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南峭+鄭亞楠
在“知天命”與“耳順”之年的中段生命時光,來到了“旦復旦兮”的大學學習數(shù)日,甚幸矣。
臨出發(fā),一青年同事羨慕嘖嘖:哇,去上海,可以去奧特萊斯了。奧特萊斯是何物?在何處?俺“一頭霧水”也。
哎唷,不去不知道。這里是上海市區(qū)南部的青浦別墅群中的一個購物中心。A區(qū)是“國際一線品牌”,如阿瑪尼、巴寶莉等;B區(qū)和C區(qū)有休閑服飾POLO、TOMMY等;運動服飾有阿迪達斯、耐克工廠店等;還有牛仔服、箱包、鞋子等國際品牌,數(shù)不勝數(shù),令人目不暇接。
在一家店里俺見了一條牛仔褲,上前問后得知:打四折后,一條3000元。自此后,俺兒就心定氣閑地隔著玻璃檢閱起來。
終于找到了一家認識的“名牌”:李寧。進去,相中了一件紅夾克,問價。店家答:打折后,185元。俺傲氣地拍出兩張百元大鈔,接過夾克揚長要去時,店家忙趨前送上找零的錢,還有一句話:先生,您這是在奧特萊斯購的最實惠的衣服。
回鄭州后,向老伴兒炫耀。老伴兒瞥了一眼俺的名牌,說:買貴了,不是給你說了到上海不要瞎買東西。你呀,不長記性。
俺家不遠處就是黃河路服裝批發(fā)市場,飯后消食兒散步,俺對老伴說:進去逛逛。
在一家衣攤前,俺發(fā)現(xiàn)一件和那奧特萊斯里一模一樣的男外衣,理直氣壯地大聲說:就這件,那奧特萊斯說打到二折,還要一千九哩。內(nèi)行的老伴兒就取過來掂在手里研究著,自語道:喲嗬,做工還真不賴。俺與老伴兒正在研究,走過來了笑瞇瞇的老板娘,手里掂了件衣服就要往俺身上套,套的同時嘴里說:俺這衣裳大方、式樣兒新,穿到您身上正合身。一番討價還價后,最后是以90元皆大歡喜。
家門口的黃河路服裝批發(fā)市場與大上海奧特萊斯的衣服鞋子箱包都是文化;校園里的精神、典章、環(huán)境風貌等也都是文化。不同的文化有異曲同工之紛呈,文化的比較研究也是一時尚的話題,這里就以上海奧特萊斯折扣店與鄭州黃河路服裝批發(fā)市場的服裝進行比較,以此及之上海(北京等)校園文化與鄭州市校園文化的比較,囿于篇幅,長話短說。
上海奧特萊斯與鄭州黃河路的衣鞋箱包都是神州的打工族制造的,不同的是前者和后者的標簽。不是嗎?那“達·芬奇家具”,就是在海關(guān)里打了一個轉(zhuǎn)悠,出來就身價百倍了,這是前幾年央視里報道的。同樣,不要說鄭州市了,就是偏遠農(nóng)村的學生,和上海最著名學校里的學生,也一樣是由老師精心培養(yǎng)出來的,所不同的,是那畢業(yè)證上蓋的章罷了。
“不對,人家上海那學??忌狭硕嗌賯€北大、清華的學生,你這山溝溝又出過多少大學生?”俺老伴兒也會這樣駁斥俺。
這就牽扯了“教育公平”“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諸多問題,遠了。俺于是說:今兒個只說校園的文化,你看山溝溝里的文化,“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老伴兒說俺偷換了概念,俺不服,說:上海那些校園的“文化”,誰個敢說超過了杜甫的“草堂文化”。老伴兒又說俺是狡辯。咱們鄭州的并不比上海(北京)的同行用的功夫少、也不比人家的力氣小,可為啥咱就出不來“文化”,咱就是黃河路服裝市場,人家是“奧特萊斯”,是“一線品牌”?
在上海學習期間,汪涌豪教授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講了一個下午,其間說道:他為美國的漢學研究寫一條鑒定評語就可得多少多少美元。汪教授的意思是說學中文也是“不差錢”的,試想一下,這鑒定評語前面若沒有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等字兒,還值那么多錢嗎?
