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納粹掠奪藝術品的返還看日掠文物返還可行性*

        2015-01-30 11:07:04王云霞
        政法論叢 2015年4期
        關鍵詞:納粹受害者藝術品

        王云霞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872)

        從納粹掠奪藝術品的返還看日掠文物返還可行性*

        王云霞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872)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掠奪或被非法轉移文物的返還至今還是一個特殊的歷史遺留問題。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納粹掠奪藝術品必須返還給受害者已經(jīng)成為一種國際共識,歐美各國通過締結雙邊或多邊協(xié)定、制定特別立法、建立專門機構以及司法救濟等方式,促成許多被掠藝術品返還給原所有人或合法繼承者??谷諔?zhàn)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有機組成部分,日本掠奪文物與納粹掠奪藝術品的做法如出一轍,國際社會在處理因納粹掠奪藝術品帶來的國際爭端方面積累的實踐和經(jīng)驗,對于亞洲國家處理被日掠奪文物的返還也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納粹 掠奪 藝術品 日本 二戰(zhàn) 文物 返還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距今最近的一次世界性戰(zhàn)爭,也是人類歷史上發(fā)生的對文化遺產(chǎn)最嚴重的浩劫之一。以德國、意大利、日本為首的軸心國對被占領土上的文化遺產(chǎn)進行了瘋狂破壞和劫掠,使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被摧毀、盜劫和非法轉移。其中納粹德國對猶太人所有的藝術品及其他文化財產(chǎn)的剝奪,不僅嚴重侵犯了猶太人的財產(chǎn)所有權,同時,作為從整體上消滅猶太人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剝奪也構成對猶太文化和猶太人身份認同基礎的徹底摧毀,被認為是一種反人類罪行。因此,從二戰(zhàn)結束至今,國際社會一直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促進納粹劫掠藝術品的返還給予猶太人以公正的補償。但是,盡管抗日戰(zhàn)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有機組成部分,日本掠奪文物比納粹掠奪藝術品對受害國家造成的傷害有過之而無不及,由于種種原因,日掠文物的返還卻沒有受到廣大受害國家的重視,也未受到國際社會的應有關注。本文擬從國際社會如何解決因納粹掠奪藝術品①帶來的文物返還問題入手,探討如何破解日本掠奪文物的返還難題。

        一、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相對于任何個人或者有組織的盜竊、非法挖掘和販運,戰(zhàn)爭是對文化財產(chǎn)的最大破壞。因為戰(zhàn)爭是一種國家行為,在國家利益的名義下,轟炸、燒毀、掠奪被占領土上的文化財產(chǎn)成為戰(zhàn)爭的重要目標之一。據(jù)1945年11月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清理戰(zhàn)時文物損失委員會”的不完全統(tǒng)計,抗戰(zhàn)期間從中國掠走的文物超過360萬件。②在歐洲,納粹德國從其占領的國家掠奪了大量的藝術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屬于猶太人的。據(jù)德國人賠償猶太人財產(chǎn)會議估算,納粹從猶太人手中掠奪藝術品總計65萬件。[1]基于對納粹掠奪藝術品的報復和對蘇聯(lián)人民生命財產(chǎn)損失的補償,蘇聯(lián)紅軍在攻克柏林時又將大量德國文物作為戰(zhàn)利品轉移到蘇聯(lián)境內。

        二戰(zhàn)結束之前,盟國已開始著手準備戰(zhàn)后被掠物資(包括文化財產(chǎn))的返還事宜。1943年,18個同盟國家政府簽署了《反對在敵人占領或控制的領土上進行掠奪的法案的同盟國間宣言》(即《倫敦宣言》),強烈譴責在戰(zhàn)爭中不分青紅皂白地劫掠被占領國家及其人民的財產(chǎn),包括文化財產(chǎn)的非法行徑,并聲明保留宣布此類轉移(無論是公開的劫掠還是表面上合法,甚至是所謂的資源轉讓)無效的權利。③該宣言雖然只是聯(lián)合國家之間簽署的一份就戰(zhàn)后如何解決被劫掠物資(包括文化財產(chǎn))的賠償、返還問題發(fā)表的聲明,但是,它為戰(zhàn)后解決被掠文物的返還問題奠定了重要基礎,其所確定的戰(zhàn)爭期間劫掠和轉移文化財產(chǎn)屬于非法和無效行為的原則開啟了國際文化財產(chǎn)返還新秩序。它不僅被戰(zhàn)后和平條約和1954年《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chǎn)公約》所認可,也被許多國家(包括中立國)的立法和司法所接受。④正如有學者所言,雖然此前歐洲國家之間已經(jīng)有過返還戰(zhàn)爭期間掠奪文化財產(chǎn)的規(guī)定和實踐,比如《凡爾賽條約》,但那只是針對戰(zhàn)敗國的,而《倫敦宣言》的規(guī)定卻是革命性的:“它的頒布象征著對善意取得被掠文物的行為加以保護的原則的否定。它也同樣適用于中立國,因為它引入了這樣一個重要原則,即無人可以從非法行為中獲得利益,所以中立國也有義務遵守它?!保?]P41

        二戰(zhàn)結束后,同盟國立刻依據(jù)《倫敦宣言》、《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相關“和平條約”,對戰(zhàn)敗國進行了軍事占領,并建立適當機制,如頒布特別法令、啟動司法程序等,要求德、意、日等國返還其在占領他國期間劫掠的公私文物,同時,也要求同盟國歸還原屬于德國的文物。1945-1949年美國占領當局向德國地方政府歸還了原屬于德國的藝術品,前蘇聯(lián)也于1956-1960年向民主德國、波蘭和匈牙利歸還了超過150萬件藝術品、檔案和圖書⑤。然而,由于國際格局很快進入冷戰(zhàn)對峙,相關國家之間無法正常就返還問題展開外交談判,并對查找和返還藝術品的活動進行監(jiān)督,直至今天,仍有10萬至20萬件納粹掠奪藝術品下落不明[1]。

