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權力和定力是對等的,有權力就要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公信力,有公信力才能有領導力。
領導干部崗位特殊,手中有權力有資源,“有求于己”的人較多,求名求利也相對容易,因而在名譽地位、金錢美色上面臨的誘惑和考驗比一般人大,心有定力顯得尤為重要。須知,領導干部更容易成為社會上一些不良之人瞄準的“獵物”,所以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糖衣炮彈打來。它們有的打著人情的旗號,有的扮成“雅好”的模樣,有的變?yōu)橐姂T的風俗,有的披著知恩圖報的外衣,很容易讓人喪失警惕。
殊不知,天上掉餡餅之時,就是地上有陷阱之日?,F(xiàn)實生活中,不乏本事大的人因欲望大而出事,不乏有能力的人因沒定力而瘋狂攫取,不少人似乎得到了最想得到的權力、地位、金錢、別墅、名車、美色,但同時失去的是一個人最可寶貴的尊嚴、信譽、人格乃至自由,上演的是一幕幕自導自演的人生悲劇。
“魚貪餌,容易上鉤;人貪利,終落陷阱”?!傲迸c“腐”,一樣的“廣”字外表下,卻有著不一樣的“心”。支柱偏移,大廈必傾。一個人的蛻化變質往往是從思想上開始的。人沒有靈魂、沒有精神,無異于行尸走肉、土木形骸。無數事實證明,人一旦信仰缺失、精神迷茫、心無定力,腐化墮落是遲早的事。管不住自己的“心魔”,必將為外物所役;頂不住眼前的誘惑,注定會突破底線。
心不廉則無所不取,心無防則無所不為。一個人失去定力,私欲就容易膨脹,信念就容易動搖,底線就容易失守。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列出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一個人幸福與否,效用是分子,欲望是分母,欲望越小,幸福指數越高。名為錮身鎖,利是焚身火。事實不斷告訴我們,權力沒有定力,就會成為腐敗高發(fā)的源泉。
定力是一種精神和信念,也是一種操守和修養(yǎng)。一個人在法律和制度面前規(guī)規(guī)矩矩、不越雷池,相對來說要容易一些。但在無人監(jiān)督、沒有約束的情況下,仍能遵從自己內心的信仰,不為物役,不為利誘,則更需要高超的定力。廉與貪之間的界線,就是公與私之間的紅線。拿一分錢財,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規(guī)矩,就留下一個污點;謀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一旦突破了這條紅線,往往讓人欲罷不能,想回頭都不行。
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公務人員和領導干部要守住底線,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彌陀佛’一樣,天天念‘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伸手必被捉’。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壓線,想都不要想,一觸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線?!毙挠卸?,就是給自己戴上了“護身符”,提高了依法用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避免權力走向腐敗。
古往今來,凡是名垂青史的官員,不僅有一個人人敬仰的官品,更有一個世人稱贊的人品。《元史》記載,宋元之際,世道紛亂。一天,學者許衡外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紛紛上前采摘,而許衡絲毫不為所動。有人問他:“你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許衡說:“不是自家的梨,怎么可以亂摘呢?”那人笑他迂腐,許衡卻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薄拔倚挠兄鳌?,既是一種不受外界因素干擾的定力,也反映了一個人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一心為公,利國利民也利己;倘若假公濟私,則禍國殃民也害己。不論是誰,官至何職,如果對權力認識不清,以權力為私器,讓權力沒定力,甚至沉湎于權力帶來的種種好處之中不能自拔,終將會被人民拋棄。
人總是要有一點追求的。沒有追求就沒有信仰,就會失卻精神的脊梁。權力如山不迷失,就要做到“任憑雨打風吹,我自巋然不動”。定力如鋼不可摧,要像“定海神針”一樣,在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不以物惑,不以情移,自覺自律,穩(wěn)得住心神,站得住腳跟,挺得直腰桿,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有權受制約、用權必依法”是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權力猶如肆意狂奔的野馬,而定力正是自己馴服這匹野馬的韁繩。黨員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職務越高,權力越大,責任越重”思想,把權力用在正道上、用在服務中、用在陽光下,如履薄冰謹慎用權,陽光運作廉潔用權,接受監(jiān)督秉公用權,領導干部手中有權力,心中有定力,才會有影響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