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威
(中共煙臺市委黨校,山東 煙臺 264003)
以文化創(chuàng)新維護文化安全
謝麗威
(中共煙臺市委黨校,山東 煙臺 264003)
文化安全是保持文化民族性和國家向心力的基本要求,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過程中,必須認清西方發(fā)達國家以普世文化為幌子的文化霸權實質及其可能對我國造成的沖擊。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才能維護文化安全,為此,應確立文化守護意識、文化寬容意識、文化間性意識和文化學習意識等四種意識,克服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兩種錯誤傾向,正確應對市場化和腐朽文化的挑戰(zhàn),從而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中以文化創(chuàng)新維護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民族性;國家向心力;文化霸權;文化創(chuàng)新
在全面深化改革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文化安全問題不容忽視?!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正確認識和評析我國當前面臨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對于整個中華民族促成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xiàn)文化自強意義重大。
文化生發(fā)于社會共同體生活的歷史演變積累之中,寄托了人們對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理想追求和價值取向,呈現(xiàn)為民情風俗、語言文字、典章律法、規(guī)則體系、道德禁忌、倫理條款、審美情趣、信仰歸屬等。文化是各式各樣人類共同體生活的濃縮和再現(xiàn),是解讀不同種族人類精神世界的通幽曲徑。
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集中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的殊異性、思維方式的獨特性和價值觀念的差別性等方面,是保證特定民族之文化認同的最重要方面。文化認同也就是能夠自覺將自身歸屬于某種民族文化模式之中,認可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并從中找到人文寄托和精神歸宿,在此基礎上將“非我族類”的他者與自我區(qū)分。
同時,文化具有世界性。隨著民族交往乃至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社會交往的加深,文化越來越呈現(xiàn)出世界性特點。文化的世界性源自于人類在本質上的一致性以及人類實踐的共通性,是指在各種民族文化中所貫穿的共性特征和普遍主旨,存在于各種各樣的特殊文化形式之中。一般而言,求真、向善、尋美是文化世界性特征的基本取向,體現(xiàn)了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的積極成果,也是我們評判不同文化具體形式的標準與尺度。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是個性和共性、特殊和一般的關系。
我們身處普遍交往的全球化時代,如何在保證民族文化本真的基礎上融入世界文化發(fā)展進程是一個必須認真面對的重大課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涉及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問題。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文化安全就是指一個國家的整體文化發(fā)展沒有受到外來的強硬干預和侵害,保證了自身文化發(fā)展的特色,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被其他國家的文化侵蝕、取代或同化,保持自身的獨特性、獨立性、完整性并不斷傳承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國家的文化安全事關國民的文化認同和國家獨立完整之精神的維護,可以在三個層面上具體展開:一是文化規(guī)制的訂立方面,要能夠依據(jù)本國獨特的國情民俗獨立制訂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章制度、政策體系和戰(zhàn)略規(guī)劃等。二是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方面,要能夠完全自主地規(guī)范本國文化市場,合理有效地開發(fā)本國的各種文化資源,積極培育符合國家發(fā)展需要的文化產品。三是文化觀念的守護方面,要能夠保證本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安定有序,自覺對抗各種錯誤腐朽思潮的侵襲,形成保證自我本真的精神文化氣質。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強調國家文化安全,并不是故步自封、妄自尊大、拒絕向外來文化學習,而是強調在文化交流與融合中保持自我文化的本真存在,防止維系國家共同體的文化命脈遭到控制、發(fā)生異變乃至喪失自我話語權等危險。這點對于當今這個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全球化時代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對于綿延了數(shù)千年而正在經受巨大變革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言更是如此。
在和平與發(fā)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今世界,傳統(tǒng)的戰(zhàn)爭、暴力、恐怖已經不再是達到控制目的的主要手段,依靠文化傳播進行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文化霸權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拔幕詸唷眴栴}最早由意大利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葛蘭西提出,指的是統(tǒng)治階級借助于各種文化媒介來實現(xiàn)自身價值觀念的傳播與灌輸,以使普通社會大眾接受,這樣一種非暴力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手段與傳統(tǒng)的暴力統(tǒng)治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反映了資本主義國家統(tǒng)治方式的轉變。將這種文化霸權觀念擴展到國際關系之間,同樣是成立的,由此也可以折射出西方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在和平崛起進程中所采取的新型規(guī)約控制方式,強勢一方的文化霸權是對弱勢一方文化安全的巨大沖擊和嚴重威脅。
文化霸權達成了一種與傳統(tǒng)殖民方式不同的新型“文化殖民”,其悄悄發(fā)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文化弱者的生活態(tài)度、價值觀念乃至精神信仰,并最終使其失去自我存在感淪為文化強者的附庸。一般而言,能夠實施文化霸權的國家大都具有非常強大的綜合國力,這是推行文化霸權的基本保障。而且,文化霸權的背后往往都隱藏了經濟利益訴求和政治統(tǒng)治圖謀,甚至于體現(xiàn)為稱霸全球的國家利益取向。從推行文化霸權的具體行動來看,擁有強大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的美國首當其沖。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文化霸權論調一直都披著普世文化的外衣而得到大肆宣揚,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是其典型代表,仿佛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真的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實際上,文化的異質化存在是不容抹殺的客觀事實,所謂普世化實質上是空洞化的代名詞,而且這種空洞化是虛假的空洞化,打著價值中立幌子的普世文化的背后隱藏了部分人群的特殊價值觀甚至利益訴求。對此,很多學者甚至包括一些長期生活于西方社會的卓有識見的學者進行了質疑和批判。當代西方共同體主義者查爾斯·泰勒就曾指出作為西方主流普世價值觀的自由主義本身也是一個戰(zhàn)斗的信條,根本無法達到其所宣揚的價值中立和普世存在。強調文化同質化的普世文化以文化的名義、以所謂現(xiàn)代性文明的方式推行著文化侵略的霸權行徑,是在更為深刻的層面上對世界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破壞。
