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濤陳勇/文
違法所得沒收程序中的公訴實踐問題淺探
·李文濤*陳勇**/文
修改后《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違法所得沒收程序。檢察機關在該程序中既是申請人又是舉證方,同時還是監(jiān)督者,程序的啟動應當有確實充分的證據(jù)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了有關重大犯罪,沒收程序的舉證重心應是違法所得財產的來源和用途。同時,應對檢察機關的舉證范圍以及舉證責任劃分進行探討,并設計合理的庭審程序,以保障沒收程序的順利開展。
違法所得沒收程序舉證責任公訴實踐
修改后《刑事訴訟法》新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檢察機關在這一程序中的舉證責任以及相關問題亟待厘清?!缎淌略V訟法》第49條規(guī)定,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那么沒收程序作為公訴案件的一種特殊程序,也理應由檢察機關來承擔舉證責任。因此,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以下簡稱《規(guī)則》)第535條規(guī)定了人民檢察院承擔沒收程序的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也具體規(guī)定了檢察機關的舉證責任和舉證程序。立法界和實務界對沒收程序的舉證責任歸屬問題沒有任何分歧,但是在具體舉證范圍、舉證程序以及其他應當厘清的一些基礎性問題上,需要司法實踐中進一步深入研判和認真分析。
(一)檢察機關在違法所得沒收程序中的角色定位
檢察機關在違法所得沒收程序中的地位和角色,應當與一審程序、二審程序和再審程序中有所區(qū)別?!缎淌略V訟法》沒有規(guī)定檢察機關的具體承辦部門,也沒有規(guī)定承辦人是作為公訴人身份還是其他身份參與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兑?guī)則》規(guī)定了公訴部門為沒收程序的承辦部門,《解釋》中規(guī)定了檢察機關的承辦人作為檢察員出席庭審。這就對沒收程序與一般刑事訴訟程序做出了區(qū)分。同時,檢察機關公訴部門的承辦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申請后,對于法院作出的裁定,《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檢察機關可以提出抗訴。這一方面表明法院在沒收程序中最終作出的是一份裁定,而不是判決。另一方面表明,檢察機關具有監(jiān)督沒收程序的權力和責任。因此,筆者認為在違法所得沒收程序中的檢察機關既是申請人,也是舉證方,同時又是這一程序的監(jiān)督者,具有較為復雜的法律主體身份屬性。
(二)啟動沒收程序應當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重大犯罪事實為前提
沒收程序是在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中,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予以收繳的一項活動。訴訟的對象是重大犯罪案件中的違法所得和其他涉案財產,并非指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構成犯罪而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因此,有學者指出,不應將定罪作為沒收違法所得的基本前提,該特別程序只對原有合法狀態(tài)和財產權利進行恢復和補救。[1]實際上,這一特殊程序中始終存在一個兩難悖論,不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法犯罪,就不能確定財物的非法狀態(tài),不確定財物的非法狀態(tài)就不應當利用公權力去恢復和補救。但是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逃匿或死亡,又不能對原案件被告人缺席審判。按照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根據(jù)案件所處訴訟階段,應當分別作撤銷案件、不起訴和終止審理處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的,應當分別上網(wǎng)追逃、退回補充偵查和中止審理。如果缺席審判將會剝奪被告人的辯護權,有違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筆者以為,根據(jù)符合性、違法性和有責性的三要件犯罪構成學說,對于沒收程序的犯罪事實的認定僅需達到犯罪構成的符合性和違法性即可,無需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責性,不需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缺席定罪,更無須量刑。這樣的結果就是既認定了犯罪事實的存在,又不判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對犯罪承擔責任。目前來看,這是解決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的兩難悖論較為妥當?shù)姆绞?。當然,這一選擇并非是否定我國刑法定罪論傳統(tǒng)的四要件構成說,而是一種使法官達到內心確信、排除合理懷疑的理論支撐。