        日本在戰(zhàn)后初期,也曾在遠東委員會的監(jiān)督下,對從中國劫掠的物資(包括文物)進行了部分返還。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戰(zhàn)時文物損失委員會”經(jīng)過半年的調查工作,于1946年6月編制了《中國戰(zhàn)時文物損失數(shù)量及估價目錄》⑥,提交給盟軍總司令部(簡稱“盟總”),要求日本政府歸還中國被劫掠的文物。據(jù)有關資料記載,盟總曾于1946年5月命令日本政府:在6月1日前,必須就其所得物資提出清冊,令其保管,禁止劫物的變賣、移動或藏匿。日本政府也曾于5月9日通令全國:“凡自七·七事變后,在中國各地用強制手段、或沒收掠奪之文物,現(xiàn)存于日本者,必須于5月20日前查報;隱匿不報者,一經(jīng)查出,處以兩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課以5000元罰金?!保?]同年6月18日,遠東委員會通過了被劫物資歸還政策:“凡是在日本境內發(fā)現(xiàn)的:①工藝及運輸機器和設備,②黃金貴金屬、寶石、外國擔保品、外國貨幣,③文化物品,④農(nóng)產(chǎn)品及工業(yè)原料,認為在戰(zhàn)時占領期中系存放在盟國境內,后為日方及其代理人以詐術或壓力取及者,皆應從速發(fā)還盟國”,“凡盟方認為可能歸還之一起物質,包括文化物品在內,不得列入日本輸出品之中?!保?]P208然而,由于以美國為首的盟總的偏袒和庇護,日本方面并未認真查證這些被劫文物的下落,常以“系個人所為”、“尚無著落”等為借口敷衍搪塞。即使中國派出的文物專家已經(jīng)查尋到被劫文物的下落,盟總方面也常設置障礙阻擾劫物的歸還。⑦經(jīng)過中國政府“日本賠償及歸還物資接收委員會”等機構的多方交涉以及中國代表和專家的不懈努力,至1949年9月,歸還中國的被劫書籍158073冊,歸還的被劫字畫、拓本、刺繡織品、家具、飾品等古物僅2000件⑧。歸還的古物古籍尚不足中國政府所列損失的10%,其余大量珍貴文物至今未歸還。新中國建立后,由于受西方世界的排斥,中日、中美等雙邊關系長期處于非正常化狀態(tài);尤其是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從遏制日本轉而扶持日本,不再堅持讓日本向受害國家償還或以實物抵償其劫掠的公私物資,日掠文物的返還也未能繼續(xù)下去。

        因此,從世界范圍看,無論歐洲還是亞洲,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被劫掠和被非法轉移文物的返還并沒有順利完成,從而使該問題成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歐美國家之間對納粹掠奪藝術品的返還進行了認真的磋商談判,并取得了很大進展。

        二、歐美國家的法律實踐

        歐美國家對納粹掠奪藝術品的返還渠道是多方面的,既包含國內立法以及國家之間的雙邊或多邊磋商,也包括準政府機構和民間非政府機構的積極活動,還包括對受害者及其繼承者的司法救濟。

        (一)簽訂雙邊協(xié)議和建立區(qū)域性法律框架解決歷史爭端

        冷戰(zhàn)結束后,歐洲國家之間就二戰(zhàn)被劫掠或非法轉移文物的返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磋商和談判。有些國家之間制定了一攬子解決方案,如1992年俄羅斯和匈牙利政府就二戰(zhàn)期間和之后從對方領土移走的文化財產(chǎn)的返還簽署了雙邊協(xié)定,“協(xié)定要求雙方努力保護、守衛(wèi)、尋找和返還所有這類文化財產(chǎn)。雙方同意相關信息和文件的交換,建立一個旨在鑒別這些文物的專家組,并建立實現(xiàn)這些文物返還的法律機制?!雹?993年,德國和烏克蘭政府也簽署了類似協(xié)定,就相互返還二戰(zhàn)期間丟失或被轉移的文物進行合作。也有些國家之間就某些重要文物的返還達成協(xié)議,如2001年,經(jīng)過反復的磋商談判,比利時和俄羅斯就被納粹掠走、后被蘇聯(lián)紅軍帶至莫斯科的一批軍事檔案的返還達成了協(xié)議。協(xié)議規(guī)定,只要比利時支付檔案保存及其他費用,俄羅斯就返還這批檔案。⑩

        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談判可能最引人注目,也最曲折多變。早在1990年,前蘇聯(lián)和德國政府就簽署過《蘇聯(lián)與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睦鄰友好、合作伙伴協(xié)議》,該協(xié)議第16條規(guī)定,同意將各自境內遺失或者非法轉移的文化財產(chǎn)返還給原所有人或者其繼承人,但未規(guī)定細節(jié)。經(jīng)過數(shù)年的談判,1996年,德國和俄羅斯政府達成了一項雙邊文化合作協(xié)定,以促進二戰(zhàn)期間從對方領土上獲得的文物歸還給對方。但該協(xié)定在俄羅斯國家杜馬卻引起很大爭議,1997年,國家杜馬通過《因二戰(zhàn)被轉移至蘇聯(lián)現(xiàn)存于俄羅斯聯(lián)邦境內的文化珍品的聯(lián)邦法》(簡稱“被轉移文化珍品法”),宣稱二戰(zhàn)結束時從德國運回蘇聯(lián)的藝術品屬于俄羅斯財產(chǎn),禁止俄羅斯向德國及其協(xié)約國返還藝術品,除非這些藝術品屬于反抗納粹或受納粹迫害的私人或與納粹無關的宗教機構。盡管葉利欽總統(tǒng)以該法違反國際公認準則為由拒絕簽署,并要求憲法委員會對該法進行合憲性審查,最終該法還是經(jīng)過部分修改后于2000年5月獲得通過。但俄羅斯與德國之間的談判與磋商并未因此而徹底終結,有關重要文化珍品的返還實例也斷斷續(xù)續(xù)見諸新聞。

        歐洲理事會也在推動納粹掠奪藝術品返還方面做出積極回應。1999年11月5日,歐洲理事會大會代表41個成員國一致通過了《歐洲理事會1205號決議》,要求歸還猶太人被掠走的文化財產(chǎn)。決議指出,“將被掠走的文化財產(chǎn)物歸原主或返還給其繼承人(個人、機構或社區(qū))或其所屬國,是使猶太文化在歐洲得到重構成為可能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要求所有成員國的議會立即考慮能為猶太人被掠文化財產(chǎn)的歸還提供便利條件的各種方式,包括修改國內相關法律。為了方便被掠藝術品的返還,需要清除現(xiàn)有法律制度中那些可能妨礙歸還的障礙,比如延長或者取消法定時效期限,取消對可讓渡性的限制,對違反義務的收藏行為提供豁免,放棄出口管制,放松或修改對出借藝術品行為實行司法免扣押等。決議還要求各國根據(jù)1995年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UNIROIT)的《盜竊和非法出口文物公約》精神,對購買者和藝術品行業(yè)施加適當注意的義務。一旦懷疑某件作品系被掠文物,應保有該文物并通知有關當局,盡可能找到其原所有人或其繼承人。該法還要求召開一次歐洲會議,在華盛頓會議基礎上對文化財產(chǎn)的歸還和相關立法改革予以考慮。(11)該決議的出臺為歐洲各相關國家修改國內法律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二)制定特別法對返還問題加以規(guī)范

