課教學。在實踐教學中通常應用以下三種模式。第一種是“保持型雙語教學”,就是在學生剛進入中外合作項目學習時,教師先使用母語進行教學,然后逐步在專業(yè)的部分課程中使用外語教學,同時其他課程還繼續(xù)使用母語教學不變,這種模式并不是在全部課程中鋪開雙語教學。第二種是“沉浸型雙語教學”,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用外語(非語言學科的教學)作為唯一的課堂教學語言進行教學,就是我們常說的全外文教學。第三種是“過渡型雙語教學”,它是學生進入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學習后部分課程或全部課程采用母語,然后逐漸轉變?yōu)橹皇褂猛庹Z進行教學而沒有母語進行輔助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國內目前教師采取的是第一種——“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較為多數。
目前高職院校里中外合作辦學招錄的學生基礎相對薄弱,英語水平也不甚理想。專業(yè)教師的英語能力有限,能進行中英文雙語教學的師資相對匱乏。高職院校里的大多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中采用的是原版教材加上教師的中英文結合的授課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講授的內容和學習的實際學習水平或能力等因素,由授課教師自由選擇中英文交替使用的雙語教學模式。這個被普遍推行并廣泛使用的雙語教學模式雖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實踐中也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不一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教師把雙語教學變成了專業(yè)詞匯加外語句子和詞匯的方式,忽視了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和塑造是主體,外語只是作為一種傳授工具,是為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服務,這就背離了雙語教學的初衷,達不到預設的教學效果。
2.學生自身水平成為教學的障礙。由于學生專業(yè)基礎知識薄弱,英語水平差,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總體水平較低,對于中外合作項目中引進的全英文教材在閱讀和理解上都存在著很大的障礙,要聽懂全英語教學更是難上加難。這樣便會造成學生參與雙語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不夠,雙語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3.雙語師資匱乏成為教學瓶頸。中外合作辦學中承擔雙語課程的教師自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專業(yè)知識,還應具備扎實的外語功底和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但目前的高職院校里尤其缺乏這樣的師資。本校的教師缺乏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很難勝任雙語教學的任務,教學效果就不佳。外籍教師雖說不存在外語表達的障礙,但是不懂中文,難以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溝通,很難把握學生的思維和需求,這就會對教學效果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雙語教師的緊缺會直接影響優(yōu)質資源的利用的效果。
4.合適的雙語教材嚴重缺乏。目前在國內中外合作辦學的高校中,雙語教學使用的教材基本分為兩類,一是直接從國外引進的全英教材,一是國內學者編寫的全英教材或中英對照雙語教材。引進版全英教材理念新,案例新穎,能夠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英語使用環(huán)境,但由于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大部頭的原版教材常常讓學生望而卻步,對于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比較困難,加上英文原版教材費用很高,學生抵觸情緒比較大。國內學者編寫的教材盡管貼近漢語的思維方式,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但是缺少了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國內目前還沒有雙語教學的統(tǒng)編教材。
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相對本科院校的學生而言,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尤其是理工科類專業(yè)居多的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低下更為突出。況且在師資方面能獨立承擔起一門雙語教學課程的的全部教學過程的教師在高職院校里是相對匱乏的。這樣的實際狀況與國家引進中外合作辦學的初衷是達不到一致的理想效果。那么如何讓中外合作辦學真正達到雙方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充分發(fā)揮引進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作用呢?筆者以浙江國際海運學院(下文稱“該?!保槔?,在該校中烏合作辦學項目中的由外方學校來承擔的部分專業(yè)核心課程中的雙語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嘗試和改革,在實施近兩年后,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就教材選用、授課模式和考核方式等三個方面進行初探。
該校是以“國際化、技能型、地方性”為辦學定位,以“海字號”為辦學特色的公辦高職院校。學校為了提升自身的辦學水平和內涵建設,非常重視辦學國際化的發(fā)展,經過努力,學校于2012年成功申報了首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船舶工程技術專業(yè)(與烏克蘭馬卡洛夫國立造船大學合作)后,于2013年9月份正式招收第一批學生,當年計劃招生數是60名,但實際報考人數不是很理想,最后通過降分錄取了38名,正式報到人數為29人。進校后由學校教務處統(tǒng)一組織對大一所有專業(yè)的新生進行英語摸底考試,本次摸底考試的難度與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難度基本相當,但聽力部分未考,用其它類似題型替代。卷面滿分為100分,合格分為60分。中外合作項目所在的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共有新生29人,實考28人,缺考1人,最高分72.5分,最低分8分,參加考試的學生平均分為43.50分。合格人數為5人,占學院新生總人數的17.24%。該專業(yè)新生的摸底考試成績位于全校21個專業(yè)里最低的水平。面對這樣的一個學生群體,以這么薄弱的英語基礎為起點,要學生能在今后的專業(yè)學習中采用傳統(tǒng)的雙語教學模式,用全英文的教材和全英文的授課方式,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的。因此,中外合作項目的教學團隊一起探究雙語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效果較為理想。
(一)采用“引進+編譯”雙語教材選用方式
教材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載體。當前在現成的雙語教學教材普遍嚴重匱乏的現狀下,高職院校更加需要結合自身專業(yè)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雙語教材的編譯工作。直接引進對方學校的全外文資料對高職院校學生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和消化的,從而會直接造成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因此,在課程開設之前,學校應事先組織該專業(yè)負責人或者課程負責人和外語教師一起共同學習原版教材,預先對引進的原版教材進行研究,通過比較找準原版教材和國內教材二者的切入點,相互借鑒和融通,編寫一套更符合我們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的教材進行雙語教學,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此過程中,中方教師不能單打獨干,要和負責該門課程授課的外方教師保持聯系,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內容涉及范圍合理地從原版教材中選擇適合國內學生學習和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中文注釋或者翻譯,中外雙方的教師共同合作完成該門課程雙語教材的重新編寫工作。在保留了原版教材的自身特點上增添了中文注釋大大減輕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對教師而言也是一個知識更新和學習的過程。
