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E+Tracy?+宋虹
內容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對關于恐怖主義犯罪學研究的文章進行文獻綜述,介紹這類文章的主要內容與學術觀點,并希望能夠引起更多學者對恐怖主義犯罪學研究的關注。同時,本文著重介紹面向公眾的恐怖主義數據庫以及數據庫的特點與數據內容,并結合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信息對未來恐怖主義犯罪學研究方向進行分析。
關鍵詞:恐怖主義;恐怖主義數據庫;恐怖主義研究觀點
2011年9月11日,一群組織嚴密、信仰狂熱的恐怖分子,號稱與烏薩馬·本·拉登的伊斯蘭極端基地組織有所聯系,劫持四架坐滿無辜的、不知情公民的客機并將其撞毀,制造了一起慘不忍睹的人類大屠殺,遠遠超過美國1941年的珍珠港轟炸事件。上午08時46分,美國航空11號班機撞向紐約市世界貿易中心北塔。上午09時02分,美國航空175號班機撞向世貿中心南塔。上午9時37分,美國航空77號班機撞入五角大樓。第四架航班美國航空93號班機乘客的勇敢行為避免了其他摩天大廈遭遇如世貿中心與五角大樓的命運。
美國對此震驚、悲痛欲絕。在我們的歷史上,我們從未在自己的領土內遭遇過如此慘絕人寰的襲擊。9/11恐怖襲擊事件給美國的深刻教訓是我們亟需更大力度的公共政策來保護國家,并就反恐和緊急情況的戰(zhàn)略應對提供專門的政府決策。政府在9/11事件之后最值得關注的行動如下:首先,就在恐怖襲擊后的數周內,國會通過《美國愛國者法案》,實際上是《使用適當手段阻止或避免恐怖主義以團結并強化美國的法律》的縮寫(PL107-56)。從本質上來說,《愛國者法案》強化法律的執(zhí)行與調查,阻止或懲罰在美國或世界各地發(fā)生的恐怖行為。隨后,國會依據2002年《國土安全法》(PL107-296)設立國土安全部。這一新設立的內閣級機構整合了22家聯邦部門。原則上來說,這一新設、綜合的國土安全機構可以改善不同功能領域(包括針對恐怖主義)的交流與情報收集工作。
恐怖主義,尤其是在9/11事件發(fā)生后,已經占據很多國家對內和對外政府決策的核心地位,對軍事活動、經濟和區(qū)域發(fā)展,甚至是公民的日常生活有著同樣的影響。這點在美國尤甚。近來,各類學術機構呈現出諸多關于恐怖主義的研究成果 。西奈(2012)曾撰文回顧排名居前150名的研究方向為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的書籍。然而,相比其他研究領域的累累碩果,恐怖主義刑法與刑事審判研究成果則寥寥無幾。本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引起刑法與刑事審判學者對恐怖主義問題和相關數據庫的關注。
一、恐怖主義研究文獻綜述
德羅格、金、阿瑟三人發(fā)表的文章解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性問題,即仇恨犯罪與恐怖主義研究之間的聯系。該文指出,過去的研究大多忽視了兩者行為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構成了本文分析仇恨犯罪與恐怖主義聯系的研究背景。該文對早期仇恨犯罪和恐怖主義研究的貢獻是強調與研究兩者之間的時間聯系與相互影響。
德羅格、金、阿瑟以時間為序對兩大數據庫資源進行分析。首先,仇恨犯罪的數據來自每年聯邦調查局仇恨犯罪事故等級資料,由《1990年仇恨犯罪統(tǒng)計法》(P.L. 101-275)授權收集,該法案要求美國司法部部長收集有關種族、宗教、性取向等帶有明顯偏見的犯罪數據。該數據資料涵蓋了1992年到2008年之間,囊括131286起仇恨犯罪的信息,根據日和周的方式分類。其次,恐怖主義的數據來自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GTD)。GTD是一個關于全球恐怖主義襲擊的開放式數據庫 。德羅格、金、阿瑟三人截取1992年到2008年之間發(fā)生在美國的恐怖主義襲擊的數據,以此來匹配仇恨犯罪的可用信息。盡管GTD包括國內外的信息,但研究只采用了國內部分。(例如,505起恐怖襲擊發(fā)生在美國)。