(三)沒收程序的舉證重心應當是違法財物的來源和用途
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來源和用途,以及該財產的種類、數(shù)量和地點等應當作為檢察機關在沒收程序中的舉證重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構成重大犯罪的有關證據(jù)作為對違法所得認定的前提和基礎,如前論證,只要能夠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了有關重大犯罪,符合犯罪構成的符合性和違法性即可。而對于違法財物的來源,一般應當通過犯罪事實以及證明犯罪事實的證據(jù)來證明哪些財產屬于違法犯罪所得,哪些財產是違法犯罪所得的收益,哪些財產是違法犯罪所得轉化或者轉讓而來,哪些財產是作案工具。同時,通過相關的書證、物證等來證明違法所得財產的種類、數(shù)量和地點。由此可以界定違法犯罪所得財產的范圍,為法院確定追繳沒收財產的范圍提供參考,同時對抗利害關系人對涉案財產的權利主張。
(四)檢察機關的證明標準應當達到證據(jù)確實、充分
《解釋》明確了證據(jù)確實、充分是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的證明標準。筆者認為,這里的證據(jù)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應當與審判或者起訴的證明標準有不同的理解。原因在于,該程序本身就是在原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缺失的情況下啟動,對于犯罪事實的證明往往缺乏被告人供述,檢察機關只能最大限度的收集證明犯罪事實發(fā)生的證據(jù),而且還不能最終認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在這種前提下,要對違法所得財產進行界定,必然存在一定的訴訟風險。因此,對證據(jù)確實充分的理解應當是據(jù)以定案的證據(jù)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通過全案證據(jù)之間的相互印證能夠對違法犯罪事實排除合理懷疑,確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了貪污賄賂、恐怖活動等有關重大犯罪。同時,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該案違法所得財產,而且通過現(xiàn)有證據(jù)能夠證明這部分財產屬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法犯罪所得或者屬于其他涉案財產。如果符合以上的情形,則應當認定案件達到證據(jù)確實、充分。
(一)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構成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的有關證據(jù)
沒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違法所得以及其他涉案財產,必須經過法律程序確認犯罪嫌疑人涉嫌構成了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行為,這是偵查機關提出沒收違法所得意見書的基礎,又是檢察機關提出沒收違法所得申請的理由,也是審判機關啟動沒收程序的前提。檢察機關在提出申請的同時,就應當提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證據(jù)材料。
在對全案證據(jù)經過審查后,檢察機關提出沒收違法所得申請,在申請中應當對犯罪事實全面客觀表述,并且應當體現(xiàn)出違法所得財產與犯罪活動有關。有關犯罪事實部分的證據(jù)具體應當包括:一是案件的書證、物證;二是財產損失、違法所得價格的價格鑒定等鑒定意見;三是犯罪現(xiàn)場的現(xiàn)場勘查筆錄及照片;四是視頻資料;五是證人證言;六是被害人陳述;七是共同犯罪中同案犯的供述;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或逃匿前的供述等。
(二)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并且通緝一年以上不能到案或者已經死亡的有關證據(jù)
檢察機關應當提供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證據(jù),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立案后逃匿,至提出申請之日起已經達到一年的證據(jù)。沒收申請中應當在“當事人基本情況”這一部分寫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或逃匿的相關情況。具體證據(jù)包括: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證明,如戶籍證明、護照、任職文件等;二是死亡證明;三是立案決定書、刑事拘留決定書、批準逮捕(決定)書、通緝令等有關法律文書。這類證據(jù)是啟動沒收程序的主體條件,必須足以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體身份以及已經死亡或逃匿一年以上的情形。
(三)證明屬于應當沒收的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的證據(jù)
