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辰
這是一段永遠被世人銘記的歷史:在珍珠港受襲四年之后的1945年8月6日,美國將人類的第一枚原子彈投向日本廣島,僅過3天,又將第二枚原子彈投向長崎,兩座城市遭遇毀滅性打擊——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二戰(zhàn)結束。
不久前,國內首部全方位揭秘這一歷史事件的作品《進攻日本:日軍暴行及美軍投擲原子彈的真相》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作者為二戰(zhàn)親歷者、原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副總司令雷蒙德·戴維斯將軍,以及二戰(zhàn)退役后進入美國司法界的資深法官丹·溫。該書的譯者則為美籍華人、知名社會活動家臧英年。他向記者表示:“關于原子彈有兩種不同說法,一是應該投擲,另一是原子彈太殘忍,但這兩種說法太簡化了?!?/p>
歷史的陰霾
1945年4月12日,61歲的杜魯門將左手放在一本普及版的《圣經》上,宣誓就職美國總統。僅僅13天后,他就接到了一個足以改變人類歷史走向的軍事簡報,主題是美國正努力開發(fā)原子武器——事實上,在歷經三年多的巨大開銷、努力和緊急運作后,這一計劃已進入高潮?!霸谒膫€月之內我們很可能制造出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武器?!睍r任美國國防部長亨利·史汀生這樣告知杜魯門。
如歷史上諸多科學進步一樣,原子彈也是軍備競賽的產物。美國的原子彈計劃始于1939年,60歲的愛因斯坦提醒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德國正使用鈾-235研發(fā)原子彈。美國對此無疑存有懼心,不能讓德國搶先一步成為核彈第一國,于是便立即啟動了核武開發(fā)計劃——這一時間節(jié)點也隨之成為拐點。也許正如斯坦福大學歷史教授大衛(wèi)·肯尼迪所言:“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若原子彈及早研發(fā)出來,應該是會投向德國。而實際的情況是,在原子彈研制完成前,歐洲戰(zhàn)役已經結束了?!?/p>
于是,之后的歷史便如你所知。
就在執(zhí)行投擲任務的前一天,機長保羅·蒂貝茨以他母親的名字將轟炸機命名為“埃諾拉·蓋伊號”。事實上,在歷史的記載中,這次任務與執(zhí)行其他任務時似乎并無區(qū)別,在漫長的飛行中,有人在打瞌睡,也有人在讀書——直到1945年8月6日上午8點15分17秒投擲原子彈的那一剎那。
這顆被命名為“小男孩”的重彈落下,43秒之后,廣島市絕大部分地區(qū)化為灰燼,巨大的云團升起,火焰沖天。待到云煙散去,“埃諾拉·蓋伊號”的飛行員們才比較清醒地意識到,無數人已隨這座城市一起灰飛煙滅。而當他們調轉機頭,準備返航之時,發(fā)生在機艙內的對話頗具深意。一位飛行員歡欣鼓舞地說:“戰(zhàn)爭結束了!”而副駕駛員羅勃·劉易斯則說:“我的上帝呀,我們剛剛做了什么?”根據歷史學者的統計,這枚原子彈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66000到140000人——許多人死于輻射。而三天后,另一枚取名為“胖男人”的重達10800磅的原子彈投向長崎,該城一半被徹底摧毀。兩枚原子彈直接導致了日本的投降。
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的當天,13歲的臧英年正在四川省三臺縣一家露天電影院看電影,突然,大屏幕上的電影中斷播放,取而代之五個大字——“日本投降了!”臧英年向記者回憶:“電影馬上就散場了,所有人全部跑回家中。”當天晚上,三臺縣放光了所有鞭炮。
真的勢在必行嗎
當這樁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發(fā)生整整60年后,已90歲高齡的機長蒂貝茨念念不忘有數萬生靈在兩枚原子彈下消逝,但這位老人也立即指出:倘若日本那時不投降,進攻日本本土的大戰(zhàn)即將開始,而因此造成的死難者會以百萬計。“我于心無愧。”