德羅格、金、阿瑟就仇恨犯罪與恐怖主義的關系提出如下三點重要結論:第一,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仇恨犯罪能夠誘發(fā)恐怖主義。第二,仇恨犯罪往往表現為恐怖主義行為。最后一點聯系尤為突出,即在非右翼恐怖主義襲擊后,爭對少數群體采取的仇恨犯罪,特別是對核心美國理想的攻擊,表明一些仇恨犯罪基本上可以構成報復行為。
拉費和莫里斯的文章解決了另一相當重要的問題,即恐怖主義對美國政府合法性的態(tài)度。研究發(fā)現,根據近期對穆斯林國家民眾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政府和政策的支持率正在下滑,而對于反美穆斯林組織的支持率則正在上升。在文章中,拉費和莫里斯研究分析美國政府合法性與支持反美跨國恐怖主義襲擊的聯系。他們與來自三個穆斯林國家(埃及、印度尼西亞、摩洛哥)、超過3600名受訪者面對面的交談來獲取相關重要數據。這三個國家是全球穆斯林的高聚集地,但各具迥然有異的歷史、政治與文化。拉費和莫里斯兩位作者首先分別分析支持美國政府、人民與文化和支持反美穆斯林組織的影響,其次分析政府機構合法性對那些支持反美穆斯組織的影響。
拉費和莫里斯的研究成果不僅惠及自身,也為在穆斯林國家中培育反恐怖主義者提供大力支持。首先,他們研究發(fā)現對美國公民與文化持青睞態(tài)度的人不會支持反美穆斯林組織。其次,包括政府、警察和刑事司法系統(tǒng)在內的一國政治機構的合法性與降低反美組織支持率有關。上述學術成果對未來的研究和政策均會有很大影響。
羅伯特和萊德卡的文章側重于9/11恐怖襲擊后必然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問題,即周圍組織與環(huán)境特征的結構性影響著美國警方對恐怖主義采取防備措施的程度。具體來說,上述特征 是指反恐特殊部隊的出現、精英反恐人員的部署、反恐社區(qū)教育推廣、信息化的情報檔案的運用、部門間無線電頻率共享。羅伯特和萊德卡運用“司法統(tǒng)計執(zhí)法管理與行政統(tǒng)計”(LEMAS)自2007年起的數據資料以及2003年LEMAS防備恐怖主義措施基準。他們主要調研374家中型或大型公司(工作人員達10萬人以上),因為小型機構在危機時刻可能回避需要臨時社區(qū)資源支撐的正式計劃與反恐特殊部隊。
該文對現有恐怖主義防備的研究成果從四個方面進行拓展,分別是(1)繼9/11后對新一輪恐怖主義防備影響的檢驗有充分時間;(2)多元分析全國范圍的數據;(3)逐個分析恐怖主義防備的要件,而非整體分析;(4)客觀衡量恐怖主義的脆弱性并以此進行防備。現有研究對上述四點能夠涉及一二,但難以全部囊括。
羅伯特和萊德卡一文的另一重要成果是2007年防備模式體現了不同的措施與防備要件之間的一致性與一定差異。另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公司的脆弱與恐怖主義防備沒有聯系。這些結論奠定了未來研究的關注點。值得在未來研究中獲得重視,后續(xù)研究需要拓展本研究內容,思考波及公司預算的經濟蕭條對公司反恐防備程度的影響。
薩維奇和瑞斯運用調查方法研究恐怖主義的一些基本問題,分析媒體對于提升恐怖主義危險認識和恐怖主義恐懼的影響。作者借鑒過去對犯罪恐懼方面的研究,通常這些研究分析(1)媒介消費總量;(2)新聞報道的共鳴度;(3)個人對于新聞的關注度;(4)個人對于新聞的信任度。本研究主要分析上述內容對恐怖主義的關聯度。研究者對紐約和華盛頓居民進行電話訪談,分析恐怖主義危險認識和恐怖主義恐懼與媒體的關聯性???32位受訪者是居住在紐約市與華盛頓特區(qū)的成年人(18周歲以上),而選擇這片區(qū)域進行研究是因為這些區(qū)域在9/11期間受到過攻擊。
調查結果表明恐怖主義恐懼與犯罪文學恐懼相一致,但與典型犯罪恐懼有所不同。首先,女性較之男性對恐怖主義更為懼怕,對恐怖主義的危險判斷也更為敏感。其次,與犯罪恐懼研究結論相同,老年人對恐怖主義的擔心較少(僅就其自身、并非就其家人),但并不意味著老年人對恐怖主義危險的感知低于年輕人。第三,種族與恐怖主義恐懼與危險有很大聯系。白人相比有色人種而言,遭遇恐怖襲擊的可能性更低,對襲擊的懼怕也更少。最后,受害者對恐怖主義危險反應敏感,并害怕恐怖主義。