        二戰(zhàn)剛剛結束時,在國際社會的監(jiān)督下,一些國家如聯(lián)邦德國、比利時、匈牙利、奧地利、日本等國為了著手進行被掠奪文物的返還和賠償頒布過若干法律法令。但由于當時百廢待興,相關國家需要應付和處理的問題堆積入山,而受害者剛剛經(jīng)歷戰(zhàn)亂和死亡的威脅,很難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提出文物返還要求,加上其他政治、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這些法律法令并未能完成其歷史使命,許多受害者未能得到返還和賠償。冷戰(zhàn)結束后,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納粹受害者的權益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在一些猶太人社團和非政府組織的推動下,1998年11月30日-12月4日,美國國務院和大屠殺紀念館在華盛頓舉辦了“大屠殺時期資產(chǎn)返還問題”國際會議,有44個國家和許多非政府組織派代表出席了會議。代表們就1933-1945年之間被非法剝奪財產(chǎn)的返還問題進行了討論,并簽署了《被納粹沒收藝術品返還的原則宣言》(即《華盛頓宣言》)。宣言的主要原則是:各簽字國應盡一切努力宣傳那些被納粹沒收而未歸還的藝術品,以便查找其戰(zhàn)前的所有者或他們的繼承者,并建立一個機構來登記此類信息;鼓勵原所有者或其繼承者提出返還被納粹沒收藝術品的返還要求,一旦他們的身份和要求被確認,必須迅速采取合理而公正的解決辦法實現(xiàn)其權益;各國應建立相應的法律程序來實施這些原則。(12)

        這次會議對于妥善處理二戰(zhàn)被掠文物的返還具有重要意義,它掀起了冷戰(zhàn)結束后向受害者進行返還和補償運動的新浪潮,標志著國際社會為徹底解決這個歷史難題所做的新努力。前文所述的《歐洲理事會1205號決議》即是對這次會議做出的回應,該決議不僅重申了將納粹掠奪藝術品歸還原主的基本精神,還就各成員國如何修改其國內相關法律與政策做出了具體的要求。根據(jù)華盛頓會議確定的原則與《歐洲理事會1205號決議》,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俄羅斯、奧地利、比利時、捷克、匈牙利等國都重新頒布或修改了關于返還二戰(zhàn)被掠奪或轉移文物的法律法令。

        德國于1999年12月14日頒布了《聯(lián)邦政府、聯(lián)邦州及全國地方政權聯(lián)合會關于追索納粹沒收藝術品的聯(lián)合宣言》,重申了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向納粹受害者提供返還和賠償?shù)囊回灹?,要求德國的公共機構,如博物館、檔案館和圖書館,繼續(xù)開展被納粹沒收藝術品的追查,并要求他們對這些藝術品的數(shù)據(jù)庫研究成果及檔案進行開發(fā)及開放。該法要求公共收藏機構在對藏品來源有懷疑時進行調查,在征集新品時主動對其來源加以研究;在機構職責內積極進行搜尋活動;為與納粹沒收藝術品歷史有關的收藏、展覽和出版物提供信息。該宣言的一個引人注目之處是決定建立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站,來公布被掠藝術品返還的相關信息,包括被掠藝術品的展示、相關研究和背景資料、目前下落(如被拍賣信息)、訴求人的基本信息等。(13)

        奧地利國民議會于1998年12月4日頒布了《關于從奧地利聯(lián)邦博物館和收藏機構返還文物的聯(lián)邦法》,規(guī)定授權財政部長將聯(lián)邦博物館和收藏機構的那些原屬于納粹受害者,由于戰(zhàn)后返還程序結束而成為聯(lián)邦政府的文物,無償返還給其原所有人或他們的繼承人。該法還授權聯(lián)邦教育和文化事務部長、聯(lián)邦經(jīng)濟事務部長和聯(lián)邦國防部長來確定這些文物的原所有人或他們的繼承人,并將文物移交給他們,若無法確定原所有人或其繼承人,則將這些文物移交給為納粹受害者而設的奧地利國家基金。(14)

        俄羅斯國家杜馬在1997年2月通過的《因二戰(zhàn)被轉移至蘇聯(lián)現(xiàn)存于俄羅斯聯(lián)邦境內的文化珍品的聯(lián)邦法》,對于二戰(zhàn)結束時被轉移至蘇聯(lián)現(xiàn)仍存于俄羅斯的文物的歸屬及返還問題進行了全面規(guī)范。它規(guī)定:原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保加利亞、匈牙利、意大利、羅馬尼亞、芬蘭等國被轉移至俄羅斯的藝術品可以予以返還;不為納粹服務的宗教組織或私人慈善組織的財產(chǎn)可以返還以及因反抗納粹或因為其種族、宗教或民族沖突而被掠奪了財產(chǎn)的個人也予以返還。這些國家、機構或個人應在法律生效后18個月內提出返還申請,并提供相關證據(jù)。該法還對德國及其軍事盟國的文物返還問題進行了特別規(guī)定,除宗教慈善組織或納粹受害者的個人財產(chǎn)外,其他文物不予返還;內容或性質是為了復興軍國主義或納粹主義精神的文化珍品也不予返還。根據(jù)該法,原屬于德國及其盟國國家(包括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公共機構)的被轉移文物都被視為“替代性補償”蘇聯(lián)的文化遺產(chǎn)損失而歸俄聯(lián)邦所有。(15)也就是說,俄羅斯政府拒絕歸還原屬于德國及其盟國的文物,因為它們曾經(jīng)被服務于納粹統(tǒng)治,而且前蘇聯(lián)的文化遺產(chǎn)曾經(jīng)遭受納粹的大肆破壞和劫掠,它們被視為對遭受損失的前蘇聯(lián)文化遺產(chǎn)的補償。

        (三)建立專門機構受理受害者的返還請求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現(xiàn)有的國際法和國內法框架很難直接解決二戰(zhàn)被掠文物的返還問題,而許多戰(zhàn)爭受害者年事已高或者已經(jīng)故去,查找和確定受害者及被掠文物存在重重困難,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設立了相應的機構來處理這一事務。這些機構通過受理受害者的返還請求,向政府及有關公共機構做出返還或補償建議,從而為受害者在訴訟之外找到了維權途徑。