站在歷史的邏輯上,蒂貝茨的回答也許令你不適,卻似乎無法反駁。大多數歷史學者都同意,兩枚原子彈縮短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更是免除了盟軍進攻日本本土而造成雙方可預見的大量死亡。正如大衛(wèi)·肯尼迪寫道:“投下原子彈也許是人類歷史中不光彩的一頁,卻是勢在必行的。”
歷史學者們的一個基本論點是:原子彈拯救了數百萬盟軍的生命,免除了他們一旦進攻日本本土時必然的慘重犧牲,否則,數以百萬計的日本人也會就此喪命。此外,作者丹·溫還寫道:“原子彈有效終止了日軍在中國廣大地區(qū)的占領,和他們在中國地區(qū)推行的諸如惡名昭著的‘南京大屠殺一般的種種暴虐可怕的行徑和巨大破壞……原子彈的投擲也拯救了中國人的性命,日軍在撤離占領區(qū),返回日本本土之前,每個月要屠殺25萬中國人?!薄耙话阒袊藢γ绹稊S原子彈這一事件不夠重視,對二戰(zhàn)結束后的那段歷史,無論在教科書、電視節(jié)目里,或者相關書籍上,討論得并不多?!标坝⒛瓯硎?。
此外,他還向記者介紹:“因為美國原本計劃在1945年11月1日在九州登陸,日本已經打算要把所有部隊撤回九州去防守?!倍聦嵣?,為充分了解情況,日本投降后,本書另一位作者雷蒙德·戴維斯將軍代表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曾前往日本,實地考察日軍準備的各種防御陣地。“我們得知,日本本土將用其所有人力和物力全力以赴去修筑堡壘、據點、漫長的地道和陷阱,決心要守護在這些隱蔽的地點決一死戰(zhàn)。一旦攻守戰(zhàn)開始,雙方傷亡人數將大大超過以往那些我們所經歷的可怕戰(zhàn)役。”除此之外,據這本書披露:1945年夏季,東京日軍統帥部對其亞洲各占領地的司令部發(fā)出一道密令,一旦日本本土被攻,就處決所有在亞太地區(qū)的15萬盟軍戰(zhàn)俘,此外還有可達30萬人的其他國家的政治犯、戰(zhàn)俘和被拘留人員。
當然,即便如此,當人類第一次將如此大規(guī)模的致命武器投向同類,依舊激發(fā)了不少人的道德困境,且延綿至今。幾十年來,由于本能的反核情緒,也不斷有質疑杜魯門此舉的聲音,“(原子彈)讓美國的良心增加了重負?!币晃幻绹髡邔懙?。
毫無疑問,在這場改變無數人命運的全球戰(zhàn)爭中,兩枚原子彈只是悲劇的一部分。也許人們更該追問的,是當權衡利弊的方式變成生命本身,究竟是什么讓人類陷入了選擇困境?!斑@兩枚原子彈讓人類知道了它的可怕,其實今天核彈的威力已經超過當年數百倍,但我相信沒有一個國家再會這么做?!标坝⒛瓯硎荆叭羰廊四苊靼状说览?,則當年原子彈的爆炸便可轉化為遠離戰(zhàn)禍、世界和平及人類幸福的先聲。顯然,時至今日,離這一理想境界還甚遠?!?/p>
也許這就是兩枚原子彈的最終意義,它結束了一場可怕的戰(zhàn)爭,并勸導全世界,永遠不要再使用下一顆。
鏈接:
愛因斯坦的悔恨與彌補
作為推動美國開始原子彈研究的第一人當愛因斯坦知道日本廣島遭原子彈轟炸的消息時,感到極度震驚:“我現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后悔,后悔當初不該給羅斯??偨y寫那封信。……我當時是想把原子彈這一罪惡的殺人工具從瘋子希特勒手里搶過來。想不到現在又將它送到另一個瘋子手里。……我們?yōu)槭裁匆獙兹f無辜的男女老幼,作為這個新炸彈的活靶子呢?”直到愛因斯坦去世之前,愛因斯坦都利用一切機會呼吁美國不要把科學的發(fā)現變成殺人武器,并號召全世界科學家團結起來反對核戰(zhàn)爭。
在廣島原子彈爆炸后幾個月,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就已經預見到原子彈巨大的破壞力將給人類文明造成的危險。為此羅素于1955年寫信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立即熱情回信請羅素起草宣言,并把自己的簽名寄給羅素。1955年7月9日,《關于核武器的聲明》,即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在倫敦正式發(fā)表,共有11位以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主體的著名科學家在此宣言上簽字。(源自《華夏時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