作為文化霸權積極推行者的美國,盡管一直在對外宣揚自由、民主和平等理念,但難以消除其自身存在的種族觀念。作為文明化身與代言的英裔美國人一直對其他種族心存芥蒂,他們的文化傳播不是操控而是教化。同時,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的美國基督民眾,更把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念視為對全世界人民義不容辭的拯救責任,他們認為自己有義務向文化異在形式撒播愛的種子,幫助人們脫離苦難的深淵。于是,“世界警察”以正義的名義將自己的價值觀念擴展到了全世界的各個角落。美國文化霸權之所以能夠推行,離不開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強大的文化產業(yè)和高度發(fā)達的全球信息傳播系統(tǒng)。面對中國這個正在迅速崛起的東方大國,美國的文化霸權策略一直沒有停歇,從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和平演變觀念的醞釀,到六七十年代的“和平戰(zhàn)略”、“尼克松主義”、“人權外交”,再到八九十年代的“促進民主戰(zhàn)略”、“超越遏制戰(zhàn)略”、“民主外交”、“新人權戰(zhàn)略”等莫不貫穿了文化霸權的主線。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對中國“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仍在繼續(xù),只不過是采取了更為隱蔽的形式而已。
美國文化霸權對我國的沖擊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英語的話語霸權助推了西方文化的擴張與滲透。在今天不懂英語仿佛就無法了解世界,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載體的漢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傳統(tǒng)文化失語癥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加之網絡碎片化語言的流行也在侵襲著漢語這門人類最古老的語言之一。第二,美國覆蓋全球的信息傳播系統(tǒng)使美國的主流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念無孔不入地擴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美國之音、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時代》周刊等讓美國幾乎壟斷了世界的信息來源,在中國一度甚囂塵上的西化思潮以及仍在持續(xù)發(fā)酵的中國威脅論在很大程度上形成發(fā)展于這種信息的廣泛傳播。第三,利用文化教育援助對中國進行隱性的美國價值觀念傳播。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國越來越多的社會精英分子受美國夢的吸引,不自覺地成為美國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理念在中國的傳播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的文化弱勢地位。第四,大量帶有美國印記的文化產品正在力圖改變我國人民的文化信念。好萊塢電影尤其受到我國年輕一代的追捧,麥當勞、肯德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在影響著我們的國民性格,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正在改變著我們的風俗民情,我們仿佛正在陷入一種民族的集體記憶退化之中。所有這些沖擊都在侵蝕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嚴重影響著我們這個文化共同體面向未來的科學發(fā)展。只有正確認識上述沖擊,我們才能看清我國文化安全問題的嚴峻性,才能更有現(xiàn)實針對性地加以積極應對。
文化創(chuàng)新是始終保持文化先進性的必然要求,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向心力的重要保證,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權侵擾和促進文化安全繁榮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在全球化時代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嚴峻挑戰(zhàn)的當前階段,文化創(chuàng)新顯得尤為緊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力,發(fā)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chuàng)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chuàng)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持續(xù)迸發(fā)、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文化創(chuàng)新是在適應發(fā)展變化了的新形勢的條件下對本土文化的自覺調整和審慎突破,通過文化創(chuàng)新本土文化能夠更好地契合時代發(fā)展的特點,順應特定共同體生活的未來走向。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才能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真正保護文化安全。
首先,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發(fā)展形勢,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確立適當?shù)奈幕瘎?chuàng)新意識,對于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言更是如此。這里強調的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至少應該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文化守護意識。即應該自覺守護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各種樣態(tài),保證自我本真的文化命脈,維護我們這個文化共同體的集體記憶和民族認同感,避免外來文化的沖擊可能造成的本民族歷史遺忘甚至本民族文化遭到壓制、變異甚至發(fā)生文化異化,要看管好我們休戚與共的精神家園。二是文化寬容意識。即應該認清文化多元的客觀現(xiàn)實,拒絕自我封閉和保守,明確世界文化的豐富性正是來源于各種民族文化的和諧互補,只有包容地對待他者異質文化才能在比較鑒別中更加完整地理解自我本土文化,也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整體發(fā)展趨勢之中。三是文化間性意識。主要體現(xiàn)為真正的開放精神和文化對話態(tài)度,要拋棄先入為主的自我文化優(yōu)越感,將他者異質文化視為平等的文化樣式加以承認,在平等的文化交流中取長補短、協(xié)同共融??v觀中外文化交流史,這種文化間性對于文化各方的長遠發(fā)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四是文化學習意識。即應該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自覺吸收他者文化的積極因素,不斷改變中華民族本土文化中難以適應世界發(fā)展大趨勢的某些不合理部分,在對異質文化的平等接納中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順利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科學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轉型,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繼續(xù)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其次,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克服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兩種錯誤傾向。所謂文化保守主義是指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轉入低潮的狀況,在我國形成的立基儒家文化、重新整合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模式的思想取向。這種文化保守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我國人民的文化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質疑和動搖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造成了一些政治上的負面影響,而且這種論調沒有從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宏大視野出發(fā),無法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未來趨勢,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所謂文化虛無主義則從根本上否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生活的精神紐帶作用,宣揚新自由主義的價值觀念,主張全面實現(xiàn)西化,從而為中國謀求發(fā)展出路,這種論調既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背叛,更是對中華民族未來發(fā)展的不負責任。在當前我們強調以文化創(chuàng)新維護文化安全的背景下,要時刻警惕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兩種錯誤思潮。