        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部于2000年2月設立了一個“被掠奪文物建議委員會”(Spoliation Advisory Panel),專門處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失去文物的當事人的訴求?!拔瘑T會的任務是考慮那些在納粹時期(1933-1945)失去其文物所有權的人及其繼承人的主張,而現(xiàn)在這些物品屬于英國國家收藏機構所有或為公共利益建立的英國博物館或美術館所有。委員會應就如何應對這些主張對原告和機構提供建議,也應對那些屬于私人所有而原告和其所有者共同主張權利提供建議”(16)。設立至今,掠奪建議委員會處理了許多人的訴求,并針對不同的情況做出了支持返還或拒絕返還等建議。在掠奪品的認定上,除了納粹的直接掠奪行為外,低于正常價格和違背當事人的意志的購買都是委員會考慮的重要因素。如果是超低價格,那么一般就會被認定為掠奪品,比如2001年的委員會報告中提到,訴求人的母親以一個蘋果和雞蛋的價格將自己的畫賣給他人,這幅畫就被認定為掠奪藝術品。(17)委員會進行對訴求人的請求進行考慮時通常首先依據(jù)相關國內法律的規(guī)定,在國內法規(guī)定不足以解決糾紛時則需要考慮國際道德原則,比如前述1943年《倫敦宣言》和1998年《華盛頓宣言》,以及博物館協(xié)會和博物館自身的相關道德準則等。

        法國根據(jù)1999年9月10日的法令,建立了“被掠奪受害者賠償委員會”(The Commission for the Compensation of Victims of Spoliation,簡稱CIVS)。該機構隸屬于法國總理辦公室,建立目的是將被掠財產(chǎn)的命運告知被掠奪的受害者或者他們的繼承人,并確定賠償、返還或者補償?shù)拇胧?。委員會是一個咨詢機構,而非司法機構,它提出的措施將提交給政府秘書長,以便做出最后的決定。根據(jù)這項法令的規(guī)定,這種掠奪必須是1941~1945年被占領期間因執(zhí)行占領當局或維希政府的反猶太人立法而生的后果。委員會能對一個手工藝人的被盜財產(chǎn)給予賠償,但不會對轟炸造成的財產(chǎn)損失進行賠償。進行掠奪的作惡者可能是國家、公共機構或者個人,因此,盡管國家負有責任,保險公司、銀行等也可能要承擔賠償責任。

        美國“大屠殺資產(chǎn)總統(tǒng)顧問委員會”(PCHA)根據(jù)1998年《美國大屠殺資產(chǎn)委員會法》設立,其主要職責是:對美國聯(lián)邦政府持有的大屠殺受害者資產(chǎn)的下落進行研究并建立檔案,對基于私人及非聯(lián)邦政府機構持有的相關資產(chǎn)的研究進行綜合評述,并向總統(tǒng)提出可行性建議。該委員會于2000年出版了《被掠及返還:美國和大屠殺受害者資產(chǎn),美國大屠殺資產(chǎn)總統(tǒng)顧問委員會的發(fā)現(xiàn)及建議暨研究報告》。(18)該報告考察了返還政策的執(zhí)行情況,對該政策未得到充分實施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概要介紹其與公共及私人部門如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美術館及銀行業(yè)通過協(xié)商達成的一些協(xié)議。報告向總統(tǒng)提出建議的內容包括:建立一個促進大屠殺時代資產(chǎn)問題進行研究、教育的基金會,鼓勵為返還問題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聯(lián)邦政府應該在聯(lián)邦、州及私人機構提倡對大屠殺時代資產(chǎn)問題進行研究,并促進這些資產(chǎn)返還給受害者及其家屬;國防部應就應對類似問題做好準備;美國應在國際社會促進資產(chǎn)返還問題上繼續(xù)充當領軍人物;總統(tǒng)應敦促國會通過一些法律,為大屠殺受害者資產(chǎn)的鑒定及返還排除障礙。

        德意志聯(lián)邦政府、州和地方政權于2003年聯(lián)合設立了“因納粹迫害被掠奪文化資產(chǎn)返還顧問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在公共的美術館(包括美術館、博物館及其它有收藏品的公共機構)和原所有人和收益人之間就因納粹迫害掠奪文化資產(chǎn)引起的糾紛進行居中調解或仲裁,沖突的解決主要是依靠委員會顧問的道德裁斷。委員會的顧問都是政界人士、資深法官或相關領域專家,包括聯(lián)邦共和國前總統(tǒng)、聯(lián)邦議院前議長、前憲法法院院長,知名美術史、哲學史、法律哲學史、歷史學及哲學教授等等與所涉事件相關領域的權威。從成立至2015年2月,該委員會受理了10個請求,分別做出返還、由博物館繼續(xù)保留、由博物館保留但對請求人進行補償?shù)冉ㄗh。(19)

        以上這些委員會均為政府設立的專門機構,其組成人員大都為該領域的頂尖專家,做出的決定或建議通常具有類似調解或仲裁的性質。雖然不具有司法判決的拘束力,但如果當事人愿意接受該決定或建議,那就會產(chǎn)生法律效力。這些機構不僅為納粹掠奪藝術品的歸屬爭端提供了公正的解決方案,也為國家制定相應的返還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咨詢意見。

        (四)通過非政府組織的協(xié)助實現(xiàn)返還

        一般而言,文物的返還大多都是通過國際組織或國家之間的談判磋商來解決的,但是在近年來的實踐中,通過非政府組織追回被掠文物越來越多。

        在歐美國家,冷戰(zhàn)結束后建立了許多受害猶太人社團以及幫助納粹受害者維護權益的非政府組織,其中最知名的包括1999年設于倫敦的歐洲被掠藝術品委員會(The Commission for Looted Art in Europe)和1997年設于紐約的藝術品返還委員會(The Commission for Art Recovery)等。

        歐洲被掠藝術品委員會是一個有代表性的非營利的專業(yè)國際團體,其宗旨是幫助世界各地的家庭、社區(qū)和機構來研究、鑒別和找回被掠走的財產(chǎn)。自1999年成立以來,委員會已經(jīng)促成超過3500件納粹所掠文物返還給其合法所有人。它已為歐洲和美國的博物館、圖書館和藝術品交易商提供了專業(yè)知識,特別是在出處研究和追根溯源方面。它還就實施新的政策和程序與歐洲各國政府進行了協(xié)商,使得許多的納粹所掠藝術品得以歸還。委員會的具體工作內容是:(1)為世界各地的索賠者提供指導、專業(yè)知識和幫助,為維護他們的利益而鑒別、尋找被掠走的文化財產(chǎn)。(2)與各博物館、政府機關和其他機構協(xié)作,以鑒別、找出被掠走的文化財產(chǎn)。(3)在所有國家內都支持返還的要求和程序,并促使歐洲改進公共政策和立法,以使這些問題得到公正的解決。(4)在執(zhí)行1998年關于被納粹沒收藝術品的《華盛頓宣言》確立的原則、1999年11月的《歐洲理事會第1205號決議》等方面,觀察和促進國際性的進步。(5)為拍賣行和藝術品交易確立實務守則,特別是關于出處信息和所有其他必要記錄方面的守則。(6)為解決關于被掠文化財產(chǎn)的案件,支持替代性的爭端解決機制。(20)在該委員會的協(xié)調和幫助下,許多受害者索回了二戰(zhàn)中被掠奪的藝術品,“格蘭維爾案”(the Glanville Case)(21)和“多羅休姆案”(Dorotheum Case)(22)是其最成功的實例。值得注意的是,該委員會的宗旨不僅是幫助納粹的受害者,而且也支持世界各地的索賠者,支持各國的返還要求,當然應該包括中國在內。