(二)采用“外教講座式授課+中方教師中英文輔導課”的授課模式
在中外合作的專業(yè)中首先選定部分核心課程進行試驗,預先將雙方教師在該門課程中擔任的角色進行具體分工,以外方教師為主講教師,負責制定課程標準、教學計劃,選定授課內容、課程考核標準和方式等。校內教師主要負責提供部分課程內容的翻譯、課外輔導、協調外方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監(jiān)督全部教學過程等。具體的做法如下:由外方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等技術負責講授該門課程的主要內容,教學形式可以是大班化講座式授課。然后由中方教師負責重難點答疑、中文解釋和學習輔導等,教學形式是小班化輔導甚至是個別輔導,學生的人數控制在10人左右一組為佳。除了課堂上輔導外,學校還搭建了課外的網上交流平臺便于師生間的及時交流和答疑。同時還努力在開發(fā)網上自主學習平臺,是對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的無限延伸,以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中方教師扮演的翻譯的角色隨著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和知識面的擴大可以逐漸弱化,并不斷增加使用外語答疑的時間,使得學生逐步適應全外語教學的模式,使得雙語教學的真正目的落到實處。另一方面,由于整個教學過程設計需要雙方教師全過程的密切合作,不僅為雙語教學地有效開展提供了保障,而且提供了雙方教師對教學的交流討論的機會。在該模式下不僅讓外方教師能夠進行順利教學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還有利于雙方教師合作開展科研和學術研究。
(三)采用“過程性評價+考試”的多樣化考核方式
考試作為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不可摒棄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但在開展雙語教學的課程中還是采取傳統(tǒng)的單一的考核方式是不能全面地體現出教學效果的。雙語教學模式的開展本身是一種改革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的是學生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除了個人學習的情況外還有團隊合作情況等,如課堂參與度、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小組作業(yè)、小組匯報、課程總結(學習心得)等方面都需列入考核內容。雙語教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應該更要強調過程性評價,要把試卷考試的比例縮小,或者平時和期末各占50%,甚至可以分別占60%和40%。如果有條件的院校,還可以把學生自主學習的網上平臺和自主學習的時間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之一。這樣的考核方式更加體現了全面的質量控制,強調過程控制而不是結果控制。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型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以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中的船舶工程技術(中烏合作項目)為例的專業(yè)中,2013級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在幾門專業(yè)核心課程中大膽嘗試外方教師和中方教師共同承擔一門課程教學的雙語教學模式,其核心就是“合作”教學,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和學生對這樣的授課模式都非常認可,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通過這種創(chuàng)新后的雙語教學模式,使自身的素質和學習能力都得到了很到的提高,學校每年還選派中方教師去外方學校學習。雙方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等領域都有了實質性的合作成果。學生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克服了對專業(yè)課程學習和英語水平提高的畏難心理,通過教師對教材的前期翻譯,幫助學生能更方便地預習、學習、消化并吸收專業(yè)知識。而且英語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通過營造一個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容易相對較難較為枯燥的專業(yè)知識,這個雙語教學的過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己俗⒅剡^程性評價,不是簡單傳統(tǒng)的紙質試卷考試,是體現出以學生學習過程為主的評價體系,更能客觀地、真實地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要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實施雙語教學并要達到理想效果,是一個系統(tǒng)而又復雜的工程,它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組織、教學評估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中的諸多內容。這需要經過長期地研究、實踐、提煉經驗,再完善、再實踐的反復漫長過程。只要雙語教學模式堅持以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基礎理論和技能、熟練的外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初衷不變,經過長期實踐后,使高職院校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國際化專門人才這一宏偉目標得以實現。
[1]林金輝,劉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研究[M].廣州:廣東高教出版社,2010.
[2]蘆文娟,朱柯冰.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雙語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9):15-17.
[3]王旭輝.中外合作辦學??圃盒I(yè)課的雙語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7(13):158-159.
[4]楊瑩.中外合作辦學實施雙語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144-145.
[5]胡其昌.中外合作辦學雙語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討———以《管理會計》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3(10):129.
責任編輯 王國光
葉盛(1976-),女,浙江舟山人,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法、ESP英語教學和課程改革等。
高等學校訪問學者教師發(fā)展專業(yè)項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雙語教學模式研究——以中烏合作船舶工程技術為例”,主持人:葉盛。
G717
A
1001-7518(2015)17-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