同時,作者也對媒體與恐怖主義認識的關系做出一定假設。研究發(fā)現電視新聞的整體曝光與四個因變量中的三個有關。頻繁的媒體曝光會導致人們對恐怖主義更為恐懼、對個人和他人的恐怖主義危險認識更為敏感。作者提及下述兩個相并列的問題。第一,如果媒體對恐怖主義事件做出正確的描述,個人能夠運用理性思維分析恐怖主義襲擊的危險,那么電視新聞曝光與恐怖主義危險認識與恐懼之間是積極的關系。第二,如果媒體炒作或夸大恐怖主義事件,就會加深群體的對危險的認識和恐懼。對此可能發(fā)生的問題是,媒體大肆夸大宣傳客觀情況,公眾的恐懼度上升,過于嚴厲的懲罰性政策受到支持。該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將媒體曝光、恐怖主義恐懼和恐怖主義危險認識等重要關系結合起來。
弗蘭斯特主要研究恐怖組織的意識形態(tài)是否對其綁架行為有重要影響。1970年至2010年的數據表明,恐怖組織的綁架數量不斷攀升,穆斯林極端主義已經取代左翼或馬克思主義改革者成為世界頭號綁匪。這一事實促使作者進行此項研究。
弗蘭斯特綜合運用數據庫來分析這一問題。首先,他使用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GTD)。GTD的事故數據表明恐怖組織參與綁架與其意識形態(tài)有關。GTD屬于事件數據庫,只能從中獲得特定恐怖組織行為的推論。然而,由于弗蘭斯特還需分析在意識形態(tài)分類下恐怖組織綁架的傾向與恐怖組織其他屬性下意識形態(tài)的相對重要性,其必然需要其他不同類型的數據。阿塞和瑞斯梅爾開發(fā)的BAAD數據庫提供大量所需數據。該數據庫包括395個恐怖組織的規(guī)模、意識形態(tài)傾向和能力(包括其他屬性)的數據,是恐怖組織數據先驅MIPT數據庫的數字版本。弗蘭斯特結合上述兩大數據庫分析綁架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弗蘭斯特通過分析,得出一些重要結論。首先,他的研究結果并不支持一開始提出的假說,即在統(tǒng)計學上意識形態(tài)傾向對恐怖組織的綁架有重要影響。相反,弗蘭斯特發(fā)現一個恐怖組織的規(guī)模是綁架傾向的重要影響因素,成為恐怖組織制定策略、戰(zhàn)術與決策的核心。其次,恐怖組織的聯盟范圍也比意識形態(tài)更為重要,這可能是由于像綁架這類復雜的恐怖行為需要不同范圍的知識與后勤保證能力??傮w上,弗蘭斯特的文章表明恐怖組織的意識形態(tài)作為其決策決定的驅動因素在某些情況下被過分夸大。研究表明,在綁架傾向上,一個恐怖組織的經濟狀況、領導力、組織結構等其他情況比起意識形態(tài)更為重要。
霍爾特和基爾格的文章主要研究在真實或虛擬世界下影響個人攻擊基礎設施意愿的因素。作者認為,在真實或虛擬世界中政治行為存在潛在聯系,這些行為范圍從非暴力抵制活動到針對民眾和政府的極端暴力行為。因此,作者分析可能會影響個人參與政治暴力活動的因素以及這些情況的相似之處。文章試圖區(qū)分實際與虛擬情況下暴力與非暴力行為的關系,并研究國內或國外目標的選擇對參與意愿的影響。本項研究的數據來于2010年春季一所大型中西部大學的本科生與研究生的線上調查。
霍爾特和基爾格發(fā)現很少有人愿意參與現實世界下的暴力行為或在網絡世界中攻擊基礎設施,無論該恐怖行為是針對本國或外國。研究結果表示,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對個人進行網絡或現實恐怖襲擊意愿的影響是有限的。在現實世界中愛國主義更多反映在書信交流中。相反,那些反對打壓少數民族和外來民族的群眾更容易參與針對本國的非暴力抗議活動。研究還表明人們對暴力恐怖文學作品的態(tài)度在虛擬和真實世界中有很大差異。文章也討論了虛擬或真實世界中基礎設施攻擊對立法部門、政府以及執(zhí)法部門的影響。
二、恐怖主義研究
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幫助讀者了解未來恐怖主義研究的動向。這部分首先介紹并比較面向公眾的恐怖主義數據庫。其次,運用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GTD)來分析今后恐怖主義研究的方向。