        (五)通過訴訟實現(xiàn)返還

        訴訟是當事人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最終手段,也是最公正、最有法律效力的渠道之一。在戰(zhàn)爭中被掠奪、被盜竊或因欺詐、威脅不得不放棄文物的受害者,根據(jù)戰(zhàn)后的國際法、國內法都可以直接向本國或掠奪者所在國法院提起訴訟,追索原本屬于自己的文物。但是,從國際范圍看,通過訴訟追索被掠文物的實例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于戰(zhàn)爭是國家行為,戰(zhàn)爭后期及戰(zhàn)后一段時期內根據(jù)相關國際公約和協(xié)定,各國政府已經(jīng)著手進行了大量的返還和賠償工作,受害者無需通過復雜而又昂貴的訴訟渠道追索自己的文物。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參與國家眾多,不僅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對被侵略國家的文物進行了大肆劫掠,前蘇聯(lián)紅軍也將大量原屬于德國以及原屬于歐洲其他國家但被納粹掠奪至德國的文物作為戰(zhàn)利品轉移到蘇聯(lián),而且法國等國在被占領期間成立的傀儡政權也參與了掠奪,并且這些文物在戰(zhàn)后很快在世界各地流轉。受害國家和受害者要想找到文物的下落非常困難。

        再次,任何權利的保護都有時效問題。很多國家規(guī)定的訴訟時效都很短,大都是3-5年,特殊案件可以延長到20或30年。而大部分二戰(zhàn)期間被掠文物的下落被發(fā)現(xiàn)都是30年以后的事情,已經(jīng)過了訴訟時效。

        因此,個人、團體和國家通過訴訟追索被掠文物的實例比較少。但仍然有一些成功返還的案例值得關注,尤其是美國法院作出的判決。比如在1969年“曼澤爾訴李斯特案”(Menzel v.List)(23)中,紐約州最高法院主張“小偷不應從真正的所有人處取得所有權”、“保護善意買受人的法律條文不適用于返還納粹所沒收的財物”,這些規(guī)則對于以后法院處理類似案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三、日掠文物返還的法律障礙

        被日掠奪文物的返還問題之所以未能得到學界和實務領域的足夠關注,有一個非?,F(xiàn)實的原因,就是在現(xiàn)有法律環(huán)境下,這類文物的返還仍存在較大的法律障礙:

        首先,既有的涉及文物返還的國際公約缺乏溯及既往的效力?,F(xiàn)有涉及文物返還的公約主要包括195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chǎn)公約》及其議定書、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chǎn)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公約》以及1995年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UNIDROIT)《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公約》。前兩個公約未明確規(guī)定溯及力問題,依國際法原則與慣例,除非公約明確規(guī)定可以適用于公約生效前的行為,否則沒有溯及力,(24)因此國際法學界通常認為這兩項公約對其生效前發(fā)生的文化財產(chǎn)非法流轉沒有溯及力。而1995年公約明確規(guī)定,被盜文化財產(chǎn)的返還只適用于公約對請求國生效后從該國盜走的文化財產(chǎn)或位于公約已對其生效的締約國境內的文化財產(chǎn),非法出口文化財產(chǎn)的歸還只適用于公約已在請求國和被請求國均生效后被非法出口的文物。換句話說,1995年公約已經(jīng)明確申明自己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既然現(xiàn)有的相關國際公約都不具有追溯力,對公約生效之前因戰(zhàn)爭被掠奪或者因法律缺失而遭致流失的大量文物就無法直接加以適用。

        其次,戰(zhàn)后和約和雙邊條約存在缺陷。1951年9月,由于美國的阻擾,中國沒有參加《對日和約》(即《舊金山和約》)的簽署。事后中國政府多次明確表示,美國此舉違反了1942年的《聯(lián)合國家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拒絕承認《舊金山和約》。而日本政府撇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中國惟一的合法政府,與臺灣單方面簽署了所謂的“日華和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不承認其效力。隨著1972年《中日聯(lián)合聲明》的簽署,中日關系實現(xiàn)了正常化。但遺憾的是,無論《中日聯(lián)合聲明》還是1978年簽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內容都特別概括和原則。作為兩國之間的和約,《中日友好條約》更多地著眼于兩國關系的現(xiàn)實和未來,缺乏必要的關于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方案,也未涉及要求日本返還從中國掠奪文物的問題。反而由于各方對《中日聯(lián)合聲明》第5條“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zhàn)爭賠償要求”的規(guī)定解讀不同,使這個歷史遺留問題變得更加模糊復雜。

        再次,日本既有判例否定戰(zhàn)爭責任。近年來面對中國戰(zhàn)爭受害者的民間索賠,日本政府和法院一直持強硬立場,多次以“個人不得援用國際條約對加害國提出損害賠償?shù)恼埱蟆薄ⅰ皣覠o答責”、“訴訟超過時效”以及“國家間的條約已經(jīng)放棄民間戰(zhàn)爭受害者個人的對日賠償要求”等理由來駁回受害者的正當訴求(25)。許多國際法專家認為,這種對國際法原則的運用是片面的,對中日雙邊條約的解讀也是錯誤的。戰(zhàn)爭賠償是戰(zhàn)敗國因為其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給被侵略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巨大損失而承擔的國家賠償責任。但國家間的戰(zhàn)爭賠償并不等同于國家對個人的責任,戰(zhàn)勝國可以基于種種原因而放棄對戰(zhàn)敗國的賠償要求,卻不能代替被侵略國家的國民和機構因其在戰(zhàn)爭中受到的侵害和損失提起賠償?shù)囊?。?6)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也對此做出了嚴正抗議:“我們對日本最高法院不顧中方多次嚴正交涉,對這一條款任意進行解釋表示強烈反對。日本最高法院就《中日聯(lián)合聲明》做出的解釋是非法的、無效的?!保?]以日本政府和司法機關對待受害者民間訴求的態(tài)度不難想見,一旦中國政府、機構或個人提出返還戰(zhàn)爭被掠文物的訴求,仍然有可能因戰(zhàn)爭賠償或類似問題被拒絕。(27)需要指出的是,戰(zhàn)爭賠償也不能等同于被掠奪文物的返還。因為戰(zhàn)爭中掠奪來的文物本來就屬于被掠奪者,戰(zhàn)爭結束后自應返還給原所有人。這與掠奪者本應承擔的賠償責任是兩個性質的問題,賠償責任不能折抵返還責任。

