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
2013年江蘇高考語文試題文言文翻譯第3題“中書令缺,大將軍咨問朝臣:‘誰可使者?’”中“誰可使者?”一句,參考答案是“可以補任的人是誰?”,毫無疑問,命題者將這里的“者”譯成了“……的人”。其實,這里的“者”并非代詞,而是語氣助詞。
“者”字可以作語氣助詞,現(xiàn)當(dāng)代學(xué)者對此論述備矣。楊伯峻先生《古漢語虛詞》339頁“者”(五):“者”作語氣詞若表疑問或反問,一定另有疑問詞?!罢摺弊植蛔g或譯成其他疑問語氣詞。如《老子》中“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保耧L(fēng)刮不了一早晨,暴雨落不了一整天。哪個這樣做的?天地。)又如《漢書·王章傳》:“仲卿!京師尊貴在朝廷人,誰逾仲卿者?”(仲卿!京城尊貴在朝廷的人,誰超過仲卿呢?)
《王力古漢語詞典》974頁“者”(四)助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測度。例如《史記·孟嘗君傳》:“孟嘗君憂之,問左右:‘何人可使收責(zé)于薛者?’”(孟嘗君很擔(dān)心,問身邊的人:“什么人可以派到薛地去收債呢?”)這句話在《戰(zhàn)國策·齊策》里作“誰習(xí)計會能為文收責(zé)于薛者乎?”
何樂士等編寫的《古代漢語虛詞通釋》790頁“者”(五)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前面常有疑問代詞“誰”、“何”等詞與之呼應(yīng)。例如:“《論衡·福虛》‘如在戶,則宜高其戶耳,誰及之者?’”(如果在乎門戶的高矮,就應(yīng)該把門戶建高就是了,誰還能長得跟門戶一般高呢?)又如《史記·晉世家》:“地者,先君之地;君亡于外,何以得擅許秦者?”(土地,是祖宗的土地;君主流亡在外,怎么可以擅自許給秦國呢?)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集體編寫的《古代漢語虛詞詞典》824頁“者”作語氣詞的第一種情形時說:在句末,與前面的疑問代詞“誰”、“何”等呼應(yīng),構(gòu)成疑問句??勺g為“呢”等。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盧蒲姜告之,且止之。弗聽,曰:‘誰敢者?’”再如《論語·先進(jìn)》:“安見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又如《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孰謂晏子習(xí)于禮者?”又如《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太祖問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又如《晉書·戴洋傳》:“廬江太守華譚問洋曰:‘天下誰當(dāng)復(fù)作賊者?’”又如《隋書·元文都傳》:“至夜作亂,攻東太陽門而入,拜于紫薇觀下。(楊)侗遣人問之曰:‘何為者?’”
對作為語氣助詞的“者”字,論述最為詳盡的是江蘇教育學(xué)院教授朱聲琦先生。他在其主編的《古代漢語實用教程》一書中以一個章節(jié)的篇幅對“者”作語氣助詞的種種用法做了全面分析。朱先生認(rèn)為,“者”作語氣助詞主要表示停頓語氣、肯定語氣、否定語氣、疑問語氣、命令語氣、假設(shè)語氣等。在論述“者”幫助表述反問、疑問語氣時,朱先生說,“者”作反問、疑問語氣助詞時,作用同“也”、“則”、“哉”。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認(rèn)為“何者”與“何也”同;裴學(xué)海先生《古書虛字集釋》云“何者”即“何哉”,道理就是由于它們讀音相同或相近的緣故。因此,何者、何也、何哉、何則,在古書中經(jīng)常換用?!秷笕伟矔防镆幌伦佑昧撕握摺⒑我?、何則三個。用“何哉”的,如《六國論》:“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誰……者”中的“者”不是代詞而是句末語氣助詞,如不是“者”,就是“也”、“哉”,或干脆不用,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齊王問曰:“畫孰最難?”“犬馬最難?!薄笆胍渍撸俊薄肮眵茸钜??!保ó嫯嬍裁醋铍y?犬馬最難。什么容易?畫鬼最容易)《梅花嶺記》:“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jié)者?”《阿房宮賦》:“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戊午上高宗封事》:“自變故以來,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啖陛下哉?”《答李翊書》:“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者)?”這些句子末尾的“者”、“也”、“哉”均是語氣助詞。
再回頭看看蘇教版教材,同樣的句式,翻譯時不一致。有的把“者”看成語氣助詞,譯文正確無誤,如《史記選讀·項羽本紀(jì)》:“誰為大王為此計者?”(誰為大王出了這條計策?)《五人墓碑記》:“誰為哀者?”(誰為他傷心?)有的則翻譯錯誤,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誰可使者?”,參考書提供的譯文卻譯為“可以派誰去呢?”,正確的譯文應(yīng)該是:“誰可以出使呢?”
至于說“誰……者”中的“者”當(dāng)“……的人”講,也不是沒有,如《獄中雜記》:“無差,誰為多與者?”(沒有等級,誰肯做多給錢的人?)只是這樣的用法,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