(一)恐怖主義數據庫
許多公共數據庫提供恐怖主義研究的有用數據。讀者可以通過查詢數據庫獲得大量資料佐證9/11事件前后的恐怖主義實證研究。
1.世界恐怖主義事件RAND數據庫(RDWTI)
RAND公司的國家安全研究部在9/11襲擊事件前就已對恐怖主義研究長達四十多年。RAND自1972年開始涉及恐怖主義領域,即在慕尼黑奧運會的恐怖襲擊與以色列盧德機場紅軍襲擊事件之后。為應對這些襲擊,尼克斯總統(tǒng)在1972年成立第一處官方政府組織與恐怖主義做抗衡。該官方組織為“打擊恐怖組織內閣委員會”,并邀請RAND公司對恐怖主義近期趨勢作出分析,這促使RAND對數據庫的研發(fā),最早形成的數據庫是RAND公司恐怖主義年表 。
RAND公司表示:“20世紀80年代,聯邦政府引入RAND數據庫。RAND基于原始系統(tǒng)不斷發(fā)展、使用,對詳細的案例研究進行并行編輯,全面描述恐怖主義以使其能夠得到系統(tǒng)分析。隨著數據庫不斷發(fā)展與革新,其以成為極具價值的預測恐怖主義策略、目標與其他發(fā)展的工具。這個數據庫能夠告訴政府決策決定者恐怖分子會如何做出決定、制定他們的恐怖襲擊、制造恐懼氣氛;恐怖分子如何看待人質并利用他們討價還價;他們如何看待核武器,有什么資源能夠調配。RAND分析師幫助美國下達美國官員進入高風險地區(qū)的第一條指令,告知海外外交機構的設計與建造以及美國核安全措施的制定。
RDWTI包括自1972年到2009年間的36000起恐怖事件。該數據庫運用RAND員工的專業(yè)知識、語言能力與國內實地調查對恐怖主義進行廣泛研究。RDWTI提供關于恐怖主義事件的下述信息:(1)日期;(2)區(qū)域;(3)國家;(4)參與人;(5)恐怖主義策略;(6)武器;(7)目標,(8)自殺式襲擊;(9)國內針對國外的恐怖襲擊;(10)死亡率;(11)傷亡率。
毫無疑問,RAND公司在9/11事件大幅刺激對此類問題研究之前的長達40年內對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研究占據領先地位。RAND公司表示旗下RDWTI數據庫是“國內外恐怖主義綜合信息的黃金標準”。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RDWTI數據庫有如下局限性:1998年以前,該數據庫只包括國際恐怖主義事件(請參閱數據庫范圍)。自1998年開始,數據庫包括國內外恐怖主義事件,并在近幾年內收錄事件數量不斷增長。在研究恐怖主義年代表時要考慮到這一收錄范圍的變化,即1998年后恐怖主義事件大幅增加。如果需要獲得恐怖主義事件數據上更為直觀的趨勢,可以先進行類型篩選,例如,僅選擇國際恐怖事件。
2.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GTD)
GTD由馬里蘭大學的恐怖主義研究與應對國家委員會(START)維護。GTD起源于2001年,該年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從平克頓全球情報服務(PGIS)處獲得大量數據庫。GTD的網站以及編輯的兩本出版物 已經詳細介紹GTD的歷史與數據庫的發(fā)展,因此本文著重介紹GTD的幾大亮點。
GTD數據庫最初由PGIS專業(yè)研究人員研發(fā),覆蓋1970年至1997年的恐怖主義事件。這些研究人員的任務是從通訊社、政府報告以及主要國際報紙識別并記錄恐怖主義事件,為PGIS評估恐怖主義的風險。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獲得國家司法研究所資助,并于2005年12月完成原PGIS數據庫的電腦化,并對所需處進行更正、增加新信息。在此之后,START不斷與各家機構合作,更新GTD下數據。這些機構包括有恐怖主義與情報研究中心(CETIS)、暴力組織研究所(ISVG)和紐黑文大學。GTD是自1970年至今不同數據庫來源匯編的集合。
GTD是一個開放的數據庫,包括了全球從1970年到2010年之間的恐怖活動信息,但由于PGIS的數據遺失,其未能包括1993年的恐怖活動。不像其他數據庫,GTD系統(tǒng)收入了國內外發(fā)生的恐怖主義事件高達98000件。對于每起GTD錄入的恐怖活動,可以查詢的信息有恐怖活動發(fā)生日期、地點、武器使用、目標、傷亡人數與負責人或集團。