        四、可利用的返還依據(jù):文物返還道德原則

        在日掠文物的返還問題上盡管存在諸多法律障礙,但這些障礙并非不可逾越。隨著國際人道法的不斷發(fā)展完善,返還被掠文化財產(chǎn)或提供可替代文化財產(chǎn)已被視為對戰(zhàn)爭和占領期間掠奪和摧毀他國文化財產(chǎn)行為的真誠反省,是達成諒解的最佳途徑。因此,相關國際公約均聲明,雖然公約無法直接適用于公約生效前發(fā)生的盜竊、劫掠、非法出口或非法轉移所有權的行為,但公約的任何規(guī)定均不得被解讀為使公約生效前的文化財產(chǎn)盜運合法化,也不影響各國對此前非法流轉文物的追索權利。(28)這表明國際社會并不放棄以后適當時機以適當方式解決公約生效前流失文物追索問題的努力。

        由于既有的國際公約缺乏溯及力,而根據(jù)有關國家的國內法,二戰(zhàn)期間被掠奪或被轉移文物的返還已經(jīng)超過了訴訟時效,許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試圖通過一些道德原則或宣言,為相關國家之間解決這一特殊歷史遺留問題提供進一步談判的依據(jù)。

        前文所述的1998年《華盛頓宣言》是這些道德原則中最重要的一個。它確立的關于對外公開納粹掠奪藝術品資料、確認原所有人或其繼承人并鼓勵他們提出返還訴求等原則對相關國家修改國內法律和政策,以及展開雙邊談判和磋商達成雙邊協(xié)定等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2000年10月,為了進一步落實《華盛頓宣言》和《歐洲理事會1205號決議》,38個國家政府舉辦了“大屠殺時期被掠文化資產(chǎn)維爾紐斯國際論壇”,通過了《維爾紐斯宣言》。宣言重申了《華盛頓宣言》的原則,要求各國政府、博物館和藝術品交易機構建立信息中心和數(shù)據(jù)庫,以公開被掠藝術品和文化財產(chǎn)信息和既往訴求信息;承認在返還被掠藝術品和文化財產(chǎn)問題上沒有普遍模式,迫切需要采取各種方式對那些原所有人或其繼承人(包括個人及法人)無法確定的被納粹掠奪藝術品和文化財產(chǎn)實現(xiàn)公正、公平的解決;定期召開國際性專家會議,為該問題的解決提出建議以供各國政府參考。(29)值得注意的是,《華盛頓宣言》所強調的是被納粹掠奪的藝術品,而《維爾紐斯宣言》已經(jīng)注意到,有些被掠物品,比如檔案和書籍,雖然并無太大的金錢價值,但對于當事人的情感維系卻至關重要,因此,正如澳大利亞著名學者P·J·阿基夫所言:“維爾紐斯宣言所指的‘文化資產(chǎn)’(cultural assets),無論名稱多么不貼切,所表達的概念都遠遠超出了藝術品的范圍”。[6]P159

        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ICOM)于1999年向世界各國的博物館從業(yè)者提出了一份建議,要求各博物館調查和辨認那些出處可疑的藏品的來歷,尤其是二戰(zhàn)期間或者戰(zhàn)爭剛剛結束后獲得的藏品的來歷。該建議還要求各博物館公開相關調查信息,并將原屬于猶太人或其他合法所有者的藝術品歸還給原所有權人或其后裔。(30)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該領域所做的努力。早在1973年,聯(lián)合國大會即通過了《歸還各國被掠奪藝術品的3187號決議》,該決議譴責了殖民或外國統(tǒng)治期間發(fā)生的大批量地無償轉移藝術品的行為,堅信及時無償歸還此類藝術品、紀念物、博物館藏品、手稿和文件是對蒙受損失的國家的公平補償,確認在殖民或外國統(tǒng)治期間獲得此類珍貴物品的國家負有歸還的特別責任。(31)雖然這類返還在冷戰(zhàn)期間很難實現(xiàn),但它為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社會出臺相關規(guī)則提供了支撐。UNESCO于1990年代開始醞釀起草《關于返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被轉移文物的原則宣言》。2009年,幾易其稿的宣言草案終于出臺。它鼓勵各國就返還二戰(zhàn)被轉移或者流失文物進行認真談判,促成這些文物的返還。所謂“轉移”或“流失”既包括公開搶劫或掠奪,也包括非法的占有和被迫的轉讓,甚至包括形式上“自愿”而實際是被迫的交易。宣言要求文物的現(xiàn)所在國采取必要措施確保將文物返還其最初領土,并在返還之前禁止其出口,而不論該文物是否有人提出要求。該宣言特別強調:返還的文物不得作為戰(zhàn)爭賠償,而且宣言所規(guī)定的返還義務沒有任何時效限制。(32)然而,該宣言草案雖經(jīng)過多次政府間委員會專家會議的修改,并且已被教科文組織執(zhí)行局提請第34屆(2007)和第35屆(2009)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審議,由于日本、波蘭等國的反對,最終被決定延緩審議,(33)未能正式成為指導成員國解決因二戰(zhàn)期間劫掠文化財產(chǎn)而產(chǎn)生的糾紛的道德原則。

        雖然宣言最終未能出臺,但第35屆大會仍決定將其記錄在案,留待機會成熟時再加審議,說明該宣言仍有出臺的可能性。而且許多國家都積極參與起草和討論,對各國之間解決二戰(zhàn)被掠文物返還的遺留問題形成共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日本政府應該形成了一定的壓力。

        從法理上看,這些國際組織或國際會議做出的宣言、原則、建議等道德原則并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僅僅具有“軟法”的說服力,但在國際社會日益關注文化遺產(chǎn)在人權保障和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背景下,它們對于促進二戰(zhàn)期間被掠文物的返還無疑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v觀歐美國家解決納粹掠奪藝術品相關爭端的實踐,這些道德原則均構成各國政府及其專門機構進行考量的主要依據(jù)。

