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俊國
?
延安時期黨關心和愛護干部的基本方法略論
□ 張俊國
延安時期,黨十分關心和愛護干部。許多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如對于干部的工作予以指導,對于干部的業(yè)務能力予以提高,對于干部的工作予以檢查,對于犯錯誤的干部予以幫助,對于生活上有困難的干部予以照顧等,不僅使廣大干部倍感黨的溫暖,而且也使許多干部從黨的溫暖中找到了跟黨走的動力與方向??梢哉f,在整個延安時期,黨與干部之間真正處于一種良性互動的正向關系之中,這對黨的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壯大十分有利。
延安時期 黨的建設 關心和愛護干部
在延安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黨對干部的需求、要求、期盼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梢哉f,干部的素質、能力和水平正日益成為考驗黨的事業(yè)興衰成敗、得失對錯的關鍵所在。正因為這樣,毛澤東特別強調:“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1](P526)既然干部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究竟應該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充分調動起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
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黨的干部是黨的中堅力量、寶貴財富,黨一方面要相信干部、依靠干部,讓干部在火熱的現(xiàn)實斗爭實踐中放手工作并敢于負責,另一方面又要適時地給干部的工作以指導,以便他們能夠在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下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
延安時期,黨的主要任務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順利地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大業(yè),但要完成這一大業(yè),單靠黨的一己之力是難以勝任的,這就要求黨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所以,黨的干部不僅要懂得“單是干部不能戰(zhàn)勝敵人,沒有干部也不能打敗敵人”這樣的道理,而且作為黨的高一級干部或者高一級領導機關,還要不斷地指導下一級干部“去發(fā)動組織廣大的人民,把成千成萬的人民變?yōu)橛薪M織的隊伍”。因為沒有組織便沒有力量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谷諔?zhàn)爭之前及期間的事實已經(jīng)證明:雖然日本人口少,中國人口多,但日本卻敢于欺負中國,就是因為中國人沒有很好組織起來的緣故。因此,黨的干部“不論在前方后方都要發(fā)動民眾、組織民眾,從政治上從軍事上去組織他們”,[2](PP117-118)唯有這樣,才能真正造成陷敵于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的良好局面。
當然,發(fā)動民眾、組織民眾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是一項艱苦細致的長期工作,既急不得也慢不得,更不能以弄虛作假的方式糊弄民眾,所以,干部在做發(fā)動民眾、組織民眾工作時,只能“是腳踏實地的,說做就做的,做不到的,不吹大炮。因為行不通的空決定,人家看不見,實際會降低自己的信仰。例如減租減息,應根據(jù)原有租息高低不一,去酌量減少,原來太高的,多減點,原來較低的,少減點。又如改善工人生活中,女工產前產后各應休息一個月,工資照發(fā),就要看這個女工做工的期間長短,假如總共只做一、二個月,便要雇主擔負兩個月的優(yōu)待工資,在實際上不可能。又如戒鴉片,年齡在三十至四十者一律限期六個月戒斷,要分別體力勞動者與非體力勞動者,窮人與富人。因為窮苦的體力勞動者,靠吸鴉片來補助勞動力,如果一下子要他戒斷,他就沒有辦法勞動,不勞動就不能賺到吃。反之,如果是富有的非體力勞動者,他可以閑著,吃好些專門戒煙,則他可以戒斷。至于五十歲以上之老癮客,那完全要看他的身體強弱,以及家庭境遇來決定,否則會戒死人的?!盵3](P329)這說明,干部在做工作的時候,只能實事求是,只能從民眾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才能制定出符合民眾利益與要求的政策策略,從而最終贏得民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