根據(jù)依法認定的案件事實,對每一起違法犯罪事實中屬于違法所得的財產或者其他涉案財產提出證據(jù),證明該財產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貪污賄賂、恐怖活動等犯罪行為而獲取的違法所得,應當予以追繳,上繳國庫或者退還給財物的合法所有者。申請中應當寫明違法所得財產的種類、數(shù)量和地點,并且提供充分的證據(jù)證明這部分財產的來源或者用途違法。這部分證據(jù)具體包括: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過違法犯罪行為不當取得財產或者為作案而使用的財產的證據(jù);二是證明該財產合法歸屬的證據(jù);三是有關財產的金額、使用、轉讓等情況的證據(jù)。這一部分證據(jù)不僅能夠證明被沒收的財產確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過實施有關重大犯罪行為而不法取得并非法占有、使用、處置,同時還足以對抗利害關系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權利主張。
(一)不開庭審理
檢察機關在向有管轄權的中級法院提出沒收違法所得申請后,經過六個月的公告期間,如果沒有利害關系人提出參加庭審的申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仍然沒有到案,受理案件的中級法院可以不開庭審理申請。
由于不開庭審理,檢察機關無需派員參加,但是應當向法院提交完整的證據(jù)材料,承擔全部舉證責任。應當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了犯罪行為,并且通過該犯罪行為有違法所得,該違法所得財產已經被司法機關依法控制、違法所得財產的范圍等負有舉證責任。根據(jù)《解釋》規(guī)定,具體包括以下證據(j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體身份證明和逃匿一年及死亡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有關重大犯罪的證據(jù)材料;查封、扣押、凍結違法財產和涉案財產清單以及財產的種類、數(shù)量、地點等證據(jù)材料。法院認為證據(jù)不足的可以要求檢察機關補充送交,檢察機關應當按照法院要求及時送交相關證據(jù)。
(二)開庭審理
第一,開庭審理的舉證責任分配。檢察機關提出沒收違法所得申請后,在公告期間,有利害關系人要求參加訴訟的,法院需要開庭審理。檢察機關在開庭審理中的舉證責任與不開庭審理的舉證責任基本一致。除此之外,檢察機關還應提供利害關系人提出的被申請沒收財產的合法所有權的證據(jù)真實性的證據(jù)材料。
利害關系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應提供其取得被申請沒收的財產的方式和手段是善意的、合法的證據(jù)材料,即可對抗檢察機關的沒收申請。法院經審查認為該證據(jù)材料客觀真實,檢察機關也無法證明該證據(jù)材料的非法性或虛假性,就應當依法裁定駁回沒收申請,解除措施,將該財產退還給合法所有人。何為善意、合法,具體來說,就是當事人不知且無特別義務應知該財產系不法財產,并且通過一般市場等價交換原則的方式合理獲得。這種情況一般是指違法所得的財產已經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轉讓,而利害關系人也往往是該財產的受讓人。
第二,庭審程序的設計。一是庭審的座次位置。開庭審理時,法官和檢察人員仍然分別在審判席和檢察員位置上就坐,利害關系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坐在辯護人席位。這是因為,利害關系人并非被審判人員,而是對訴訟標的物的權利主張者,與申請沒收違法所得財產的檢察機關正好是相對方,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這一關系類似于民事訴訟的原被告雙方。
二是庭審調查程序。庭審準備工作結束后,首先由檢察機關依次出具沒收違法所得意見書以及沒收違法所得申請書,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了貪污賄賂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犯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經死亡或者逃匿一年以上,依法應當沒收財產的種類、數(shù)量、地點等的證據(jù)材料。利害關系人及訴訟代理人可以發(fā)表意見、出示有關證據(jù),進行質證。利害關系人對被沒收的財產可以提出合法善意取得所有權的相關證據(jù),借此對抗檢察機關的沒收申請。
三是有關法庭辯論。檢察人員與利害關系人及訴訟代理人應當圍繞被沒收違法財產的來源和用途是否合法的問題開展辯論,而不應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進行辯論。雙方還應圍繞利害關系人提出的合法善意取得相關財產所有權的證據(jù)是否客觀真實進行辯論,充分闡釋被申請沒收財產的所有權究竟應歸利害關系人,還是應當依法予以沒收追繳。還可以對被申請沒收財產進一步細致劃分,對哪些部分應當依法予以沒收追繳,哪些部分應當退還被害人,哪些部分應當歸還利害關系人等展開辯論。同時,由于沒有被告人,在該特殊程序中不必設計被告人陳述這一環(huán)節(jié),但是可以增設利害關系人陳述的環(huán)節(jié)。
注釋:
[1]黃風:《我國特別刑事沒收程序若干問題探討》,載《人民檢察》2013年第15期。
*河南省信陽市人民檢察院研究室副主任[464000]
**河南省信陽市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副處長[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