復旦大學的品牌是汪教授們擁有的,海派的東西我們可以學,但要想復制到中原卻極難,就是拿來了也會為“枳”的,同理,北京的京派也如此。我們能做的,是立足于我們腳下向深處開掘,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現(xiàn)在的少林寺、龍門石窟和鐵塔龍亭只是旅游景點,是浮在海面露出的能看到的“冰山”,水平面下那精妙的禪文化、博大的唐文化和絢麗的宋文化才是我們應挖掘闡發(fā)的文化??墒牵覀冄凶x《周易》了嗎?對儒學的四書五經(jīng)我們下過功夫嗎?老子莊子的宇宙觀、人生觀我們理解領(lǐng)會了嗎?玄奘是中原人,他西去取經(jīng)帶回譯就的《瑜伽師地論》我們讀過嗎?
文化建設,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以愚公移山的氣概深耕中原文化沃土。
風度翩翩的上海交通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吳金瑜,說校園文化層次有三方面:表層的是物質(zhì)文化,如投點資就可建造;中層的是語言形態(tài),比如張貼的標語、展示的學生文化作品;深層的是校園里師生的文化氣質(zhì)等,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還舉例說華人去美國時并未帶磚瓦,但唐人街卻建起來了,這就是文化。
當你在一種文化里浸潤時間長了,被其“化”在其中越深,就越難再為其他文化所染“化”。那些在鄉(xiāng)下老屋里住了大半輩子的老人,一旦被兒女接到城,晨聽不見雞叫,晚看不見炊煙,就會吵鬧著要還回鄉(xiāng)間;住進了名為“曼哈頓”“普羅旺斯”和“渥太華”樓盤里的燕莊、陳寨人,還是喜歡就著蒜瓣兒吃撈面條,這就是文化那頑強的恒定性。
在佛教法相唯識學看來,文化是熏習、是一種種子識、阿賴耶識。品牌的、獨具風格的校園文化不是靠強調(diào)、發(fā)文就能奏效的,這和搞市場經(jīng)濟一樣,要的是政府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和導向。校園文化的生成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過程,“腹有詩書氣自華”。教書人首先是一個讀書人,吳金瑜校長,又要當校長又要教物理,還有那么多社會事務,真不知道人家是如何讀了那么多書的。俺這里主觀猜測一下:吳校長的業(yè)余時間肯定是得到了“最優(yōu)化”利用的。胡適說過:一個人業(yè)余時間用來做什么,就決定了他的將來(成就)是什么。
做一個讀書人,靜心如水地讀書。“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時間一長,文化就如同網(wǎng)兜兒裝蘿卜,這個窟窿眼不露那個露,你堵都堵不住。
先前看過華師大金忠明教授的《衡山夜話——50教育問題縱橫談》,后來聽他講品牌學校時說要“有歷史積淀、校園文化、知名校長、品牌教師、杰出學生、特色課程”,要有“漂亮的故事”?!跋闼?5%都是水,只有5%的不同,那是各家秘方。人也是這樣,作為95%的東西其實是很像的,比較起來差別就是關(guān)鍵性的5%,包括人的快樂痛苦欲望。香精要熬個5~10年才能加到香水里去的;人也是一樣,要經(jīng)過成長鍛煉,才有自己的味道,這種味道是獨一無二的?!?/p>
特色就是品牌。品牌意味著風格。古代的學院是有風格的,如嵩陽書院不同于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老私塾先生也如此,“三味書屋”走出來的是魯迅,上莊私塾走出來的是胡適。當下是信息時代,文化在趨同,走到南京、北京,是一樣的水泥高樓森林和高架路,要想創(chuàng)設品牌需得淡定,咬定青山數(shù)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釀造自己的5% 。
“獨木不成林。”文化也是個如海洋、森林般的生態(tài)類聚系統(tǒng)。在上海奧特萊斯購物購時如果肚子餓了,有避風塘、吳越人家、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永和豆?jié){等當“點心”;在鄭州黃河路服裝市場你要是餓了,則是有燒餅、漿面條、烤紅薯、雞蛋攤餅之類來“墊饑”?!包c心”和“墊饑”的食材也沒啥大差別,可價錢上,人家就比我們的要多在尾巴上添一個“0”了,貴到哪啦?文化!
(責編 ?趙 ? 河)endprint