不過,干部在做發(fā)動民眾、組織民眾工作時,還要切實了解民眾的接受程度與接受意愿,并靈活掌握搞好這一工作的一般方法,即“第一,你要講什么?事先必須自己充分準備好所要講的東西,不然,就不能使你的宣傳鼓動有清楚的內容,而收不到應有的效果。第二,對什么人講?把對農民講的話,拿去對工人講,有時就會牛頭不對馬嘴。你講話的對象是何人,他們的情緒是怎樣,都要預先弄清楚。第三,要達到什么目的?或者是為了解釋一個問題,使他們明白事實的真相,或者是為了要發(fā)動一個運動,使聽眾聽了你的話就擁護這個運動??傊?,你的講話或文章以及其他宣傳鼓動品也好,是為了要達到一定的目的的。第四,怎樣講?既然講什么,對什么人講,達到什么目的,你都想好了,那么問題就是怎樣講,才能把你的意思講得清楚,使對方了解,以達到你所要達到的目的了。第五,隨時留心群眾的反映,講話中及講話后應注意聽眾的反映,以便隨時改變你的宣傳鼓動的內容與方法?!背藨⒁馍鲜龉ぷ饕话愕姆椒ㄍ?,在進行宣傳民眾、發(fā)動民眾和組織民眾工作時,還應特別注意:宣傳的內容必須是充實的,而不是空洞的;宣傳的語句應當是簡單、明了、清楚、透徹;宣傳的事實應當是真實的,生動的,懇切而帶有說服性的;由具體到抽象,由近到遠,由中國到外國。抓住為廣大群眾所熟悉的事實;抓住為廣大群眾最切身的,最迫切的,最易感動的事實;講話要生動,富于情感,富于煽動性;時間還要短。[4](PP426-427)事實證明:這些都是干部做好發(fā)動民眾、組織民眾工作的基礎與前提。干部只有把這些工作做細致了、做扎實了、做到位了,人民群眾才會真心實意并心甘情愿地跟黨走。
所謂提高干部的業(yè)務能力和水平,“就是給以學習的機會,教育他們,使他們在理論上在工作能力上提高一步”。[1](P527)
延安時期,由于干部的來源和成長環(huán)境的限制,“一般縣區(qū)工作的同志,多未得到享受教育的機會, 以致一方面不能更好的吸取過去工作的經(jīng)驗,以提高工作的質量,同時自己積下來的許多工作經(jīng)驗,不能夠把它好好地總結起來。”[5](P156)即使一些高級干部和工作時間較長的干部也常常發(fā)生這樣的情況,如一些老干部“知識不多,進步不快,氣量狹小,意識落后;簡單粗魯,不了解復雜問題;安心落后而不求進取者有之,貪污腐化者有之,對自己的進步悲觀失望者有之,甚至動搖投敵者亦間或有之?!盵4](P609)甚至“有這樣的干部,他一方面相信共產主義,同時又相信鬼神的存在。也有這樣的干部,他一方面知道矛盾統(tǒng)一律,同時對于自然、社會、思想上的具體的矛盾統(tǒng)一,卻完全無知。也有這樣的干部,他可以說到世界三個營壘的對立,但卻不知道這三個營壘究竟在哪里。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正因為如此,所以許多馬列主義的理論,對許多沒有具體的社會知識與科學知識的干部,只是成了空洞的、沒有內容的、生硬的教條與公式。尤其是唯物辯證法中一些最一般的規(guī)律,對于他們常常變成了毫無內容的濫調。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們干部中各種具體知識的缺乏,是使黨在克服教條主義、公式主義中發(fā)生困難,是使黨的策略不會被靈活運用,是使黨的原則指示不會被具體化的很重要的主觀原因之一?!盵4](P202)正因為這樣,通過培訓干部以提高干部的業(yè)務能力和水平就成為延安時期搞好黨的建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毛澤東曾經(jīng)指出:“一切有相當研究能力的共產黨員,都要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都要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都要研究當前運動的情況與趨勢,并經(jīng)過他們,去教育那些文化水準較低的黨員……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使之向著勝利,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實際運動的了解,就不能有勝利?!盵6](P650)那么,怎樣使干部具有革命理論、歷史知識和對實際運動的了解呢?這就是要在全黨范圍內進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在職干部教育活動。它“是黨內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是工作與學習互相聯(lián)系的最好辦法。每個在職干部應當了解學習是每個共產黨員的責任,黨的領導機關應當把每個干部學習成績之優(yōu)劣作為鑒定一個干部許多標準中之一個。