GTD能夠成為極具價值的恐怖主義研究資源是因為:
· 超過98000起恐怖襲擊數據;
· 全球對恐怖事件收錄最全面的公開數據庫;
· 收錄自1970年起超過43000起爆炸案件、14000起暗殺事件和4700起綁架事件;
· 每個恐怖襲擊案件都包括至少45項信息,對近期發(fā)生的事件則包括超過120項信息;
· 由12名恐怖主義研究專家組成咨詢小組進行數據監(jiān)督;
· 僅1998年到2010年間就收集超過3,500,000篇新聞報道和25,000新聞資源。
3.全球恐怖主義事件追蹤系統(tǒng)(WITS)
第三個主要的恐怖主義數據庫是WITS。WITS由國家反恐中心(NCTC)贊助。NCTC是在9/11事件后成立的聯邦機構,于2004年8月根據“13354號行政令”建立,隨后便出臺《2004情報改革與恐怖主義防范法》(P.L.108-458)。NCTC的設立貫徹9/11委員會的核心思想,即“打破傳統(tǒng)國家政府工作模式,成立各機構間合作計劃、共享情報的中心,由各機構的員工供職”。
WITS數據庫包括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73866起恐怖主義事件,并向數據庫使用者提供下述關于恐怖主義事件的信息:(1)區(qū)域與國家;(2)日期;(3)恐怖襲擊參與人特點;(4)恐怖襲擊被害人類型與特點;(5)武器類型與傷亡情況。
(二)恐怖主義研究動向
本刊非常感謝弗蘭斯特在眾多研究人員中編寫恐怖主義領域的文章,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在各研究者的文章中受益,并進一步深入研究恐怖主義。文末,我們提供一些來自GTD的數據,并對未來的研究動向做出一定預測。
1.全球恐怖主義趨勢
圖1:全球恐怖主義事件:1970—2010
來源: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GTD)
圖1是GTD下全球每年的恐怖主義事件發(fā)生量,并清楚地顯示恐怖主義事件自1970年到1992年間逐年遞增(除少數非典型下降),自1992年到1998年有所下降。在一段時間(1999年—2004年)的數據起伏不穩(wěn)定后,2004年到2008年的恐怖主義事件量穩(wěn)健遞增。由于GTD可以將恐怖主義活動按區(qū)域或國家劃分,大量研究調查需要分析世界不同范圍內恐怖活動的趨勢。我們認為如果研究者結合GTD與其他全球數據庫,可以根據區(qū)域或國家的劃分大幅擴大研究全球恐怖主義趨勢,并獲得一定成果。
這里有一個推薦數據庫,即瑞士KOF經濟研究所維護的KOF全球指數。該指數衡量三大領域,分別是經濟、社會與政治。除上述三大指數外,KOF也對全球化做整體的指數分析,分為實際經濟流動、經濟限制、數據流動、人口流動、文化傳播。KOF指數收集自1970年到2009年間208個國家的歷年指數。另外一個可以用于補充恐怖主義信息的數據庫是由透明國際組織(TI)編譯的廉政指數。該指數衡量全球183個國家地區(qū)的公共職能部門的腐敗情況,從1995年開始每年更新。
2.恐怖主義特征
如上文所述,GTD包含了諸多變量用以分析恐怖主義下的各個課題。下文的表1至表4包含了分析恐怖主義特征的幾項重要變量。我們希望犯罪學研究人員能夠將GTD與全球指數聯系起來,增強對數據信息的理解。
表1:區(qū)域恐怖主義事件:1970—2010
例如,表1描述的是全球大部分區(qū)域的恐怖主義事件,研究者可以根據區(qū)域或國家為范圍進行分析,這樣可以分析不同時期下恐怖主義的發(fā)展趨勢,以時間或區(qū)域為劃分進行深入研究。同樣,表2至表4提供了GTD下進一步分析恐怖主義特征的幾大重要數據,分別是使用武器類型、襲擊對象、目標類型。如上所述,研究組可以根據時間、區(qū)域、國家、甚至恐怖組織為劃分來研究恐怖主義的特征。顯然易見,GTD蘊含豐富的數據信息,包括了大量案例與各類變量來支持恐怖主義研究,希望能夠就此提供一些問題來加深對該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