再次,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正確應對市場化和腐朽文化的挑戰(zhàn)。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實現(xiàn)了從基礎性到決定性角色的轉變,釋放了巨大的社會活力,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了強大動力。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市場化對文化的影響是雙方面的,我們在促進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fā)展、培育新型文化產品的同時,還必須尊重文化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能簡單地片面化地追求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經濟價值,更為重要的是考量文化的社會效益和社會價值,尤其是要避免過多的商業(yè)化元素侵入文化業(yè)態(tài)之中,從而對文化自身的健康發(fā)展造成惡劣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時期,各種腐朽文化沉渣泛起,對和諧社會秩序的形成構成了不良影響。具體而言,當前要努力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腐朽沒落文化,積極傳播正能量,認真培育和發(fā)展先進文化,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氛圍,不斷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fā)展。
面對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和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新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tǒng)工程,對于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而言,文化創(chuàng)新的任務尤為艱巨。必須認識到,文化創(chuàng)新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三者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我們要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滋養(yǎng)中成長和覺醒,不斷意識到自我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將個體自我與民族文化共同體自覺相連;要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中實現(xiàn)自我認同,在開放交流中確立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并由此順利實現(xiàn)自我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型和超越式發(fā)展;要立足自身文化基質的獨特性,在相互學習與交流中增強我們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并擴大文化影響力,順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文化創(chuàng)新過程中,應自覺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貫穿起來,在協(xié)同兼顧中實現(xiàn)文化的科學發(fā)展。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陳大民.捍衛(wèi)國家文化安全〔J〕.求是,2012(16).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楊瓊.影響我國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文化創(chuàng)新〔J〕.實事求是,2010(2).
〔5〕劉昶榮.淺析中國的國家文化安全〔J〕.傳播與版權,2014(6).
〔6〕徐穩(wěn),曹宏.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安全〔J〕.觀察與思考,2014(10).
〔7〕馮智慧.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化安全面對的挑戰(zhàn)及對策〔D〕.延吉:延邊大學,2006.
〔8〕呂靜.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安全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1.
〔9〕郭興中.當代中國文化安全現(xiàn)狀及對策〔D〕.合肥:安徽農業(yè)大學,2011.
〔10〕胡劍.重大文化發(fā)展項目可行性評估制度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4(1).
〔11〕嚴駿.中國文化安全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6.
〔12〕鄭文靜.當代資本主義文化輸出戰(zhàn)略對中國文化安全的影響〔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6(2).
〔13〕張曉梅.我國文化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
〔14〕趙壯道.集體主義文化基因與中國的文化安全〔J〕.人民論壇,2013(32).
Protecting Cultural Security with Cultural Innovation
XIE Li-wei
(The CPC Yantai Ci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Yantai 264003,China)
Cultural security is basic requirement to maintain national character of culture and centripetal force of country.During the course of protecting cultural security,we must recognize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hegemony that hidden in the signboard of universal culture from western countries,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our country.Nothing can protect cultural security but pushing forward cultural innovation.Hence,we should build four kinds of ideology,which are cultural guard,cultural tolerance,cultural fusion and cultural study.Besides,we must overcom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nd cultural nihilism,and cope with challenges of marketization and decadent culture,protecting cultural security with cultural innovation under coordination and unity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elf-improvement.
cultural security;national character;centripetal force of country;cultural hegemony;cultural innovation
G12
A
1009-1203(2015)01-0019-04
2014-12-19
謝麗威(1981-),女,山東煙臺人,中共煙臺市委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室講師。
責任編輯梁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