        五、結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距今已經(jīng)70年了,國際社會對于戰(zhàn)爭的反省和防止戰(zhàn)爭悲劇重演的努力也沒有停止過。日本在二戰(zhàn)期間對亞洲國家的侵略和掠奪既是歷史問題,也是現(xiàn)實問題。在亞洲,因日本對于其侵略戰(zhàn)爭的認識不足而引起受害國家的強烈反感,甚至造成日本與東亞各國之間的緊張對峙,已然使日本成為東亞國際關系的眾矢之的。返還戰(zhàn)爭期間劫掠的文物,既是對受害國家的必要補償,也是對戰(zhàn)爭罪行的一種深刻反思。如果日本能夠順應國際潮流返還其劫掠文物,將在一定程度上修補與鄰國的關系,促進東亞地區(qū)的和諧與穩(wěn)定。作為受害國,提出返還戰(zhàn)爭期間被掠文物的要求既是符合國際法準則和道德原則的權利,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多數(shù)亞洲受害國家在日掠文物返還問題上都沒有提出明確主張,但韓國是個例外。日本于1910年吞并朝鮮,在三十余年的殖民統(tǒng)治中,日本掠奪了大量朝鮮文物,其中包括著名的朝鮮李氏王朝編年史《朝鮮王朝實錄》760冊。戰(zhàn)后日本雖然歸還了其中的大部分,但仍有47冊藏于東京大學圖書館。2006年3月,韓國佛教界、市民團體和政界人士成立了“收回《朝鮮王朝實錄》委員會”,負責實錄的追索工作。委員會依據(jù)國際法原則,要求東京大學盡早歸還,否則將對其提起訴訟。同時,韓國政界也不斷地予以政治斡旋。東京大學不堪壓力,于2006年7月14日正式將這47冊實錄“捐贈”給了韓國首爾大學。[7]

        中國也應該就被掠文物的返還積極與日本開展對話與磋商,及時主張權利,努力促進日掠文物的返還。外交談判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最有效途徑,即便不能達成一攬子協(xié)議,也應該努力就一些重要文物的返還達成特別協(xié)議。為了順利開展對話與磋商,需要首先對被掠文物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盡可能列出重要被掠文物的清單,并及時向國際社會公布所掌握的信息,以便有關部門和相關人員能夠分辨那些可疑的文物。同時,應該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和資源,發(fā)揮該領域那些重要國際機構的作用,比如通過UNSECO“促進文化財產(chǎn)返還給原有國的政府間委員會”進行斡旋和協(xié)調,最大限度地促進日掠文物的回歸。

        注釋:

        ①本文論及的“納粹掠奪藝術品”并不僅僅限于本來意義上的“藝術品”(works of art),也包括那些對于受害者而言具有特別紀念意義的檔案、手稿、照片、家具、樂器等其他類型的文化財產(chǎn)。雖然“藝術品”這個概念的外延比“文化財產(chǎn)”(cultural property)小,但最初涉及該領域的法律文件大都采用了“藝術品”這一術語,比如1973年聯(lián)合國大會《歸還各國被掠奪藝術品的3187號決議》,1998年華盛頓大會《被納粹沒收藝術品返還的原則宣言》以及1999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關于返還原屬猶太人藝術品的建議》等。盡管后來的相關法律文件已經(jīng)注意到“藝術品”這一術語的局限性,大都改為“文化財產(chǎn)”或“文物”(cultural objects),但藝術品的返還仍是各國返還爭端的核心問題。因此,本文在論及因納粹掠奪帶來的返還問題時主要采用“藝術品”一詞,但有時會根據(jù)所涉及的資料交替使用“文化財產(chǎn)”、“文物”等詞。

        ②參見教育部清理戰(zhàn)時文物損失委員會編:《中國戰(zhàn)時文物損失數(shù)量及估價目錄》,藏第二歷史檔案館。

        ③“Inter-Allied Declaration against Acts of Dispossession committed in Territories under Enemy Occupation of Control”,available at:http:// www.lootedartcommission.com/inter-allied-declaration。18個簽字國包括南非、美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中國、捷克斯洛伐克、英國、希臘、印度、盧森堡、荷蘭、新西蘭、挪威、波蘭、蘇聯(lián)、南斯拉夫和法國。

        ④關于《倫敦宣言》的實施情況,參見L.V.Prott,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Process for the Recovery of Cultural Heritage,in Lyndel.V.Prott(ed.),Witness to History:A Compendium of Documents and Wrings on the Return of Cultural Objects.Paris:UNESCO Publishing,2009,pp.5-11.

        ⑤參見俄羅斯聯(lián)邦文化事務部“文化瑰寶—戰(zhàn)爭犧牲品”網(wǎng)站英文版:http://lostart.ru/en/move/,2015年4月10日訪問。

        ⑥該目錄按照文物的類別、數(shù)量、被劫時間、被劫地點及情形、劫掠機關負責人或部隊名稱、所有權證明、被劫掠時估計、現(xiàn)時估計等細目進行登記,共計公私文物損失3,607,074件又1870箱,古跡741處。

        ⑦參見孟國祥著:《大劫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286頁。

        ⑧參見孟國祥著:《大劫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頁。

        ⑨“Agreement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Hungary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1992”,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MFEU4G99848,最后訪問日期:2015年3月1日。

        ⑩參見【比】讓·馬里·亨克茨、【英】路易絲·多斯瓦爾德·貝克著:《習慣國際人道法規(guī)則》,劉欣燕等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07頁。

        (11)“Resolution 1205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mission.com/council-of-europe,2015年3月10日訪問。

        (12)“Washington Conference Principles on Nazi-Confiscated Art”,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MG7QA043892,最后訪問日期:2015年3月1日。

        (13)“Joint Declaration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the L nder(Federal States)and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s of Local Authorities on the tracing and return of Nazi-confiscated art,especially Jewish property”,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MFEU4B68721,2015年3月1日訪問。

        (14)“Federal State Act on the Return of Cultural Objects from Austrian Federal Museums and Collections”,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 MFEU4438589,2015年3月1日訪問。

        (15)“Federal Law on Cultural Valuables Displaced to the USSR as a Result of World War II and Located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1997”,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Q4FJ7E505201,2015年3月1日訪問。

        (16)“Spoliation advisory panel constitution and terms of reference”,Article 3,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MFEU4P88744,2015年3月10日訪問。

        (17)See The Right Honourable Sir David Hirst,“Report of the Spoliation advisory panel in respect of a painting now in the possession of the Tate gallery”,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18th January 2001.