在全黨內應建立在職干部學習的制度,提倡學習的風氣,養(yǎng)成獨立的看書、獨立的思考問題的習慣?!盵4](P427)為此,黨首先決定設立干部教育部,以加強和領導干部的教育工作。其次成立中央高級學習組,以為全黨干部的學習活動作出示范與榜樣。再次開辦各類干部學校,以為干部學習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紀律保障和環(huán)境保障。這是該項工作的重點。在延安時期,黨克服重重困難,開辦的學校著名的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馬列學院、中央黨校、魯迅藝術文學院、中國女子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中國醫(yī)科大學、延安大學等。此外,還有青訓班、工人學校、衛(wèi)生學校、通訊學校、組織部訓練班、行政人員訓練班、邊區(qū)黨校、魯迅師范等。在這些學校中,學生多的萬余人,少的幾百人幾十人。這些學校為干部的學習和培養(yǎng)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這一過程中,黨還十分注意對在職干部開展政治教育工作。政治教育的內容包括時事教育與一般政策教育。時事教育的辦法主要包括督促所屬干部看報、對所屬干部講解時事問題、以地區(qū)或部門為單位召集干部作時事報告等。一般政策教育的辦法包括將中央對時局宣言、中央關于增強黨性決定、關于調查研究決定、邊區(qū)施政綱領等加以解釋及討論、督促干部閱讀等。政治教育之目的,在于使干部除精通其專門業(yè)務、局部情況與局部政策之外,還能通曉一般情況與一般政策,擴大干部的眼界,避免偏畸狹隘不懂大局的弊病。在這里,一般情況與一般政策雖然為一切干部所必習,但其分量輕重卻依各部門工作性質而有所不同。“例如對于醫(yī)生、技術專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其分量應該減輕,而對于黨務工作人員、宣傳工作人員、政府工作人員及軍隊中政治工作人員等,則其分量應該加重?!瓕τ谝磺形幕潭忍突虿桓叩母刹?,除業(yè)務教育與政治教育外,必須強調文化教育,……對于他們,學習文化,提高文化水平,是他們全部學習的中心一環(huán)。其教育與學習范圍,暫定為國文、歷史、地理、算術、自然、社會、政治等課,……其教育與學習辦法,在環(huán)境許可的地方,必須一律開辦文化補習班或文化補習學校,或一機關獨辦,或數(shù)機關合辦,或采取輪訓制,輪流抽調干部集中一地學習,……在環(huán)境不許可的地方,則用小組學習制,以該機關某一文化程度較高的干部減少其日常工作使他兼任教員,亦可專用教員。文化班或文化學校,可分為初級的及中級的兩種,初級班為不識文字及粗識文字的人而設,以學至大體相當于高小程度為合格。中級班為已有相當于高小程度的人而設,以學至大體相當于中學程度為合格。干部分班應以文化程度為標準,不以職位為標準。……高級及中級干部之具有學習理論資格(文化程度理解力與學習興趣等)者,于業(yè)務學習與政治學習之外均須學習理論。其學習范圍分為政治科學、思想科學、經(jīng)濟科學、歷史科學等項,依次逐步學習之。其學習方法,以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為原則?!盵7](PP148-149)
與此同時,黨還采取了針對不同出身的干部施以不同教育的方法。如“對農民出身的干部應側重提高其文化,增加其一般知識,克服其狹隘性、保守性;對舊軍人出身的干部,應注意洗刷其舊軍隊習氣和封建意識;對知識分子出身的干部,應強調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重視實際工作,使知識分子工農化;對技術專門人員應鼓勵增長其革命熱忱與專門知識。”[3](PP618-619)
總之,通過這些方面,許多干部不僅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意識、政治覺悟,開闊了自己的知識視野,而且還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自己的業(yè)務能力與水平,從而為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在干部的發(fā)現(xiàn)、提拔、任用和使用過程中,“我們不能以為配備了好的干部,事情就可辦妥,就可以高枕無憂。我們應該知道,一個有組織能力、工作能力的干部,可能是適于組織運輸隊,適于組織合作社,但卻不一定適于組織變工隊。也可能這個同志原來適宜于組織變工隊,但因為他后來不善于團結隊員,或者不能公平地恰當?shù)胤峙潢爢T的勞作任務,惹起隊員的不滿和反對。因此就需要不斷地進行審查,從工作審查中去了解干部的品質,了解他的德和才是不是適合于他所擔負的工作。”[8](P39)這就需要“檢查他們的工作,幫助他們總結經(jīng)驗,發(fā)揚成績,糾正錯誤。有委托而無檢查,及至犯了嚴重的錯誤,方才加以注意,不是愛護干部的辦法?!盵1](P527)
審查干部“要先從檢查各級領導機關的工作著手。檢查項目主要是:能否掌握黨的方針、政策;能否根據(jù)黨的原則處理黨員關系;完成工作任務的程度和方法;能否按照黨的干部政策提拔干部和對干部的態(tài)度是否正確;民主集中制的運用和民主作風;集體領導與科學分工,上下級的關系;對政府中黨團及地方武裝的領導;黨與群眾的關系,黨團同志與非黨干部的關系。此外,尚有爭取知識分子,組織在職干部學習,進行黨內教育,開展反傾向斗爭,搞好黨的各級組織定期民主選舉等。各級領導機關對于干部個人鑒定的內容主要是:思想意識鍛煉,政治立場的堅定程度;對黨的政策的了解和掌握能力;組織原則的掌握;工作的組織性與紀律性;是否經(jīng)常關心群眾,和群眾聯(lián)系如何;學習與自我批評精神;主要的優(yōu)點和傾向。最后,再加上考查干部的歷史及社會出身等。鑒定干部的方法主要是:本人填表、寫自傳,被鑒定人在會上進行自我介紹自我批評、黨委或支部鑒定,最后把鑒定結果報告上級。對干部的鑒定主要依靠上級和本級黨組織根據(jù)前列項目在工作中長期考查。上級和本級黨委應進行必要的個人談話,并從各有關方面收集材料,對干部過去歷史找到適當?shù)淖C明。高級領導機關必須了解其下兩級機關的干部及下三級中最優(yōu)秀與積極的干部?!盵4](P373)
在對干部的審查中,凡是涉及到干部政治生命的問題都要鄭重與謹慎。因為“一個參加革命工作的同志,往往對于肉體生命并不重視,對于政治生命非常重視,他寧愿犧牲一切,卻不愿被黨組織開除。如果在政治上發(fā)生這種問題,他就會認為他的前途沒有希望了。所以不是到了必不得已的時候,決不要開除黨員的黨籍?!盵6](PP566-567)除此之外,還必須注意:“對待干部的態(tài)度應當誠懇的、坦白的、有希望的、有原則的。只有原則的領導才是正確的領導。一切感情拉攏,封建觀念,個人崇拜,系統(tǒng)觀念,當面客客氣氣背后加以指責等等,都是有害的,應當糾正。對待干部既不應放任,也不應打擊。”尤其是在實際生活中使用“對干部先放任,聽其錯誤,積累而后撤職查辦,開除黨籍”的方法更不可取,因為這不是愛護和關心干部的方法,而是“糟蹋干部”的方法,因此,“必須糾正。應當經(jīng)常檢查干部的工作,有功則獎勵之,有錯誤則批評糾正之,而在其錯誤有一定的程度時,則應經(jīng)過一切的組織程序,給以一定的處分,如勸告、警告、嚴重警告等等?!盵3](P619)這樣,既能使黨的干部防患于未然,也能使黨的事業(yè)避免遭受到不應有的損失。
作為一名干部,在自己的實際工作經(jīng)歷中不可能不犯錯誤。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一個人不犯錯誤就不會進步。一個人犯了一次錯誤,同時也就是得到一個教訓,不斷地取得教訓,方能不斷地改進自己。正確的東西常常是從錯誤中得來的??茖W家發(fā)明的東西,哪一件不是從試驗和錯誤中得來的?今天流線型的汽車漂亮得很,靈活得很,但是到博物館里去看一看最初發(fā)明的汽車,笨得要命,真不好看。由從前的不好,進步到今天這樣好,這中間經(jīng)過了不知道多少次的試驗和失敗,才得到成功的。一個同志犯了一點小錯,并沒有什么關系;真的犯了錯誤,只要老老實實吸取教訓,他的經(jīng)驗一定會增加,能力一定會提高。所以,不要怕下面干部犯錯誤,要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盵6](P565)這就是黨對待犯錯誤的干部所具有的基本態(tài)度。
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一旦我們的干部確實犯了錯誤,我們“對于犯錯誤的干部,一般地應采取說服的方法,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只有對犯了嚴重錯誤而又不接受指導的人們,才應當采取斗爭的方法。在這里,耐心是必要的;輕易地給人們戴上‘機會主義’的大帽子,輕易地采用‘開展斗爭’的方法,是不對的。”[1](PP527-528)同時,采取自由主義、麻木不仁與放任的態(tài)度,也是完全不對的。對同志的處罰、打擊與所謂“無情的斗爭”,也不是糾正同志錯誤的好方法,更不是唯一的辦法。“相反,應該對那些犯錯誤的同志(尤其是新同志)采用同志的、誠懇的、甚至是溫和與委婉的態(tài)度,愛護他,尊重他,細心的從原則上去分析他的錯誤,使他從原則上去了解錯誤與改正錯誤,這樣反而常常是糾正同志錯誤的較好方法,常常能使同志心悅誠服的去改正錯誤,并能更興奮的去為黨工作。處罰與打擊(公開的批評與斗爭也是一種打擊)只有在必要的時候,對付黨內堅持錯誤的頑固分子才可以采用;而且這種處罰與打擊也還是為了教育(非給以處罰與打擊不能使他警覺與改正錯誤時)他自己與同志。處罰與打擊而離開了教育,即就是一種單純的懲罰主義?!盵6](PP543-544)采用單純“懲罰”的方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挽救犯錯誤的干部,反而有可能使其走向相反的方向。