        (18)“Plunder and Restitution:The U.S.a(chǎn)nd Holocaust Victims'Assets,F(xiàn)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Presidential Advisory Commission on Holocaust Asse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taff Report”,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2000;also available at:http://govinfo.library.unt.edu/pcha/PlunderRestitution.html/html/Home_Contents.html,2015年3月10日訪問。

        (19)“Advisory Commission on the Return of Cultural Property Seized as a Result of Nazi Persecution”,available at:http://lootedart.com/ MFEU4E88305,2015年3月12日訪問。

        (20)關于該委員會的宗旨和工作內容,參見其官網(wǎng):http://www.lootedartcommission.com/Services,2015年4月2日訪問。

        (21)“The Glanville Case”,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mission.com/glanville-family,2015年4月2日訪問。

        (22)“Looted paintings at the Dorotheum”,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mission.com/dortheum-case,2015年4月2日訪問。

        (23)Menzel v.List,267 N.Y.S.2d 804,809(Sup.Ct.1966),modified,279 N.Y.S.2d 608(App.Div.1967),modification rev’d,246 N.E.2d 742(N.Y.1969).

        (24)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28條規(guī)定:“除條約表示不同意思,或另經(jīng)確定外,關于條約對一當事國生效之日以前所發(fā)生之任何行為或事實或已不存在之任何情勢,條約之規(guī)定不對該當事國發(fā)生拘束力?!?/p>

        (25)參見管建強:《日政府抗辯理由已成對日民間索賠最大法律障礙》,載《中國青年報》,2005年5月23日。

        (26)參見陳春龍:《關于中國政府未放棄中國個人索賠權的專家意見書》,載“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lián)合會”網(wǎng)站:http://www.cfdc.org.cn/action-viewnews-itemid-690,2015年4月6日訪問。

        (27)媒體報道,2014年8月,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lián)合會曾給日本政府、日本皇室發(fā)函,要求歸還1908年被日本軍隊作為日俄戰(zhàn)爭戰(zhàn)利品從旅順掠走的唐鴻臚石碑。但日本政府至今未予明確答復。參見人民政協(xié)網(wǎng):《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要求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http://www.rmzxb.com.cn/sy/yw/2014/08/11/361291.shtml,2015年4月6日訪問。

        (28)比如1970年公約第15條,1995年公約第10條第3款。

        (29)“Vilnius Forum Declaration”,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mission.com/vilnius-forum,2015年3月1日訪問。

        (30)“ICOM Recommendations concerning the Return of Works of Art Belonging to Jewish Owners”,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mission.com/OXSHQE36019,2015年3月5日訪問。

        (31)“Resolution 3187,Restitution of Works of Art to Countries Victims of Expropriation”,available at:http://daccess-dds-ny.un.org/doc/ RESOLUTION/GEN/NR0/282/59/IMG/NR028259.pdf OpenElement,2015年5月4日訪問。

        (32)關于此草案的起草過程及詳細內容,參見王云霞:《二戰(zhàn)被掠文物返還的法律基礎及相關問題》,載《遼寧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33)關于該宣言草案的起草和審議情況,可參見“Draft UNESCO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Relating to Cultural Objects Displac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Second World War 2009”,available at:http://www.lootedartcommission.com/OVNKN480270,2015年3月5日訪問。

        [1]納粹緣何瘋狂掠奪藝術品?[N].深圳特區(qū)報,2013-11-6(B4).

        [2]Wojciech W.Kowalski,Art Treasures and War,Leister:Institute of Art and Law,1998.

        [3]東京朱世明團長呈外交部轉教育部各盟總已令日政府為查沒收掠奪我國之文物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全5,卷11682.

        [4]高平等.血債:對日索賠紀實[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5]中國政府對日政策——外交部發(fā)言人談戰(zhàn)爭賠償問題[EB/OL].新華網(wǎng)綜合: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7-03/28/content _5907524_5.htm,2015-4-2.

        [6]P.J.O’Keef.A Comparison of the Washington and Vilnius Principles and Resolution 1205[A].in Lyndel.V.Prott(ed.),Witness to History:A Compendium of Documents and Wrings on the Return of Cultural Objects.Paris:UNESCO Publishing,2009.

        [7]詹小洪.韓國追討流失文物的得與失[EB/OL].中國青年報,2009-3-30,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3/30/content_ 2601621.htm,2015-5-3.

        From the Restitution of Nazi-looted Arts to the Restitution of Cultural Objects Looted by Japa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Wang Yun-xia
        (Law Schoo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The restitution of cultural properties looted or transferred illegally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has been a special problem left over by history.After decades of efforts,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that the Nazi-looted arts must be restituted to the victims.By a variety of means such as concluding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agreements,making special legislations,setting up special agencies or making use of the judicial relief procedure,many western countries have successfully contributed to the restitution of a number of looted-arts to their original owners or their legal inheritors.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which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plunder of cultural objects by Japan had great similarities with the looting of arts by Nazi.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of settl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putes caused by Nazi-looted arts may have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Asian countries to retrieve cultural objects looted by Japan.

        Nazi;looted;works of art;Japan;Second World War;cultural objects;restitution

        A

        1002—6274(2015)04—055—10

        (責任編輯:黃春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被掠文物返還的法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4BFX125)中期成果。

        王云霞(1962-),女,浙江金華人,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遺產(chǎn)法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外國法律史、比較法、文化遺產(chǎn)法。

        猜你喜歡
        納粹受害者藝術品
        藝術品鑒,2021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14
        《藝術品鑒》常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5期)2020-07-27 02:43:16
        藝術品鑒,2020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4期)2020-07-24 08:17:14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顯未成年人保護精細化
        公民與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40
        藝術品鑒,2020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1期)2020-01-19 06:00:38
        捶醒穿日軍制服、行納粹禮的無知
        《白絲帶》:納粹是怎樣煉成的?
        受害者敏感性與報復、寬恕的關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納粹“海報男孩”曬與希特勒合影
        中外文摘(2015年24期)2015-03-03 08:10:42
        兒童霧霾的長期受害者
        母子健康(2015年1期)2015-02-28 11:21:37
        午夜福利92国语| 日产一区一区三区区别|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深爱网|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99久久久无码国产aaa精品| 亚洲欧美日本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av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看精品乱码| 男女猛烈拍拍拍无挡视频|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演员表| 中文字幕av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丝袜长腿美臀在线观看|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欧美成人免费看片一区|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一区| 最新国产女主播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小说| 啪啪网站免费观看| 日本在线无乱码中文字幕| 包皮上有一点一点白色的| 九九热线有精品视频86| 中文在线√天堂|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不卡| 亚洲av激情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口爆在线|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专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尹人综合网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白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