此外,“上級領導人對下級的批評,務必要適當和正確,千萬不要戴大帽子,因為上級領導人批評下級,與同級的同志互相批評所發(fā)生的影響不一樣。為什么呢?因為同級的人,他們認為大家都差不多,即使你批評他過火一點,或不大正確,還沒有什么要緊,他也不會十分在意;如果是上級給他的批評,那就不同了,因為下級對上級所說的話,都是很認真的,所以不能隨便地任意地批評。假如批評得過火或不正確,那要花費很大的氣力,才能使得被你批評的人對你解除誤會,才能使別人對他不至于蔑視。當然下級也要想到上級的出發(fā)點是好意,不要只看到態(tài)度或語氣的不妥,就以為不得了。批評的時候還要注意到:是老黨員還是新黨員,是老干部還是新干部,參加共產黨久不久,革命的歷史長不長。因為對于老黨員批評,態(tài)度和方式好不好,沒有多大關系。對新黨員就不同,因為他們剛剛加入,他們的意識觀念與老黨員有差別,所以對他們批評,宜于采取溫和的方式去勸導、說服?!盵6](P564)對于某些老干部尤其是某些工農出身的老干部中所存在的嚴重弱點甚或錯誤,不僅應該毫不隱瞞地指出,而且還要區(qū)別對待?!耙蛱熨Y與智力、體力關系,能力有限,進步有限,而工作卻積極艱苦及意識純正的老干部,應與甘心落后的分子有不同的看待。對他們的落后,不是加以指斥與斗爭,而是用各種方法引導其前進,尊重其革命意志,分配以適合其能力的工作;對他的工作成績,也不必作過高要求。年齡大,身體有病的,更應妥為安頓與受到優(yōu)待?!盵4](P610)
延安時期,由于長期而又殘酷的革命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磨練,不少干部要么患有各種程度不同的慢性疾病,要么身有殘疾,這給自身和家庭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甚至困難。因此,對“干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項困難問題者,必須在可能限度內用心給以照顧。”[1](PP527-528)
對此,為著保持與恢復干部身體的健康以及解決現(xiàn)實的實際困難問題,以便于支持長期艱苦的革命工作,黨首先開辦療養(yǎng)機構,如1939年夏天,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創(chuàng)辦干部休養(yǎng)所;1940年春天,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在干部休養(yǎng)所的基礎上成立干部療養(yǎng)院。之后,陜甘寧邊區(qū)政府還提倡普遍建立各縣中西藥店以及衛(wèi)生所等,這為在邊區(qū)境內的干部或者工作人員中的傷病員的休養(yǎng)和治療提供了十分便利而又快捷有效的條件。其次考慮到當時邊區(qū)醫(yī)藥十分困難的實際情況,邊區(qū)政府還對正在接受療養(yǎng)的干部或者準備接受療養(yǎng)的干部附之以思想工作方面的指導,如“要在可能之情形中給予休養(yǎng)與治療之機會,或減輕其繁重工作;告以有病者節(jié)飲食、慎起居,注意衣食寒暖,及勞逸調劑,經(jīng)常性的養(yǎng)生鍛煉,以克服迷信藥品、藥品萬能的思想認識”[9](P161)等。再次黨要求自己的各級組織必須依據(jù)延安時期的具體環(huán)境與可能條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對干部開展保健工作。如1941年6月15日頒布的《干部保健條例》規(guī)定:在地委以上黨的領導機關設立干部保健委員會;撥給保健委員會一定數(shù)量的經(jīng)費。規(guī)定參加保健干部的具體條件與待遇標準等。如參加實際工作三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被捕出獄或因傷病后體力極為衰弱者,因公積勞以至身體衰弱者,患有慢性病者如結核、慢性胃病等,年老者等)的干部享受保健待遇,或者在秘密環(huán)境下長期擔任特殊工作的干部(如秘密交通、機要人員等)及黨的女干部,雖現(xiàn)任職務較低者,亦應按工作時間的長短與革命功績的大小予以相當?shù)膬?yōu)待。依據(jù)干部身體健康程度(身體之強弱與疾病之輕重)和斗爭歷史之長短及對革命功績之大小規(guī)定不同的待遇等級,按等級發(fā)給一定數(shù)量的保健費或送入醫(yī)院(或干部休養(yǎng)所)休養(yǎng)。[4](PP400-401)保健費分為三個等次:“分委書記、專員及邊區(qū)一級,或相當于分委書記、專員的科長干部以上者,發(fā)給10-15元的保健費;縣委書記、縣長及相當于該級干部以上者,發(fā)7-10元;縣委部長、縣府科長及群眾團體主席、主任,及分委和邊區(qū)一級相當于縣委部長、縣府科長及群眾團體主席、主任的干部,發(fā)給5-7元?!盵10](PP208-209)
1943年,黨又考慮到當時物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以實事求是和量力而行的態(tài)度,由西北局保健委員會頒布了新的《保健工作條例》。該《條例》規(guī)定:享受長期保健待遇的干部,其待遇標準調整為:參加西北局常委會的每人每月300元;經(jīng)常委會批準享受特別保健的每人每月450元;政府廳長、西北局處長、科長以及各分區(qū)書記、專員,或相當于該級之老干部,每人每月100-250元(分100、150、200、250元四個等次發(fā)放),對吃小灶的減發(fā)30-60元;縣委書記、縣長、分區(qū)一級科長,或相當于縣書記縣長、分區(qū)科長一級干部,每人每月60-100元(分60、80、100元三個等次發(fā)放)。享受臨時保健待遇的干部,其待遇標準調整為:一般干部患病在醫(yī)院或在家庭及衛(wèi)生所養(yǎng)病者,保委會可以根據(jù)他的具體情況給予一定數(shù)量的保健費;有病在休養(yǎng)所的干部,保委會給每人每月發(fā)60-100元的臨時生活補助費;重病在醫(yī)院治療,或出院后需要休養(yǎng)者,由保委會酌情發(fā)給1-3個月的臨時保健費100-150元;高級干部可酌情增加;區(qū)委書記、區(qū)長、縣級部長、科長身患疾病者,給予一定時期的保健費,每人每月50-100元;區(qū)委書記以下干部發(fā)給30-60元。[11](PP144-145)
這些措施和方法的貫徹與落實,使廣大的干部倍感黨的溫暖。許多干部又從黨的溫暖中找到了跟黨走的動力與方向。可以說,在整個延安時期,黨與干部之間真正處于一種良性互動的正向關系之中。黨的干部由于有了黨的愛護和關心,所以他們與黨同心同德,勇往無前,將黨的事業(yè)不斷地從一個勝利推向另一個勝利;而黨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對黨的事業(yè)無限忠誠的干部,黨才在前進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所向披靡。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7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8冊) [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5]陜甘寧邊區(qū)教育資料·在職干部教育部分[Z].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6]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5冊) [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7]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 [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8]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0冊) [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9]胡民新等.陜甘寧邊區(qū)民政工作史[M]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
[10]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匯集(1941年) [M] .西安:中央檔案館、陜西省檔案館,1994.
[11]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匯集(1943年)(一)[M] .西安:中央檔案館、陜西省檔案館,1994.
(責任編輯:杜洪梅)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凝聚黨心民心的實踐路徑及其基本經(jīng)驗研究》(13BDJ006)、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延安時期毛澤東領導陜甘寧邊區(qū)社會建設的思想及實踐研究》(2012BDJ005)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D26
A
1243(2015)05-0048-06
作者:張俊國,法學博士,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毛澤東思想、中國現(xiàn)當代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郵編:4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